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力旋流器溢流管结构对微细颗粒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鸿雁 王亚 +1 位作者 韩天龙 黄青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1-1931,共11页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最优溢流管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直筒段具有一定的分离作用;对于微细物料的分离,溢流管采用薄壁且插入深度与水力旋流器直筒段长度相当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的分离效率。针对水力旋流器溢流管插入深度与其直径的最佳比例,小直径水力旋流器的比大直径水力旋流器的大,表明它们的分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粒度分布 流动 水力旋流器 溢流管 分离效率 粒级分离效率
下载PDF
几种单层桨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挺 贾卓泰 +2 位作者 张庆华 杨超 毛在砂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了丰富对向心桨的混合特性的认识,比较了向心桨、Rushton桨、三斜叶桨和穿流桨的单层桨搅拌槽内的宏观混合特性,考察了搅拌转速、桨叶离底高度对搅拌槽混合时间和功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桨的宏观混合时间均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 为了丰富对向心桨的混合特性的认识,比较了向心桨、Rushton桨、三斜叶桨和穿流桨的单层桨搅拌槽内的宏观混合特性,考察了搅拌转速、桨叶离底高度对搅拌槽混合时间和功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桨的宏观混合时间均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而减少,搅拌功率均随转速的增加逐渐增大。当转速相同时,四种桨型中Rushton桨的功率消耗最大,三斜叶桨功率消耗最小,向心桨的功率消耗仅仅比三斜叶桨高。桨叶离底高度的变化对四种桨型的混合时间和功率的影响不尽相同。混合效率的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为:搅拌转速>桨型>桨叶离底高度。在考察的四种桨型中,向心桨的混合效率最高。研究成果可为向心桨等新型搅拌桨的工业应用积累实验数据,为其优化设计和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容器 向心桨 混合 功率 混合效率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水力旋流器新型出口挡板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鸿雁 韩天龙 +1 位作者 王亚 黄青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81-2088,共8页
针对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设计了不同内置挡板式的溢流管和底流管,实验研究了新型出口挡板结构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置挡板溢流管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工况,与传统溢流管相比,分离效率略有降低,但在高流量下其压降的... 针对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设计了不同内置挡板式的溢流管和底流管,实验研究了新型出口挡板结构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置挡板溢流管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工况,与传统溢流管相比,分离效率略有降低,但在高流量下其压降的降低幅度可达11.11%,挡板宜采用相对较窄、较短、三块120°间隔设计方式;底流管内置挡板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可稳定内旋流,使分离效率最大可提高5.96%;新型内置挡板的溢流口与底流口相耦合,可同时实现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压降的目标。此外,在相同情况下,发现溢流管内置挡板可消除水力旋流器内部的"空气柱",据此推断"空气柱"并非由内部空气形成,而是其内部负压中心形成的某种湍流程度较高的强制旋流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实验验证 流动 水力旋流器 溢流管 底流管 空气柱
下载PDF
高炉煤气羰基硫催化水解过程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斌 林玉婷 +2 位作者 李玉然 王健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238,共6页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气对羰基硫水解转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对COS水解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COS催化水解的效率影响最为显著,温度由50℃升高到150℃时,水解效率由49%增加到90%,较高温度有利于COS水解反应的发生;Cl^(-)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20.1%,孔容积降低40.0%,Cl^(-)使催化剂失活包括2方面,一是减少了水解催化剂表面碱性中心,二是堵塞催化剂孔道、覆盖部分活性位点,Cl^(-)的失活作用最显著;高炉煤气中纳米级粉尘会堵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43.5%,孔容积降低60.0%,随着粉尘的累积,水解效率明显下降;O_(2)体积分数为0.5%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水解效率由85%降至82%,没有明显下降,但当O_(2)体积分数提高到1%时,水解效率由85%降至66%,O_(2)体积分数升高后硫沉积的抑制作用明显。水解催化剂的抗氯、抗粉尘、抗氧是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工业上可采取在水解前预脱除多组分,以减少高炉煤气杂质对COS水解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脱硫 羰基硫水解 氧化铝催化剂 硫化氢脱除 催化剂抗性
下载PDF
