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栩 薛应征 +1 位作者 王书玉 刘贺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河南 水稻 无公害 栽培 品种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对超级粳稻新稻18号强、弱势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殷春渊 王书玉 +6 位作者 刘贺梅 薛应征 张栩 王和乐 孙建权 胡秀明 李习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3-510,共8页
以超级粳稻新稻18号为供试材料,2011年在7个纯氮水平,2012年在6个纯氮水平下,测定了结实期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稻米品质及产量,分析了籽粒灌浆速率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明确了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以超级粳稻新稻18号为供试材料,2011年在7个纯氮水平,2012年在6个纯氮水平下,测定了结实期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稻米品质及产量,分析了籽粒灌浆速率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明确了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处理籽粒灌浆速率高于高氮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快于弱势粒,平均比弱势粒快39.51%和20.34%,255.0kg/hm2纯氮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为1.14mg/(粒·d),比弱势粒快40.83%,平均灌浆速率N0处理最快,为0.74mg/(粒·d),比弱势粒快28.50%。活跃灌浆期粒重,强势粒明显高于弱势粒,无氮肥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前中期强弱势粒粒重与其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籽粒充实度则表现为弱势粒籽粒充实度与其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强势粒相关不显著;灌浆前期强弱势粒灌浆速率与稻米的加工品质呈负相关,其中弱势粒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灌浆后期强势粒灌浆速率与稻米外观品质呈显著负相关;灌浆高峰期(即花后24d)籽粒灌浆速率与加工品质呈正相关,与外观品质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说明增大灌浆前期弱势粒灌浆速率及提高灌浆高峰期和灌浆后期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可以同步改善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粳稻 籽粒灌浆 氮肥 强势粒 弱势粒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被引量:25
3
作者 马朝阳 朱红彩 +1 位作者 夏瑛光 张忠信 《种业导刊》 2009年第5期28-29,共2页
高质量的玉米杂交种子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在杂交种生产利用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种子整齐度差、纯度差、芽率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杂交制种各个环节把关不严,质量意识差,以及市场管理不得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高质量的玉米杂交种子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在杂交种生产利用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种子整齐度差、纯度差、芽率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杂交制种各个环节把关不严,质量意识差,以及市场管理不得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新乡市农科院、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在长期的制种实践中,制定了《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实践证明,按照此规程操作,可生产出高质量的玉米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制种 技术规程 玉米杂交种子 质量意识 生产利用 高产稳产 市场管理 整齐度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朝辉 李江伟 +2 位作者 蒋志凯 马华平 付亮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9期26-28,32,共4页
为了解高产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河南省2007~2012年冬水组区试前3名共57个小麦新品种(系)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单位面积(66... 为了解高产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河南省2007~2012年冬水组区试前3名共57个小麦新品种(系)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单位面积(666.7m^2,下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且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的数值较大且接近,说明它们已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生态条件,小麦(半冬性品种)高产育种以选育多穗兼大穗型品种为主,同时稳定千粒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河南
下载PDF
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4
5
作者 薛应征 胡秀明 +1 位作者 孙建权 王和乐 《种业导刊》 2013年第7期9-10,共2页
大田直播可减少水稻栽培中育秧和插秧等繁琐程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选用适宜直播水稻品种、精细播种、科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玉米褐斑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炳剑 雷小天 +2 位作者 袁虹霞 邢小萍 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1-62,共2页
近年来,玉米褐斑病在我国各地暴发流行,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文中分析了该病危害逐年加重的原因,包括玉米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生产上主推的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气侯条件适宜,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等。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以选用抗病... 近年来,玉米褐斑病在我国各地暴发流行,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文中分析了该病危害逐年加重的原因,包括玉米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生产上主推的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气侯条件适宜,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等。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改良秸秆还田技术,实行平衡施肥,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褐斑病 流行因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被引量:22
