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81
1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5期1568-1574,共7页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开始于中新世早、中期 ,广大高原本部此时主要仅做被动的、相应的应力调整和变形 ,青藏高原的整体快速隆升始于 3 6Ma的青藏运动 ,而开始于 1 1~ 0 6和 0 1 5Ma的昆仑 黄河运动及共和运动 ,则使高原最终达到观今高度 .相应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季风 季风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3
2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2 位作者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1-391,共11页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2~ 0 .6MaB .P .)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 ,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 ,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 ;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 ,青海湖孤立 ,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 8MaB .P .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 ,亚洲夏季风 2 2MaB .P .已经开始 ,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 .P .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大气环流 黄土堆积
下载PDF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46
3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陈惠忠 李希良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9-356,共8页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 ,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被引量:324
4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3 位作者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16-322,共7页
黄河上游地貌和新生代地层研究表明,30~3.4Ma是一个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和红色盆地广泛发育的时期,形成分布很广的夷平面,即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上有风化壳及古岩溶残留。3.4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抬升,主夷平面被分割、解体,盆地中... 黄河上游地貌和新生代地层研究表明,30~3.4Ma是一个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和红色盆地广泛发育的时期,形成分布很广的夷平面,即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上有风化壳及古岩溶残留。3.4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抬升,主夷平面被分割、解体,盆地中红色碎屑建造强烈变形,开始以扇砾岩为主的内陆磨拉石沉积。其后,在2.5Ma和1.7~1.66Ma相继发生强烈隆升,青藏高原地貌总轮廓形成,黄河现代水系格局出现,总称之为青藏运动(A,B,C三幕)。随后,黄河及其支流发育一系列阶地,记录了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黄河溯源侵蚀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地貌地层 隆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327
5
作者 徐建华 岳文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5-389,共5页
采用近 2 0年来中国各省 (市、区 )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 ,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 ,定量表示出中国近 2 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 采用近 2 0年来中国各省 (市、区 )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 ,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 ,定量表示出中国近 2 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近 2 0年来 ,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 ;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 ,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 ;与人口重心相比较 ,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 ,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 ;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动态演化 区域差异 中国 工业 农业 第三产业
下载PDF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72
6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钱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551-1556,共6页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一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态健康 生态安全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20
7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2-896,共5页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
原文传递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被引量:262
8
作者 施雅风 李吉均 +8 位作者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21,共12页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耦合,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超过500000km2,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倍~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4处连续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区新构造上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晚新代 古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量:184
9
作者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下载PDF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研究 被引量:189
10
作者 刘高 聂德新 韩文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26-730,共5页
以某有色金属矿山巷道为例 ,给出了高应力软岩的定义 ,论述了高应力软岩的特征、形成条件以及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类型 ,分析了巷道开挖前后地应力状态的变化及其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
关键词 高应力软岩 巷道围岩 变形破坏机制 工程岩体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 被引量:206
11