含砷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广积 刘小娟 +1 位作者 李媛媛 杨超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5年第4期392-397,共6页
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砷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将含砷废物中的不稳定、易溶的砷转化为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溶的固体物质进行安全堆存,是目前最可行的处理方式。本文介绍了对砷的无害化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三价砷氧化、溶解砷固定化... 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砷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将含砷废物中的不稳定、易溶的砷转化为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溶的固体物质进行安全堆存,是目前最可行的处理方式。本文介绍了对砷的无害化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三价砷氧化、溶解砷固定化的各种技术,并对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氧化 沉淀 固定化 稳定化
下载PDF
多相反应器的非均相特性测量技术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向阳 王浩亮 +4 位作者 冯鑫 陈杰 毛在砂 李国征 杨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71,共27页
为了增大传质和传热面积,多相反应器中分散相通常以颗粒形式(气泡、液滴或固体颗粒)分散、运动于连续相流体中,与周围的连续相及其他分散相颗粒的相互作用使颗粒和颗粒群呈现复杂的时空非均相行为。多相反应器中非均相特性的准确描述是... 为了增大传质和传热面积,多相反应器中分散相通常以颗粒形式(气泡、液滴或固体颗粒)分散、运动于连续相流体中,与周围的连续相及其他分散相颗粒的相互作用使颗粒和颗粒群呈现复杂的时空非均相行为。多相反应器中非均相特性的准确描述是发展准确的反应器模型、进行定量诊断分析和优化设计高效反应器的必要基础。本文总结了多相反应器中颗粒和颗粒群的复杂时空行为,提出了当前多相反应器非均相特性测量正面临的在线测量、高分散相浓度和多分散相等主要难题;综述了多相反应器测量技术研究的进展,指出了PC和PV等光纤测量技术是较经济的高浓度两相反应器的在线测量技术,而侵入式照相法测量结果更准确,具备解决上述测量难题方面的可行性,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但要实现工业在线测量仍存在一些高难度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仪器 多相反应器 粒度分布 浓度 流场 颗粒群
下载PDF
亚铁盐制备高结晶度MIL-100(Fe)纳米材料及其光降解有机染料性能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湘粤 张宇 +4 位作者 王晨 毛会玲 杜嬛 程琥 庄金亮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为了高效、低成本合成光催化性能优异MOFs纳米颗粒,首先将均苯三甲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均苯三甲酸三钠盐水溶液,之后与亚铁盐(氯化亚铁和醋酸亚铁)水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4h,合成高结晶度和高稳定性的MIL-100(Fe)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 为了高效、低成本合成光催化性能优异MOFs纳米颗粒,首先将均苯三甲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均苯三甲酸三钠盐水溶液,之后与亚铁盐(氯化亚铁和醋酸亚铁)水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4h,合成高结晶度和高稳定性的MIL-100(Fe)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MIL-100(Fe)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形貌、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MIL-100(Fe)/H2O2体系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和甲基橙等有机染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光催化 有机染料分子降解 绿色化学
下载PDF
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程荡 程景才 +2 位作者 雍玉梅 杨超 毛在砂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4,共6页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中,而多相混合状态对于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时间是表征其宏观混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二方面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液相混合时...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中,而多相混合状态对于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时间是表征其宏观混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二方面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液相混合时间研究进行综述,对气液、液固、液液、气液固4种体系的多相搅拌槽进行了分类总结,讨论了分散相、桨型、转速、挡板等因素对连续相混合时间的影响。对多相搅拌槽内估算混合时间的经验关联式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了未来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 宏观混合 混合时间 研究进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化学反应器宏观混合研究展望(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毛在砂 杨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95-2804,共10页
