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SR、CRP和RF调控作用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志队 史丽璞 《陕西中医》 2019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SR、CRP和RF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SR、CRP和RF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CRP及RF水平差异、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及R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研究组治疗后ESR(29.24±12.16)mm/h、CRP(31.24±12.06)mm/L、RF(69.54±31.51)IU/ml,对照组治疗后ESR(52.01±15.35)mm/h、CRP(54.05±26.27)mm/L、RF(112.15±43.06)IU/ml,两组各指标对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握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发生率为7.5%,研究组不良发生率为11.3%,两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能有效缓解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症状,降低ESR与CRP及RF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临床诊断指标 寒热错杂 甲氨蝶呤 塞布昔洛
下载PDF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志队 史丽璞 张铁峰 《陕西中医》 2019年第7期906-908,912,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0例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加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压痛、肿胀、晨僵、握力与... 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0例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加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压痛、肿胀、晨僵、握力与检验指标、中医证候主症、次症与总体评分、总体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ESR、CRP与RF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握力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与晨僵、皮肤发红、阴雨天加重与畏恶风寒等主症或次症评分与中医证候总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末期随访穿衣梳洗、起立、行走、够物握物、活动与HAQ总分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类风湿关节炎 生活质量 寒热错杂 甲氨蝶呤 白芍总苷胶囊
下载PDF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露月 史丽璞 +1 位作者 茹晋丽 李小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RA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者血清中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CCP抗体阳性率,探讨抗MCV抗体及抗CCP抗体对2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2例RA患者、113例JIA患儿、102例其他成人风湿病患者及56例非JIA... 目的比较分析RA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者血清中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CCP抗体阳性率,探讨抗MCV抗体及抗CCP抗体对2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2例RA患者、113例JIA患儿、102例其他成人风湿病患者及56例非JIA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抗MCV抗体、抗CCP抗体。采用,检验、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RA患者中,抗MCV抗体的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0.2%、91.2%、0.919;抗CCP抗体的敏感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6%、93.1%、0.934。在JIA患儿中,2种抗体的特异度均为98.2%,敏感度均较低;抗MCV抗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579,抗CCP抗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561。②抗MCV抗体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0.2%,高于JIA患儿(16.8%)(P〈0.01);抗CCP抗体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2.2%,高于JIA患儿(14.2%)(P〈0.01)。③JIA患儿中,抗MCV抗体在RF阴性多关节型阳性率为11.8%,RF阳性多关节型为69.2%,全身型为14.3%,少关节型为17.4%,附着点炎相关型为3.6%,未分类为0%。抗CCP抗体在RF阴性多关节型阳性率为11.8%,RF阳性多关节型为61.5%,全身型为14.3%,少关节型为13.0%,附着点炎相关型为0,未分类为0。在抗MCV抗体中,RA患者与RF阴性多关节型JIA患儿间(x^2=160.2),与RF阳性多关节型间(x^2=4.02),与全身型间(x^2=34.4),与少关节型间(x^2=102.0),与附着点相关型间(x^2=r165.1),与未分类间(x^2=5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CCP抗体中,RA患者与RF阴性多关节型JIA患儿间(x^2=192.3),与RF阳性多关节型间(x^2=11.9),与全身型间(x^2=44.0),与少关节型间(x^2=139.4),与附着点相关型间(x^2=2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炎 幼年型类风湿 抗体
原文传递
白芍总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史丽璞 朱明慧 和雅 《中国实用医刊》 2011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联合来氟米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甲氨蝶呤(MTX)组、MTX+白芍总苷(TGP)组、MTX+来氟米特(LEF)组、MTX+TGP+LEF组,每组20例,其中MT...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联合来氟米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甲氨蝶呤(MTX)组、MTX+白芍总苷(TGP)组、MTX+来氟米特(LEF)组、MTX+TGP+LEF组,每组20例,其中MTX组做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记录患者疼痛目视模拟测试表(VAS)评分、压痛关节数(TJC)、压痛关节指数(TJI)、肿胀关节数(SJC)、肿胀关节指数(SJI)、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摄双手正位片;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第12周疗效比较:MTX+TGP+LEF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升高的IL-1β、IL-6、TNF-α水平。MTX+TGP+LEF组达到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有效的患者比例(75%)明显优于MTX+LEF组(68%)、MTX+TGP组(63%)、MTX组(63%)。结论①联合应用TGP和LEF治疗活动期RA,近期疗效显著优于LEF、MTX组。②通过下调RA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水平可增强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氟米特 白芍总苷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电致孔透皮给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20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史丽璞 刘志队 魏艳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9-690,共2页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非关节性的软组织风湿病,主要表现为广泛对称的肌肉骨骼疼痛、僵硬,伴有失眠、心理障碍。劳累、应激、失眠和天气的变化会加重病情。目前,阿米替林是治疗FMS的主要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非关节性的软组织风湿病,主要表现为广泛对称的肌肉骨骼疼痛、僵硬,伴有失眠、心理障碍。劳累、应激、失眠和天气的变化会加重病情。目前,阿米替林是治疗FMS的主要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本研究观察电致孔法透皮给正清风痛宁加用阿米替林,探讨治疗FMS的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孔法透皮给药 纤维肌痛综合征 正清风痛宁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存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杜红丽 陈运转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9期2040-2041,共2页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共存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人民医院105例RA患者(2018年3月—2020年3月),81例存在共存病列为共病组,24例不存在共存病列为无共病组。