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婴儿轻中度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和营养干预指南 被引量:39
1
作者 陈同辛 洪莉 +7 位作者 王华 邵洁 杨凡 王莹 刘光辉 徐樨巍 盛晓阳 许春娣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1-250,共10页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婴幼儿,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发病机制可分为IgE或非IgE介导,亦或两者混合介导。目前我国已有多项牛奶蛋白过敏的专家共识,但这些共识均未对IgE和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进行区分。鉴于两者在临床上有着...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婴幼儿,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发病机制可分为IgE或非IgE介导,亦或两者混合介导。目前我国已有多项牛奶蛋白过敏的专家共识,但这些共识均未对IgE和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进行区分。鉴于两者在临床上有着明显不同,且婴儿时期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更为常见,故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儿科消化、过敏/免疫、皮肤、营养和儿童保健专业专家,针对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类型、临床特征、诊断和营养干预,参考国际指南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的建议更适合基层医师的理解和实践,涉及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问题共7大类42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蛋白过敏 指南 非IgE介导 婴儿 诊断 营养干预
原文传递
中国12城市0-7岁儿童皮肤病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34
2
作者 郭一峰 李萍 +12 位作者 汤建萍 韩秀萍 宗文凯 王华 刘强 肖风丽 邹晓燕 卫风蕾 王敏 程茹虹 顾恒 马琳 姚志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0-794,共5页
目的 调查中国城市0-7岁学龄前儿童皮肤病患病率。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选择我国12个城市作为调查点,以0-7岁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分层抽样,并以40个预防接种门诊和84个幼儿园为调查现场。由经过培训... 目的 调查中国城市0-7岁学龄前儿童皮肤病患病率。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选择我国12个城市作为调查点,以0-7岁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分层抽样,并以40个预防接种门诊和84个幼儿园为调查现场。由经过培训的皮肤科医师完成问卷调查和皮肤科体检。结果 共调查20 033人,年龄0.08-6.83(2.41 ± 1.82)岁。7 823人患有皮肤病,总患病率为39.05%,12城市患病率依次为大连66.96%、上海56.73%、武汉55.49%、太原49.18%、成都47.16%、南京41.93%、重庆41.03%、合肥35.98%、深圳33.87%、长沙31.37%、北京23.52%、沈阳(13.42%)。共调查40种皮肤病,在调查的20 033人中,患病率最高的10种疾病依次是湿疹/婴儿湿疹/特应性皮炎(18.71%,3 749例)、寻常型鱼鳞病(6.25%,1 253例)、毛发苔藓(5.73%,1 148例)、尿布皮炎(5.29%,1 059例)、丘疹性荨麻疹(5.25%,1 052例)、血管瘤/血管畸形(3.86%,774例)、白色糠疹(3.45%,691例)、感染性皮肤病(2.59%,519例)、荨麻疹(1.72%,344例)和接触性皮炎(0.5%,100例)。结论 中国城市学龄前儿童人群中皮肤病总患病率达39.05%,以湿疹/特应性皮炎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 皮肤疾病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晓菲 邢伟伟 杨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0-1212,共3页
目的评价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87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28例)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及氯雷他定,对照1组(30例)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对照2组(29例)每晚口服氯雷他定... 目的评价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87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28例)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及氯雷他定,对照1组(30例)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对照2组(29例)每晚口服氯雷他定,治疗结束时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中白三烯B4(LTB4)和组胺含量。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单用孟鲁司特钠组及氯雷他定组的有效率,治疗组的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优于分别单用孟鲁司特钠及和氯雷他定,可能与明显降低其血清组胺和LTB4含量有关,且疗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 紫癜 孟鲁司特钠 氯雷他定 临床观察
下载PDF
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梁源 刘玲玲 +14 位作者 王珊 赵作涛 马琳 向欣 顾恒 陈崑 王华 易红 陈瑾萍 张金桃 姚志荣 郭一峰 陈戟 程颖 朱学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19-524,共6页
目的比较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与传统治疗对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7家医院进行试验。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目的比较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与传统治疗对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7家医院进行试验。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全国7家医院纳入2 ~ 1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171例,均接受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共2 ~ 6周的常规治疗,结束时,达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 2分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随机分配至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其中试验组接受每周2次(周一和周四)0.03%他克莫司软膏的间歇维持治疗,对照组不治疗。