宏观混合是过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操作,习惯上用混合时间来定量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宏观混合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有很强的主观性,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化学反应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的全局。对宏... 宏观混合是过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操作,习惯上用混合时间来定量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宏观混合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有很强的主观性,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化学反应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的全局。对宏观混合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缺陷,并建议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提升本领域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反应器 停留时间分布 混合 宏观混合 搅拌槽
下载PDF
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雾化性能的实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艾吉文 高智雪 +2 位作者 张丽 郝栩 雍玉梅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5-651,共7页
费托合成装置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研究中,雾滴粒径的准确测量和控制是关键。本文对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的喷雾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滴索特尔直径D32的轴向分布,以及气液比、液体流量与黏度对其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CFD数值模拟,... 费托合成装置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研究中,雾滴粒径的准确测量和控制是关键。本文对内混式空气雾化喷嘴的喷雾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滴索特尔直径D32的轴向分布,以及气液比、液体流量与黏度对其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CFD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了气液相对速度、雾化锥角及液体表面张力对液滴D32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滴D32沿喷雾方向不断增大;液体雾化主要通过喷嘴内气流对液膜的剪切、冲击作用,因此增大气液比可增强雾化效果,但存在"饱和"现象;液量的增大不利于液膜破碎雾化;增大气液相对速度可显著提高雾化效果;同时,液体黏度和表面张力对雾化效果影响很大,黏度或表面张力越大,雾化显得更为困难。此外,液滴轴向速度沿喷雾方向先迅速下降随后缓慢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雾化喷嘴 雾化性能 索特尔直径 CFD模拟 剪切破碎
原文传递
中欧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MIX-UP助力实现“碳中和”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杰 苏海佳 +3 位作者 吴琼 邢建民 董维亮 姜岷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14-3424,共11页
随着全球塑料循环体系的变革升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还可以解决废塑料潜在的生态环境危害。文中介绍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废塑料资源高效生物降解转化的关键... 随着全球塑料循环体系的变革升级,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还可以解决废塑料潜在的生态环境危害。文中介绍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废塑料资源高效生物降解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MIXed plastics biodegradation and UPcycling us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MIX-UP)”。该项目聚焦“塑料污染”这一全球化的问题,围绕中欧双方确定的“塑料生物降解菌群”研究领域,联合中欧双方14家优势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的重大前沿合作研究。针对废塑料生物降解中存在的解聚与重塑两个难题,项目以难降解石油基塑料(PP、PE、PUR、PET和PS)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PLA和PHA)的混合废塑料作为研究对象,从塑料微生物降解途径解析及关键元件的挖掘与改造、塑料高效降解混菌/多酶体系的构建与功能调控、塑料降解物的高值化炼制途径设计与利用策略3个方面展开研究。本项目将突破废塑料生物降解转化中高效降解元件挖掘、塑料降解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探索一条废塑料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化、低碳化的新塑料循环路线,建立以“降塑再造”为核心理念的废塑料生物炼制体系,丰富我国固废资源化生物技术利用平台。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塑料(生物)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水平,还可以推动我国与国际科研院所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生物循环经济 碳中和 中欧合作 降塑再造 混菌/多酶
