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5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沙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黄竹林 周建波 +3 位作者 王艳 刘如春 胡伟红 魏志宏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6年第2期171-171,163,共2页
关键词 自愿咨询检测 艾滋病预防 检测情况 长沙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怀工作 hiv抗体 初筛检测 免费提供 免费检测
下载PDF
HIV抗体不确定患者的随访转归及相关生物学因素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燕 梁彩云 +3 位作者 高凯 韩志刚 罗碧莲 徐慧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讨HIV抗体不确定患者随访转归、辅助诊断方法及导致出现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有关生物学因素。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对笔者所在实验室2005--2009年经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的269例患者... 目的探讨HIV抗体不确定患者随访转归、辅助诊断方法及导致出现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有关生物学因素。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对笔者所在实验室2005--2009年经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的269例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同时以核酸和p24抗原检测为辅助诊断,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I型和Ⅱ型的感染状况及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在血液中的含量,并与筛查阳性但Westernblotting确认阴性患者的样本进行比较。结果共有73例HIV抗体不确定者成功随访,其中25例在随访中抗体转阳,确认感染HIV;48例抗体转阴,排除HIV感染。对于随访期间抗体转阳的患者,当回访检测时间超过1周后,任意时间段回访检测的抗体阳转率均为100.00%。HIV抗体不确定患者Westernblotting带型主要集中在p24和gpl60,抗体转阳组和抗体转阴组带型分布不同。核酸检测与Westernblotting检测方法的一致率及灵敏度均高于90.00%,且均高于p24抗原的69.09%(38/55)和27.27%(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一致率=6.875,x2灵敏度=18.893,P值均〈0.05)。抗体转阴的HIV抗体不确定患者ANA、AFP阳性率分别为20.83%(10/28)、6.25%(3/48),高于筛查阳性Westernblotting确认阴性的患者(均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AN=19.430,x2AFP=5.520,P值均〈0.05);但两组HBV、HCV、HTLV和TP感染情况类似。结论对HIV抗体不确定进行随访有利于患者的及时诊断。作为辅助诊断,核酸检测比p24抗原检测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患者体内ANA、AFP水平升高可能是致HIV抗体不确定的非特异性反应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随访研究 辅助诊断 生物学因素
原文传递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与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鲍作义 杨晓莉 +4 位作者 刘永健 耿海山 李林 李韩平 李敬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7-430,共4页
目的 分析HIV抗体不确定的血清学特征及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评价3种实验方法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效果.方法 收集394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分析免疫印迹确认的条带类型.2对97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进行随访,观察HIV抗体的发展和变化.3对67例... 目的 分析HIV抗体不确定的血清学特征及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评价3种实验方法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效果.方法 收集394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分析免疫印迹确认的条带类型.2对97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进行随访,观察HIV抗体的发展和变化.3对67例随访病例的首次标本进行病毒载量、条带免疫印迹和HIV-1 p24抗原检测,以随访的结果为金标准,判断3种方法鉴别不确定的效果.结果 394例不确定标本共有38种带型,env类不确定的构成比例是37.54%;pol不确定占4.04%;gag类不确定占的比例最大,为58.37%.97例接受随访的HIV抗体不确定病例中,5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均为env类不确定.阳转病例的HIV抗体发展很快,约2周就可以看出变化.病毒载量检测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敏感性最好.结论 针对gag蛋白的不确定反应最为常见,但基本上都是非特异反应.env类不确定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特别是gp160p24和gp160.HIV抗体不确定如为早期HIV感染,血清抗体发展的速度很快,大约2周抗体就有发展.病毒载量检测可有效鉴别不确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不确定 病毒载量
原文传递
HIV抗体不确定及HIV抗体检测非特异反应的人群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晓莉 李敬云 +9 位作者 郝钦芳 杨京民 张丽萍 王莉 马雪平 王贝晗 李军 宋宣 卢光祥 王海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844-1846,共3页
