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北朝时期《法华经》艺术及信仰考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23,共8页
本文以敦煌北朝石窟中四个表现“二佛并坐”题材的洞窟为主,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敦煌《法华语》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思想及背景。
关键词 敦煌 法华经 艺术 信仰
下载PDF
《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3,共7页
本文认为 ,莫高窟第 2 85窟南壁出自不同佛经的故事画被选绘于同一个壁面 ,并非随意之举 ,而是相互关联 ,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 ,这一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所倡导的“众生皆有佛性”思想 ,它们出现在 2 85窟 ,与其作为禅窟的功能密切... 本文认为 ,莫高窟第 2 85窟南壁出自不同佛经的故事画被选绘于同一个壁面 ,并非随意之举 ,而是相互关联 ,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 ,这一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所倡导的“众生皆有佛性”思想 ,它们出现在 2 85窟 ,与其作为禅窟的功能密切相关 ,是“法华三昧”禅法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85窟南壁 故事画 《法华经》
下载PDF
净土思想与仙界思想的合流——关于莫高窟第249窟窟顶西披壁画定名的再思考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再次确认了莫高窟第249窟西披壁画表现的是《维摩诘经·阿(门众)佛品》内容的可能性,并认为该窟窟顶内容是佛教净土思想与中国传统仙界思想的一种融合。
关键词 第249窟 《维摩诘经》 净土 仙界 合流
下载PDF
敦煌第249窟天井中国图像内涵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斋藤理惠子 贺小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4-161,共8页
本文以敦煌第249窟天井西坡的须弥山图为中心,详细地描述、分析、考证了与佛教不同的中国式图像是如何融汇到佛教美术中的。
关键词 敦煌 第249窟 天井图像
下载PDF
关于中国成都地区的佛教造像——以520~540年间造像为中心 被引量:10
5
作者 八木春生 顾虹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8,共9页
本文以成都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时期四川佛教美术所具有的独特性 ,并通过与同时期的南京和北方一些地方的佛教艺术品的比较 ,进一步揭示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四川佛教造像在研究南朝佛教美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石刻造像 佛教美术 成都-南京-北方地区 南北朝时期 比较研究 中国 佛教造像 520-540年
下载PDF
宇宙主释迦佛——从印度到中亚、中国 被引量:12
6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2,共8页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主释迦像 初说法 舍卫城神变 大光明神变 中亚 敦煌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五 被引量:10
7
作者 于倩 卢秀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0,共8页
本文按时代分期,探讨了古代妇女与敦煌妇女花钿妆的称谓、特点、施行方法。花钿妆起自汉代,它的源流与佛像额中点丹并无关连,而与绘面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妇女花钿妆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妇女追求美的时尚。研究敦煌妇女花钿妆必须... 本文按时代分期,探讨了古代妇女与敦煌妇女花钿妆的称谓、特点、施行方法。花钿妆起自汉代,它的源流与佛像额中点丹并无关连,而与绘面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妇女花钿妆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妇女追求美的时尚。研究敦煌妇女花钿妆必须与敦煌艺术源流、技法、风格联系起来才能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钿 妇女 妆饰 敦煌
下载PDF
中国古代妇女眉妆与敦煌妇女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一 被引量:7
8
作者 卢秀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0-96,共7页
眉妆的发展、演变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礼教的影响和制约。出现在壁画上的敦煌妇女 的眉饰,不仅有现实依据,而且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受中原和西域风格的影响较深。阶级社会长期形成的贵贱、 尊卑观念,也渗透到了敦煌... 眉妆的发展、演变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礼教的影响和制约。出现在壁画上的敦煌妇女 的眉饰,不仅有现实依据,而且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受中原和西域风格的影响较深。阶级社会长期形成的贵贱、 尊卑观念,也渗透到了敦煌妇女的眉妆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妇女 敦煌妇女 眉妆
下载PDF
敦煌石窟中的女供养人首饰——发簪 被引量:10
9
作者 卢秀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0,共8页
簪由笄发展而来。簪主要以簪首为饰而定名,其类型和料质各个时期的特点不同。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发簪类型多样,大致有9类:即云、凤、鸟、草、花、方、平、圆、尖顶型簪,流行于唐、五代、宋、西夏时期。发簪不但具有固发和妆饰发式的功能... 簪由笄发展而来。簪主要以簪首为饰而定名,其类型和料质各个时期的特点不同。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发簪类型多样,大致有9类:即云、凤、鸟、草、花、方、平、圆、尖顶型簪,流行于唐、五代、宋、西夏时期。发簪不但具有固发和妆饰发式的功能,也是敦煌贵族昭示身份的一种标志,同时反映出敦煌女供养人的审美标准和流行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簪 首饰 女供养人 敦煌
下载PDF
大黑天造像初探──兼论大理、西藏、敦煌等地大黑天造像之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悦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3,共9页
本文论述了佛教大黑天造像在中国境内的流布情况与特点,对不同地区大黑天造像之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对比,探讨了大黑天造像在中国的源流以及大理、西藏、敦煌等地大黑天造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大黑天神 大理 西藏 敦煌
下载PDF
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院壁画构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素馨 唐莉芸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55,共6页