原文传递
铁盐对制备MIL-100(Fe)的影响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宇 刘湘粤 +4 位作者 毛会玲 王晨 杜嬛 程琥 庄金亮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8,共8页
三价铁盐和二价亚铁盐作为合成MIL-100(Fe)的铁源,对所合成产物的结晶度、形貌以及尺寸具有重要影响。以二价亚铁盐作为原料,利用室温水相合成法可获得八面体形状、高结晶度、高比表面积MIL-100(Fe)纳米颗粒;以三价铁盐作为原料,只能获... 三价铁盐和二价亚铁盐作为合成MIL-100(Fe)的铁源,对所合成产物的结晶度、形貌以及尺寸具有重要影响。以二价亚铁盐作为原料,利用室温水相合成法可获得八面体形状、高结晶度、高比表面积MIL-100(Fe)纳米颗粒;以三价铁盐作为原料,只能获得尺寸更小、低结晶度的Fe-BTC金属-有机聚合物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MIL-100(Fe)和Fe-BTC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形貌、光吸收以及对罗丹明B(RhB)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Fe^(2+)被弱碱性溶液缓慢氧化成Fe^(3+),进而形成MIL-100(Fe)的无机次级结构单元μ_3-OFe(Ⅲ)O_6,是合成高结晶度MIL-100(Fe)的关键。以FeCl_3为原料时,由于Fe^(3+)与BTC^(3-)快速反应,不利于形成μ_3-OFe(Ⅲ)O_6次级结构单元,因此产物为Fe-BTC纳米颗粒聚合物。Fe-BTC纳米颗粒粒径更小,且聚集态的纳米颗粒表面具有大孔或介孔结构,更有利于吸附物种以及光降解物种的扩散,因此,Fe-BTC对RhB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性能优于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MIL-100(Fe) 有机染料光降解 光催化
下载PDF
Hofmeister离子序列及其调控水溶液中大分子溶质行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晓佩 黄昆 +2 位作者 林洁媛 徐怡庄 刘会洲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85-1291,共7页
Hofmeister离子序列涉及到的问题十分广泛,对很多化学和生物体系都有影响。关于Hofmeister离子序列调控水溶液中大分子溶质行为的作用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Hofmeister离子是通过与水分子相互作用间接影响水溶液中大... Hofmeister离子序列涉及到的问题十分广泛,对很多化学和生物体系都有影响。关于Hofmeister离子序列调控水溶液中大分子溶质行为的作用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Hofmeister离子是通过与水分子相互作用间接影响水溶液中大分子溶质的存在状态及聚集行为;而另一类则认为Hofmeister离子与水溶液中大分子溶质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是导致Hofmeister离子序列的内在原因。本文详细介绍了上述两类观点的研究工作,并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由于实际体系中可能存在水分子-水分子、水分子-离子、水分子-溶质分子、阴离子-阳离子等众多复杂的相互作用,上述两类观点其实都只是从一个侧面解释了Hofmeister离子序列,对Hofmeister离子序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fmeister离子序列 亲水离子 疏水离子 大分子溶质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浮选颗粒-气泡间脱附过程能量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世豪 尹青临 +6 位作者 张友飞 何琦 冯鑫 杨超 曹亦俊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17-2824,共8页
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分析是浮选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气泡间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的动态过程,未考虑脱附力作用时间对脱附过程的影响。... 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分析是浮选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气泡间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的动态过程,未考虑脱附力作用时间对脱附过程的影响。为了完善浮选颗粒-气泡间脱附理论,以单颗粒、单气泡为研究对象,采用黏附力测量仪测量颗粒-气泡间脱附过程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并借助颗粒-气泡振动脱附观测系统观察颗粒-气泡在脱附过程中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规律,最后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析的颗粒-气泡间稳定性评判方法。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接触角的增加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增强,发生脱附时需要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增大。颗粒-气泡间脱附能由气泡拉伸变形阶段的形变能和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阶段的滑动能两部分组成,两部分能量均随颗粒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加。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一方面要求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另一方面还需外力作用足够时间以保证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完成滑动收缩。从能量角度来看,颗粒-气泡间不受外力时可看作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当外力做功小于脱附能时颗粒-气泡间通过气液、液固和气固界面面积的变化维持稳定;但当外力做功大于脱附能时颗粒与气泡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脱附 临界脱附力 脱附能
