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MUC-1全长cD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2 位作者 韩苇 颜真 张英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 构建含人 MUC- 1全长 c 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观察其在 COS- 7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将目的基因 MUC- 1克隆入 p GEM- 3zf(- )载体中并进行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 .亚克隆入真核质粒 pc DNA3.1(+)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 目的 构建含人 MUC- 1全长 c 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观察其在 COS- 7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将目的基因 MUC- 1克隆入 p GEM- 3zf(- )载体中并进行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 .亚克隆入真核质粒 pc DNA3.1(+)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1(+) - MU C- 1.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入 COS- 7细胞 ,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 MUC- 1的表达 .结果 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 ,重组质粒含有人MU C- 1全长 c DNA编码序列 ,转染实验表明 MU C- 1基因能在 COS- 7细胞中表达 .结论 人 MU C- 1全长 c D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 COS- 7中的表达均获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真核表达 COS-7细胞 电穿孔法 核酸疫苗 免疫疗法 肿瘤治疗
下载PDF
犬弓首蛔虫MUC-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江艾耘 李芳 +1 位作者 陈绍基 周荣琼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为研究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黏蛋白1基因(Tc-MUC-1)的分子特征,该试验根据犬弓首蛔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的Tc-MUC-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Tc-MUC-1全长基因,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种系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该基... 为研究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T.canis)黏蛋白1基因(Tc-MUC-1)的分子特征,该试验根据犬弓首蛔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的Tc-MUC-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Tc-MUC-1全长基因,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种系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全长为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Tc-MUC-1蛋白包含1个由11个STSSSSA重复序列构成的Mucin结构域和2个ShKT结构域;GO分析显示具有蛋白质结合和金属离子结合功能;多重序列比对发现Tc-MUC-1与T.canis的其余4个黏蛋白(Tc-MUC-2-Tc-MUC-5)均含有2个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ShKT结构域;种系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Tc-MUC-1与双胃线虫(Pristionchus pacificus;GenBank No.PDM76930)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GenBank No.NP491509)进化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弓首蛔虫 muc-1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MUC-1基因在胃癌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锡美 王志荣 +2 位作者 朱风尚 陈国裕 冯久贤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年第4期211-212,共2页
目的 :检测胃癌 MUC- 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和外周血中 MUC- 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 5 6例胃癌病例中 MUC- 1 m RNA阳性表达率... 目的 :检测胃癌 MUC- 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和外周血中 MUC- 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 5 6例胃癌病例中 MUC- 1 m RNA阳性表达率为 48.2 % ,MUC- 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5 3.6%。临床分期中 和 期病人阳性表达率 MUC- 1 RNA为 33.3% ,MUC- 1蛋白为 40 % ,而 期病人则分别高达 65 .4%和 69.2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外周血的癌细胞 MUC- 1高表达 ,阳性率为 73%。结论 :MUC- 1是一种较好反映胃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胃癌 外周血 临床意义 基因表达
下载PDF
RT-PCR法检测MUC-1 mRNA评判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情演变及预后的应用
4
作者 潘广新 何静春 +2 位作者 林桂渺 王新宴 潘永宁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6,共2页
目的研究MUC-1基因表达与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探讨RT-PCR法评判临床病情演变及预后的可能性。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与肿瘤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的MUC1基因在4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的异常表达,结合临床及... 目的研究MUC-1基因表达与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探讨RT-PCR法评判临床病情演变及预后的可能性。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与肿瘤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的MUC1基因在4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的异常表达,结合临床及病理分型和5年随访结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MUC1基因在肺癌组织和纵隔组织过量表达与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RTPCR法用于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具有临床可行性,检测结果对于肺癌的准确分型、分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 muc-1基因 RT-PCR法
原文传递
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的关系
5
作者 罗荣刚 《黑龙江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研究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1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食管癌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18例),无转移组(23例);同时选择我院同一时间收治的25例是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巢式RT... 目的:研究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1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食管癌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18例),无转移组(23例);同时选择我院同一时间收治的25例是良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巢式RT-PCR法将从食管癌及食管良性病变患者的肋骨骨髓中提取出的单个核细胞的总RNA进行扩增,再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到MUC-1mRNA的表达结果,分析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情况,发现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而转移组患者不同阳性率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微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转移组患者的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提示在未来临床干预阶段应该高度重视对食管癌患者肋骨骨髓MUC-1基因表达的监测,及早预防,避免癌细胞转移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髓 muc-1基因表达 食管癌 微转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MUC1 in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ognosis of patients from Linzhou city, a high incidence area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49
