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蓝光治疗对痤疮患者外周血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莉 连海燕 +2 位作者 颜敏 李娟 张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观察多种炎症介质在痤疮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红蓝光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40例痤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服药+红蓝光照射,对照组20例单纯服药。两组均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 目的观察多种炎症介质在痤疮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红蓝光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40例痤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服药+红蓝光照射,对照组20例单纯服药。两组均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个疗程后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IL-4、IL-6、IL-8、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性介质IL-4、IL-6、IL-8、TNF-α表达水平在痤疮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红蓝光治疗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阻断炎症级联反应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红蓝光 炎症介质
下载PDF
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8-1929,共2页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8例确诊的玫瑰糠疹患者分为观察组(n=178)和对照组(n=40),均NB-UVB照射治疗(选择波长311~315 nm照射,隔天1次,1个疗程照射6次)和外用氧化锌软膏2次/...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8例确诊的玫瑰糠疹患者分为观察组(n=178)和对照组(n=40),均NB-UVB照射治疗(选择波长311~315 nm照射,隔天1次,1个疗程照射6次)和外用氧化锌软膏2次/d。观察组加用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d口服,1次/d,连续服药14 d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痊愈163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0%;对照组痊愈2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92.50%。观察组12例(6.74%)、对照组5例(12.50%)出现红斑反应;观察组33例(18.54%)、对照组13例(32.50%)伴轻度烧灼、痛痒感。两组痊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中波紫外线 咪唑斯汀缓释片 玫瑰糠疹
下载PDF
痤疮的光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孙莉 颜敏 +1 位作者 李娟 张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505-3507,共3页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美容皮肤科最常见病种之一。针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临床对痤疮一直使用药物治疗,通过药物作用减少或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和局部微生物生长,控制炎症...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美容皮肤科最常见病种之一。针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临床对痤疮一直使用药物治疗,通过药物作用减少或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和局部微生物生长,控制炎症反应,以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各种光疗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痤疮治疗技术,操作比较简便,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当前常使用的光疗方法有红蓝光、强脉冲光、光动力、激光、射频等。了解各种类型光疗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为每位不同的患者选择最适当的光疗方案,是临床个性化治疗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疗方法 痤疮 毛囊皮脂腺导管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脂腺阻塞 药物治疗 美容皮肤科 微生物生长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莉 李娟 +1 位作者 颜敏 张宝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1-353,358,共4页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临床侵袭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男性。临床多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斑块、红斑,可迅速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凶险。组织学有一定特点,确诊依赖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标记。患者最初对化疗可有较好反应,但复发快,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时间仅12~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母细胞性 皮肤肿瘤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下载PDF
不同地区八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发病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兴刚 杨惠敏 +5 位作者 尹晓慧 陈黎 严月华 熊瑛 王秀敏 陶宗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95-596,共2页
目的 调查8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病情况,为“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方法 选取不同地区8家医院的11 782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由各医院皮肤科医生对本院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接触性荨... 目的 调查8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病情况,为“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方法 选取不同地区8家医院的11 782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由各医院皮肤科医生对本院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进行调查统计,最后汇总分析.结果 在所调查的1 1 782医护人员中有荨麻疹患者577名,其中有明确的与职业因素有关的荨麻疹患者17名,其中护士16名;技师1名.主要过敏物质为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和含氯消毒剂.结论 在卫生行业存在一定数量的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工作,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行业 接触性荨麻疹 职业性
原文传递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c-fos和5-HT表达及与其增生和痛痒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振雨 张维娜 +1 位作者 苗嫄昕 魏爱华 《齐鲁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瘢痕组织中c—fos和5-HT表达变化的研究,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痛痒和增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c—fos和5-HT的表达情况。结果痛痒的病理性瘢痕组织中c—fos、5-HT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瘢痕组织中c—fos和5-HT表达变化的研究,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痛痒和增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c—fos和5-HT的表达情况。结果痛痒的病理性瘢痕组织中c—fos、5-HT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和非痛痒的瘢痕组织(F=19.86、17.61,q=5.43~8.84,P(0.01);非痛痒的瘢痕组织中c—fos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q=3.41,P〈0.01),而5-H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fos、5-HT表达增高可能导致病理性瘢痕临床痛痒症状的发生,c—fos表达增高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血清素 疼痛 瘙痒症 增生
下载PDF
皮内注射谷胱甘肽及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冯超 颜敏 +2 位作者 李娟 张媛 孙莉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究皮内注射谷胱甘肽及氨甲环酸对黄褐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黄褐斑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观察两组黄斑颜色和面积、疗... 目的探究皮内注射谷胱甘肽及氨甲环酸对黄褐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黄褐斑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观察两组黄斑颜色和面积、疗效判定(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不良反应(晕针反应、治疗后的复发、肠胃道反应、口腔溃疡和月经量减少)。结果两组治疗后在黄褐斑颜色评分和黄褐斑面积上均有明显的改善(t=9.258、10.774,均P<0.05;t=11.673、12.6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褐斑颜色评分和面积分别为(1.13±0.91)分、(1.62±1.26)cm^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78±0.62)分、(0.80±0.83)cm^2(t=2.132、3.641,均P<0.05)。就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发现,观察组总有效为91.67%,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χ^2=11.558,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都有出现晕针反应,而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肠胃道反应、口腔溃疡和影响月经上都有发生,但是两组在反应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及谷胱甘肽联合对患者进行皮内注射在减轻患者黄褐斑颜色和减少患者黄褐斑面积具有显著效果,在治疗效果上联合注射组要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联合注射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黄褐斑 谷胱甘肽 黑色素 皮内注射 疗效 不良反应 联合
