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2′-联吡啶In(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俊伟
任建国
+2 位作者
周保娟
高筱玲
田燕妮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5,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bpy
)
cl
3
·
h
2
o
DNA
静电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
2
作者
朱霞
甄毓
+3 位作者
米铁柱
于志刚
池振明
路兴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0-646,共7页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著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双特异分子探针
微小原甲藻
联吡啶钌
三丙胺
原文传递
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系统的构建
3
作者
朱霞
甄毓
+2 位作者
米铁柱
池振明
徐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227,共6页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及最适工作条件进行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在电压1.0 V,电流1.0 mA,TPrA浓度1.5 mol.L-1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4的条件下对Ru(bpy)3Cl2.6H2O达到最优检测,检测限为10-11mol.L-1,线性分析范围10-9~10-5mol.L-1,可检测的物质的量范围0.4 pmol~4 nmol,跨越5个数量级.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稳定,为建立赤潮藻ECL-MP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电致化学发光
光信号
联吡啶钌
三丙胺
原文传递
题名
2,2′-联吡啶In(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俊伟
任建国
周保娟
高筱玲
田燕妮
机构
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
出处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5,共5页
基金
山西省回国留学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011016)资助
文摘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关键词
In(
bpy
)
cl
3
·
h
2
o
DNA
静电作用
Keywords
In(
bpy
)
cl
3
·
h
2
o
calf t
h
ymus DNA
stable-electricity binding
分类号
O641.4 [理学—物理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
2
作者
朱霞
甄毓
米铁柱
于志刚
池振明
路兴岚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0-64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6044,40705047)
国家908项目(908-02-02-02)
文摘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著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双特异分子探针
微小原甲藻
联吡啶钌
三丙胺
Keywords
electr
o
c
h
emiluminescence(E
cl
)
sandwic
h
h
ybridizati
o
n integrated wit
h
nu
cl
ease pr
o
tecti
o
n assay(NPA-S
h
)
Pr
o
r
o
centrum minimum(Pavillard) Sc
h
iller
Ru(
bpy
)
3
cl
2·6
h
2
o
tripr
o
pylamine(TPrA)
分类号
X8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系统的构建
3
作者
朱霞
甄毓
米铁柱
池振明
徐晓春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22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6044,40876066)
青岛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09-1-3-14-jch)
文摘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及最适工作条件进行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在电压1.0 V,电流1.0 mA,TPrA浓度1.5 mol.L-1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4的条件下对Ru(bpy)3Cl2.6H2O达到最优检测,检测限为10-11mol.L-1,线性分析范围10-9~10-5mol.L-1,可检测的物质的量范围0.4 pmol~4 nmol,跨越5个数量级.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稳定,为建立赤潮藻ECL-MP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赤潮藻
电致化学发光
光信号
联吡啶钌
三丙胺
Keywords
h
armful algae
electr
o
c
h
emiluminescence (E
cl
)
p
h
o
t
o
n signal
Ru (
bpy
)
3
cl
2·6
h
2
o
tripr
o
pylamine ( TPrA )
分类号
X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2′-联吡啶In(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王俊伟
任建国
周保娟
高筱玲
田燕妮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
朱霞
甄毓
米铁柱
于志刚
池振明
路兴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3
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系统的构建
朱霞
甄毓
米铁柱
池振明
徐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