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8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74
1
作者 李宏男 成虎 王东升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6,共16页
随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决策框架的提出,要求从概率的角度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合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损伤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国内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易损性研究的... 随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决策框架的提出,要求从概率的角度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合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损伤分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国内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易损性研究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过程,评述了国内外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别从经验型、理论型以及经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和一般过程,指出了当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对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既有研究成果表明,环境因素、地震动、场地条件以及桥梁自身参数等的不确定性问题,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结构能力指标的合理选择问题,各主要构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桥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问题等都是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此外,对于更为复杂的情况,包括液化或特殊场地以及特殊大跨度桥梁等的研究,都将对桥梁抗震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综述 地震易损性 易损性曲线 经验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 地震动强度参数 结构能力指标
下载PDF
异型柱框架柱单元的非线性变形计算方法 被引量:21
2
作者 曹万林 王光远 +1 位作者 刘建民 王东增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35-442,467,共9页
本文提出了考虑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下降段和纵筋锚固滑移影响的钢筋混凝土异型(L、+、T)柱非线性变形计算方法,用该方法计算的“M-φ”曲线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关键词 非线性变形 计算方法 异型柱 框架 钢筋混凝土
下载PDF
结构时程分析中强震记录选取研究综述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锐 李宏男 +1 位作者 王东升 成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共16页
该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结构抗震时程分析中输入强震记录选取的各种方法,对评判指标的选取及样本容量的确定进行了分类梳理和评述。震级、震中距、场地等地震信息常作为选波的第一评判指标,而目标谱及其他地震动强度指标则作为第二评... 该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结构抗震时程分析中输入强震记录选取的各种方法,对评判指标的选取及样本容量的确定进行了分类梳理和评述。震级、震中距、场地等地震信息常作为选波的第一评判指标,而目标谱及其他地震动强度指标则作为第二评判指标。地震动强度指标已总结出数十种,它们与结构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在选波研究中的优越性认识不一。以反应谱为目标进行匹配、缩放及选择的方法(目标谱选波法),成为目前最主流的方法。目标谱的种类较多,最广泛采用的是规范设计谱,工程应用比较方便;条件均值谱方法精度较高,但如何将条件均值谱与我国规范接轨,仍需深入研究。结构反应均值估计中,反映强震记录反应谱与目标谱匹配程度的误差指标及缩放方法的取用,应力求能够选出谱形匹配较优的强震记录。随着基于性能抗震理念的深入及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逐渐完善,结构反应的估计也从均值发展到概率分布,其所需的样本容量及所采用的评判指标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时程分析 强震记录选取 综述 目标谱 地震动强度指标 样本容量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笑宇 王东升 +1 位作者 付建宇 国巍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4,54,共15页
近20年来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效应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与震源过程和结构地震破坏关系密切。该文首先对近断层地震动中速度脉冲的成因进行简要概括,而后对近断层强震记录处理、脉冲识别与特性参数获取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最后对现有研究中... 近20年来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效应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与震源过程和结构地震破坏关系密切。该文首先对近断层地震动中速度脉冲的成因进行简要概括,而后对近断层强震记录处理、脉冲识别与特性参数获取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最后对现有研究中获得的脉冲个数、脉冲周期和脉冲幅值与地震参数间的统计关系进行比较。认为强震记录处理的传统分段校正方法无法在频域最大可能复原有效地震动信息,还存在脉冲识别与提取方法主要基于向前方向性效应引发、相关脉冲参数统计分析中对地质构造和断层类型考虑不足等问题。建议后续研究中多关注基于时频分析的基线校正方法,深入研究滑冲效应引起的脉冲、竖向地震动中的脉冲特性以及地质构造和断层破裂过程等因素对脉冲特性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文献综述 基线校正 脉冲识别 脉冲特性
下载PDF
大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的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艳春 于海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5-20,共6页