6
作者 Zi-BoSong Shan-ShanGao +4 位作者 Xin-NaYi Yan-JieLi Qi-MingWang Ze-HaoZhuang Li-Dong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04-407,共4页
AIM: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lecular changes and prognosis of ESC and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METHODS: 114 specimens of ESC were collected from Linzhou cit... AIM: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lecular changes and prognosis of ESC and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METHODS: 114 specimens of ESC were collected from Linzhou city, an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5 years after resection.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BC)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the alteration of MUC1.RESULTS: The positive immunostaining rate for MUC1 was 79 % (90/114), and the high-expression rate was 63 %(72/114). The mean survival periods (months) of those with high- and low-expression rates of MUC1 were 41 (95 % CI:35, 47) and 52 (95 % CI: 45, 59),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the low-expression group obviously survived longer than those in high-express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 expression of MUC1 protein in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 specimens with metastasis was stronger than those without metastasis, the difference was also significant (P<0.05). The stepwis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tiation', 'expression of MUC1' and 'TNM staging'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patients (P<0.05).CONCLUSION: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lteration of MUC1 and the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observed. Furthermore, high-expression of MUC1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for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UC1 is a promising biomarker for predic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rognosis in esophageal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鳞状细胞癌 muc1基因 临州市 肿瘤高发地区 免疫组化ABC法
下载PDF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被引量:15
7
作者 牛中喜 周清华 +6 位作者 孙芝琳 孙泽芳 朱文 王艳萍 车国卫 秦建军 陈晓禾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A、角蛋白 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对照组为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 3 5枚淋巴结。结果  3 1例NSCLC患者的 119枚淋巴结中 ,66枚 ( 5 5 .5 %)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 ,65枚 ( 5 4.5 %)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 ;肺良性病变患者 3 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 ,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 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微转移 分子诊断 muc1基因 CK19基因
下载PDF
食管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洲 刘相燕 刘凡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 ,计算特异度及灵敏度 ;检测食管鳞癌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 (pN0 )中MUC1基...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 ,计算特异度及灵敏度 ;检测食管鳞癌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 (pN0 )中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结果 :阴性对照组 30个标本 (食管良性疾病区域淋巴结 )均无MUC1基因mRNA表达 ,特异度为 10 0 % ;阳性对照组 30个标本 (食管鳞癌病理证实有转移癌的区域淋巴结 )中 2 5枚检测到MUC1mRNA的表达 ,灵敏度为 83%。实验组 30例 pN0 食管癌的87枚区域淋巴结中 ,其中 8例病人的 9枚淋巴结检测到MUC1mRNA表达 (检出率 10 .3%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基因诊断 muc1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人正常腺上皮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9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2 位作者 刘为纹 晋华源 鲁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型;胃窦、胃底的表达无差异。十二指肠及空肠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和住状细胞弥漫胞浆,呈弱阳性,两种细胞的表达模式一敷。结肠粘膜上皮层及隐窝处有弱阳性表达,胆囊上皮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亦较弱。结论:MUC1核粘蛋白广泛地存在于人正常腺上皮细胞内,但具组织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上皮肿瘤 BC2单克隆抗体 muc1基因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1 位作者 罗元辉 刘为纹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抗原主要位于上皮层和胃腺的中下部 ;肠化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9 3%和 82 6 % ;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Lauren氏分型之间无关 (P >0 0 5) ;但MUC1基因强阳性者与中弱阳性者之间的临床分期存在明显的差别 (P <0 0 5) ,表达越强 ,Ⅰ~Ⅱ期的可能性越小 ;不同类型肠化中MUC1基因的表达无差异 (P >0 0 5)。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用BC2抗体检测的MUC1基因可能是胃癌进展的有用标志 ,可能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行为之间有关 ,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uc1基因 BC2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1 位作者 晋华源 刘为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43-445,共3页