7
作者 苌建峰 张海红 +3 位作者 董朋飞 李潮海 张学舜 马俊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5-120,共6页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 密度 光辐射
原文传递
不同化学诱抗剂对金银花叶片防御酶系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喜存 刘红彦 +2 位作者 倪云霞 刘玉霞 王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5-77,共3页
用4种化学诱抗剂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金银花,通过计算酶活性发展曲线下面积AUEAPC,分析了叶片防御酶系3种主要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诱抗剂处理中,壳聚糖处理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其次是草酸处理,两... 用4种化学诱抗剂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金银花,通过计算酶活性发展曲线下面积AUEAPC,分析了叶片防御酶系3种主要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诱抗剂处理中,壳聚糖处理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其次是草酸处理,两者差异极显著,并且极显著高于硅酸钠、硫酸亚铁处理和对照,而后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硫酸亚铁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壳聚糖、草酸和硅酸钠处理,并且这4种诱抗剂处理POD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只有壳聚糖处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他3种诱抗剂处理的PPO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后,3种酶的综合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71.1%、31.1%、11.7%和2.5%,与前期对金银花白粉病诱抗效果研究结论相一致。本研究初步从防御酶学角度分析了4种化学诱抗剂在金银花上的诱导抗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化学诱抗剂 防御酶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殷春渊 王书玉 +5 位作者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薛应征 王和乐 范永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18,共4页
以河南省新培育的优质粳稻新稻22为材料,设置0、240、262.5、285、307.5、330 kg/hm2纯氮6个施氮水平,22.2万、27.75万、33.3万穴/hm23种栽插密度,研究了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垩白和食味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 以河南省新培育的优质粳稻新稻22为材料,设置0、240、262.5、285、307.5、330 kg/hm2纯氮6个施氮水平,22.2万、27.75万、33.3万穴/hm23种栽插密度,研究了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垩白和食味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先减小后增大,即27.75万穴/hm2种植密度下,稻米外观品质较好;其食味品质在低密度和中密度下较好,高密度下明显下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不同栽插密度间差异较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增加趋势(低密度下不施氮处理除外);食味值、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各施肥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密度和氮肥二因素可知,栽插密度27.75万穴/hm2(行株距30 cm×12 cm)、施氮量为262.5 kg/hm2时水稻外观和食味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密度 垩白 食味品质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朝辉 李江伟 +4 位作者 乔庆洲 蒋志凯 马华平 付亮 赵宗武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1,共4页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 500 ~9 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南片 相关分析 产量因素
原文传递
我国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现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建权 王书玉 +1 位作者 薛应征 刘贺梅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7-38,共2页
对2003-2006年56个国审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品质指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常规粳稻已经持平或非常接近,而在垩白率、垩白度上,杂交粳稻却远远差于常规粳稻,说明外观品质的改良是今后杂交粳... 对2003-2006年56个国审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品质指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常规粳稻已经持平或非常接近,而在垩白率、垩白度上,杂交粳稻却远远差于常规粳稻,说明外观品质的改良是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常规粳稻 品质
下载PDF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毅 张学舜 +3 位作者 洪德峰 魏锋 马俊峰 王永琴 《种业导刊》 2011年第9期26-27,共2页
研究了夏玉米蚜虫、粗缩病、玉米螟、茎腐病等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夏玉米 病虫害 防治
下载PDF
甜瓜幼苗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逆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卫星 刘喜存 +5 位作者 李晓慧 徐小利 常高正 梁慎 康利允 高宁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2-326,共5页
为阐明逆胁迫对甜瓜幼苗伤害的生理机制及综合抗逆性品种选育筛选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熟性不同的薄皮甜瓜F13-18、F14-20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幼苗期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与抗逆性有关的可溶性蛋白质(SP)、叶绿素(Chl)、游离脯氨酸(Pro)、... 