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3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被引量:139
1
作者 胡鸿翔 陆涵行 +6 位作者 王椿镛 何正勤 朱良保 颜其中 樊跃新 张国庆 邓英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平均速度 江川 洱源 走时曲线 莫霍界面 地球间断面 地壳结构 炮点 视速度 震相 遮放 滇西地区 爆破地震
下载PDF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 被引量:135
2
作者 闻学泽 徐锡伟 +2 位作者 郑荣章 谢英情 万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99-208,共10页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块的北~东北边界的晚第四纪水平运动总体上是协调的,沿断裂的3个段落均发现近代大地震地表破裂的遗迹,其中,北西段1896年破裂至少长70km,相应地震的矩震级为7.3;中段的最新破裂长约180km,是一次矩震级约为7.7、未知年代的大地震形成的;东南段未知年代的最新破裂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5.3m,估计相应地震的矩震级约为7.3,已根据调查资料推断了后两次大地震可能分别发生在1854年和1866年,这些证明该断裂的不同段落均具有发生大地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 平均滑动速率 近代大地震 地震破裂 晚第四纪 矩震级 破裂长
原文传递
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123
3
作者 徐锡伟 江国焰 +3 位作者 于贵华 吴熙彦 张建国 李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0-3068,共9页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地震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静态库仑应力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07
4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苏有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以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为例,利用最近31年的地震资料,根据精细b值计算结果,研究该边界断裂带的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1)沿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b值空间分布显示在不同断裂以及同一断裂不同断裂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反... 以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为例,利用最近31年的地震资料,根据精细b值计算结果,研究该边界断裂带的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1)沿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b值空间分布显示在不同断裂以及同一断裂不同断裂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反映出应力积累水平的空间差异.(2)小江断裂带主干断裂上的嵩明凹凸体及存在于主干断裂附近巧家与东川间以及嵩明北西的2个凹凸体、存在于安宁河断裂冕宁附近和则木河断裂西昌附近的凹凸体以及位于鲜水河断裂中南段道孚—乾宁间大尺度的凹凸体将是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未来大震或强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 B值 凹凸体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95
5
作者 王晓山 吕坚 +3 位作者 谢祖军 龙锋 赵小艳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49-4162,共14页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87
6
作者 苏有锦 秦嘉政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34,共11页
在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图象、震源破裂图象及震源断层力学性质等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该地区强震活动与区域活动断裂、活动地块现今运动状态、深部介质构造环境等的关系 ,对该区强震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力学机制进... 在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图象、震源破裂图象及震源断层力学性质等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该地区强震活动与区域活动断裂、活动地块现今运动状态、深部介质构造环境等的关系 ,对该区强震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强震活动 新构造运动 断层 力学机制 震源破裂图像
下载PDF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81
7
作者 胡家富 苏有锦 +1 位作者 朱雄关 陈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14-722,共9页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而最南端的景洪仅...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而最南端的景洪仅为30.2km,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楚雄地区存在一个近乎南北向走势的Moho面隆起区域,在东川地区存在一个大概与之平行的Moho面凹陷,另外,云南地区地壳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有的地区不但在上地壳10.0~15.0km范围内存在低速层,而且在下地壳30.0~40.0km之间还存在低速层。地壳泊松比整体偏高,但与地壳的速度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这样一个高泊松比的背景上仍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综合分析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发现在以小江断裂为东边界,玉龙雪山断裂为西边界的“川滇菱形块体”上,除了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外,还具有高泊松比和复杂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征,这一特征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东向流动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震波 S波 波速 泊松比 地壳结构 速度结构 川滇菱形块体 地球物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 被引量:79
8
作者 蒋海昆 曲延军 +4 位作者 李永莉 郑建常 华爱军 代磊 侯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0-1117,共8页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列分别约占23%、59%及18%.其中走滑型、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具有走滑分量的倾滑型及逆冲型分别占48%、24%、17%及11%.余震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孤立型序列离散程度较高,主余型及多震型序列线性相关性较好.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200天内,少数具有晚期强余震的序列主要属主余型序列,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通常没有晚期强余震发生.68%的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10天内,77%发生在震后30天之内,95%发生在震后120天之内.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时间及5、6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序列类型及主震震级大小有关,多震型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最快,孤立型次之、主余型最长.若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序列类型 最大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 主震震级 主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76
9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被引量:75
10
作者 刘耀炜 任宏微 +6 位作者 张磊 付虹 孙小龙 何德强 余怀忠 周志华 张国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7-318,共12页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信息 前兆机理 地震科考
下载PDF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 被引量:73
11
作者 赵慈平 冉华 陈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7-1528,共12页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选取了159个温泉计算相对地热梯度。用这159个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了腾冲火山区的相对地热梯度平面分布。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有3个相对地热梯度在100℃以上的高值区域。结合其他资料,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岩浆囊,它们的几何尺度为19~28km,深度为4~12km或更深,并且目前的活动性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岩浆囊 地球化学温标 地热梯度
下载PDF
云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72