为了了解MUC1基因表达改变所致的胃癌细胞表面及细胞外分子的生物学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胃癌癌前病变至胃癌演进中MUC1基因表达的规律。我们应用BC1抗体(IgG3)[1]检测组织中的MUC1... 为了了解MUC1基因表达改变所致的胃癌细胞表面及细胞外分子的生物学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胃癌癌前病变至胃癌演进中MUC1基因表达的规律。我们应用BC1抗体(IgG3)[1]检测组织中的MUC1核心肽的表达,以揭示MUC1基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muc1基因 表达
原文传递
检测MUC1 mRNA对诊断食管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英文)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相燕 陈钢 +1 位作者 王洲 刘凡英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199,共6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术后复发可能与常规病理漏诊的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检测MUC1基因mRNA,来诊断食管癌患者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术后复发可能与常规病理漏诊的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检测MUC1基因mRNA,来诊断食管癌患者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性的366枚区域淋巴结(pN0)、食管良性病变的30枚食管旁淋巴结、食管鳞癌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的15枚区域淋巴结,以及15个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检测其Mucinl(MU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χ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30/30),灵敏度为90.0%(27/30)。在22例(34.9%)患者的30枚(8.2%)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和T3期肿瘤(P<0.05,OR=7.17)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检测pN0食管癌患者区域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对诊断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一定价值;淋巴结微转移可能提示食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隐匿性 诊断 muc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UC1基因和MDR1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黎国伟 王东宁 +5 位作者 林东军 李旭东 林桂真 何易 林曲 黄仁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11-1014,共4页
背景与目的:MUC1基因在胃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有表达,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但MUC1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MUC1基因... 背景与目的:MUC1基因在胃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有表达,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但MUC1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MUC1基因与MDR1基因表达及其与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鄄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法检测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MUC1和MDR1的表达,并观察两种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UC1基因阳性率为50%,MDR1基因阳性率为29.4%。MUC1基因阳性患者的MDR1阳性率为52.9%,明显高于MUC1阴性者的5.9%(P=0.003)。MUC1基因阴性者完全缓解(CR)率达94.1%,阳性患者CR率52.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DR1基因阴性者CR率为91.7%,明显高于阳性患者的50.0%(P<0.05)。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阳性者CR率为55.6%,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阴性者16例,全部获得CR。结论:非M3型急性白血病MUC1基因阳性者MDR1基因表达率较高,MUC1基因及MDR1基因均为阴性者治疗缓解率高。提示联合检测MUC1基因和MDR1基因对判断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疗效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药物疗法 muc1基因 多药耐药基因 疗效 预测指标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MUC1与WT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黎国伟 黄仁魏 +4 位作者 王东宁 李旭东 林东军 林桂真 林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MUC1基因及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AL)患者MUC1基因以及WT1基因的表达,观察MUC1基因及WT1基因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MUC1基因及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AL)患者MUC1基因以及WT1基因的表达,观察MUC1基因及WT1基因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结果:54例初治或复发AL中MUC1基因表达阳性率50.0%,WT1基因表达阳性率74.1%。MUC1基因阴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19例治疗完全缓解率达94.7%,MUC1阳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18例治疗完全缓解率5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WT1基因表达阳性与否与化疗疗效无关。结论:MUC1和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有一定的表达,MUC1基因阳性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muc1基因 WT1基因 完全缓解 疗效
下载PDF
MUC1/Y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MUC1、MUC1/Y体外修饰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虹 任秀宝 +2 位作者 魏枫 尹志伟 郝希山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33-537,共5页
目的 构建MUC1 Y全长cDNA真核表达载体 ,并以MUC1及MUC1 Y真核表达载体修饰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法 构建MUC1 YDNA真核表达载体 ,选取 10例HLA A2乳腺癌患者 ,体外IL 4、GM CSF联合诱导DC ,并以pCDNA3.1 MUC1和pC... 目的 构建MUC1 Y全长cDNA真核表达载体 ,并以MUC1及MUC1 Y真核表达载体修饰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法 构建MUC1 YDNA真核表达载体 ,选取 10例HLA A2乳腺癌患者 ,体外IL 4、GM CSF联合诱导DC ,并以pCDNA3.1 MUC1和pCDNA3.1 MUC1 Y转染DC ,同时以空载体为对照 ,以pIRES2 EGFP MUC1 Y观察转染效率 ,转染后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 ,诱导CTL。以MCF 7为特异性靶细胞 ,Raji为非特异性靶细胞 ,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 ,以annexinⅤ FITC检测特异性CTL诱导靶细胞凋亡的情况。以ELISA法测定基因修饰后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 γ的能力。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MUC1 Y真核表达载体pIRES2 EGFP MUC1 Y和pCDNA3.1 MUC1 Y。pIRES2 EGFP MUC1 Y转染效率基本为 10 %左右 ,DC中MUC1表达率为 8%。杀伤实验表明T DC pCDNA3.1 MUC的杀伤活性为 6 4 % ,T DC pCDNA3.1 MUC1 Y为 4 6 %。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nnexinⅤ FITC标记实验显示 ,T DC pCDNA3.1 MUC1对靶细胞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能力显著高于T DC pCDNA3.1 MUC1 Y及对照组。基因修饰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 γ的能力显著升高。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 EGFP MU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Y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体外修饰 DC诱导 特异性 抗肿瘤免疫应答 基因疫苗 乳腺癌
