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郑博福 梁涵 +3 位作者 万炜 刘忠 朱锦奇 吴之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70-80,共11页
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是农业大省,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碳排放量的升高。因此基于本区域水稻种植、农资... 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是农业大省,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碳排放量的升高。因此基于本区域水稻种植、农资投入、土壤利用及畜禽养殖4类主要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评估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量范围在1098.32万~1471.94万t;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范围在2.50~3.87 t/万元,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亦呈下降趋势,范围在0.76~2.03 t/万元;各碳源碳排放总量和其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水稻种植(806.72万t,61.15%)、畜禽养殖(243.57万t,18.57%)、农资投入(237.39万t,18.02%)、农田土壤利用(29.60万t,2.26%);2)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量空间特征明显,高碳排放区均集中于鄱阳湖平原地区以及吉泰盆地;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由相对离散到集中在赣北地区;整体上江西省碳排放总量的重心向北移动;3)农业碳排放效率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的因素,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减少量和其占总农业碳排放减少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1828.13万t,56.57%)、地区产业结构因素(1265.29万t,39.15%)、农业产业结构因素(86.12万t,2.66%)、农村总人口因素(52.12万t,1.62%)。整体上,各因素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对值由大到小为:赣北、赣中、赣南。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测算以及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县域 江西省
下载PDF
除尘滤筒脉喷清灰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建龙 陈源正 +2 位作者 林子捷 吴泉泉 吴代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35,共13页
滤筒清灰是除尘器运行的关键环节,以脉冲喷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具有工艺简单、不中断风流等优点。近年来,脉喷清灰滤筒除尘器因技术优势市场份额逐渐增多,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者运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滤筒的脉喷... 滤筒清灰是除尘器运行的关键环节,以脉冲喷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具有工艺简单、不中断风流等优点。近年来,脉喷清灰滤筒除尘器因技术优势市场份额逐渐增多,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者运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滤筒的脉喷清灰技术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有益进展。阐述了除尘滤筒脉喷清灰技术的基本原理、尘饼附着作用和清灰效果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清灰性能的主要因素,剖析了除尘滤筒脉喷清灰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提高清灰均匀性改进措施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滤筒脉喷清灰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滤筒清灰机理的认识普遍采用喷吹压力理论并以筒壁所受静压为喷吹指标;清灰效果评价主要基于过滤阻力的变化和落尘质量;喷吹气流偏斜、清灰不均匀、剥离粉尘回吸是滤筒清灰面临的共性难题,其中清灰不均匀是当前研究焦点;改善滤筒清灰性能主要有喷嘴设计、文丘里管增设、滤筒结构优化、喷吹策略改进等措施,其中协同对撞喷吹突破了单一点源式喷吹的局限,克服清灰不良问题潜力较大。未来研究的重点为脉冲喷吹滤筒清灰机理分析、脉喷清灰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尘饼剥离与运移规律分析、脉喷系统及其参数设计规范建立。研究成果可为促进除尘滤筒脉喷清灰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 滤筒 脉冲喷吹 清灰不均匀 喷嘴 气流偏斜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过去2160年孢粉记录的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庞有智 杨明生 +2 位作者 张虎才 邓财 唐领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5-1240,共16页
本研究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鄱阳湖430 cm沉积剖面44个样品的孢粉记录和有机碳(TOC)指标,同时结合江西人口密度指标及当地历史文献资料,重点探讨了该区过去2160年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植被变化的历史。... 本研究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鄱阳湖430 cm沉积剖面44个样品的孢粉记录和有机碳(TOC)指标,同时结合江西人口密度指标及当地历史文献资料,重点探讨了该区过去2160年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植被变化的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过去2160年植被变迁及人类活动变化主要分为5个阶段:1)160 BC~40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较低,草本植物花粉较高,指示鄱阳湖流域周围地势低平的地带已经被广泛垦殖,但周围仍分布着一定量的常绿阔叶类、落叶阔叶类以及针叶类植被。高含量的禾本科表明鄱阳湖流域的稻作农业已初具规模,但该期乔灌木花粉含量相对较高,蕨类孢子含量较低,人口密度较小,指示该时期森林覆盖度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弱。2)400~800 A.D.,乔灌木植物花粉与草本植物含量变化不大,植被与前期基本一致。高含量的蕨类孢子指示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强,但人口密度较低,指示该时期森林覆盖度仍然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弱。3)800~135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显著下降,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上升,表明鄱阳湖流域随着人类活动增强,地带性森林植被遭受到一定的破坏,森林覆盖度明显下降,该期人口密度迅速递增,农业垦殖强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指示该时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森林植被覆盖度较低。4)1350~165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略有上升,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下降,指示该时期鄱阳湖流域常绿阔叶类、落叶阔叶类及针叶类植被较前期略有恢复,尤其是松属花粉含量增长明显,表明该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次生性质的松林。该时期由于气候变冷,自然灾害频发,加上战争频繁,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进而导致森林植被略有恢复。5)1650 A.D.至今,鄱阳湖流域植被与前期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孢粉 植被变化 鄱阳湖 退耕还湖
原文传递
数据驱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尺度、过程及其决策关联 被引量:9
4
