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 被引量:185
1
作者 余增亮 何建军 +3 位作者 邓建国 王学栋 吴跃进 刘贵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1期12-16,共5页
一、引言自从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增加植物突变率以来,辐射植物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植物辐射育种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作物选育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三十年来,诱变育种又掀起了新的... 一、引言自从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增加植物突变率以来,辐射植物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植物辐射育种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作物选育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三十年来,诱变育种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纷纷引入到诱变育种领域中来。其目的是提高突变率和突变频谱,从而为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提供更大的基因库。另一方面,突变没有方向性,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还是靠田间选育,这就影响了诱变育种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寻找新的诱变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诱变 离子
下载PDF
应用“3414”试验建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被引量:180
2
作者 孙义祥 郭跃升 +6 位作者 于舜章 蒋庆功 程琳琳 崔振岭 陈新平 江荣风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7-203,共7页
以山东省冬小麦为例,对应用"3414"完全或部分实施试验结果建立磷、钾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技术环节进行探讨,并就当前建立指标体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本研究以相对产量75%、90%和95%为标准将山东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划分... 以山东省冬小麦为例,对应用"3414"完全或部分实施试验结果建立磷、钾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技术环节进行探讨,并就当前建立指标体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本研究以相对产量75%、90%和95%为标准将山东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级;并分别用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不同土壤养分分级范围内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计算最佳肥料用量。结果表明,当山东省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低等级(Olsen-P<10 mg/kg、NH_4OAc-K<50 mg/kg)时,磷、钾肥(P_2O_5和K_2O)用量分别应为100~130和120~150 kg/hm^2;中等级(Olsen-P 10~30 mg/kg、NH_4OAc-K 50~100 mg/kg)时,磷、钾肥用量为80~100和100~120 kg/hm^2;高等级(Olsen-P 30~50 mg/kg、NH_4OAc-K 100~140 mg/kg)时,磷、钾肥用量为60~80和60~8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高于50 mg/kg,速效钾高于140 mg/kg时,无需磷钾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分级指标 相对产量 推荐施肥
下载PDF
水稻直播栽培的发展概况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39
3
作者 吴文革 陈烨 +2 位作者 钱银飞 王小军 吴一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2-36,共5页
介绍了国外直播稻生产发展现状和中国直播稻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简述了直播稻作方式,重点阐述了直播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中国直播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种植面积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36
4
作者 陈威 郭书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96-205,共10页
围绕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五大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传感... 围绕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五大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传感器技术是农业信息获取与信息化的基础,精细农作技术代表了当今农业装备的先进水平,农业机器人技术是未来农业智能装备的重要方向,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农业监管与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则愈来愈聚焦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传感器 机器人 信息化 精细农作 物联网 农业信息服务 前沿技术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5
作者 吴文革 张四海 +3 位作者 赵决建 吴桂成 李泽福 夏加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64,共8页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D值维持较高水平,提高齐穗后的绿叶面积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群体光合势,有利于促进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和氮素吸收,常规稻和杂交稻均以基∶蘖∶穗=50∶25∶25运筹模式产量最高;前氮后移增施穗肥因能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比较平衡的氮素供应,可促进氮素的吸收;氮肥当季利用效率随穗肥比例提高而增加,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产量有更好的对应关系。基∶蘖∶穗=50∶25∶25的运筹模式是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合理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肥运筹 产量 吸氮特性
下载PDF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0
6
作者 吴桂成 张洪程 +12 位作者 钱银飞 李德剑 周有炎 徐军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徐宗进 钱宗华 孙菊英 赵品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6-276,共11页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0—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由更高产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在安全成熟条件下,群体库容充实度在3个产量等级间因种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而群体库容实际充实量则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以足量大穗构成群体安全大库容(安全成熟的群体高颖花量),通过保持正常的充实度(即保证常年的结实率与千粒重),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超高产特征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 被引量:94
7
作者 陈凤祥 胡宝成 +3 位作者 李成 李强生 陈维生 张曼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1-438,共8页