笔者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货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攻击性驾驶行为、强烈的冒险动机的驱使、对道路期望心理的失衡及交通安全感偏差等不良心理因素而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货车驾驶员是一... 笔者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货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攻击性驾驶行为、强烈的冒险动机的驱使、对道路期望心理的失衡及交通安全感偏差等不良心理因素而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货车驾驶员是一特殊的群体,应重视对该群体的教育、培训与管理,从而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性格品质、交通安全感及驾驶技能,以改善道路安全环境和交通安全状况、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货车驾驶员 交通安全感 交通心理 攻击行为 冒险动机 期望心理
下载PDF
节理裂隙岩体中大断面隧洞围岩与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力学状态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贵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28-1334,共7页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节理裂隙岩体中大断面隧洞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及施工过程力学状态,进行数值分析。采用UDEC程序中设定的支护结构单元模型和自行开发的呆滞–复活法,模拟分区施工及分段施筑的支护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大断面隧洞分...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节理裂隙岩体中大断面隧洞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及施工过程力学状态,进行数值分析。采用UDEC程序中设定的支护结构单元模型和自行开发的呆滞–复活法,模拟分区施工及分段施筑的支护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大断面隧洞分步、分区施工过程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及力学状态。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节理裂隙岩体 大断面隧洞 施工过程力学状态 离散单元法 呆滞-复活法
下载PDF
基于SVR的区域交通碳排放预测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亮 王金泓 +3 位作者 何涛 周志华 李巧茹 杨文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9,共7页
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人均GDP、机动车保有量、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城市化率7项指标作为我国区域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并以1990—2016年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相关数据为... 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人均GDP、机动车保有量、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城市化率7项指标作为我国区域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并以1990—2016年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做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训练样本交叉验证均方误差仅为0.008 040,得到参数C和γ的最优值;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回归效果良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2和0.995 0,即模型具有良好的学习和推广能力;未来区域交通碳排放增长趋势逐渐变缓,但总量将继续呈上升趋势,社会仍然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预测研究 SVR 交通碳排放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础下砂垫层隔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赵少伟 窦远明 +1 位作者 郭蓉 蔡秀艳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92-97,共6页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刚体试块代替刚度较大的砌体建筑物,进行了震动台的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粒径砂垫层不同厚度下的隔震情况,研究了砂垫层减振的减振率.结果表明:单一粒径比连续级配的砂垫层减振效果好;单一粒径的砂垫层较大粒径的砂...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刚体试块代替刚度较大的砌体建筑物,进行了震动台的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粒径砂垫层不同厚度下的隔震情况,研究了砂垫层减振的减振率.结果表明:单一粒径比连续级配的砂垫层减振效果好;单一粒径的砂垫层较大粒径的砂垫层减振效果较好;无论何种粒径,随着厚度的增加,减振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垫层隔震 振动台 减振率 单一粒径
下载PDF
钢渣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彩利 王超 +2 位作者 李松 丁维哲 唐秀明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4,共8页
为研究不同浸水时间钢渣沥青混合料体积稳定性和路用性能特征,对热闷钢渣沥青混合料、冷弃陈渣沥青混合料和石灰岩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疲劳试验和膨胀性试验,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 为研究不同浸水时间钢渣沥青混合料体积稳定性和路用性能特征,对热闷钢渣沥青混合料、冷弃陈渣沥青混合料和石灰岩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疲劳试验和膨胀性试验,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水对钢渣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膨胀量合格的钢渣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均优于石灰岩沥青混合料,其中钢渣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和残留稳定度具有可成长性;用石灰岩细集料替代冷弃陈渣细集料可以提高冷弃陈渣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浸水作用下钢渣生成的结晶物质使得钢渣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增大,从而提高钢渣沥青混合料内磨阻力和黏聚力,进而提高其动稳定度和残留稳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体积稳定性 水稳定性 作用机理 浸水时间