疾病复发时,两组患儿均接受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的常规治疗,整体观察期为6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首次复发时间(从第一阶段治疗结束至发生第1次复发的天数),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第二阶段时复发次数、复发时疾病严重程度、复发持续时间、复发时瘙痒评分、他克莫司使用总量、总有效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125例AD患儿进入第二阶段,121例完成随访,其中试验组60例中25例(41.7%)复发,对照组61例中46例(75.4%)复发,试验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14.20,P < 0.001)。试验组首次复发时间(46.9 ± 37.7)d较对照组(28.8 ± 32.3)d显著延长(Z = 1 093.50,P = 0.020)。试验组总复发次数为31次,每例复发(0.52 ± 0.68)次,对照组总复发86次,每例复发(1.41 ± 1.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96,P < 0.001),两组之间在复发期间的疾病严重程度(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Z = 971.50,P = 0.393)、复发持续时间(Z = 747.00,P = 0.066)和瘙痒评分(Z = 894.00,P = 0.9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儿对治疗药物均耐受良好,未发生与他克莫司软膏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每周2次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间歇维持治疗6个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儿童 随机对照试验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他克莫司
原文传递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琳 +3 位作者 王华 李丽 汤建萍 李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3-500,共8页
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药物选择及给药方式主要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分型、分类及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本共识对口服普萘洛尔的适应证及禁... 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药物选择及给药方式主要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分型、分类及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本共识对口服普萘洛尔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起始时间及剂量、疗程与停药指征、用药期间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和特殊人群治疗剂量、疗程以及外用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应用具体方法等进行总结,希望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婴儿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普萘洛尔 噻吗洛尔 卡替洛尔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地奈德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申春平 王华 +2 位作者 王榴慧 肖媛媛 马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联合重庆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联合重庆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以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为阳性对照,入组特应性皮炎患儿120例,试验组61例,对照组59例。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后1周、2周及3周时有效率、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婴儿生活质量调查量表(IDQOL)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有效率比较采用可信区间法进行非劣效检验,比较试验组是否非劣效于对照组;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入组时基础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无序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第1周、2周及3周时(全分析集),试验组分别为有效46例(86.79%)、49例(92.45%)及51例(96.23%),对照组分别为36例(83.72%)、35例(81.40%)及41例(95.35%),经非劣效分析(非劣效界值为-0.15),试验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试验组基线、1周、2周及3周时EASI评分分别为4.57±3.19、0.72±0.89、0.45±0.87、0.18±0.40,对照组分别为4.50±3.29、1.03±1.81、0.62±0.85及0.28±0.82,经配对秩和检验,两组组内治疗后EASI值均低于基线,试验组T值分别为-715.5、-9.4、-715.5,对照组分别为-437.5、-473.0、-472.0,均P<0.001;经秩和检验,各观察点两组间EAS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配对秩和检验,治疗后试验组IDQOL评分与基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12例(19.7%)、对照组10例(1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 >0.05)。结论0.05%地奈德乳膏治疗轻中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地奈德 氢化可的松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婴幼儿
原文传递