作者 薛冰 李宏庆 +7 位作者 黄蓓佳 王鹤鸣 赵雪雁 方恺 陈成 陈伟强 石磊 勾晓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69-3176,共8页
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系统,而数据驱动下的系统研究为加强生态系统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增值导向。在新的数据语境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对象逐渐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耦合的方向转变,使... 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系统,而数据驱动下的系统研究为加强生态系统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增值导向。在新的数据语境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对象逐渐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耦合的方向转变,使支撑量化研究的数据体系更多样化、数据来源更广泛化、数据表达更具可视化,并呈现出研究尺度逐渐扩大化、研究对象更精细化的特征。在对数据的识别、表达和可视化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时间、空间、结构、数量和秩序的耦合,也要注重与决策制定和地方服务的结合。新时期复合生态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从关键科学问题及支撑技术、尺度作用和多要素耦合以及地方和全球治理的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在数据的不断革新下,加强对多源数据、长期监测和时间序列的认知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开展复合生态系统的数据驱动分析,不仅能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数据的长效共享机制,同时可为实现决策制定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价值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复合生态系统 尺度 决策支持
原文传递
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付煜 邓觅 +1 位作者 黄冬根 万金保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6,65,共9页
随着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迅速扩展,对锂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矿石锂资源濒临枯竭,而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小,迅速成为当前锂盐生产和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全球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分布、水质特性和提锂方法的应用情况;从反应机理... 随着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迅速扩展,对锂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矿石锂资源濒临枯竭,而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小,迅速成为当前锂盐生产和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全球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分布、水质特性和提锂方法的应用情况;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应用效果等方面论述了沉淀法、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在盐湖卤水提锂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现有技术中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和能耗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而沉淀法和萃取法均存在药剂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吸附法存在吸附过程缓慢、吸附剂易溶损等不足,导致其在生产中存在较大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优化提锂工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卤水 锂离子筛 膜分离 电化学提锂
下载PDF
畜禽粪便堆肥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明辉 沈红 +5 位作者 张世早 胡素柳 胡春华 肖香 唐子君 方平 《农业工程》 2022年第5期36-44,共9页
针对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及其控制开展了国内外文献调研。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会产生CH_(4)、N_(2)O、CO_(2)等温室气体及NH_(3)、H_(2)S、VOCs等恶臭气体,其中CH_(4)、N_(2)O、NH_(3)是堆肥过程排放的主要... 针对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及其控制开展了国内外文献调研。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会产生CH_(4)、N_(2)O、CO_(2)等温室气体及NH_(3)、H_(2)S、VOCs等恶臭气体,其中CH_(4)、N_(2)O、NH_(3)是堆肥过程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堆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受原料、堆肥方式、氧含量等影响。源头控制技术和末端控制技术可实现堆肥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有效减排。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通过优化堆肥工艺、外加添加剂等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减量;末端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生物法、化学洗涤法、吸附法等去除废气污染物。在文献调研基础上,提出了“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的堆肥大气污染物全过程控制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好氧堆肥 大气污染物 排放特性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博福 刘海燕 +4 位作者 吴汉卿 吴之见 刘忠 朱锦奇 万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了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法分析影响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农田的磷流失的低、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3.8%、40.5%、13.4%、2.4%。2)中国农田磷流失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总面积的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松辽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海河流域。3)影响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归一化距离指数,其重要性特征值分别为129.53和65.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农田磷流失最主要影响因子。4)磷流失风险指数与源因子指数、迁移因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的14个指标对磷指数的解释度达0.62,其中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对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77、0.19(P <0.001)。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防控及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面源污染 磷指数模型 磷流失 风险评价 关键因子 随机森林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的秸秆源生物炭对Cd(Ⅱ)吸附机理 被引量:8
8
作者 来张汇 吴山 +1 位作者 李涵 吴代赦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6-453,共8页
