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巨结肠一期根治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肖尚杰 杨文熠 +7 位作者 原丽科 张颖 宋涛 许露 田松 葛午平 周佳亮 朱小春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于出生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手术的疗效,探讨新生儿巨结肠一期根治术的时机。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个月内治疗组(18例,于... 目的前瞻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于出生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手术的疗效,探讨新生儿巨结肠一期根治术的时机。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个月内治疗组(18例,于3个月龄内行巨结肠根治术)和3个月后治疗组(17例,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于3个月龄后再行巨结肠根治术)。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LATE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临床肛门功能(Wingspread评分法)及钡灌肠检查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一期LATEP术,无中转开腹。与3个月后治疗组比较,3个月内治疗组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缩短[分别为(6.2±3.3)d比(9.3±4.1)d,P=0.042;(95±15)min比(121±23)min。P=0.029],术中出血量减少[(13±3)ml比(22±5)ml,P=0.036],切除肠管较短[(16.±5)cm比(23±8)cm,P=0.03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分别为(2.3±0.5)d比(2.9±0.6)d,P=0.046;(5.1±2.1)d比(5.9±2.3)d,P=0.048;(12.9±3.3)d比(15.8±4.3)d,P=0.049]。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夹层感染及腹腔感染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随访2~24月,远期并发症中,仅肛周皮炎3个月内治疗组多于3个月后治疗组[50.0%(9/18)比23.5%(4/17),P=0.045]。术后6月和12月临床肛门功能评分显示,3个月内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1.3%(13/16)和92.9%(13/14),3个月后治疗组分别为85.7%(12/14)和92.3%(12/13),两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6月和12月钡灌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手术年龄 新生儿 巨结肠根治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新生儿外科208例患儿PICC异位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阮景 林慧佳 +3 位作者 张颖 麦嘉轩 李艳 吕栩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90-1893,共4页
目的:分析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率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此类患儿置管作业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新生儿外科2017—2018年间208例患儿的置管情况,对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 目的:分析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率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此类患儿置管作业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新生儿外科2017—2018年间208例患儿的置管情况,对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新生儿外科患儿PICC异位率为16.8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疾病是发生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而在患儿身体右侧穿刺且首选贵要静脉入路的置管成功率较其他方式更高。结论:贵要静脉为新生儿外科患儿PICC置管首选部位,经患儿身体右侧置管比较容易达到目标位置。若患儿病变部位在胸腔,建议穿刺前备选1~2条不同部位的外周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外科 异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曾少颜 谢丽萍 +5 位作者 彭淑梅 田芳 顾美婷 张小龙 潘继红 张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9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探索PDCA循环在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2017年2月组建高危药品品管圈小组进行试验研究,小组成员中包括副主任药师1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护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 目的探索PDCA循环在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2017年2月组建高危药品品管圈小组进行试验研究,小组成员中包括副主任药师1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护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7人,平均年龄31.25岁,平均工作年限10.5年。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运用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活动前、后数据进行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活动后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目录为(9.25±0.67)分、药品基数管理为(9.03±0.69)分、有效期管理为(9.41±0.50)分、存储管理为(8.91±0.78)分、标识管理为(8.94±0.80)分、交接班管理为(9.25±0.57)分、质量监控管理为(9.19±0.59)分、防范措施为(9.22±0.56)分、用药监测为(9.19±0.54)分、不良事件上报为(8.88±0.16)分,均显著高于活动前得分[分别为(7.23±0.66)分、(7.28±0.58)分、(8.97±0.59)分、(8.25±0.62)分、(7.78±0.71)分、(8.72±0.73)分、(8.78±0.71)分、(7.47±0.62)分、(6.72±0.77)分、(6.31±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促进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用药安全性;同时也提高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品管圈 高危药品 安全管理