原文传递
益生菌在儿童特应性皮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芳芳 于朋 劳成军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复发性湿疹性损伤和严重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大部分发生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近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A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涉及环境、遗传、免疫等因素。最近,益...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复发性湿疹性损伤和严重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大部分发生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近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A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涉及环境、遗传、免疫等因素。最近,益生菌在AD预防中的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能够调节全身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影响致敏和变态反应的发展。益生菌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AD,然而,益生菌介导的抗过敏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将对益生菌作用和AD防治之间可能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益生菌 预防 儿童
原文传递
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孙莉 王翠玉 李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72,279,共3页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TP)所致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可侵犯许多器官组织和系统,主要通过性交传染.近年全球梅毒发病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2012年12月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中,按发病数梅毒居第三位,...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TP)所致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可侵犯许多器官组织和系统,主要通过性交传染.近年全球梅毒发病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2012年12月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中,按发病数梅毒居第三位,已超过淋病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患者 T细胞亚群 临床意义 传染病疫情 测定 发病数量 苍白螺旋体 性传播疾病
下载PDF
Th1,Th2,Th17及Treg与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慧丛 付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Th1,Th2,Th17和Treg细胞与寻常型天疱(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天疱疮患者29例(活动组18例,缓解组11例),对照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Treg和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探讨Th1,Th2,Th17和Treg细胞与寻常型天疱(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天疱疮患者29例(活动组18例,缓解组11例),对照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Treg和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动组PV的Th17细胞百分比(6.73±2.29)%显著高于缓解组(3.08±0.91)%和对照组(0.18±0.10)%(P<0.05);缓解组PV的Th17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PV活动组(1.70±0.87)%、缓解组(1.28±0.58)%和对照组(1.46±0.63)%,三组间的Treg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PV的Th1细胞百分比(8.68±1.77)%低于对照组(12.29±1.57)%和缓解组(10.88±2.98)%(P<0.05),Th1细胞在对照组与缓解组PV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活动组Th2细胞百分比(2.86±0.79)%高于对照组(0.41±0.39)%和缓解组(0.99±0.45)%(P<0.05),缓解组的Th2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外周血Th17,Th2细胞表达升高,Th1细胞表达降低,Treg细胞表达无异常。Th1,Th2和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天疱疮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TH1细胞 TH2细胞 TREG细胞 Th17细胞
下载PDF
银屑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莉 颜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54-1156,共3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物,为可遗传变异,是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多态性,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DNA多态性类型。其特点为密度高、片段短、遗传稳定性强、便于快速筛查。在对银屑病这种复杂性状疾病的发病机制...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物,为可遗传变异,是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多态性,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DNA多态性类型。其特点为密度高、片段短、遗传稳定性强、便于快速筛查。在对银屑病这种复杂性状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提供了发现易感基因的新手段和新视角。现在认为有多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可能为银屑病的靶点药物的设计和个性化治疗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 皮肤病学
下载PDF
伊曲康唑联合酮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永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年第5期374-375,共2页
我们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伊曲康唑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脂溢性皮炎114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 酮康唑洗剂 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 治疗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媛 王慧丛 +1 位作者 颜敏 杨胜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血清中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AD严重程度、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及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来该院皮肤科就诊的71例AD患儿(AD组),采用配...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血清中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AD严重程度、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及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来该院皮肤科就诊的71例AD患儿(AD组),采用配对的方式选取该院儿科71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评分(SCROAD)评估AD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并检测2组血清25(OH)D_(3)、外周血Th17及Treg水平。结果:AD组患儿25(OH)D_(3)含量及Treg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hl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与SCORAD评分呈负相关(r=-0.41,P<0.05),外周血Treg水平与血清25(OH)D_(3)含量呈正相关(r=0.37,P<0.05),外周血Th17水平与血清25(OH)D_(3)含量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维生素D(VitD)水平与A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VitD水平可能与Th17/Treg失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维生素D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组织iNOS和5-HT表达及与其增生和痛痒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振雨 魏爱华 +2 位作者 张维娜 匡瑞霞 刘肃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31-233,236,共4页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5-羟色胺(5-HT)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增生及痛痒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痛痒、非痛痒的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iNOS、5-HT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行检测,...