为了探究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吸附镉的性能及机制影响,以水稻秸秆为生物炭原料(BC),制备了300℃,500℃和700℃3种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通过灰分测定、元素分析、BET、FT-IR和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结... 为了探究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吸附镉的性能及机制影响,以水稻秸秆为生物炭原料(BC),制备了300℃,500℃和700℃3种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通过灰分测定、元素分析、BET、FT-IR和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BC500、BC300相比,BC700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BC700具有更高的Cd^(2+)去除能力。BC700对Cd^(2+)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最大理论平衡吸附量为20.3 mg·g^(-1)。生物炭对Cd^(2+)的主要吸附途径是离子交换作用(Q_(i))和沉淀作用(Q_(p)),其中,离子交换作用是低温热解制备生物炭的主要吸附途径,沉淀作用在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吸附Cd^(2+)过程中所占比例最高。这项研究表明,热解温度不仅影响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能力,也影响了生物炭吸附Cd^(2+)的作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温度 生物炭 Cd^(2+)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国恩 刘耀彬 +3 位作者 李汝资 李硕硕 骆康 刘澄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8-2322,共15页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数据,从“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演变视角分析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规律,并定量识别环湖区、近湖区和远湖区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生产空间持续聚焦于湖滨及河流沿岸平原区,生活空间向各城市建成区蔓延集聚,生态空间存续于湖域及边缘山区丘陵地带。县域尺度格局转型同样呈显著的差异化演进格局,其中生态空间的收缩趋势呈现出由环湖向远湖逐渐衰减的态势;(2)尽管以生态空间为主导的结构基本面未改变,但生态空间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侵占下持续减损,突出表现为大规模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被农业生产、工矿和城镇建设空间侵占;(3)功能指数转型中持续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三生空间功能转型“湖泊效应”现象的存在;(4)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主导了远湖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而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产业经济规模增长和农机使用水平等二级细分因素通过不同情景组合塑造了鄱阳湖区不同地域差异化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机制。研究结果为认识湖域地区独特的国土空间演进规律和因地而异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构建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生产-生活-生态”协同的生态文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转型 驱动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鄱阳湖区
下载PDF
环鄱阳湖区县域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硕硕 李汝资 +3 位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刘澄浩 魏国恩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45-2263,共19页
协调推进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平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已有文献大多局限于城镇化对碳排放或碳汇的单一影响,对碳收支平衡的探讨相对欠缺。本文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县域社会经济数据,揭示1980—2020年环鄱阳湖区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 协调推进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平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已有文献大多局限于城镇化对碳排放或碳汇的单一影响,对碳收支平衡的探讨相对欠缺。本文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县域社会经济数据,揭示1980—2020年环鄱阳湖区县域城镇化与碳收支平衡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而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维度探究县域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0年以后,环鄱阳湖区整体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研究区整体由碳汇区逐渐转变为碳源区。②环鄱阳湖区县域碳收支平衡比不断缩小,碳赤字县域不断增加,且碳赤字区逐渐向西侧环湖边缘区扩散。③整体上,环鄱阳湖区县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对碳收支平衡比具有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人口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比的负向影响最大,土地城镇化次之,而经济城镇化对碳收支平衡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此外,政府干预程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对研究区县域碳收支平衡比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对研究区碳收支平衡比的影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碳收支 时空差异 环鄱阳湖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刘洁 郑博福 +4 位作者 万炜 谢泽阳 宋旭 朱锦奇 刘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18-3328,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变化是多种因素驱动的复杂过程,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作用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有效管理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了2000~2020年产水、土壤保持、碳固定和粮食供给这4...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变化是多种因素驱动的复杂过程,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作用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有效管理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了2000~2020年产水、土壤保持、碳固定和粮食供给这4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识别和量化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自然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再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碳固定服务年均值由946.14 t·km^(-2)增至1202.73 t·km^(-2),粮食供给均值则由32.73万元·km^(-2)增至127.22万元·km^(-2);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增加幅度较小.②整体上,碳固定与土壤保持、粮食供给与产水为协同关系,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为权衡关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地形和气候是生态系统服务及多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气候对产水为正向影响(S=0.73),地形对粮食供给为负向影响(S=-0.57);地理探测器结果揭示,影响碳固定与产水在空间上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海拔(q=0.38)和降水(q=0.19).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和实现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ESs) 权衡与协同 驱动机制 空间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炼化行业复杂性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承卓 马丹竹 +2 位作者 牛皓 刘广鑫 石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7,共9页