下载PDF
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单分子膜的气-液界面行为:亚相pH和铺展溶剂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振 黄焜 +1 位作者 杜林 刘会洲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6-514,共9页
液-液两相萃取过程中,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界面行为决定了其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界面萃取反应中.为了阐明萃取剂分子界面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Langmuir单分子膜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膜中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聚集行为随亚相pH、有机溶... 液-液两相萃取过程中,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界面行为决定了其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界面萃取反应中.为了阐明萃取剂分子界面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Langmuir单分子膜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膜中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聚集行为随亚相pH、有机溶剂极性的变化.通过测定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并采用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分析表征气-液界面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随亚相pH的降低,P507单分子膜质子化程度提高,P507分子极性端水化能力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单分子膜中形成含有分子间氢键的聚集体.但采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和氯仿)铺展P507单分子膜,膜内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发生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单分子膜内会含有更多极性端水化能力强的P507分子单体,并且亚相pH降低,单分子膜不会出现类似正己烷条件下的π-A曲线收缩和P-O-H基团峰位红移现象.这证实了有机铺展溶剂极性可以改变P507单分子膜中分子界面存在形式和聚集状态.本工作为深入理解溶剂萃取过程中水油两相界面处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聚集行为变化及其对界面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07 单分子膜 气-液界面 聚集行为 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
原文传递
红土镍矿加压浸出高压釜结垢机理
16
作者 赵泽森 陈杰 +1 位作者 王晨晔 李会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66-3774,共9页
加压酸浸技术是目前在红土镍矿镍钴提取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湿法提取技术,具有能耗低、碳排放量少、镍钴回收率高等优点。但在红土镍矿加压酸浸时,高压釜易结垢导致其有效容积减小、釜内流体流型改变、管线堵塞。为了明晰红土镍矿加压... 加压酸浸技术是目前在红土镍矿镍钴提取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湿法提取技术,具有能耗低、碳排放量少、镍钴回收率高等优点。但在红土镍矿加压酸浸时,高压釜易结垢导致其有效容积减小、釜内流体流型改变、管线堵塞。为了明晰红土镍矿加压酸浸高压釜结垢生成机理,本文通过化学分析、MLA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高压釜结垢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颗粒、元素赋存状态、嵌布特征和粒度分布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压釜结垢主要以水合硫酸铝为骨架,包裹红土镍矿浸出渣中的赤铁矿、铬铁矿等矿相形成。镍、钴、锰、镁等金属元素通过吸附进入高压釜结垢,其中镍和钴主要是被含铁矿相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湿法冶金 加压浸出 结垢 高压釜
下载PDF
粉煤灰中非晶态硅赋存形态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波 李占兵 +2 位作者 杨晨年 李少鹏 李会泉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3期116-121,共6页
粉煤灰作为大型煤电基地的重要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6亿t,目前利用率仅为60%左右,大部分粉煤灰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以山西、内蒙古等大型能源基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为例,通过基础物性分析发现,粉煤灰中主... 粉煤灰作为大型煤电基地的重要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6亿t,目前利用率仅为60%左右,大部分粉煤灰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以山西、内蒙古等大型能源基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为例,通过基础物性分析发现,粉煤灰中主要包括铝、硅、铁、钙等主量元素,主要以莫来石相、非晶相、铁质微珠相三类矿相形式赋存,其中莫来石相结构稳定,非晶相铝硅酸盐反应活性较高,但其配位结构复杂,反应活性不一。目前针对其丰富的铝硅资源,氧化铝提取和铝硅复合材料制备是主要高值化研究方向,其中非晶相硅的深度脱除是关键处理技术。针对非晶相硅的赋存形态及定量分析,首先采用核磁分析结合电子探针手段,明确非晶相中铝硅酸盐赋存结构复杂,其中硅原子主要以Q4(4Al)、Q4(3Al)、Q4(2Al)、Q4(0Al)、Q2(1Al)五种配位结构形式存在,其中Q4(0Al)含量高达56.5%;其次采用酸碱联合法,通过逐步削弱铝氧硅沸石自发反应可能性,选择性分离活性铝,促进活性作用位点大量暴露,从而实现非晶态铝硅酸盐的逐步梯级分离,进一步通过ICP、XRF、XRD、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表征,明确莫来石晶相与铝硅酸盐非晶相之间的高效分离,并开展了2组平行试验,试验结果误差较小。结果表明:非晶相中硅含量为57%~58%,非晶相“鼓包峰”消失,其包裹的莫来石晶粒结构显现,证明非晶相二氧化硅得到高效脱除。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误差小、操作弹性大等优点,对粉煤灰铝硅资源高值转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赋存状态 定量分析 非晶相二氧化硅 深度脱硅