下载PDF
脐带帆状附着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龚舒 沈敏 +7 位作者 许露 谭昱 吴松鑫 江肖松 韩鹏慧 黄育斌 刘国成 江魁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28-1531,共4页
目的观察脐带帆状附着(VCI)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VCI的MRI表现。结果 24例VCI患者MRI均表现为呈条状流空信号的脐血管附着于低信号胎膜,血管沿胎膜走行延伸至稍高信号胎盘,其中17例胎膜下血管于脐带... 目的观察脐带帆状附着(VCI)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VCI的MRI表现。结果 24例VCI患者MRI均表现为呈条状流空信号的脐血管附着于低信号胎膜,血管沿胎膜走行延伸至稍高信号胎盘,其中17例胎膜下血管于脐带附着区发出分支,7例胎膜下血管于胎膜下走行一段距离后发出分支。7例合并边缘性前置胎盘,3例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7例合并血管前置,MRI表现为沿胎膜走行的呈条状流空信号的血管位于胎先露下方、宫颈内口上方及其周围。结论 VCI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好地显示胎盘、脐带、宫颈内口及其周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帆状附着 磁共振成像 血管前置
下载PDF
胎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俞钢 洪淳 +6 位作者 王丽敏 尚宁 唐晶 朱小春 葛午平 袁晓兰 雷琼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8-820,共3页
目的胎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CLE)的产前超声很容易与肺囊腺瘤Ⅲ型(CCAMIH)混淆,因为二者均表现为同一血供的高回声囊性肿块,产前超声难以鉴别。由于二者的临床结局不同,为提高对CLE的认识,结合新生儿的结局探讨胎儿CLE的诊断... 目的胎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CLE)的产前超声很容易与肺囊腺瘤Ⅲ型(CCAMIH)混淆,因为二者均表现为同一血供的高回声囊性肿块,产前超声难以鉴别。由于二者的临床结局不同,为提高对CLE的认识,结合新生儿的结局探讨胎儿CL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科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产前诊断和出生后确诊为CLE的诊治经验。结果在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为胸部囊性病变的基础上,52例确诊为CCAMm,其中6例(11%,6/52例)于出生后CT确诊为CLE,5例于出生后早期手术,术后病理组织诊断。6例中3例出生后即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2例于新生儿期急诊手术治愈,1例放弃治疗;另3例分别于出生后第7天、第19天及3个月出现呼吸道症状行手术治愈。所有受累部位以上肺叶为主(83%,5/6例)。手术肺叶切除部位分别为左上肺叶2例,右上肺1例,右上肺叶和右中肺叶1例,右下肺叶1例。手术年龄3~90d,平均20d。手术病例均治愈。结论产前胎儿CLE与CCAMⅢ型在超声上尚无法鉴别,但出生时或出生后较早出现呼吸道症状并导致新生儿急诊和治疗;CT可明确诊断。以往认为的CCAMⅢ预后差是否为将CLE误诊为CCAM Ⅲ,需要重新认识;对于CLE新生儿急性呼吸道症状者行新生儿外科治疗是积极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 肺囊腺瘤Ⅲ型 新生儿外科
原文传递
新生儿外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7
6
作者 潘继红 阮景 +3 位作者 姚瑛 刘宴伟 周立平 麦嘉轩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共4页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客观的符合新生儿外科护理要求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及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客观的符合新生儿外科护理要求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及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初步构建了含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的新生儿外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权威系数0.867;2轮函询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83~5.00、4.08~5.0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92(P<0.01)、0.301(P<0.01)。结论初步构建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作为新生儿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指导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 护理质量审核 质量指标 卫生保健 评价研究 新生儿外科
原文传递
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文熠 汪雅琴 +5 位作者 宋涛 原丽科 曾茵娟 朱小春 许露 肖尚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17期2505-2509,共5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优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提高新生儿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5例确诊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并接受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吻... 目的总结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优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提高新生儿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5例确诊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并接受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吻合术的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的全程无缝隙护理措施,评估其护理和治疗效果。结果85例确诊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新生儿,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64例,十二指肠隔膜切除十二指肠吻合术21例。