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轻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申春平 王榴慧 +5 位作者 王华 汤建萍 彭晓霞 冯国双 李云珠 马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 评价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轻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共入组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204例,其中试验组103例外用除湿止痒软膏,阳性对照组101例外用丁酸氢化可的... 目的 评价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轻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共入组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204例,其中试验组103例外用除湿止痒软膏,阳性对照组101例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和14天患儿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改善情况、患儿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疾病严重程度均明显缓解。试验组98例,基线、7 d和14 d时EASI值分别为2.47 ± 4.04、0.92 ± 1.25、0.39 ± 1.04,7 d和14 d分别与基线值比较,经配对秩检验,T值分别为-1 666和-1 793,均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01例,基线、7 d和14 d时EASI值分别为2.13 ± 2.01、0.85 ± 1.58、0.45 ± 1.65,7 d和14 d分别与基线比较,T值分别为-1 951和-1 941,均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 d随访时,试验组有效率为47.96%(47例),对照组为55.44%(56例);治疗第14天,试验组为79.59%(78例),对照组为84.16%(85例),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均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0%(3例),以红斑瘙痒、脱屑为主;对照组发生率为6.90%(7例),以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脱屑、色素沉着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轻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安全性、耐受性好,可为轻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选择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随机对照试验 除湿止痒软膏 婴儿
原文传递
口服氨甲环酸片辅助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丽梅 陈华 +2 位作者 谢梦瑶 曹国秀 袁拥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238-2242,共5页
目的评价止血药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BSCO,ISI Web of science,ovi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12期)、CENTRAL,以及维普、中国知网(CNKI)、万方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目的评价止血药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BSCO,ISI Web of science,ovi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12期)、CENTRAL,以及维普、中国知网(CNKI)、万方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1月7日,查找关于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RCT研究16篇,两组同时涉及有效率13篇,疗效评分5篇,报道不良反应情况14篇,复发情况4篇:(1)两组对比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9,95%CI(1.39,4.46),P=0.002];(2)总有效率[r5=0.75,95%CI(0.69,0.82,P=0.000];总有效率[r6=0.93,95%CI(0.91,0.95,P=0.005];(3)疗程为8周时,氨甲环酸组的疗效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3,95%CI(-1.38,-1.08),P=0.000];(4)4篇报道了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及月经量减少,3篇报道了复发的例数,1篇报道了复发的比率。结论氨甲环酸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安全性较为可靠,但存在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黄褐斑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多磺酸黏多糖减少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治疗后发生湿疹及皮肤萎缩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丽 王华 +9 位作者 王榴慧 郭艳萍 钱秋芳 于鲁 宋玮 徐锐 林晓 谭春花 郝玉霜 马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79-784,共6页
目的探讨外用β受体阻滞剂或595nmPDL激光治疗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时,联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是否可减少治疗后血管瘤局部湿疹及皮肤萎缩的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将来自全国5家儿童医院722例0~1岁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IH)患儿根据... 目的探讨外用β受体阻滞剂或595nmPDL激光治疗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时,联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是否可减少治疗后血管瘤局部湿疹及皮肤萎缩的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将来自全国5家儿童医院722例0~1岁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IH)患儿根据病情及对治疗方法的接受程度分为6组:外用β受体阻滞剂+外用多磺酸黏多糖(MPS)组(阻滞剂+MPS组)、单独外用β受体阻滞剂组(阻滞剂组)、595nmPDL激光+外用MPS组(PDL+MPS组)、PDL组、PDL+阻滞剂+MPS组、PDL+阻滞剂组。每天外用药物2次,PDL每4周治疗1次。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H患儿治疗过程中湿疹及皮肤萎缩发生的因素,χ2检验比较各治疗组间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阻滞剂+MPS组与阻滞剂组IH患儿瘤体表面湿疹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未联合应用MPS(P=0.007,OR=3.887,95%CI:1.439~10.493),而瘤体表面皮肤萎缩发生与所分析因素无明显关系。PDL+MPS组与PDL组IH患儿瘤体表面湿疹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未联合应用MPS(P<0.001,OR=7.402,95%CI:2.604~21.042),北方地区(P<0.001,OR=67.048,95%CI:7.977~563.518);瘤体表面皮肤萎缩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未联合应用MPS(P=0.001,OR=9.371,95CI:2.590~33.900),瘤体血供丰富(P=0.036,OR=2.971,95%CI:1.075~8.208)。