炼化行业的复杂性与单位原油加工量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简称单位碳排放量)存在密切关系,探究二者关系可为炼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炼化行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炼化行业炼化工艺单元拓扑结构模型,计算单位碳排放量和复... 炼化行业的复杂性与单位原油加工量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简称单位碳排放量)存在密切关系,探究二者关系可为炼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炼化行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炼化行业炼化工艺单元拓扑结构模型,计算单位碳排放量和复杂性指数,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了产品特征和碳排放特征。笔者进一步分析复杂性和碳排放关系,并挖掘二者背后的量化关系,采用情景分析法对3种减排路径进行潜力分析,提出相应减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炼化行业单位碳排放量随复杂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情景分析探究了不同减排措施下的减排潜力,发现简单炼油厂采用绿电唯一供给方案降碳率可达80%;复杂炼油厂和一体化炼油厂则应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绿电供给为主,辅以绿氢替代灰氢的降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行业 碳排放 复杂性 碳中和 情景分析 节能减排
下载PDF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逸平 王香莲 +2 位作者 金如意 曾立安 黄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1-1496,1502,共7页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山湿地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54个沉积物样品测定其Cd、As、Co、Cr、Cu、Mn、Ni、Pb、Zn、Hg的含量,并对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n、Cr、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污染率分别...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山湿地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54个沉积物样品测定其Cd、As、Co、Cr、Cu、Mn、Ni、Pb、Zn、Hg的含量,并对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n、Cr、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污染率分别达98.2%、87.0%、63.0%,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12,说明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呈轻度污染;Cu、Pb的地累积指数较高,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研究区Mn存在较强富集。相关性分析表明,Cd、As、Cu、Mn、Pb、Zn、Hg呈显著正相关,Cr、Ni、Co呈显著正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两个来源,分别为人类活动源和自然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南矶山湿地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为低风险至较高风险水平,Zn、Cd为南矶山湿地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2 位作者 李硕硕 魏国恩 李汝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4-760,共17页
【目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能否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数字产业重要集群带和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区域,数字产业集聚能否实现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 【目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能否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数字产业重要集群带和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区域,数字产业集聚能否实现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数字产业股权投资数据和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数据,刻画其数字产业时空格局及减污降碳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边界。【结果】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投资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极化”的空间演化趋势,净投资流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形成“中心流出、外围承接”的分布格局。②数字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减污降碳,且兼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③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呈现“右拖尾U型”特征。同时,在250 km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区域,250~450 km之间为“衰减”区域,450 km以外空间溢出效应趋近于0且不再显著。【结论】研究证实了发挥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此建议推进数字产业集聚与网络化发展、鼓励数字产业跨区域投资,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集聚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溢出效应 空间衰减边界 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赣江主要河流丰水期-枯水期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小真 杨子依 +2 位作者 曹炳伟 李江东 彭霖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共12页