作者 贾艳红 赵军 +2 位作者 南忠仁 赵传燕 王胜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03-1008,共6页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指导下,以甘肃牧区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该方法得到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结论与区域实际相吻合,证明该方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指导下,以甘肃牧区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该方法得到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结论与区域实际相吻合,证明该方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是科学、可行的。研究中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从根本上克服了很多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对评价过程的干扰,从而更客观地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区域草原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率,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研究方法,在定量化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生态安全评价 草原 甘肃牧区
下载PDF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197
12
作者 王式功 王金艳 +3 位作者 周自江 尚可政 杨德保 赵宗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 利用筛选的1954~2000年中国338个站沙尘天气资料及相关气候资料,从沙尘天气区划方面着重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区分别位于以民丰至和田为中心的南疆盆地和以民勤至吉兰泰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不同类型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其中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与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相联系的极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区内.扬沙和浮尘天气除了在沙尘暴发生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外,还向其它邻近地区扩展,如扬沙可向东北地区和东南的黄淮海平原及以南地区扩展;而浮尘天气则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可涉及整个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之下,上风方向的中高纬地区,如北疆和东北北部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甚少.2)全国沙尘暴天气易发区可划分为北疆、南疆、河西、柴达木盆地、河套、东北和青藏等7个亚区.沙尘暴和浮尘在南疆区发生日数最多,而扬沙在河西区发生日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中国 扬尘 乳尘 沙尘暴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16
13
作者 陈德亮 徐柏青 +9 位作者 姚檀栋 郭正堂 崔鹏 陈发虎 张人禾 张宪洲 张镱锂 樊杰 侯增谦 张天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25-3035,1-2,共11页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科学评估 框架和指标 政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0
14
作者 潘保田 李吉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隆起 驱动机 放大器
下载PDF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 被引量:203
15
作者 李炳元 潘保田 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543,共9页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划分及其指标 起伏高度形态 海拔高度分级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被引量:164
16
作者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中气候冷湿,内陆湖面普遍升高;而在全新世的高温期则夏季风十分强大,包括新疆和藏北高原气候均以暖湿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环境 冰期 雨期 季风
下载PDF
常见黏土矿物电镜扫描微孔隙特征与甲烷吸附性 被引量:176
17
作者 吉利明 邱军利 +1 位作者 夏燕青 张同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9-256,共8页
野外采集的黏土岩的电镜扫描图像分析显示,黏土矿物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板片自然错断处,前者形态不规则,后者呈楔形或面状缝隙。具层间结构的蒙脱石层内发育纳米级连通孔隙。蒙脱石微孔隙最为发育,伊-蒙混层黏土次之,其粒间孔... 野外采集的黏土岩的电镜扫描图像分析显示,黏土矿物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板片自然错断处,前者形态不规则,后者呈楔形或面状缝隙。具层间结构的蒙脱石层内发育纳米级连通孔隙。蒙脱石微孔隙最为发育,伊-蒙混层黏土次之,其粒间孔和层面缝隙为20~100nm,层内连通孔隙小于50nm。高岭石黏土主要发育20~100 nm的粒间孔。伊利石和绿泥石晶体颗粒较大,以微米级孔隙为主。吸附实验所反映的各种黏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与电镜扫描反映的微孔发育程度相吻合,指示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微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泥页岩的比表面积和气体储存能力。黏土岩的孔隙发育与岩石成因和成岩演化有关,孔隙大小主要受黏土颗粒大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 页岩气 电镜扫描
下载PDF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48
18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过3次隆起和两次夷平的论点是正确的。两次夷平后的高度均皆在500m以下,目前意义上的青藏高原起自5MaBP的最新一次抬升。在早更新世高原达到第一临界高度1500m。0.7MaBP又经过一次强烈的“昆黄运动”达到第二临界高度3000m。由此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皆可对高原隆升的幅度、速度、时代做出更合理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岩溶 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 隆升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被引量:166
19
作者 冷炳荣 杨永春 +1 位作者 李英杰 赵四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络(城市联系强度的最大值、前5、前10名所连接的城市)为例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可将中国城市划分为北方城市区、长江城市区、南部城市区3大城市区,形成了"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全国城市网络的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但是,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等级性明显,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多核化发展趋势,即城市网络化发展加强。Top10网络反映各个城市前10名的联系方向有所分散,即呈现"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发展趋势;②从Top5、Top10网络与随机网络、空间邻近网络的对比来看,中国城市的实际网络既具有空间邻近网络这种规则网络的高聚类系数,又具有随机网络所拥有的稀疏、长距离连接特性,表现为高聚类系数和短路径的双重特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③从聚类系数的纵向变化看,2007年比2003年的城市网络连接更加分散,区域的开放程度正在提高;④2007年的平均路径长度稍有下降,说明全国城市网络中城市联系更为紧密,连接通道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复杂网络 度分布 聚类系数 平均路径长度 中国
原文传递
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被引量:146
20
作者 牛慧恩 孟庆民 +1 位作者 胡其昌 陈延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6,共6页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联系作用量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肃 区域经济 经济联系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