PDL+阻滞剂+MPS组与PDL+阻滞剂组IH患儿瘤体表面湿疹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未联合应用MPS(P=0.005,OR=3.426,95%CI:1.446~8.119),北方地区(P<0.001,OR=31.704,95%CI:6.924~145.158);瘤体表面皮肤萎缩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未联合应用MPS(P<0.001,OR=6.011,95%CI:2.558~14.126),南方地区(P=0.022,OR=3.021,95%CI:1.177~7.753)。结论中、低风险IH外用β受体阻滞剂或595nmPDL激光治疗时,加用MPS可以减少湿疹及皮肤萎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婴儿 湿疹 多磺酸黏多糖 皮肤萎缩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性粒细胞及其IgA Fc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静思 孙晨 +4 位作者 阳海平 甘立强 谭春花 王华 罗晓燕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5-799,共5页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及其IgA Fc受体(CD89)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及调控机制。方法 入组30例急性期HSP患儿及9例健康对照儿童,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Jacalin亲和层析分离HSP患者血清IgA后,采...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及其IgA Fc受体(CD89)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及调控机制。方法 入组30例急性期HSP患儿及9例健康对照儿童,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Jacalin亲和层析分离HSP患者血清IgA后,采用聚丙烯葡聚糖凝胶纯化IgA。实时定量PCR(q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CD89 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分子CD11b的表达。分别将HSP患儿中性粒细胞、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以 HSP患儿血清分离的IgA(HSP IgA)、单体IgA(mIgA)、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细胞凋亡,ELISA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HSP患儿组中性粒细胞CD89 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8),但蛋白表达(0.60 ± 0.16)低于健康对照组(0.83 ± 0.24,P = 0.03)。HSP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1 880.25 ± 388.2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 109.25 ± 364.25,P 〈 0.01)。与HSP患者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组HUVEC凋亡率(37.44% ± 5.49%)高于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组(17.14% ± 4.45%,P 〈 0.01)。HSP IgA处理组HUVEC凋亡率明显高于mIgA处理组(均P 〈 0.01)和空白对照组(P 〈 0.01),且上清液中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mIgA处理组(均P 〈 0.01)和空白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0.02)。结论 HS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并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且HSP IgA能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而mIgA则可能具有一定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免疫球蛋白A 受体 Fc 中性白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凋亡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舟 刘盈 +23 位作者 孙娟 郭艳萍 姜海燕 陈萍 宋俐 王胜春 陈谨萍 李军 汤建萍 王华 肖异珠 刘强 杨小英 刘晓凤 周华 周莲宝 王永平 槐婉舒 卫风蕾 时雪梅 李钦峰 廉佳 宫泽坤 马琳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分析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现状,明确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中mecA基因携带情况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情况,并为临床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为分析我国社区儿童皮肤感染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现状,明确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中mecA基因携带情况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情况,并为临床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对全国13家儿童医院1416例皮肤感染患儿的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6种抗生素对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CA-MRSA进行mecA基因检测及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从1416例患儿皮损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43株,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前3位依次为红霉素97.3%、青霉素96.7%、克林霉素89.0%,其次为四环素42.2%、氯霉素15.0%、庆大霉素9.8%、环丙沙星6.6%、复方新诺明4.6%、苯唑西林3.4%、头孢呋辛3.1%、利福平2.4%、头孢曲松1.7%、头孢唑啉1.6%、夫西地酸1.3%、莫匹罗星0.8%。CA-MRSA分离率为3.4%。各地区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耐药菌株。35株CA-MRSA均携带mecA基因,SCCmec基因分型结果为Ⅳ型14株(40%)、Ⅴ型19株(54.3%)、未定型2株(5.7%)。本研究提示,治疗我国社区儿童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全身应用建议首选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第1、2代头孢菌素,其他可选择的有夫西地酸、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万古霉素;外用治疗选择莫匹罗星,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我国儿童CA-MRSA中mecA携带率为100%,SCCmecⅣ和Ⅴ型为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感染性疾病 耐药性 MECA基因 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基因