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5-羟色胺(5-HT)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增生及痛痒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痛痒、非痛痒的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iNOS、5-HT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痛痒的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iNOS、5-HT的表达均显著升高(F=25.47、44.92,q=4.39、4.43,P<0.01);非痛痒的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iNOS表达显著升高(q=3.96,P<0.01),5-HT表达差异无显著性(q=2.64,P>0.05);痛痒的瘢痕组织与非痛痒的瘢痕组织相比,5-HT的表达显著升高(q=3.92,P<0.01),iNOS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q=2.71,P>0.05)。结论iNOS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关,其增高可能促进瘢痕的增生;5-HT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痛痒症状有关,其增高可能导致病理性瘢痕临床痛痒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血清素 瘢痕
下载PDF
白癜风发病的相关免疫机制与准分子光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娟 颜敏 +2 位作者 冯超 孙莉 张媛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8期3642-3646,共5页
白癜风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自身免疫作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受到多数学者的重视。自身免疫对白癜风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白癜风的发生和临床进展。308 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机制是影响机体的... 白癜风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自身免疫作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受到多数学者的重视。自身免疫对白癜风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白癜风的发生和临床进展。308 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机制是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阻断T淋巴细胞在白癜风发生和发展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减少黑素细胞的破坏,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分化,达到治疗目的。308 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效果优于其他光疗技术,但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自身免疫 光疗
下载PDF
NB-UVB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扁平苔藓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尹晓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77-378,共2页
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们应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外用治疗扁平苔藓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糠酸莫米松乳膏 疗效观察 扁平苔藓 外用治疗 UVB 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艾洛松
下载PDF
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新功 孙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27-128,共2页
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可能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EB病毒感染无关。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临床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或斑块,可呈挫伤样或形成溃疡。可迅速累及淋... 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可能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EB病毒感染无关。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临床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或斑块,可呈挫伤样或形成溃疡。可迅速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凶险。组织学有一定特点,免疫组化CD56和CD4阳性。尽管患者最初对各种化疗方案多有较好反应,但均很快复发。发病年龄≤40岁、仅有皮肤损害、>50%的肿瘤细胞表达TdT时,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皮肤肿瘤 NK细胞 母细胞
下载PDF
皮肤黑素瘤的分子检测和靶向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莉 李瑞芝 董艳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3-675,共3页
黑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是重要的临床课题。黑素瘤的组织学形态变异很多,与某些色素细胞痣之间存在中间型的组织形态学交叉,有时病理诊断相当困难。分子病理学的进展为皮肤黑素瘤的确诊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为黑素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 黑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是重要的临床课题。黑素瘤的组织学形态变异很多,与某些色素细胞痣之间存在中间型的组织形态学交叉,有时病理诊断相当困难。分子病理学的进展为皮肤黑素瘤的确诊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为黑素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BRAF,KIT,NRAS,HRAS等基因参与黑素瘤的发生和进展的MAPK通路和Akt/PI3K通路。DNA测序、外显子组测序、FISH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检测黑素瘤相关的分子变化。针对黑素瘤发生分子通路的靶向治疗将使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分子病理学 基因 靶向治疗
下载PDF
慢性苔藓样糠疹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晓慧 张艳 +1 位作者 曲晓滨 邢庆涛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08-410,共3页
慢性苔藓样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儿童和青年人好发,偶见于新生儿和老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假说,感染学说、淋巴细胞增殖学说、免疫复合物沉积学说.慢性苔藓样糠疹的组织病理无特异性.对慢性苔... 慢性苔藓样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儿童和青年人好发,偶见于新生儿和老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假说,感染学说、淋巴细胞增殖学说、免疫复合物沉积学说.慢性苔藓样糠疹的组织病理无特异性.对慢性苔藓样糠疹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新观点,除系统应用抗生素、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及光化学疗法外,甲氨蝶呤、环孢素、氨苯砜和阿维A等对慢性苔藓样糠疹也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样糠疹 诊断 皮肤病理学 治疗
原文传递
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肥大细胞和组胺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爱华 陈振雨 +4 位作者 刘永 颜敏 孙莉 卞金玲 曲晓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10期881-883,共3页
为探讨P物质(SP)、肥大细胞(MC)和组胺(H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瘢痕增生及痛痒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痛痒、非痛痒的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各20份中SP和MC的表达;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A的含量。结果:瘢痕中SP、MC表达,HA的含... 为探讨P物质(SP)、肥大细胞(MC)和组胺(H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瘢痕增生及痛痒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痛痒、非痛痒的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各20份中SP和MC的表达;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A的含量。结果:瘢痕中SP、MC表达,HA的含量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升高(P<0.01);痛痒与非痛痒的瘢痕相比,前者HA的含量,SP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MC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但脱颗粒的MC比例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1)。SP、MC、HA与瘢痕的增生及其痛痒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肥大细胞 组胺 瘢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