为阐明逆胁迫对甜瓜幼苗伤害的生理机制及综合抗逆性品种选育筛选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熟性不同的薄皮甜瓜F13-18、F14-20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幼苗期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与抗逆性有关的可溶性蛋白质(SP)、叶绿素(Chl)、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苗期逆境胁迫增加了SP、Pro、MDA含量及细胞膜的透性(TDS),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了Chl含量及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Chla/b),但不同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有差异,整体表现为干旱、水分胁迫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较大,低温、盐胁迫对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影响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对苗期抗逆性生理指标进行评价,Chl、Chla/b、POD、SOD可作为早熟品种F13-18苗期综合抗逆性的鉴定指标,Chl、Pro、TDS、POD可作为中晚熟品种F14-20苗期综合抗逆性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逆境胁迫 生理响应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兰考矮早八茎蘖叶片内源激素差异及其与分蘖成穗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丽娜 冯伟 +3 位作者 盛坤 朱云集 马冬云 郭天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96-1604,共9页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于拔节期前后测定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一级分蘖的第一分蘖(分蘖I)和第二分蘖(分蘖II)各时期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内IAA和ZR含量表现为主茎>分蘖I>...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于拔节期前后测定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一级分蘖的第一分蘖(分蘖I)和第二分蘖(分蘖II)各时期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内IAA和ZR含量表现为主茎>分蘖I>分蘖II,其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在拔节前期开始加大;叶片内ABA含量表现为分蘖>主茎,其差距开始加大的时期比其他激素晚6~12d。各激素含量在主茎与分蘖间的差距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分蘖衰亡。激素间平衡与分蘖成穗关系更为密切,分蘖叶片中IAA/ABA和ZR/ABA比值低不利于分蘖最终成穗。激素含量比值在分蘖和主茎叶片中出现差距的时间要早于单一激素含量在分蘖与主茎中出现差距。与单个激素含量相比,激素之间的平衡以及分蘖与主茎激素平衡的差距可能与分蘖成穗的关系更为密切。分蘖中IAA/ABA和ZR/ABA比值占主茎中相应比值的比例可使判断成穗蘖和衰亡蘖出现差距的时间提前至二棱末期,比单一激素含量判断提前6~2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大穗型品种 内源激素 激素平衡 分蘖成穗
下载PDF
播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殷春渊 王书玉 +5 位作者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王和乐 田芳慧 王玲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1-6,共6页
为探明直播稻在不同的播量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研明直播稻高产优质适宜的播量和施氮水平,以‘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个播种量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 为探明直播稻在不同的播量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研明直播稻高产优质适宜的播量和施氮水平,以‘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个播种量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量处理下,对于‘新稻567’,在9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78 t/hm^2,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较低,加工品质各播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新稻568’,在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58 t/hm^2,且与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品质在两品种不同播量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表现为‘新稻567’的食味值高于‘新稻56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直播稻品种的产量基本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5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最大;稻米的加工品质各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基本表现为不施氮处理较小,施氮处理较大。这说明,在适宜播量下对于不同的直播稻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提高;在适宜的氮肥处理下可以获得水稻的高产水平,但增施氮肥水稻的外观品质变劣,因此,协同直播稻的高产优质仅靠氮肥调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播量 氮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小麦病害的影响及防治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丽娟 魏锋 +4 位作者 李江伟 何霞 程兰兰 史兆新 周德慧 《种业导刊》 2013年第7期24-25,共2页
总结了小麦、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病虫害 防治
下载PDF
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映红 董昀 +3 位作者 盛坤 杨丽鹃 付亮 赵宗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1-64,共4页
利用6个当地主推小麦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节水条件下的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最佳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品种的产量潜力有差别,在只灌底墒水模式下,可选种... 利用6个当地主推小麦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节水条件下的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最佳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在不同灌溉模式下品种的产量潜力有差别,在只灌底墒水模式下,可选种周麦22,产量达7 351.65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模式下,选种周麦22,其次是洛麦22和矮抗58,产量分别为7 720.95kg/hm2、7 677.30kg/hm2、7 664.55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下,选种洛麦22,产量达8 190.15kg/hm2,也可选种周麦22和矮抗58,产量分别为7 984.95kg/hm2、7 910.70kg/hm2。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下,周麦22、矮抗58、洛麦22三个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最高,三品种平均较底墒水+拔节水模式、只灌底墒水模式高4.4%、17.0%;24.8%、51.5%;4.5%、16.8%;75.1%,150.9%。而灌溉水利用效率则相反,表现为只灌底墒水模式下最高,三品种分别较底墒水+拔节水模式、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模式高161.2%、262.3%,说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大白菜主要表型性状的配合力评价及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涛 董彦琪 +5 位作者 肖艳 王晓玲 原连庄 原让花 孙玉镯 周俊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2-109,共8页