原文传递
黏蛋白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尹良伟 马海英 +5 位作者 张利 王贺双 刘宇 于环 祝艳华 伍建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基因转染D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DC,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 DNA3.1-MUC1转染DC,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能力,LDH释放法检测基因...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基因转染D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DC,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 DNA3.1-MUC1转染DC,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能力,LDH释放法检测基因转染后DC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MUC1基因转染DC、空质粒转染DC、及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治疗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观测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pc DNA3.1-MUC1的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较转染空质粒DC明显增强[IL-12:(202.52±29.61)vs(10.83±1.02)pg/ml;TNF-α:(349.07±79.42)vs(9.26±1.52)pg/ml,均P<0.01];转染pc DNA3.1-MUC1的DC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明显的杀伤活性,效靶比为10∶1、5∶1和2.5∶1时的杀伤率分别达到56.2%、38.9%和25.8%,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均P<0.01)。MUC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空质粒转染DC组(P<0.05)。结论:MUC1基因转染DC可以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树突状细胞 基因转染 乳腺癌 免疫效应
下载PDF
MUC1基因免疫抑制H22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时芳 王岭 +3 位作者 李开宗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观察MUC1基因免疫对H22肝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将构建的MUCl基因疫苗pcDNA3.1-MUC1免疫 Balb/c小鼠,每次 100μg,3 wk/次,共3次,最后一次基因免疫后 3wk,接种表达MUC1的H22肝癌细胞。2 wk后观察、... 目的:观察MUC1基因免疫对H22肝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将构建的MUCl基因疫苗pcDNA3.1-MUC1免疫 Balb/c小鼠,每次 100μg,3 wk/次,共3次,最后一次基因免疫后 3wk,接种表达MUC1的H22肝癌细胞。2 wk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43 d,处死全部动物,称肿瘤的质量。荷瘤小鼠的瘤组织常规HE染色。结果:肿瘤细胞接种后43d,MUC1预防组,质粒pcDNA3.1对照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H22肝癌大小分别为547±59mm^3,1185±84mm^3和1220±95 mm^3(P<0.01);平均瘤质量分别为 1.87 ± 0.96 g,4.19 ±1.34 g和4.23±1.32 g(P<0.01);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100%可见瘤体形成,肿瘤生长,而MUC1基因疫苗预防组仅见50%(5/10)的小鼠有瘤体形成,与对照组相比,MUC1预防组H22肝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MUC1预防组小鼠免疫保护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pcDNA3.1对照组相比,MUC1 DNA疫苗预防组鼠H22肝癌组织大量坏死。结论:MUC1基因免疫显著抑制H22肝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免疫抑制 H22细胞 肝癌 股四头肌 肌肉注射法 小鼠
下载PDF
MUC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密码子偏好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沈庆航 江明锋 +2 位作者 钟金城 王利 陈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513-518,共6页
为分析MUC1基因在物种间的遗传多态性和密码子偏好性,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来自普通牛、印度牛、冈比亚按蚊、褐家鼠、野猪、人这6个物种的32条MUC1完全编码区域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UC1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且它的遗传多... 为分析MUC1基因在物种间的遗传多态性和密码子偏好性,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来自普通牛、印度牛、冈比亚按蚊、褐家鼠、野猪、人这6个物种的32条MUC1完全编码区域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UC1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且它的遗传多态性在种间大于种内;MUC1基因在GCT等27个密码子的使用上具有偏好性,尤其在GGC、CCA、TGA上偏好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遗传多态性 密码子偏好性
下载PDF
MUC1基因,CA15-3与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美和 熊汉鹏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166-169,共4页
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升高.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 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升高.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血清MUC1粘蛋白(亦MUC1基因的编码产物),又称CA15—3,其对肺癌辅助诊断,预后,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CA15-3 肺癌 临床研究 muc1粘蛋白 人类肿瘤 临床监测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MUC1基因疫苗对乳腺肿瘤抑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阳 王英丽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300-3302,共3页
目的:研究人粘蛋白MUC1基因DNA疫苗诱导小鼠体内免疫应答及对乳腺肿瘤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注射法接种PcDNA3.1(+)-MUC1质粒,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MUC1抗体、脾细胞产生IL-2和IFN-γ的量及血清中TNF水平,通过乳酸脱... 目的:研究人粘蛋白MUC1基因DNA疫苗诱导小鼠体内免疫应答及对乳腺肿瘤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注射法接种PcDNA3.1(+)-MUC1质粒,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MUC1抗体、脾细胞产生IL-2和IFN-γ的量及血清中TNF水平,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PcDNA3.1(+)-MUC1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分泌IL-2、IFN-γ及血清TN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效靶比为100∶1、50∶1、25∶1、12.5∶1时,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CTL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杀伤率分别为63.8%、51.2%、43.5%、22.5%,较空载体PcDNA3.1(+)组小鼠和灭菌生理盐水组小鼠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C1基因DNA疫苗能够激活小鼠Th1细胞,诱导小鼠产生抗MUCl特异性抗体,诱导产生杀伤高表达MUC1基因的乳腺癌细胞的CTL,为MUC1基因疫苗用于乳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DNA疫苗 细胞毒性T细胞 乳腺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