对2006—2019年赣江水体及水库丰水期-枯水期的总氮(TN)、氨氮(NH_(3)-N)、硝态氮(NO^(-)_(3)-N)和总磷(TP)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将赣江按河谷地形和河道特征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3段;根据水流来源将赣江划分为章水、桃江、... 对2006—2019年赣江水体及水库丰水期-枯水期的总氮(TN)、氨氮(NH_(3)-N)、硝态氮(NO^(-)_(3)-N)和总磷(TP)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将赣江按河谷地形和河道特征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3段;根据水流来源将赣江划分为章水、桃江、湘水、贡水、泸江、赣江干流。结果显示:桃江TN质量浓度在2011年枯水期取得最大值8.26 mg/L;章水TP质量浓度在2007年枯水期取得最大值0.18 mg/L,整个赣江丰水期-枯水期的TP质量浓度在0.02~0.18 mg/L范围内浮动,变化幅度较小;章水NH_(3)-N浓度在2008年枯水期取得最大值1.86 mg/L,而在2017—2019年NH_(3)-N的浓度基本处于0.5 mg/L以内,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万安水库和峡江水库对总氮的滞留率,丰水期分别为24.26%、17.44%,枯水期分别为21.36%、16.60%;对总磷的滞留率,丰水期分别为24.78%、19.05%,枯水期分别为33.79%、22.92%。万安水库对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效率高于峡江水库。整个赣江河水营养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变化幅度为枯水期>丰水期。丰水期氮磷营养盐浓度基本为下游>上游>中游,枯水期氮磷营养盐浓度基本为下游>中游>上游。赣江沿岸城市如南昌、丰城、吉安、赣州以及上游贡水、章水、桃江等流域氮磷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点位,且丰水期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丰水期 枯水期 氮磷营养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南昌市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及监测指标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紫吟 储小东 +1 位作者 徐金英 马志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46-3854,共9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过程中保证地下水水质评价代表性的同时尽量优化监测指标数量,对地下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南昌市地区2014年和2019年浅层地下水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WQI)分析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 地下水环境监测过程中保证地下水水质评价代表性的同时尽量优化监测指标数量,对地下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南昌市地区2014年和2019年浅层地下水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WQI)分析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基于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优化方法,评估此方法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南昌市地下水2014年和2019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pH值、NO_(3)^(-)、I^(-)、Fe和Mn等5项超标指标是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2019年水质状况总体上高于2014年,基本为“中等”水质,二者EWQI平均值分别为53.72和82.34;基于关键指标优化方法构建的最优模型EWQImin-4能够较好地代表实际的EWQI,关键指标包括Mn、NO_(3)^(-)、TH、Fe、pH值和I^(-),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值分别为0.865和10.61%.因此,基于熵权水质指数构建的地下水监测指标优化方法可作为优化指标重要参考,为区域地下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熵权水质指数(EWQI)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关键指标 优化方法
原文传递
半干旱区湖泊湿地土壤养分与盐碱化特征研究——以岱海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茜宇 于会彬 +5 位作者 杨芳 王希欢 冯冬霞 张艺 王毛兰 廖海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196,共9页
为探究半干旱区湖泊湖滨带土壤养分与盐碱化特征,以典型盐化湖泊岱海为例,分析其湖滨带的草地、浅滩和盐碱地3种土地类型的土壤剖面4种养分[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浓度、土壤钙(Ca^(2+))、镁(Mg^(2+))、交换... 为探究半干旱区湖泊湖滨带土壤养分与盐碱化特征,以典型盐化湖泊岱海为例,分析其湖滨带的草地、浅滩和盐碱地3种土地类型的土壤剖面4种养分[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浓度、土壤钙(Ca^(2+))、镁(Mg^(2+))、交换性钾(K^(+))、交换性钠(Na^(+))、碳酸根(CO_(3)^(2-))、重碳酸根(HCO3-)、氯(Cl^(-))和硫酸根(SO_(4)^(2-))离子浓度分布,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湖滨带土壤盐碱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岱海湖滨带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草地和浅滩呈明显盐分表聚现象,表层全盐量均值分别达1.99、15.27 g/kg,而盐碱地土壤10~20 cm全盐量最高(17.30 g/kg)。2)湖滨带土壤pH为8.24~8.86,在浅滩和盐碱地深层较高,而在草地的浅层较高。盐碱地与浅滩土壤均属于碱土,而草地表层土壤多属于中度碱化土,其碱化度沿深度方向降低。3种土地类型的主要盐碱化因子为Cl^(-)、Mg^(2+)、SO_(4)^(2-)、Na^(+)、全盐量、HCO3-、pH、CO_(3)^(2-)。3)3种土地类型的4种养分浓度基本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中浅滩营养元素最丰富。根据冗余分析结果,3种土地类型中大部分离子间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AP、Mg^(2+)与pH均具有负相关性,其他盐分与养分在不同土地类型中相关性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化度 有机质 土壤养分 湖滨带 盐渍化土壤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洞庭湖出入湖氮磷通量特征及滞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子豪 袁静 +2 位作者 田泽斌 储昭升 汪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2016年“四水”“三口”年均入湖氮、磷通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2017年受入湖水质改善、水量减小的同步影响,相比2016年入湖氮、磷通量分别减小了19.93%、23.14%,受水情影响,入湖氮、磷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70%以上集中在4—9月;空间上,入湖氮、磷通量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分别占78.48%和71.77%,其中湘江和沅江的贡献较大。“四水”受点、面源污染的综合作用,而“三口”的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此外,洞庭湖氮、磷滞留率很低,藻类浓度不高,但湖区氮、磷浓度(1.73、0.075 mg/L)仍远高于湖泊藻类暴发的临界值(0.20、0.02 mg/L)。为降低湖泊水华的发生风险,关键是保持湖泊的连通性,警惕长江“三口”区域总磷风险,并兼顾湖滨区污染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物 污染物通量 滞留效应 污染物控制 湖泊水华 洞庭湖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绎如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8-442,共5页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 首先从菌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随后,阐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主要是细胞通过吸附作用将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再将重金属运送到细胞内进行生物富集,以及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去除重金属。最后,综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和矿山废水以及纺织废水的现状。归纳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系统 重金属 机理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