分析共存疾病分布,对...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共存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人民医院105例RA患者(2018年3月—2020年3月),81例存在共存病列为共病组,24例不存在共存病列为无共病组。分析共存疾病分布,对两组临床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再选取有意义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5例RA患者有81例存在共存疾病,其中骨关节炎(51.42%)共病率最高,其他主要共存疾病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28.57%)、高血脂(24.76%)、脂肪肝(21.90%)、糖尿病(19.05%)等;两组性别、DAS28评分、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抗体(ANA)比较无明显差异,共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高于无共病组,病程长于无共病组,类风湿因子(RF)小于无共病组(P<0.05);年龄过大为发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年龄过大、BMI高为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病程长为发生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年龄过大、BMI高为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年龄过大、ESR、CRP水平高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容易共存疾病,其中骨关节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较多,导致以上共存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过大、病程长、BMI高、ESR、CRP水平高,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RA患者共存疾病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共存疾病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降尿酸治疗痛风72例超声影像学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昱 郇稳 +1 位作者 邓雪蓉 张卓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患者超声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并探讨导致影像学特征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2例痛风患者,进行双膝、双踝、双足第一跖趾关节(MTP1)超声检查,... 目的研究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患者超声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并探讨导致影像学特征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2例痛风患者,进行双膝、双踝、双足第一跖趾关节(MTP1)超声检查,以确诊为痛风并进行关节超声首次检查的时间作为观察起点,规律降尿酸治疗1年,每个月检测血尿酸水平。以末次行关节超声检查为观察终点。根据尿酸值和测定时间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尿酸负荷。结果 72例患者所检查的216个关节中,双轨征占51.85%,痛风石占32.87%。在MTP1中双轨征占22.22%,痛风石32.64%;在踝关节中双轨征占32.64%,痛风石占13.89%;在膝关节中双轨征为22.92%,痛风石为2.78%。72例患者中,基线双轨征阳性患者55例,随访终点双轨征消失38例,占69.09%。其中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148 (63~985 d)。基线痛风石阳性患者45例中,在随访终点时痛风石消失18例,占40%。其中痛风石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382.5(91~686 d)。双轨征消失组与未消失组在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及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心脏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轨征消失组在基线以及随访第2、3、4、9个月时的尿酸明显低于未消失组(P<0.05),而且双轨征消失组的尿酸负荷(S总)较未消失组明显降低(P<0.05)。双轨征消失组血尿酸水平随时间变化较未消失组显著下降(F=9.57,P<0.05)。双轨征消失组从基线至随访第4个月时,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在随访的第6个月时平均血尿酸最低。结论在降尿酸治疗开始和随访期间,应用超声筛查痛风的特征如DCS或痛风石是一种有用的和有效的方法,可以检测痛风关节中尿酸负荷减少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肌肉骨骼超声 双轨征 痛风石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骨代谢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郇稳 桂银莉 +2 位作者 王旭 常琼洁 韩丹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3期90-93,共4页
目的探究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与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按照随机... 目的探究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与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联合组,每组54例。常规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联合组行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骨代谢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81.48%(44/54),优于常规组的66.67%(36/5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骨代谢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99±0.37)分],晨僵时间[(21.43±6.42)min],优于常规组[(1.28±0.46)分、(29.57±7.08)min],P<0.05;且其关节肿胀数、2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及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V端中段骨钙素、β-胶原降解产物及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水平分别为(21.34±5.14)、(0.56±0.12)、(37.05±7.61)ng/ml,M-CSF、IL-6及IL-8分别为(10.14±2.48)mg/L、(2.46±0.45)ng/ml及(56.21±12.73)ng/ml,均优于常规组及其治疗前(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及血清M-CSF、IL-6、IL-8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 类风湿关节炎 骨代谢
原文传递
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韩丹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5-778,共4页
目的 分析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 目的 分析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入选患者均排除老年人骨关节炎.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关节肿胀数[(0.93±0.21)个比(3.43±0.69)个,t=10.728,P=0.013]、关节压痛数[(1.15±0.46)个比(3.61±0.83)个,t=11.443,P=0.008]减少,晨僵时间[(1.6±2.2) min比(13.5±4.2)min,t=11.164,P=0.011]缩短,双手握力[(7.97±1.53)kPa比(5.68±2.07)kPa,t=10.562,P=0.014)增强;健康评价评分、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视觉模拟评分及简明活动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红细胞沉降率[(9.51±4.32) mm/h比(26.47±6.32)mm/h,t=9.892,P=0.028]、C反应蛋白[(2.34±0.57)mg/L比(8.13±2.14)mg/L,t=9.427,P=0.031]、类风湿因子[(231.3±45.5) kU/L比(283.3±68.4)kU/L,t=10.023,P=0.018]等检测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15.0%和37.5%,x2=5.230,P=0.020). 结论 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大黄酸 甲氨蝶呤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泼尼松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陈忠锋 夏楠楠 +3 位作者 魏艳林 焦琳珊 王瑞 何兵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8期104-110,共7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泼尼松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功能、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诊治的64例I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泼尼松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功能、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诊治的64例I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血压、调脂、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醋酸泼尼松片、注射用环磷酰胺,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pro)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TC、TG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Scr和BUN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4hpro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泼尼松治疗可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调节血清抗PLA2R抗体及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泼尼松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功能 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