研究结果表明:(1)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9012A不同于显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是一种新的基因互作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当隐性上位基因纯合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2)在甘蓝型油... 研究结果表明:(1)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9012A不同于显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是一种新的基因互作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当隐性上位基因纯合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2)在甘蓝型油菜中存在至少2套独立的不同隐性重叠不育基因,隐性上位基因与不同的隐性重叠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是非专一性的,这对于现有双基因隐性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完全保持系的分离解决了传统隐性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难点,为隐性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这类核不育不仅在杂优育种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机理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基因 甘蓝型 油菜 核不育系 9012A 遗传
下载PDF
中低档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作用 被引量:95
8
作者 李布青 张慧玲 +2 位作者 舒庆龄 张部昌 葛盛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2,共6页
从中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糖,分离提取和精制纯化的方法对其含量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理化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以丙酮为溶剂沉淀分离得到的茶多糖生理活性最高,降血糖作... 从中低档绿茶中提取茶多糖,分离提取和精制纯化的方法对其含量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理化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一种酸性糖蛋白,以丙酮为溶剂沉淀分离得到的茶多糖生理活性最高,降血糖作用最佳,而且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茶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高血糖模型小白鼠的血糖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茶多糖在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浓度的同时,使肝糖原大量增加,表明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多糖 提取 生理活性 降血糖
下载PDF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被引量:117
9
作者 刘勇 李凡 +26 位作者 李月月 张松柏 高希武 谢艳 燕飞 张安盛 戴良英 程兆榜 丁铭 牛颜冰 王升吉 车海彦 江彤 史晓斌 何自福 吴云锋 张德咏 青玲 严婉荣 杨学辉 汤亚飞 郑红英 唐前君 章松柏 章东方 蔡丽 陶小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9-261,共23页
【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 【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病毒 种类鉴定 分布 发生趋势
下载PDF
我国茶园土壤的酸化及其防治 被引量:110
10
作者 廖万有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8年第4期178-180,共3页
本文就近年我国茶园土壤酸度的演化趋向,茶园酸化对土壤肥力及茶树生理的影响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分析了茶园土壤酸化的原因,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防治茶园土壤酸化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 茶园 土壤酸化 防治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应用低能离子束介导法获得水稻转基因植株 被引量:84
11
作者 杨剑波 吴李君 +3 位作者 吴家道 吴跃进 余增亮 许智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6期1530-1534,共5页
水稻转基因的研究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株以来,近几年又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得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系统的PEG和电激法介导的转基因研究更趋于成熟,尽管这一途径技术难度大并存在着... 水稻转基因的研究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株以来,近几年又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得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系统的PEG和电激法介导的转基因研究更趋于成熟,尽管这一途径技术难度大并存在着基因型限制,但仍以其较好的可靠性而被认为是最富成效的方法;另一方面、新近发展起来的基因枪.激光微束、超声波等物理手段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都减去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植株 离子束介导法
原文传递
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8
12
作者 杨联松 白一松 +5 位作者 张培江 许传万 胡兴明 王伍梅 佘德红 陈桂芝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50,54,共4页
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 17个水稻品种 (组合 )进行粒形分类 ,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 (组合 )的粒长多属短粒形 ,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 (粒长、粒宽、长宽比 )与加工品质 (糙米率... 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 17个水稻品种 (组合 )进行粒形分类 ,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 (组合 )的粒长多属短粒形 ,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 (粒长、粒宽、长宽比 )与加工品质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与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呈显著相关 ;千粒重对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并提出水稻品质育种只有做到粒长、粒重兼顾 ,才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达到改良米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形状 稻米品质 相关性 品质育种
下载PDF
稻谷储藏过程中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8
13
作者 张瑛 吴先山 +5 位作者 吴敬德 杨世祥 童继平 郑乐娅 佘德红 吴跃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0-24,28,共6页
根据现有国标稻谷储存控制指标角度研究了不同年份储藏稻谷的粘度、脂肪酸值、发芽率、发芽势的变化曲线 ,还研究了不同年份储藏稻谷的脂肪氧化酶Lox - 3活性、直链淀粉的含量、胶长、酸度、碱消值、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含水量的变... 根据现有国标稻谷储存控制指标角度研究了不同年份储藏稻谷的粘度、脂肪酸值、发芽率、发芽势的变化曲线 ,还研究了不同年份储藏稻谷的脂肪氧化酶Lox - 3活性、直链淀粉的含量、胶长、酸度、碱消值、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并对所测定的项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获得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 :储藏稻谷中 ,粘度、脂肪酸值、发芽率、脂肪氧化酶Lox - 3活性、直链淀粉的含量、酸度、电导率、丙二醛呈显著相关。随着储藏时间延长 ,粘度、脂肪氧化酶Lox - 3活性、发芽率、发芽势、直链淀粉含量均下降 ;而脂肪酸值、酸度、丙二醛的含量、电导率则明显增加 ;胶长、碱消度无明显的变化。研究稻谷储藏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储存 理化特性 耐储性指标 品质测定
下载PDF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被引量:105
14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7 位作者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黄幸福 龚金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645-2660,共16页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超高产 定量化栽培模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7