麻醉清醒时间(52.3±10.6)min(35~128 min),初次经口进食时间(5.9±3.4)d(1~23 d),术后足量进食时间(9.1±3.5)d(6~26 d),静脉营养时间(8.9±2.19)d(5~25 d),住院天数(10.7±7.4)d(7~28 d)。无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等术后并发症,无肺炎、褥疮、留置针感染等护理相关并发症。总体护理满意度达99%。术后随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十二指肠无梗阻,喂养良好,无呕吐,伤口美观。结论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围手术期优质全程无缝隙护理措施可行,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改善护理和治疗效果,提高患方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 腹腔镜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周佳亮 葛午平 +5 位作者 田松 方元龙 朱小春 肖尚杰 原丽科 许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537-541,共5页
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 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结果共14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接受肠液回输治疗,平均出生胎龄为(33.4±2.8)周,出生体重为(2 129±501)g。近端造口与Treitz韧带之间平均距离为(39.6±10.3)cm,远端造口与回盲部之间平均距离为(45.0±18.1)cm,平均造瘘液量为(65.4±9.2)m L·kg^(-1)·d^(-1),肠液回输治疗平均时间为(29.1±9.2)d,回输期间平均体重增长(26.6±6.4)g/d,肠造瘘术后(47.0±14.6)d关瘘。通过肠液回输,全组患儿静脉营养减少或完全由肠内营养代替,未出现与回输肠液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肠液回输操作安全可行,可减少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患儿肠外营养,改善患儿关瘘前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液回输 短肠综合征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某中心近十五年间先天性食管闭锁的诊治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周佳亮 葛午平 +5 位作者 田松 朱小春 肖尚杰 方元龙 原丽科 许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82-285,289,共5页
目的总结本院近十五年间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至2016年间收治并实施手术治疗的115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42例。出生胎龄(38±2)周,出生体重(2.64±... 目的总结本院近十五年间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至2016年间收治并实施手术治疗的115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42例。出生胎龄(38±2)周,出生体重(2.64±0.53)kg。115例按Gross病理解剖分类:Ⅰ型6例,Ⅲ型101例,Ⅳ型3例,Ⅴ型5例。结果 115例中,107例治愈存活,8例死亡,死亡率7.0%(8/115)。术后并发症:食管吻合口瘘13例(11.3%,13/115),吻合口狭窄27例(23.5%,27/115),食管气管瘘3例(2.6%,3/115),肺炎肺不张65例(56.5%,65/115)。13例吻合口瘘中,2例分别因合并吻合口出血、法洛四联症最终死亡,1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7例吻合口狭窄中,26例经球囊扩张术治愈,1例球囊扩张术后出现食管气管瘘。3例食管气管瘘术后均空肠营养改善全身情况、再次开胸手术后治愈。结论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护理减少吻合口张力,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吻合口瘘或狭窄一般经保守治疗可治愈,若发生食管气管瘘复发可经空肠营养改善全身情况后适时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畸形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预后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云祥 马秋萍 +5 位作者 陈丹 吴松鑫 王丽敏 尚宁 肖尚杰 万志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9-595,共7页
【目的】探讨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进行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提示肠扭转或产后证实肠扭转的17例胎儿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以肠管扩张合并漩涡征或血管... 【目的】探讨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进行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提示肠扭转或产后证实肠扭转的17例胎儿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以肠管扩张合并漩涡征或血管螺旋征为诊断肠扭转的标准,并随访胎儿出生后手术病理或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追踪其临床预后。【结果】17例孕妇年龄介于24~40岁,中位数29(26~33)岁;初次诊断肠扭转的孕周介于24~33周,中位数26(24~31)周。17例胎儿在妊娠过程中均出现肠管扩张,16例存在漩涡征,13例存在血管螺旋征,2例存在咖啡豆征。10例胎儿出生,7例引产(含2例胎死宫内者)。出生后9例接受手术证实肠扭转(其中7例伴有肠坏死),1例自愈无需治疗。2例引产儿尸体解剖证实肠扭转,另外5例引产后未进行尸体解剖。接受手术的患儿7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因肠管坏死严重术后短期内死亡。经手术或尸体解剖证实存在肠扭转的11例胎儿,在25次系统性产前超声检查中超声征象阳性率为:肠管扩张(22/25)、漩涡征(20/25)、血管螺旋征(15/25)、咖啡豆征(2/25)、腹腔积液(6/25)、腹部囊性包块(1/25)、羊水过多(6/25);手术或病理证实肠扭转坏死的7例胎儿,全部具有提示肠坏死或穿孔的相关的超声征象:腹水(5/7)、肠管结构模糊(1/7)、肠管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2/7)、肠管扩张程度减轻(1/7)、咖啡豆征(2/7)。【结论】胎儿先天性肠扭转有其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产前超声对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为产前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 胎儿 先天性异常 肠扭转