下载PDF
皮肤屏障关键结构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萍 谭琦 王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119,122,共3页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皮肤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近年的研究发现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首要机制。皮肤屏障中的关键结构和成分如角化包膜、中间丝聚合蛋白、蛋白酶及其抑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皮肤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近年的研究发现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首要机制。皮肤屏障中的关键结构和成分如角化包膜、中间丝聚合蛋白、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脂质等的形成障碍或代谢失调,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增加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风险。编码FLG相关基因的无效突变目前被认为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主要因素,而角化包膜的缺陷、蛋白酶活性的增加及脂质层合成的减少加重了皮肤屏障的损害。同时临床研究表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可以降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 角化包膜 中间丝聚合蛋白 特应性皮炎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婴儿湿疹发病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冯梅 肖异珠 +1 位作者 罗晓艳 胡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比较过敏性疾病家族史阳性与阴性婴儿湿疹发病率,探讨环境因素对不同遗传背景婴儿湿疹发生的影响。方法随访270名正常足月儿,记录其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围生期及生后6月内环境因素、湿疹发生情况至12月龄。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 目的比较过敏性疾病家族史阳性与阴性婴儿湿疹发病率,探讨环境因素对不同遗传背景婴儿湿疹发生的影响。方法随访270名正常足月儿,记录其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围生期及生后6月内环境因素、湿疹发生情况至12月龄。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影响不同遗传背景婴儿湿疹发生的环境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婴儿湿疹发病率约为64.8%(175/270)。过敏性疾病家族史阳性、阴性婴儿湿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VS65.5%,P〉0.05)。未发现影响过敏性疾病家族史阳性婴儿发生湿疹的环境危险因素;而对于过敏家族史阴性婴儿,出生于秋冬季是发生湿疹的危险因素,OR值4.921(95%CI:1.102~8.103,P=0.032);4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是发生湿疹的保护因素,OR值0.013(95%CI:0.009~0.518,P=0.020)。结论本调查中婴儿湿疹的发病率较国内外文献报道高;通过询问法获得的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似乎不是影响婴儿湿疹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过敏性疾病家族史阴性婴儿,4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可减少湿疹发生;而出生于秋冬季及4月龄内非纯母乳喂养者更易发生湿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发病率 过敏疾病家族史 影响因素 婴儿
原文传递
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1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龚灵 欧阳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1,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荨麻疹与感染的关系,探讨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49例儿童急性荨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49例儿童急性荨麻疹中,感染引起的有127例,占85.2%,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血常...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荨麻疹与感染的关系,探讨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49例儿童急性荨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49例儿童急性荨麻疹中,感染引起的有127例,占85.2%,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血常规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提示可能以细菌感染居多。(2)病毒感染中,柯萨奇病毒阳性率达24.5%,明显高于其他6种常见病毒感染率。(3)皮损特点:皮疹持续时间约0.5~1.0 d;易泛发全身;以环状或地图状风团样丘疹或斑块为主,少数可伴出血或紫癜,部分病例皮疹消退不完全,可遗留地图样淡红色边缘或色素沉着;此外常合并血管性水肿(53.5%);皮肤表现与感染控制情况与否相伴行;病程约7.0~11.0 d;(4)除皮疹外常伴发消化道症状(64.4%);43.5%的患儿伴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5)抗过敏的同时加用抗感染药物治疗(7.0~10.0 d)可治愈。结论:(1)感染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以细菌感染居多;(2)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为主;(3)儿童感染性急性荨麻疹在皮疹方面有其特殊性;(4)常伴发消化道症状,部分可能存在心肌损害;(5)治疗上应重视足够疗程的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儿童 急性 感染
下载PDF