下载PDF
中药熏蒸疗法配合中药封包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志队 李陶冉 韩丹 《光明中医》 2022年第16期2989-2991,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在郑州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5月诊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西医疗法...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在郑州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5月诊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和中药封包疗法治疗,对比2组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晨僵时间、关节肿痛个数、关节压痛个数和血清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和中药封包疗法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确切,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寒湿痹阻证 中药熏蒸 中药封包 中医证候积分 关节症状
下载PDF
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用于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维持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丹 《肝脏》 2019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在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中的治疗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AILD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在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中的治疗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AILD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疗程满后采血检测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G(IgG)、γ-干扰素(IFN-γ),分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88.46%)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GT、AST、ALT、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2、IL-4、IL-17、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泼尼松相比,AILD患者加用硫唑嘌呤,能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调节机体免疫,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 硫唑嘌呤 泼尼松 肝功能
下载PDF
干燥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郇稳史 丽璞 《肝脏》 2020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通过对SS合并PBC患者中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明Th17、Treg细胞对SS合并PBC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合并PBC患者22例,SS患者48例,选取健康志愿者68名。比较3组... 目的通过对SS合并PBC患者中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明Th17、Treg细胞对SS合并PBC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合并PBC患者22例,SS患者48例,选取健康志愿者68名。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Th17、Treg和TH17/Treg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SS合并PBC组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腹水、消化道出血、口干、食管静脉曲张、发热及眼部干涩等主要临床表现为20例(90.9%,20/22),高于对照组37例(77.1%,37/48),(P<0.05)。而体质量减轻的患者SS组(46例,95.8%)明显多于SS合并PBC组(17例,77.3%),(P<0.05)。SS合并PBC组患者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酶(γ-GT)和TBil均高于SS组和健康组(P<0.05)。SS合并PBC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为[16.6(10.1,22.5)%],明显高于SS组[9.4(7.0,13.0)%,P<0.05]及健康组[4.9(4.3,9.8)%,P<0.05];SS合并PBC组Th17/Treg细胞比值[0.52(0.42,0.62)]均明显高于SS组[0.25(0.14,0.37),P<0.05]及健康组[0.22(0.13,0.26),P<0.05]。结论SS合并PB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比值明显失衡,提示Th17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致病过程。此外,Th17/Treg比值与某些肝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调节性T淋巴细胞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下载PDF
三种自身抗体检测对未分化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和雅 史丽璞 +3 位作者 韩丹 魏艳林 郇稳 刘志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1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RA33对未分化关节炎(UA)向类风湿关节炎(RA)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UA患者,同时测定抗CCP(ELISA法)和AKA、RA33(间接免疫荧光法),追踪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确诊病例对三种抗体试验...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RA33对未分化关节炎(UA)向类风湿关节炎(RA)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UA患者,同时测定抗CCP(ELISA法)和AKA、RA33(间接免疫荧光法),追踪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确诊病例对三种抗体试验指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抗CCP、AKA、RA33、抗CCP+AKA、抗CCP+RA33、AKA+RA33及抗CCP+AKA+RA33预测UA向RA转化的敏感性为74.3%,37.1%,31.4%,5.7%,8.6%,5.7%,2.9%;特异性为90.6%,93.3%,92.3%,100%,100%,100%,100%。结论联合四种抗体检测对UA向RA转化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RA33 未分化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检查在风湿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15
作者 蔡文心 杨琼英 +2 位作者 韩丹 陈哲 程永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2-1136,共5页