下载PDF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环状胰腺、空肠闭锁并空肠穿孔一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元龙 葛午平 +2 位作者 周佳亮 朱小春 肖尚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4-465,共2页
患儿,女性,3d,因“呕吐伴腹胀3d”于2016年3月17日由外院转入。患儿系孕6产4,孕36+3周,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2.1kg。羊水量8000ml,I°浑浊。出生时即口吐白沫样液体,后为黄绿色胃内容物,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先天性十二指... 患儿,女性,3d,因“呕吐伴腹胀3d”于2016年3月17日由外院转入。患儿系孕6产4,孕36+3周,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2.1kg。羊水量8000ml,I°浑浊。出生时即口吐白沫样液体,后为黄绿色胃内容物,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为进一步诊治转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 环状胰腺 空肠闭锁 肠穿孔 上消化道造影 出生体质量 新生儿外科 妇幼保健院
原文传递
胎儿/新生儿卵巢囊肿的转归及治疗: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元龙 葛午平 +6 位作者 张燕 周佳亮 黄蓉 汪青园 田松 原丽科 朱小春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1-681,共11页
目的探讨胎儿/新生儿卵巢囊肿的转归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卵巢囊肿患儿(囊肿38个),收集患儿产前、生后卵巢囊肿大小、超声特征、术中情况及病理等临床资料。根据产前首次检出囊... 目的探讨胎儿/新生儿卵巢囊肿的转归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卵巢囊肿患儿(囊肿38个),收集患儿产前、生后卵巢囊肿大小、超声特征、术中情况及病理等临床资料。根据产前首次检出囊肿时的超声特征分为简单型囊肿组(25个)和复杂型囊肿组(13个),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儿的囊肿特征。总结囊肿的转归及治疗经验。结果(1)产前首次超声检出囊肿时,复杂型囊肿的术中扭转率高于简单型囊肿[10/13与32%(8/25),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2)产前首次超声检出简单型囊肿25个,32%(8/25)最终转化为复杂型囊肿。这8个囊肿中5个囊肿最大径>4 cm。(3)生后超声发现1个简单型囊肿自然消退,剩余37个囊肿中简单型囊肿16个,复杂型囊肿21个;复杂型囊肿中,90%(19/21)在宫内即是复杂型囊肿。(4)生后超声发现21个复杂型囊肿,19个手术,另外2个囊肿(最大径<3 cm)保守观察并于1年内自然消退;术中发现81%(17/21)的复杂型囊肿有扭转,24%(5/21)出现卵巢丢失。结论简单型囊肿可转化为复杂型囊肿,尤其最大径>4 cm时;超声提示为复杂型的卵巢囊肿更容易发生扭转,建议生后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肿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胎儿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加速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康复膏摩法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13
作者 阮景 麦嘉轩 +5 位作者 陈凌华 覃李姣 陈灵 陈嘉颖 钟雪梅 代坤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4年第14期1058-1065,共8页
目的构建新生儿肠道术后膏摩方案,探讨膏摩法对新生儿肠道术后恢复的效果,丰富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新生儿领域的内容。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加速新生儿肠道术后康复的膏摩法方案;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目的构建新生儿肠道术后膏摩方案,探讨膏摩法对新生儿肠道术后恢复的效果,丰富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新生儿领域的内容。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加速新生儿肠道术后康复的膏摩法方案;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肠道手术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34例和膏摩组30例。常规组患儿接受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包括胃肠减压、循序渐进喂养、发展性照顾等;膏摩组患儿除了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还接受膏摩法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儿术后胃肠引流量、禁食天数、术后首次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情况,并比较2组术后呕吐、腹胀发生情况。结果共函询16名专家,年龄(38.93±5.13)岁,男6名,女10名。2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6/16和15/16,专家权威系数均≥0.80,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17和0.1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定了包含8个穴位及7种中药组成的膏摩方案。常规组男19例,女15例,胎龄(268.47±11.27)d。膏摩组男20例,女10例,胎龄(271.93±10.36)d。膏摩组患儿的术后胃肠引流量、禁食天数、术后首次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74.0ml、6.0d、158.5h、13.0d,与常规组的184.5ml、7.5d、192.0h、16.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07~2.45,均P<0.05)。膏摩组患儿呕吐、腹胀发生例数均为8例,常规组患儿则分别为19例和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5.58、4.56,均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中药膏穴位按摩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新生儿肠道术后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性高,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新生儿 手术后期间 外治疗法 术后加速康复
原文传递
新生儿食管闭锁修复术后肥厚型幽门狭窄1例
14