下载PDF
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孙建诚 朱双晗 蒋浩鹏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4-297,共4页
IFC标准作为BIM的标准之一,以其数据传输规则为框架,针对中国公路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公路BIM设计、施工和运维管养的规范化技术路线,并以公路BIM设计技术路线为基准.结合某二级公路工程项目,选用Civil 3D对公路设计阶段进行过程实践,对... IFC标准作为BIM的标准之一,以其数据传输规则为框架,针对中国公路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公路BIM设计、施工和运维管养的规范化技术路线,并以公路BIM设计技术路线为基准.结合某二级公路工程项目,选用Civil 3D对公路设计阶段进行过程实践,对实践中发现的Civil 3D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说明。研究成果为BIM技术在中国公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路线、设计理念和技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公路 CIVIL 3D 技术路线 技术经验
下载PDF
桥梁双柱式排架墩抗震性能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28
11
作者 石岩 李军 +3 位作者 秦洪果 王东升 王军文 孙治国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54,共21页
桥梁双柱墩在国内外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震害普遍严重。为了揭示桥梁双柱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发展具有可恢复功能的防震桥梁双柱墩,实现从双柱墩结构到桥梁工程、再到交通线路乃至... 桥梁双柱墩在国内外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震害普遍严重。为了揭示桥梁双柱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发展具有可恢复功能的防震桥梁双柱墩,实现从双柱墩结构到桥梁工程、再到交通线路乃至整个交通网络的全寿命周期抗震性能设计,对桥梁双柱墩抗震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首先总结汶川大地震和国外重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桥梁双柱墩的震害情况并分析其特征,主要破坏形式有墩柱的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剪切破坏,间系梁的纵向开裂及其与墩柱节点的断裂,盖梁梁体的斜裂缝、冲切开裂及其垫石和挡块的剪裂、剪断、撞碎等。再从抗震性能试验、非线性力学行为及数值模拟、间系梁减震耗能、损伤控制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ABC双柱墩及其在强震区的应用问题、抗震加固方法和抗震设计理论等方面对桥梁双柱墩相关的抗震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进而指出桥梁双柱墩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问题,如子结构混合模拟试验、可恢复功能结构和交通系统、多次多灾种耦合作用、全寿命设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对双柱墩结构及其桥梁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双柱墩 综述 抗震性能 装配式桥梁 可恢复功能结构 全寿命设计
原文传递
饱和砂土中直群桩动力响应离心机振动台试验与简化数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雨润 闫志晓 +1 位作者 张健 黄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2-1264,共13页
饱和砂土液化场地高承台直群桩及土体横向动力响应分析一直是岩土工程抗震的热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制作饱和砂土液化场地的2×2直群桩模型,进行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分析液化场地群桩–土动力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ABAQUS... 饱和砂土液化场地高承台直群桩及土体横向动力响应分析一直是岩土工程抗震的热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制作饱和砂土液化场地的2×2直群桩模型,进行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分析液化场地群桩–土动力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通过引入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元网格自适应调整技术克服大变形畸变问题,建立可液化场地群桩基础静动耦合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用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0.3 g正弦波工况下离心机振动台试验饱和砂土地基液化速度非常快,直群桩基础承台加速度与土中加速度放大峰值均不会超过输入波峰值,地基液化后承台加速度便开始衰减;饱和砂土地基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直接影响加速度响应,土体液化直接导致加速度衰减;数值模拟加速度结果与试验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相符合,但量值上有区别,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一定比例缩小后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超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压比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数值模拟显示浅层土较深层土液化明显;数值模拟的承台位移相较于试验偏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饱和砂土 直群桩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原文传递
摇摆-自复位桥墩抗震性能数值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孙治国 赵泰儀 +1 位作者 石岩 王东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7-1369,共13页