儿童头癣1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欧阳莹 刘德明 张国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头癣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特应性斑贴试验在诊断特应性皮炎患儿鸡蛋、牛奶过敏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欢 肖异珠 +5 位作者 罗晓燕 欧阳莹 李咏梅 谭琦 向娟 王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验证.结果 本组68例AD患儿中,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鸡蛋过敏58例(85.3%),牛奶过敏40例(58.8%),两者同时过敏34例(50.0%).98例阳性食物激发试验47例表现为迟发反应,10例为速发反应,41例为混合反应.APT诊断鸡蛋(牛奶)过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食物激发试验的一致率分别为96.6%(67.5%)、90.0%(82.1%)、98.2%(84.4%)、81.8%(63.9%)和95.6%(73.5%),而SPT为37.9%(30.0%)、100.0%(89.3%)、100.0%(80.0%)、21.7%(47.2%)和47.1%(54.4%).APT诊断迟发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PT(P〈0.01). APT、SPT联合与APT单独应用在诊断鸡蛋和牛奶过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敏感性比较:鸡蛋Х^2=0.509,牛奶Х^2=0.549,P〉0.05;串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特异性比较:鸡蛋P=1.000,牛奶Х^2=3.514,P〉0.05).结论 APT对以迟发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SPT.联合APT和SPT较之单独应用APT并不能提高诊断AD鸡蛋/牛奶过敏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片试验 皮炎 特应性 蛋类过敏 乳类过敏反应 儿童
原文传递
斑秃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方晓(综述) 欧阳莹(审校)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2,共3页
斑秃(AA)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良性、复发性、非瘢痕性的脱发。累及整个头皮者为全秃(AT),头皮及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受累者为普秃(AU)。A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毛囊周围CD4+T淋巴细胞及CD... 斑秃(AA)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良性、复发性、非瘢痕性的脱发。累及整个头皮者为全秃(AT),头皮及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受累者为普秃(AU)。A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毛囊周围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有关,遗传、神经精神因素、营养不良、局部微循环障碍等多个因素在其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局部疗法 全身疗法 联合治疗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儿童生活质量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琦 杨欢 王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特应性皮炎常造成儿童行为、情感、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异常。本研究旨在调查特应性皮炎幼儿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儿童特应性皮炎影响量表(Childhood Atopic Dermatitis Impact Scale,CADIS)调查问卷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并用特应性皮炎... 目的特应性皮炎常造成儿童行为、情感、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异常。本研究旨在调查特应性皮炎幼儿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儿童特应性皮炎影响量表(Childhood Atopic Dermatitis Impact Scale,CADIS)调查问卷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并用特应性皮炎评分量表(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SCOARD)对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患儿SCORAD评分为56.9±11.1;CADIS评分为38.0±7.9。CADIS与SCORAD存在显著正相关(ρ=0.934,P<0.05),其中,与受累面积(ρ=0.581,P<0.01)、红斑(ρ=0.417,P<0.01)、糜烂(ρ=0.579,P<0.01)、水肿丘疹(ρ=0.595,P<0.01)、渗出结痂(ρ=0.436,P<0.01)、皮肤干燥(ρ=0.343,P<0.01)、瘙痒和睡眠减少(ρ=0.0.344,P<0.05)关系密切。结论特应性皮炎对患儿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生活质量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生活质量 儿童特应性皮炎影响量表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斑秃的病因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欧阳莹 王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713-1715,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斑秃 病因分析
下载PDF
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晓燕 张民众 +1 位作者 倪思利 王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Cynergy双波长激光系统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病变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Multiplex技术的Cynergy双波长(595nm和1064nm)激光治疗小儿草莓状血管瘤254例,鲜红斑痣86例,探讨鲜红斑痣疗效与患者年龄、皮损类型和病变部位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Cynergy双波长激光系统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病变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Multiplex技术的Cynergy双波长(595nm和1064nm)激光治疗小儿草莓状血管瘤254例,鲜红斑痣86例,探讨鲜红斑痣疗效与患者年龄、皮损类型和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各类皮肤血管性病变的有效率分别为鲜红斑痣粉红型55.6%,紫红型18.2%,增厚型0%,平均有效率为36%,草莓状血管瘤91.3%;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9%。经χ2检验,鲜红斑痣疗效因患者年龄,皮损类型和部位而异患者年龄越小,皮损颜色越浅疗效越好,眶周,唇部,额颞部位皮损疗效显著好于四肢。结论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鲜红斑痣的疗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宜在婴幼儿早期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草莓状血管瘤 鲜红斑痣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