作者 方元龙 周佳亮 +2 位作者 汪青园 张燕 葛午平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4-776,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在新生儿食管闭锁修复术后的肥厚型幽门狭窄的患儿。患儿母亲产前未规律产前检查。患儿出生胎龄40周+2,出生时羊水量多,生后即诊断食管闭锁,腭裂,行胸腔镜下食管气管瘘结扎术+食管端端吻合术,术后予鼻饲喂养。4月龄时... 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在新生儿食管闭锁修复术后的肥厚型幽门狭窄的患儿。患儿母亲产前未规律产前检查。患儿出生胎龄40周+2,出生时羊水量多,生后即诊断食管闭锁,腭裂,行胸腔镜下食管气管瘘结扎术+食管端端吻合术,术后予鼻饲喂养。4月龄时鼻饲奶后出现呕吐较多咖啡样物,超声及造影提示肥厚型幽门狭窄,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效果良好。由本例认为,食管闭锁术后的患儿如发生不明原因的非胆汁性呕吐/喂养困难,需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可能。明确诊断后,可行腹腔镜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肥厚型幽门狭窄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新生儿卵巢囊肿破裂后复发1例
15
作者 方元龙 周佳亮 +3 位作者 田松 张燕 朱小春 葛午平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9-50,共2页
新生儿卵巢囊肿破裂后复发的情况少见。本文报道1例胎儿期发现腹腔囊肿、生后不明原因腹水并诊断卵巢囊肿破裂的新生儿,予保守治疗,1月龄囊肿复发,2月龄于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关键词 卵巢囊肿 腹水 并发症 新生儿
原文传递
QF-PCR技术检测4262例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回顾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伟宁 杜倩怡 +3 位作者 钟志成 何天文 张艳霞 唐纯芳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技术对常见染色体(21、18、13、X/Y)非整倍体产前诊断的结果,评价其应用价值。了解不同产前诊断指征诊断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阳性率... 目的回顾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技术对常见染色体(21、18、13、X/Y)非整倍体产前诊断的结果,评价其应用价值。了解不同产前诊断指征诊断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阳性率,从而对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诊断的标本4262例,用QF-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双盲检测,统计QF-PCR的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及不同产前诊断指征诊断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阳性率。结果与金标准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QF-PCR快速诊断常见染色体(21、18、13、X/Y)非整倍体阳性数305例,漏诊4例低比例非整倍体嵌合体,另外有1例21-三体嵌合体QF-PCR阳性,而核型分析阴性,符合率9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9%和99.9%,剔除常见5条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范围以外的阳性标本,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7%和99.9%。不同的产前诊断指征中诊断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阳性率: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高风险(77.6%);颈项透明层厚度增厚(10.7%);胎儿超声异常(9.0%);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8.2%);孕妇年龄≥35岁(4.4%);高危妊娠(3.9%);不良孕产史(1.0%)。结论QF-PCR快速诊断常见染色体(21、18、13、X/Y)非整倍体,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但对低比例嵌合体非常容易漏诊,两种结果不符合时,不能完全依靠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了解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阳性率,对遗传咨询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产前诊断 非整倍体 嵌合体
下载PDF
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剑英 王晓琴 +1 位作者 王萍 陈燕芬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目的评估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发生风险,总结相关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新生儿582例为对照组,7月—12月住院的新生儿654例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未实施MARSI干预措施... 目的评估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发生风险,总结相关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新生儿582例为对照组,7月—12月住院的新生儿654例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未实施MARSI干预措施,研究组进行MARSI危险因素分析及皮肤评估,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比2组MARSI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MARSI总发生率为8. 87%(58/654),对照组MARSI总发生率为12. 89%(75/58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加强对新生儿M ARSI的重视及防范意识,在科学、细致地评估风险后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减少M AR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新生儿 风险评估 早产儿
下载PDF
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的诊疗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尚杰 杨文熠 +5 位作者 俞钢 葛午平 谈蕴璞 周佳亮 何秋苑 朱小春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48-453,共6页