近年来,随着风湿病诊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病死率及长期残疾率明显降低。红外热成像检查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高效且无辐射的检查手段,以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在医学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关节炎等风湿病中,炎症或... 近年来,随着风湿病诊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病死率及长期残疾率明显降低。红外热成像检查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高效且无辐射的检查手段,以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在医学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关节炎等风湿病中,炎症或病变区域往往会随着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变而发生局部温度的变化。红外热成像检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温度变化,为医生提供直观的病灶定位和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检查 风湿病 关节炎 非侵入式检查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崔晓慧 曹源 +5 位作者 孟晓楠 刘雅雯 梁歌宏 王聪 杨惠芬 王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SLE合并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感染类型、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SLE合并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感染类型、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及院内转归,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9例)与非重症感染组(32例)。结果:SLE合并感染患者41例,占同期住院SLE患者(328例)的12.5%。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47.4%)及泌尿系(26.3%)。感染病原体分别为细菌39株(65.0%),真菌14株(23.3%),病毒6例(10.0%)以及肺炎支原体1例(1.7%)。细菌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占比61.5%,其中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菌比例为90.9%,铜绿假单胞菌为25.0%,鲍曼不动杆菌为66.7%。重症感染组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χ^(2)=4.192,P=0.036)、中性粒细胞(Z=-1.764,P=0.00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Z=3.244,P=0.001)、降钙素原(Z=2.266,P=0.023)、C反应蛋白(Z=2.539,P=0.011)、D-二聚体(Z=2.802,P=0.005)均高于非重症感染组。85.4%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14.6%死亡或放弃治疗。结论:SLE合并感染常发生在呼吸道和泌尿系,以细菌感染为主,感染严重程度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相关,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SLE感染病原体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感染 临床特征 耐药性
下载PDF
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鹏飞 陈运转 +4 位作者 赵强 王坤 王文志 王焕东 马培尧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95例,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患...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95例,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患者于确诊后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给予秋水仙碱0.5 mg, 3次/d,直至痛风疼痛缓解后,改为0.5 mg, 2次/d服用;对照组痛风急性发作期第1天,每次0.5 mg, q2h, 24 h不超过6 mg,直至疼痛缓解为止,疼痛缓解48 h后,按照0.5 mg, 3次/d服用。两组均连用7 d后停药。检测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采用0~10数字评估量表NRS(Number rating scale, NRS)评估急性痛风疼痛改善程度,记录两组患者14 d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痛风疼痛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痛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善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剂量秋水仙碱均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改善痛风、心绞痛发作及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好。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在改善血清学指标、疼痛评分上效果相当,但小剂量应用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痛风 安全性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关节超声表现特点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郇稳 王旭 +1 位作者 桂银莉 史丽璞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关节的超声特点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郑州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RA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1~5掌指关节、第2~...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关节的超声特点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郑州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RA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1~5掌指关节、第2~5近端指间关节和腕关节的滑膜厚度,观察滑膜内的血流供应情况、是否形成血管翳以及关节积液状况等。观察比较两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双侧第1~5掌指关节、第2~5近端指间关节和腕关节的滑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供应情况(2级22例,3级23例)优于对照组(0级41例,1级11例),且对照组未出现血管翳,观察组45例患者出现血管翳(P<0.05);对照组关节腔内积液无回声区<0.2 cm,观察组关节腔内积液无回声区>0.3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SR、CRP、RF和抗CCP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患者超声学特点和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RA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RA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RA患者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手关节 超声特点 临床指标
原文传递
不同组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肝酶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史丽璞 和雅 +1 位作者 朱明慧 刘旭华 《医药论坛杂志》 2009年第24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对肝酶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EF)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EF)+白芍总苷(TGP)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0、4、8、12周比较肝功。结果治疗第12周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对肝酶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EF)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EF)+白芍总苷(TGP)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0、4、8、12周比较肝功。结果治疗第12周疗效比较:MTX+LEF+TGP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MTX+LEF组(有效率90%)。MTX+LEF组的肝损害高于MTX+LEF+TGP组。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4周以后。结论联合应用TGP治疗活动期RA,近期疗效显著优于MTX+LEF组;联合应用TGP后肝损害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芍总苷 肝酶
原文传递
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联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运转 黄晓华 桂银莉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联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阿法骨化醇联合钙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联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阿法骨化醇联合钙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全身骨密度水平、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与对照组的8.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三联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骨密度水平,以及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阿法骨化醇联合钙剂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阿法骨化醇 钙剂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