下载PDF
中度嗜热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对砷的耐受性研究
18
作者 陈彦臻 张广积 +1 位作者 郭嘉乐 杨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喜温嗜酸硫杆菌)这2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 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喜温嗜酸硫杆菌)这2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Ⅴ)]对2种中度嗜热菌生物氧化处理金矿效果的影响,并与A.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T.thiooxidans(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氧化硫硫杆菌)这2种嗜中温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度嗜热菌对As(Ⅲ)的耐受性明显弱于嗜中温菌,但对As(Ⅴ)的耐受性与嗜中温菌接近。同时,As(Ⅲ)对铁氧化细菌生长的影响大于硫氧化细菌。实验发现,提高菌种接种量并对细菌进行驯化有利于中度嗜热菌对砷毒性的适应,在实际矿浆体系中通过提高接种量可以使中度嗜热菌最终适应高砷环境,最高质量浓度可达约1.54 g/L,获得较好的矿物氧化浸出效果,砷浸出率达到70%以上仅需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氧化 中度嗜热菌 砷价态 驯化 菌种接种量
下载PDF
室温快速合成HKUST-1应用于醇选择性催化氧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庄金亮 张宇 +4 位作者 程琥 刘湘粤 毛会玲 王晨 杜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43-1547,共5页
利用溶剂诱导成核法,将HKUST-1前驱液滴加入甲醇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快速合成HKUST-1晶体。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HKUST-1具有很高的结晶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该HKUST-1具有规则的八面体形貌,尺寸为2~3μm;N2吸附实验表明HKUST-... 利用溶剂诱导成核法,将HKUST-1前驱液滴加入甲醇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快速合成HKUST-1晶体。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HKUST-1具有很高的结晶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该HKUST-1具有规则的八面体形貌,尺寸为2~3μm;N2吸附实验表明HKUST-1的BET比表面积高达1100m^2/g。利用HKUST-1含有大量的未饱和Cu^2+,以HKUST-1和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TEMPO)组成的催化体系,研究了HKUST-1/TEMPO对苯甲醇选择性氧化成苯甲醛的反应。催化结果表明,HKUST-1/TEMPO体系在无外加碱添加剂时,在三氟甲苯溶剂中,可将苯甲醇高效、高选择性氧化成苯甲醛。HKUST-1和TEMPO均是催化苯甲醇转化成苯甲醛的催化剂,两者缺一不可。HKUST-1催化前后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循环利用4次后,对苯甲醇的转化率仍保持在80%以上,是优异的异相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HKUST-1 醇氧化 TEMPO自由基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模型及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向阳 杨士芳 +3 位作者 冯鑫 王正 杨超 毛在砂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综述了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模型和模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可用于气-液-固三相流的模拟方法,三相流模型适合于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给出了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中还缺乏基于机理的... 综述了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模型和模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可用于气-液-固三相流的模拟方法,三相流模型适合于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给出了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中还缺乏基于机理的相间作用力模型,常用的湍流模型不能描述搅拌槽内的各向异性,没有局部性质的实验数据导致气-液-固三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模型和模拟无法得到充分验证。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构建"两尺度"气-液-固三相湍流单元胞模型,扩展两流体显式代数应力模型为三流体模型,开发局部照相探针技术及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固三相 搅拌槽 数值模拟 三流体模型 湍流模型 局部相含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