为研究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RSC)桥墩的抗震性能并为此类结构的抗震数值分析提供依据,基于OpenSees的纤维梁柱单元讨论了RSC桥墩地震反应的数值建模方法.通过对摇摆接缝处分别采用只受压不受拉的零长度弹性弹簧(模型1),... 为研究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RSC)桥墩的抗震性能并为此类结构的抗震数值分析提供依据,基于OpenSees的纤维梁柱单元讨论了RSC桥墩地震反应的数值建模方法.通过对摇摆接缝处分别采用只受压不受拉的零长度弹性弹簧(模型1),零长度截面转动弹簧+只受压不受拉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模型2),零长度截面转动弹簧+只受压不受拉弹性本构模型(模型3),建立了RSC桥墩3种不同的抗震数值分析模型.结合其他学者完成的4个悬臂式单柱墩和1个双柱墩的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以各RSC桥墩的滞回曲线、接缝处受压区高度、预应力筋应力和摇摆变形比例等为依据,讨论了各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模型1和模型3对试件滞回曲线、试件初始刚度、接缝处受压区高度、预应力筋应力、摇摆变形比例等的模拟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模型2模拟得到的试件初始刚度和预应力筋应力偏大,接缝处受压区高度小于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对3种数值模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各模型模拟得到的墩顶位移时程曲线、墩底最大剪力等基本一致.最终建议以模型1或模型3的建模方法模拟摇摆-自复位桥墩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 摇摆-自复位桥墩 抗震性能 数值建模方法 模拟精度
原文传递
应力–渗流耦合下砂岩力学行为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俊文 宋治祥 +1 位作者 范文兵 黄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64-1372,共9页
采用全自动三轴渗流实验系统,进行无水与排水条件下砂岩应力–渗流耦合试验,得到砂岩变形全过程应力–应变及渗透率演化曲线,较好地表征了应力–渗流耦合下砂岩力学行为与渗透率演化响应特征,同时获得了应力–渗流耦合下砂岩的变形、强... 采用全自动三轴渗流实验系统,进行无水与排水条件下砂岩应力–渗流耦合试验,得到砂岩变形全过程应力–应变及渗透率演化曲线,较好地表征了应力–渗流耦合下砂岩力学行为与渗透率演化响应特征,同时获得了应力–渗流耦合下砂岩的变形、强度及渗透率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砂岩峰值强度随着围压增大而不断增大,围压效应显著;无水条件下,砂岩峰值强度对应的轴向应变变化规律与强度演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其轴向变形与围压的关系较好地符合指数函数非线性增长模型,而排水条件下的砂岩轴向变形与有效围压的关系较好地符合线性衰减模型;(2)砂岩峰前渗透率呈现出缓慢降低→平稳发展→急剧增加的三阶段演化规律,与砂岩峰前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微裂纹压密、线弹性变形及新生裂纹扩展阶段三阶段变形具有对应关系;(3)不同工况下的砂岩变形全过程渗透率呈现出降低→急剧增加→稳定发展或略微增大的三阶段演化规律,与砂岩变形全过程体积压缩→体积快速膨胀→体积缓慢膨胀三阶段变形具有对应关系。研究结论可为煤矿突水事故防治及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应力–渗流 耦合效应 力学行为 渗透率
原文传递
基于BIM的三维参数化桥梁标准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建诚 蒋浩鹏 +2 位作者 杨文伟 朱双晗 王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24,共6页
随着我国桥梁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以BIM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逐渐增多,其设计方案层出不穷。为使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桥梁设计方法更加标准和实用,首先根据BIM技术的3个标准建立了BIM标准关系图,直观的阐释了3个标准的作用及联系;其次基于... 随着我国桥梁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以BIM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逐渐增多,其设计方案层出不穷。为使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桥梁设计方法更加标准和实用,首先根据BIM技术的3个标准建立了BIM标准关系图,直观的阐释了3个标准的作用及联系;其次基于BIM的特点和标准针对桥梁设计及施工阶段建立了BIM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标准化技术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河北地区延崇高速公路红河大桥项目,利用Revit软件详细介绍了BIM在设计阶段中的模型建立过程及应用过程。经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为BIM技术在我国桥梁设计领域提供了标准技术路线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BIM技术 设计方式 参数化模型
下载PDF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卫峰 董利伟 +1 位作者 宋晓燕 杨志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了研究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分别为0%、5%、10%、15%的改性乳化沥青乳液;利用修正低温蒸发法将乳液在40℃条件下养生11d后裁剪成直径25mm、高1mm的圆柱形试件;基于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多... 为了研究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分别为0%、5%、10%、15%的改性乳化沥青乳液;利用修正低温蒸发法将乳液在40℃条件下养生11d后裁剪成直径25mm、高1mm的圆柱形试件;基于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分别测定试件在58、64、70及76℃下保温30min后的车辙因子(G*/sinδ)、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研究表明:水性环氧树脂可提高乳化沥青的高温抗永久变形能力并降低乳化沥青蠕变过程中的黏性部分,减少累积变形;在评价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的高温性能时,温度应选在58~64℃之间;为确保高温性能,水性环氧树脂的最佳掺量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性环氧树脂 乳化沥青 车辙因子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
下载PDF
