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 被引量:110
1
作者 门洪华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6,共12页
软实力建设是中国打破大国崛起悖论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向,是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作者概述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 软实力建设是中国打破大国崛起悖论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向,是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作者概述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相结合的角度对以上五个核心要素逐一评估,并就如何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软实力 核心要素 战略评估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 被引量:87
2
作者 潘悦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7-36,共10页
本文认为 ,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 ,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产业内分工 ,沿着全球化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 ,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而便捷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 本文认为 ,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 ,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产业内分工 ,沿着全球化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 ,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而便捷的途径。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进行了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 ,指出中国的加工贸易目前已进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 ,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对影响加工贸易升级换代诸因素的分析 ,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产业链 加工贸易 产业升级 中国 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分布 国际分工 劳动力供给 政策环境
原文传递
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被引量:73
3
作者 魏小兰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3-67,共5页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 ,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 ,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 ,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 ,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 ,潜移默化地体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工具理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 ,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工具理性的存在 ,借助于人的思维、观念、运算、操作等实践过程 ,为人们实现价值理性提供智力支持 ,由此也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不断验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人的本质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下载PDF
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 被引量:70
4
作者 门洪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2,共6页
文章选取压力、认知和国际形象三个变量,从历史角度剖析中国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概述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中国与国际制度的关系,将 1949 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划分为相对孤立、消极参与、部分参与、全面参与... 文章选取压力、认知和国际形象三个变量,从历史角度剖析中国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概述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中国与国际制度的关系,将 1949 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划分为相对孤立、消极参与、部分参与、全面参与四个历史阶段,并具体剖析每一个阶段中国的国际制度参与战略。作者指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尽管在融入国际社会还是闭关自守之间几经摇摆,但没有停止深化与国际制度接轨的脚步,中国选择全面、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战略是一个历史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认知 国际形象 国际制度 中国战略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 被引量:46
5
作者 郭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8-41,共4页
在全球化过程中 ,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 ,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 ,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后发展国家不... 在全球化过程中 ,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 ,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 ,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展国家 “去中心化” 国家认同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 被引量:43
6
作者 门洪华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6,28,共11页
3,发展模式主要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模式。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还是现代的苏联和美国,均曾以其模式创新领一时之风骚。当前,美、欧等竞相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美国推行的“华盛顿共识”遭受波折,以高福利、社会公平、重... 3,发展模式主要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模式。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还是现代的苏联和美国,均曾以其模式创新领一时之风骚。当前,美、欧等竞相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美国推行的“华盛顿共识”遭受波折,以高福利、社会公平、重视环保等为特色的欧洲模式受到更多关注,以渐进式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发展模式也引起世界的积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软实力 评估报告 “华盛顿共识” 推销自己 社会公平 欧洲模式 中国发展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 被引量:29
7
作者 门洪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9,共6页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旨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做出框架性剖析。其主要内容是 :从理论角度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 ,强调中国外交进一步体现“有所作...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旨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做出框架性剖析。其主要内容是 :从理论角度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 ,强调中国外交进一步体现“有所作为”的观念之源 ;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之核心为积极参与战略 ;就实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即强调以发展实力为核心、根据崛起目标调整国家间关系、学会更好地利用国际机制以及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相互协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和平崛起 理念变革 国际战略
原文传递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被引量:31
8
作者 门洪华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55,19,共6页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强调指出21世纪的世界将更加多元化,21世纪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国的竞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外交战略 文化价值观 战略利益 文化多元化
下载PDF
地区秩序建构的逻辑 被引量:44
9
作者 门洪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23,156,共20页
作者从国际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基本概念出发,探究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地区主义的勃兴,指出国际体系已经达到地理扩展的极限,在全球秩序探索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之际,主要大国将其关注点转向地区秩序的重塑。以此为基础,作者剖析地区一体化的进... 作者从国际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基本概念出发,探究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地区主义的勃兴,指出国际体系已经达到地理扩展的极限,在全球秩序探索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之际,主要大国将其关注点转向地区秩序的重塑。以此为基础,作者剖析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地区主义的作用与价值,指出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新地区主义的兴起,推动着地区秩序的建构。共同利益的汇聚及其制度化是地区秩序建构的基本逻辑,具体地说,存在互动关系的相邻国家之间以地区内各国共同利益的汇聚为基础,并通过地区意识的整合实现共同利益的制度化;地区各国共担责任,地区大国承担提供地区共同物品的更大责任。上述建构地区秩序的基本逻辑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以共同利益的追求为基础,以各国责任共担、大国承担更大责任为主要形式,以奉行开放地区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追求合作安全为主要支撑,以地区制度建设为核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地区秩序 地区一体化 地区主义 亚太战略
原文传递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合作主义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建飞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9-202,208,共14页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现有的理论,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难以承担作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础之任。兼具中西文化元素的合作主义具有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础的条件。中美关系虽然具有非同...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现有的理论,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难以承担作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础之任。兼具中西文化元素的合作主义具有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础的条件。中美关系虽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性,但在合作主义的指引下,将获得摆脱"修昔底德陷阱"、避免大国政治悲剧的前景。对中国与世界来说,构建以合作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大国关系,将实现大国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主义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门洪华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20,共14页