15
作者 姜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玉米籽粒产量及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等营养品质指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不随氮肥用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玉米籽粒产量及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等营养品质指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不随氮肥用量的增大而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氮肥施用量为N 300 kg/hm2,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期追肥比例为5∶0∶5(A2)时玉米籽粒产量最高为10902 kg/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40.5%,比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其他基追比处理增产4.6%~12.3%。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籽粒氮、磷、钾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玉米籽粒氮素和粗蛋白含量在A2运筹方式下最高,说明该氮肥运筹方式能改善玉米籽粒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玉米 产量 品质 养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5
16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4 位作者 鲁剑巍 万水霞 王允青 许征宇 张晓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5-575,共11页
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 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腐解率达到了48.9%—61.3%。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节水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前期迅速增加,中期急剧减少,后期缓慢减少"的变化特征,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前期剧升、中期缓增、后期骤降"的变化趋势。小麦秸秆在节水栽培模式下还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适当增加秸秆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用量过高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负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30 d时达到最高,而后则逐渐降低。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提高秸秆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小麦秸秆 腐解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养分状况
下载PDF
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6
17
作者 曹承富 孔令聪 +2 位作者 汪建来 赵斌 赵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0,共5页
以强筋小麦皖麦38和中筋小麦皖麦4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子粒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植株体内N、P、K素含量与子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两种类型小麦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以强筋小麦皖麦38和中筋小麦皖麦4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子粒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植株体内N、P、K素含量与子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两种类型小麦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不仅能显著提高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而且还能提高P、K的营养水平。植株体内N的含量除与吸水率和弱化度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容重为负相关;皖麦38和皖麦44达到最高子粒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24.6 kg/hm2和207.5 kg/hm2,达到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88.5 kg/hm2和22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子粒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下载PDF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8
18
作者 朱作峰 孙传清 +2 位作者 付永彩 张培江 王象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37-1441,共5页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比较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5
19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3 位作者 陈欢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5052-5061,共10页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秸秆还田所有处理耕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秸秆移除处理,施氮540、630、720 kg N hm-2a-1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移除,而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秸秆移除,耕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指数趋势增加,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秸秆移除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成指数趋势增加,而秸秆移除处理呈指数趋势减小,相关性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获得高产的年氮肥用量分别为630、696 kg N hm-2a-1,秸秆移除为579、627 kg N hm-2a-1。经作用力分析,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作物产量受秸秆还田和施氮量的影响,但氮肥水平大于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砂姜黑土 氮肥水平 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89
20
作者 王允青 郭熙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07-610,共4页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探索研究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0d腐解后,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土埋处理的59.5%-60.3%、露天处理的40.2%-49.8%和水泡处理的24...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探索研究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0d腐解后,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土埋处理的59.5%-60.3%、露天处理的40.2%-49.8%和水泡处理的24.6%-29.8%被腐解。作物秸秆的腐解速度为土埋〉露天〉水泡。经过120d腐解后,露天处理、水泡处理和土埋处理的小麦、油菜秸秆中的氮有58.7%-61.3%、63.9%-74.9%、50.8%-58.2%释放出来,磷有92.1%-96.5%、98.6%-100%、66.5%-81.3%释放出来,钾有56.0%~64.3%、74.3%~77.6%、41.9%~46.5%释放出来。作物秸秆磷的释放率最大,氮次之,钾最小。3种还田方式作物秸秆养分释放率为水泡〉露天〉土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和油菜 作物秸秆 秸秆还田方式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