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楚人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以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19,共2页
庄子楚人考孙以楷《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没有说明庄子的国籍,这就引起后世的许多纷争。关于庄子究竟为何处“蒙人”,今人或曰今河南商丘,或曰今山东曹县,或日今安徽蒙城。而莫衷一是。刘向《别录》云:庄子为“宋之蒙人... 庄子楚人考孙以楷《史记》云:“庄子者,蒙人也。”没有说明庄子的国籍,这就引起后世的许多纷争。关于庄子究竟为何处“蒙人”,今人或曰今河南商丘,或曰今山东曹县,或日今安徽蒙城。而莫衷一是。刘向《别录》云:庄子为“宋之蒙人”。《史记·集解》云:“按《汉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蒙城县 安徽蒙城 老莱子 楚人 濮水 司马迁 道家文化 《庄子》 水经注
下载PDF
老子学说对孔子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以楷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49-57,共9页
关键词 孔子 老子学说 个体主体性 “中庸” 《庄子》 人的自然本性 本体论 道德仁义 探析 超越精神
下载PDF
“格致”新说:方以智对传统“格物致知”的贯通
3
作者 聂磊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9-33,共5页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使得心物主体互通,消解心物彼此二元分别的新路径。就“格致”的指向而言,方以智提出“不落有无”以达贯通内外、超越有无;展现了其对传统儒学的突破,及其汇通诸家与内在超越的思想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格合内外 心物互格 不落有无
下载PDF
基于动态人性观视域的孟子人性论再阐释
4
作者 聂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2-92,共11页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动态人性观 习性 道德
下载PDF
由“水”喻“仁”:孔子观“水”探赜——兼论与老子论水的分殊及其内在理路 被引量:1
5
作者 聂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4-20,94,共8页
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一方面展现了他对生生不息之仁体的追求与个体内在德性的推扩,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志于仁”的天下归仁的仁民情怀。老子观水,实则是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 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一方面展现了他对生生不息之仁体的追求与个体内在德性的推扩,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志于仁”的天下归仁的仁民情怀。老子观水,实则是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政层面、修养层面和处世层面的运化。孔老观水之分殊,就其内在理路而言,分为两种进路:孔子见诸德行的德性进路与老子根植于“自然”的道性进路;两种维度:孔子的“有为”精进之维度与“无为”自性之维度。从观察维度的分殊而言:老子看到水的静态、无为、自然,水之不争;孔子看到水的动态、有为、精进,水之不息。从境界分殊而言:老子旨在复归于道,孔子旨在天下归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仁德 道性
下载PDF
由“水”观“道”:老子“水”喻探赜——兼论与孔子之水的分殊及其内在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聂磊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老子观“水”是以“水”喻“道”。“水”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通过隐喻呈现出“上善若水”的道之“性”与“柔弱如水”的道之“用”。同时,老子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 老子观“水”是以“水”喻“道”。“水”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通过隐喻呈现出“上善若水”的道之“性”与“柔弱如水”的道之“用”。同时,老子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政层面、修养层面和处世层面的运化;而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从老、孔观“水”之分殊而言,二者在内在理路、观照维度与境界旨归等方面呈现出分殊;具体展现为老子根植于“自然”的道性进路与孔子见诸德行的德性进路,老子观水的“无为”自性之维度与孔子观水的“有为”精进之维度,老子旨在复归于道与孔子旨在天下归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孔子 道性 仁德
下载PDF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职业女性素质的提升 被引量:1
7
作者 冷金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30-131,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女性的社会地位、群体影响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评价正逐步提高。当今形势下,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培养职业女性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职业女性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女性的社会地位、群体影响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评价正逐步提高。当今形势下,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培养职业女性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职业女性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成为当今女性关注的重要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女性 文化素质
下载PDF
基于动态人性观视域的孟子人性论再阐释
8
作者 聂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3期202-202,共1页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人,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本质 人性观 再阐释 潜存 习性 视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