BIM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孙建诚 李永鑫 王新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27,共5页
BIM技术在传统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愈加频繁。但在我国公路行业,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BIM技术的概念及特点,针对公路工程设计阶段建立了BIM结构树和技术路线。结合我国某二级公路工程,利用PowerCivil软件详细叙述了BIM在... BIM技术在传统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愈加频繁。但在我国公路行业,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立足于BIM技术的概念及特点,针对公路工程设计阶段建立了BIM结构树和技术路线。结合我国某二级公路工程,利用PowerCivil软件详细叙述了BIM在设计阶段的模型建立过程及应用过程。为促进BIM技术在我国公路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BIM 公路设计 信息化 技术路线
下载PDF
深基坑智能联网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被引量:24
18
作者 齐红升 肖成志 +1 位作者 王子寒 孙重阳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2,共6页
基坑开挖会对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产生应力与应变,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对基坑进行监测十分必要.为解决基坑监测信息化程度低、人工方式采集数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C/S模式、C#编程语言、关系型数据库MySql、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导轮式固定测... 基坑开挖会对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产生应力与应变,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对基坑进行监测十分必要.为解决基坑监测信息化程度低、人工方式采集数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C/S模式、C#编程语言、关系型数据库MySql、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导轮式固定测斜仪和自主研发的太阳能自供电传感器,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开发一套深基坑智能联网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信息集中管理,监测数据实时读取、自动存储查询、计算和分析,图表自动绘制、自动预警报警,具有数据预测、事故处理分析和快速生成报表的功能.该系统通过监测仪器自动采集基坑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及预警,提升了监测效率和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基坑监测 基坑支护 数据库 信息化施工 无线传输 自动采集数据
下载PDF
600 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艳艳 李晓清 苏恒博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研究600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设计了72个棱柱体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对600MPa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破坏形态及粘结应力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基本粘结滑移关系及位置函数,确定600MPa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为研究600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设计了72个棱柱体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对600MPa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破坏形态及粘结应力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基本粘结滑移关系及位置函数,确定600MPa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度分析,提出锚固长度设计建议。研究表明:600 MPa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破坏形态及粘结应力分布与普通钢筋类似且粘结锚固性能良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基本锚固长度计算公式依然适用于600 MPa高强钢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粘结性能 本构关系 锚固长度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质反倾边坡弯曲倾倒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黄达 马昊 +1 位作者 孟秋杰 宋宜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6-1295,共10页
西部山区工程建设揭露了众多大型弯曲倾倒变形体,多具有软硬互层结构,水平深度可达300 m。为进一步探明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的倾倒变形机制,融合离心模型试验与UDEC模拟,研究了此类边坡的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并通过点对分析,讨论了变形的... 西部山区工程建设揭露了众多大型弯曲倾倒变形体,多具有软硬互层结构,水平深度可达300 m。为进一步探明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的倾倒变形机制,融合离心模型试验与UDEC模拟,研究了此类边坡的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并通过点对分析,讨论了变形的力学机制。数值模拟时,在岩层内预置随机裂隙,获得了破裂面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的位移曲线及破裂面形态吻合较好,边坡变形可分为起始蠕变阶段、稳态变形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坡体前部为压剪复合变形,后部则以拉张为主;边坡主破裂面呈弧形,由坡脚快速贯通至坡顶,整体为拉–剪性破裂面;坡体内发育3条破裂面,可作为分界线将变形体分为极强倾倒区、强倾倒区和弱倾倒区;坡脚岩体变形后期压致拉裂,逐渐折断脱离母岩,最终导致变形岩体沿不同的破裂面形成渐进后退式破坏;边坡在倾角与坡角之和大于等于120°时才较易破坏,坡角主要影响破坏难易,倾角则控制变形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边坡 软硬互层 倾倒变形 离心模型试验 离散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