12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刘丽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106,共16页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云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走滑型地震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0%,正断型和正走滑型与逆断型和...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云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走滑型地震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0%,正断型和正走滑型与逆断型和逆走滑型地震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约为8%。云南地区应力场接近水平,地震错动面的倾角较陡。云南地区有3个方面的主要力源:一是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的NE、NNE和NNW向作用力;二是来自四川及川滇菱块的SE、SSE向作用力;三是来自华南地块的NW、NNW向作用力。这3方面的作用力控制了云南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活动及强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类型 构造应力场 云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壳幔耦合型式 被引量:67
13
作者 王椿镛 常利军 +4 位作者 吕智勇 秦嘉政 苏伟 Paul Silver Lucy Flesch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503,共9页
对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以及布设在川、滇、藏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网共116个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 对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以及布设在川、滇、藏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网共116个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获得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将该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观测结果与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相结合作地壳一地幔耦合变形的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内部和高原外部的云南地区具有不同的壳幔变形特征,在高原的东缘地区(大致位于川滇西部的26°-27°N之间)存在一个壳幔变形的横向过渡带.过渡带以南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从滇西南的S60°-70°E逐渐转变到滇东南的近东西向,以北的滇西北部和川西南部,快波偏振方向为近似的南北向.高原内部表现为强壳幔耦合型,高原外部则属于壳幔解耦型.这一横向过渡带与地表的断裂走向不一致,但在地壳和上地幔,其地球物理场(如:地壳厚度,布格重力异常和构造应力方向等)都具有横向过渡的特征.该横向过渡带邻近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板块边界动力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各向异性 SKS波 快波方向 壳幔耦合 岩石圈变形
原文传递
云南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 被引量:69
14
作者 苏有锦 刘杰 +3 位作者 郑斯华 刘丽芳 付虹 徐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12,共7页
关键词 S波 非弹性衰减 Q值 云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8
15
作者 蒋海昆 李永莉 +4 位作者 曲延军 华爱军 代磊 郑建常 侯海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江断裂带以西腾冲-保山块体的龙陵、澜沧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多震型地震,极少数孤立型地震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云南地区无孤立型地震.在西北地区,新疆南天山西段以主余型为主,其中柯坪块体与普昌断裂交汇区发生过多震型地震,天山中段则以孤立型地震居多;祁连山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青海地区以主余型地震居多,但序列类型的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华北地区,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下扬子断块以主余型地震为主,山西地震带北段与NW向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生过5~6级多震型地震,华北地区南部北纬35°线附近以孤立型地震居多.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断层内部闭锁单元或障碍体的破裂以及新生的、彼此分离的断裂段的破裂,大多产生主余型序列;多震型地震往往与共轭构造或多组构造交汇相联系;简单断层端部的进一步扩展一般产生孤立型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深部介质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上地壳高速区或高、低速过渡带内,而多震型地震则较多地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类型 空间分布 孤立型 主余型 多震型 构造运动形式 深部介质环境
下载PDF
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68
16
作者 皇甫岗 石绍先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1世纪的地震监测布局、成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云南地区 地震活动 地震监测
下载PDF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 被引量:63
17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2 位作者 徐锡伟 张晚霞 董兴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3-264,共12页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 ,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 ,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 -景洪北北西带和大...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 ,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 ,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 -景洪北北西带和大理 -楚雄北西西带在活动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断块边界断裂活动性质、运动方式和GPS资料等 ,分析讨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活动方式得出 :≥ 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 ;6~ 7级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上 ;Ⅲ级活动地块是强震发生的主要位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第四纪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带
下载PDF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65
18
作者 付虹 刘丽芳 +1 位作者 王世芹 万登堡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6,共12页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继地震地点预报有指示意义,亦可对中期、短期预报及后继地震震型判定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同震效应 震后效应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快剪切波偏振特性 被引量:64
19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吴晶 罗艳 苏有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4-585,共12页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活动断裂的走向一致;与GPS主压应变方向一致,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少数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较为复杂,或与活动断裂的走向及GPS主压应变方向不一致.这样的台站总是位于几个断裂的交会处,反映了复杂的断裂背景和复杂的应力分布特征.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受到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分布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快剪切波偏震 主压应力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顺时针转动的构造学与古地磁学证据 被引量:58
20
作者 徐锡伟 程国良 +6 位作者 于贵华 宋方敏 向宏发 张兰凤 Hagai Ron 王洋龙 闻学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 -小金河断裂的切割 ,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 2个部分 ;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 ,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 -小金河断裂的切割 ,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 2个部分 ;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 ,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的水平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其中 ,川西北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 5mm/a ,顺时针转动角速度 1 4°/Ma ;滇中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 3 5mm/a ,顺时针转动角速度约 1 5°/Ma。在滇中次级块体内部姚安、大姚、永仁、昆明北马街等地采集到约 90个古新世地层的定向样品 ,通过交变退磁和热退磁获得了它们各自的剩磁矢量 (实验磁偏角和磁倾角 ) ,由实测磁偏角与期望磁偏角相比可知川滇地区滇中次级块体中新世早期以来的顺时针转动累积量可达 30°~ 4 8°。次级块体的整体转动与块边活动断裂的左旋滑动符合左旋走滑断裂作用区块体作顺时针转动的运动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活动块体 块体转动 磁偏角期望值 磁偏角实测值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