为了研究大白菜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大白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8个不同来源的大白菜纯合自交不亲和系为亲本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Ⅱ设计自交8个亲本和配制28个杂交组合,对株高、株幅、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叶柄宽、叶片总数、... 为了研究大白菜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大白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8个不同来源的大白菜纯合自交不亲和系为亲本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Ⅱ设计自交8个亲本和配制28个杂交组合,对株高、株幅、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叶柄宽、叶片总数、球形指数、单球毛质量、单球净质量、中心柱长和软叶率11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基因型方差分析、配合力评价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8个大白菜骨干自交系除了球形指数的特殊配合力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的表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亲本P_1(1305)、P_2(陕5555)、P_3(J白花)、P_4(Q叠)的株幅、株高、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叶柄宽、软叶率的一般配合力均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效应,是选育丰产性品种的优良亲本;亲本P_6(C皇)、P_7(H娃)的株幅、株高、最大叶片长、中心柱长、叶柄宽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而球形指数、叶片总数则表现为较大的正向效应,是选育早熟、小高桩型、叶片多、耐抽薹品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P_1×P_8(1305×G丽)、P_4×P_6(Q叠×C皇)、P_4×P_7(Q叠×H娃)属于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无论在株型、叶片还是丰产上都表现出较高水平。可利用P_1(1305)和P_4(Q叠)改良株高、株幅、单球产量;可利用P_7(H娃)增加叶片总数,降低中心柱长;可利用P_8(G丽)改良球形,降低中心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表型性状 遗传力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狭义遗传力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卫晓轶 魏锋 +3 位作者 洪德峰 马俊峰 马毅 张学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23,共3页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在常规耕作+秸秆还田、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1a深耕+秸秆还田、隔2a深耕+秸秆还田5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对玉米灌浆期百粒鲜质量、干质量、体积及穗部性状和...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在常规耕作+秸秆还田、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1a深耕+秸秆还田、隔2a深耕+秸秆还田5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对玉米灌浆期百粒鲜质量、干质量、体积及穗部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鲜质量、干质量和体积;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可使玉米增产20.5%,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灌浆期 产量
下载PDF
水稻食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殷春渊 王书玉 +7 位作者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王和乐 田芳慧 马朝阳 张栩 张瑞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127,共9页
为明确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培育筛选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以河南省沿黄稻区8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指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和外观... 为明确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培育筛选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以河南省沿黄稻区8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指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和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对籽粒灌浆期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个供试优良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较高,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73%和36.49%;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在品种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均低于5%。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上的左偏抛物线关系(r=0.827^(*)),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0.905^(**)),糙米粒厚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r=0.747^(*));外观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与灌浆中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均呈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与之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越低稻米的食味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糙米粒厚的增加食味增加,而糙米粒厚大于2.1 mm,食味值反而下降;提高水稻灌浆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和营养品质,而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食味值下降。因此,水稻叶片的高光合效率在优质食味米选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选择压力,合理调控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对提高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食味 直链淀粉 蛋白质 粒厚 光合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