本文在对藏经洞出土的壁画粉本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粉本的制作方法及粉本在敦煌壁画构图中的运用。同时,与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寺院壁画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粉本在这些地区流传的意义。
关键词 模式 粉本 寺院壁画 构图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的妇女红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三 被引量:6
12
作者 卢秀文 于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54,共6页
本文按时代分期,探讨了古代妇女与敦煌妇女粉脂妆发展的特点。敦煌妇女红粉妆作为妆饰文化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整个古代妇女妆饰史的盛衰及审美观的递嬗,显示出了各个时代敦煌妇女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妇女 红粉妆 颜料
下载PDF
关于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始光元年铭年代新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石松日奈子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作为北魏始光元年(424)的作品受到中国、欧美以及日本学者的注意。无论是五世纪前半的中国造像史,还是在道教造像史上都极富研究价值。本稿作者对铭文年号“始光元年”的判读提出了质...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作为北魏始光元年(424)的作品受到中国、欧美以及日本学者的注意。无论是五世纪前半的中国造像史,还是在道教造像史上都极富研究价值。本稿作者对铭文年号“始光元年”的判读提出了质疑,并对铭文中所见“北地郡三原县”的设置年代,以及长安周边的状况,特别是北魏势力掌据长安周边的时期作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公元424年时北魏势力极可能尚未到达长安周边,当然北地郡三原县也未设置。所以,也就不得不说北地地区使用北魏年号“始光”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进而言之,将本石碑与同一地区的其他作品作一比较,在样式上可将本碑的年代放到公元500一514年间。即接近公元500年这一时期。其结果较之先前的研究,将魏文朗碑的年代推后了七十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文朗 始光元年 三原县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秀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41,共5页
本文按时代分期 ,对敦煌壁画妇女唇饰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因受西域、中原和多民族妆饰文化风格之影响 ,各代饰唇有其特点。
关键词 敦煌 妇女 饰唇
下载PDF
柏孜柯里克第32窟誓愿图简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9,共7页
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位于石窟群中部,平面大致呈方形,有中堂和回廊。回廊一周画誓愿图及12身僧人供养像(其中3身为汉僧)。本文根据日本平野真完的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誓愿图是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24所画的... 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位于石窟群中部,平面大致呈方形,有中堂和回廊。回廊一周画誓愿图及12身僧人供养像(其中3身为汉僧)。本文根据日本平野真完的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誓愿图是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24所画的,并列记梵汉藏诸译文。誓愿图乍一着,好像佛礼拜供养图,其实壁画表现的是释迦前生在过去佛前发誓愿要修行成佛,在佛前受记于未来成佛,有别于说法图。警愿图的铭文除第4外均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偈中。铭文中所见三阿僧祗幼出世佛名,一部分见于《药事》,其他则见于《大毗婆沙论》等有部论书及《大智度论》,与《优婆塞戒经》所传相合。誓愿图的主题故事,其中二三个见于譬喻诸文献,其余大部分见于《药事》偈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誓愿图 柏孜柯里克石窟 第32窟
下载PDF
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之流失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22,共13页
199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各国探险队、考察队纷纭而至,将保存在那里的四、五万件古文书、绢画刺绣以及洞窟中的壁画、泥塑木刻运往国外。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本文统计了敦煌莫高窟失窃的塑像、壁画,并记录了详细资料。
关键词 藏经洞 敦煌文物 探险队
下载PDF
《贤愚经》的集成年代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开凿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4,共5页
本文推论《贤愚经》集成于公元435年之前,由此分析莫高窟第275窟是此间《贤愚经》自高昌传往凉州途经敦煌时所凿。
关键词 《贤愚经》 集成年代 第275窟 开凿
下载PDF
敦煌北朝时期法华信仰中的无量寿佛信仰——以莫高窟第285窟无量寿佛说法图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元林 张志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9,121,122,共8页
本文认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及东壁所绘的有明确榜题的无量寿佛说法图,一方面与当时法华信仰与无量寿佛信仰的交融有关,另一方面更与法华信仰中的“佛寿无量”的佛身观有关,是本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敦煌第285窟 法华信仰 无量寿佛
下载PDF
犍陀罗初期佛像 被引量:4
19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关键词 佛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岩波书店 起源 马歇尔 争论
下载PDF
西藏西部早期石窟壁画的考察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托马斯.J.普里茨克 魏文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90,共9页
本文主要介绍沿萨特累季河上游、直抵与之毗邻的西藏西部地区发现的佛教石窟壁画。石窟遗址大多分布于十分偏远的东嘎、皮央和达木布。在历史上属古格王国的辖地。石窟中不仅发现了丰富的壁画,而且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塑像,这些鲜为人知... 本文主要介绍沿萨特累季河上游、直抵与之毗邻的西藏西部地区发现的佛教石窟壁画。石窟遗址大多分布于十分偏远的东嘎、皮央和达木布。在历史上属古格王国的辖地。石窟中不仅发现了丰富的壁画,而且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塑像,这些鲜为人知的壁画,为人们了解西藏西部地区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石窟壁画 考察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