国际机制是否为独立变量 ?国际机制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局限性何在 ?这些问题关乎国际机制作用的评价 ,但国际机制理论迄今未曾做出明确的回答 ,各理论流派的认识差别甚大 ,不存在统一的认识基础。笔者认为 ,自 2 0世纪 90年代中... 国际机制是否为独立变量 ?国际机制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局限性何在 ?这些问题关乎国际机制作用的评价 ,但国际机制理论迄今未曾做出明确的回答 ,各理论流派的认识差别甚大 ,不存在统一的认识基础。笔者认为 ,自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机制理论的介绍已经相对充分 ,应该转向理论创新阶段。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初步解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机制 有效性 局限性 规范作用 制约作用 服务作用 惩罚作用
原文传递
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 被引量:37
12
作者 门洪华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4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本文从历史角度研究国际秩序内涵、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引申出政策含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国际秩序之争,实质上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 本文从历史角度研究国际秩序内涵、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引申出政策含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国际秩序之争,实质上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机制之争;大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巨大,大国崛起必然冲击既有的国际秩序,带动国际秩序的变革;20世纪的国际关系集中体现了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出现了三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诉求,每次都比前者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社会的进步;当前国际秩序新与旧、消极与积极并存,正处于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大国关系 国际关系 国际机制 国际利益
原文传递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评介 被引量:35
13
作者 赵晓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前,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状态,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把道德重心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方面。因为内在价值不为人类所独有,它也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结构之中。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道德关怀 自然价值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建飞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86,共17页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 ,是目标之一 ,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 ;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 ...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 ,是目标之一 ,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 ;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 ,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在美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中 ,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乃至孤立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 ,都有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原文传递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 被引量:34
15
作者 门洪华 钟飞腾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71,共16页
本文剖析海外利益概念,围绕贸易、投资、金融、原材料和国际制度等方面概括中国海外利益的内容,评析相关国内外研究。中国决策者已经明确意识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但相关战略框架尚未确立,国家利益观念尚需创新,相关战略手段尚需丰富,甚... 本文剖析海外利益概念,围绕贸易、投资、金融、原材料和国际制度等方面概括中国海外利益的内容,评析相关国内外研究。中国决策者已经明确意识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但相关战略框架尚未确立,国家利益观念尚需创新,相关战略手段尚需丰富,甚至中国海外利益的评估尚未开展,迄今尚缺乏中国海外利益的系统性论述,国内外学界对海外利益的内涵外延、定量评估和战略谋划的系统研究均有待加强。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下议题:国家利益观念的变革,英美日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的历史经验,中美日海外利益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定量研究,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战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外利益 历史分析 国际比较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 被引量:33
16
作者 胡鞍钢 门洪华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9-30,共12页
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现代中国的崛起拉开了历史性序幕。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 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正外部性,还有负外部性。因此,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情是制定中国长期发 展战略的依据。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 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现代中国的崛起拉开了历史性序幕。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 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仅是正外部性,还有负外部性。因此,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情是制定中国长期发 展战略的依据。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的三次重大调整,推进了由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战略创新。实践证明,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 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中国崛起 长期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 经济转轨时期 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 中国发展 中国特色 中国国情
下载PDF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 被引量:32
17
作者 门洪华 周厚虎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5,共8页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中外认识存在巨大差异,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与现实的国家形象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建构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形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其意义超出大众传播学科本身。因此...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中外认识存在巨大差异,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与现实的国家形象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建构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形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其意义超出大众传播学科本身。因此全面、准确、系统地表述中国国家形象,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形象 建构 传播
原文传递
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 被引量:25
18
作者 赵绪生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8,共6页
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界定国际危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的成因与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中的新特性。
关键词 后冷战时期 国际危机 危机管理 国际政治 国际问题
下载PDF
变迁中的生育意愿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家庭生育意愿决定因素实证研究(1991—2011)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原 陈建奇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91,共13页
构建影响中国家庭生育决策的四维模型,并利用1991—2011年CHNS面板数据分析家庭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区域和政策因素都会影响生育意愿。城乡、区域和不同结构家庭之间的生育意愿趋同意味着现行的差别性生... 构建影响中国家庭生育决策的四维模型,并利用1991—2011年CHNS面板数据分析家庭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区域和政策因素都会影响生育意愿。城乡、区域和不同结构家庭之间的生育意愿趋同意味着现行的差别性生育政策的基础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政策重点需要从维持低生育水平转向考虑家庭内在生育意愿的主导因素,由"约束型"转向"引导型";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一些情况下不可预估,政策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可能导致生育意愿产生意想不到的逆向变化,因此未来更应关注政策过渡的平稳性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引导人们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政策的人性化、家庭化和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也应成为未来调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意愿 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结构
下载PDF
论中国对非洲援助的阶段性演变及意义 被引量:25
20
作者 罗建波 刘鸿武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5-30,共6页
半个世纪的中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变与不变两个维度。不变之处,在于这种援助始终是在相互同情、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基础上的互惠互利。所变之处,则是这种互助互援的政策选择、实施方式、关切重点,又是与时推移、不断调整的。20世纪80年... 半个世纪的中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变与不变两个维度。不变之处,在于这种援助始终是在相互同情、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基础上的互惠互利。所变之处,则是这种互助互援的政策选择、实施方式、关切重点,又是与时推移、不断调整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重在援助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80年代以来,则着眼于非洲社会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经验交流、人道主义援助的迅速发展。这种调整变化,其实是与中非双方这50年历史发展主题的阶段性嬗递、并与中非当代文明和复兴进程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洲 援助政策 伙伴关系 合作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