目的 总结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围产期诊断、围手术期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5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经产前诊断、生后食管造影及CT诊断明确并初步分型,术前持续抽吸胃... 目的 总结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围产期诊断、围手术期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5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经产前诊断、生后食管造影及CT诊断明确并初步分型,术前持续抽吸胃管、抗炎治疗,及时行Ⅰ期食管气管瘘结扎+食管吻合术,术后留置胃管、胸腔引流管,抗炎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第7天行食管造影检查,有食管吻合口瘘者予鼻饲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常规于术后1个月复查造影,证实存在吻合口狭窄者行食管扩张术.按计划随访.结果 75例中,出车转运61例,成功率100%;产前诊断11例,诊断率14.7%(11/75).7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肺炎,36例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占48%(36/75),5例确诊为VACTER综合征,占6.7%(5/75).术前放弃治疗11例,接受手术64例,术后放弃4例,治愈60例,治愈率93.8%(60/64).54例经胸膜外入路,10例经胸入路.Ⅲa型23例,Ⅲb型41例.出现食管吻合口瘘10例(15.6%,10/64),放弃4例,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吻合口狭窄23例(35.9%,23/64),行球囊扩张术(平均2.2±1.5次)后治愈.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5例有胃食管反流,3例有气管软化症,所有病例均生长发育良好,无吞咽困难.结论 通过围产期早期诊断,生后及时手术治疗,成熟缜密的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对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可以提高CEA 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诊断 食管闭锁 外科学
下载PDF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尚杰 杨文熠 +5 位作者 葛午平 谈蕴璞 周佳亮 张颖 汤勤丽 朱小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11期1487-1491,共5页
目的对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及疗效评估,总结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术前经钡灌肠检查和(或)直肠粘膜活检明确诊断,... 目的对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及疗效评估,总结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术前经钡灌肠检查和(或)直肠粘膜活检明确诊断,其中32例常见型,9例长段型,7例短段型,经充分的肠道准备后,采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改良Soave术式)进行治疗,对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并评估其近远期疗效。结果均成功完成一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无再次手术者,无死亡病例,治愈率100%。短段型及常见型共39例单纯经肛门手术,长段型7例腹腔镜辅助,2例开腹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平均为(7±2)d,手术时间平均为(88±15)min,出血平均为(7±2)ml,切除肠管长度平均为(18±6)cm,住院天数平均为(10±2)d。随访3个月~8年,无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夹层感染及腹腔感染等);远期并发症有吻合口狭窄9例,便秘8例,大便失禁8例,小肠结肠炎10例,肛周皮炎10例,经过处理均治愈或好转。术后半年复查钡灌肠检查均提示结肠形态恢复良好,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消失。术后1年排便功能评分4分38例,3分7例,2分1例。所有病例均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良好。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使大部分确诊的新生儿巨结肠患儿一期完成根治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巨结肠 手术 治疗
下载PDF
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的可行性探讨
20
作者 周佳亮 黄蓉 +4 位作者 方元龙 田松 汪青园 朱小春 葛午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9-624,共6页
目的总结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的诊断、治疗经验,探讨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y-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治疗RV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接受... 目的总结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的诊断、治疗经验,探讨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y-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治疗RV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肛门成形术的9例RVF患儿的临床资料,9例RVF患儿接受肛门成形术的中位年龄为107 d,范围在4~223 d;手术时患儿的中位体重为5.6 kg,范围在2.8~7.9 kg。9例患儿中6例接受分期手术,肛门成形时2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4例行LAARP。另3例接受一期手术,1例行PSARP时无法找到瘘管中转LAARP,2例直接行LAARP。总结患儿的术后短期并发症,随访至患儿3岁时,使用Krickenbeck评分系统评估患儿的排便功能。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分期PSARP患儿术后出现切口黏膜脱垂并行切除术治疗,疗效满意;1例行一期LAARP治疗的患儿术后出现尿潴留,短期留置导尿后症状消失;其余患儿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裂开、回缩和脱垂等并发症。1例患儿随访时未满3岁未行排便功能评估;其余8例随访至3岁时,只有1例无法自主控制排便,且存在污粪情况;自主排便能力正常的7例患儿中2例存在便秘(用大便软化剂症状可缓解),2例存在污粪(偶尔出现)。结论RVF是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罕见亚型,需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多种影像学检查并最终手术探查准确诊断。一期LAARP治疗RVF安全可行,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短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阴道瘘 腹腔镜手术 肛门直肠畸形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