目的阐明我国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发生频率、在预示HIV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22 165例临床患者、160 747名新兵体检人群、654例吸毒人群、2950例生化或免疫异常人群,合计286 516例的HIV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患者(0.02... 目的阐明我国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发生频率、在预示HIV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22 165例临床患者、160 747名新兵体检人群、654例吸毒人群、2950例生化或免疫异常人群,合计286 516例的HIV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患者(0.027%)、新兵体检人群(0.009%)、吸毒人群(0.0%)、生化或免疫异常人群(0.10%)等;4类人群的HIV不确定发生率显著不同(P<0.05);肝移植、骨折和皮肤科就诊患者HIV抗体不确定发生率分别为0.014%、0.13%、1.32%,显著高于体检人群0.024%(P<0.05);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类风险因子(RF)水平高的HIV不确定是抗核抗体(ANA)阳性组的20倍(2%vs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肾、肺部疾病患者HIV抗体非特异反应较高。结论 HIV不确定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显著不同,高危人群中的非特异反应及不确定结果的发生率最低;疾病因素与HIV不确定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hiv不确定 临床患者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法筛查HIV抗体在艾滋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5
作者 徐俊 郭楠 刘敏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对比在艾滋病检验中HIV抗体ELISA法筛查结果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探讨HIV抗体筛查在艾滋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月于海军总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术前或输血前患者79 231例,对所有患者抽血,采用EHSA方法对HIV抗... 目的 对比在艾滋病检验中HIV抗体ELISA法筛查结果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探讨HIV抗体筛查在艾滋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月于海军总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术前或输血前患者79 231例,对所有患者抽血,采用EHSA方法对HIV抗体进行初筛检测,将阳性标本进行ELISA复核检测及免疫印迹试验确证,记录各标本复核结果及确证结果,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初筛结果阳性189例,复核结果双阳性186例,初筛与确证结果符合率为96.77%,其中2例经确证为阴性,4例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确证为阳性、阴性及不确定的HIV抗体初筛样本结果S/CO值分别为9.9 ~38(17.02 ±3.19)、1~5.8(5.18 ±0.48)、6~9.9(7.94±2.34).1<S/CO值<5.9、6<S/CO值<9.9及S/CO值>9.9的样本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3.33%、85.71%,、98.22%.189例初筛阳性样本确诊结果阳性符合率为95.24%,确证试验共出现11条反应带,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p160、gp24、gp120、gp41、p66、p51、p31、p17、p55、p39和p36,前4者出现率为95%以上.结论 通过ELISA方法进行HIV抗体筛查阳性率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其阳性符合率与S/CO值呈正相关性,虽然高S/CO值不能证明其HIV感染,但它是艾滋病诊断中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免疫印迹试验 抗体筛查
原文传递
ELISA检测血清HBsAg、抗-HCV、抗-TP、抗-HIV灰区设定的探讨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媛 谭艳 韩晓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810-812,共3页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报告快、成本低廉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检验科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报告快、成本低廉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检验科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常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性疾病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乙肝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hiv抗体
下载PDF
2013—2018年杭州市HIV/AIDS病例检测发现与晚发现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罗艳 赵刚 +3 位作者 黄思超 罗文杰 李西婷 丁建明 《预防医学》 2020年第8期757-761,共5页
目的了解2013—2018年杭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检测发现与晚发现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HIV抗体检测发现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8年杭州市HIV抗... 目的了解2013—2018年杭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检测发现与晚发现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HIV抗体检测发现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8年杭州市HIV抗体检测和新确证HIV/AIDS病例资料,分析不同地区、检测途径、检测机构和重点人群的HIV抗体检测人数和确证阳性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确证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8年杭州市HIV抗体检测率、阳性率和晚发现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年均检测率为24.99%,阳性率为6.95/万,晚发现比例为3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0岁(OR:1.912~5.117,95%CI:1.250~7.904)和男性(OR=1.656,95%CI:1.351~2.030)的晚发现风险较高;受血(制品)前检测(OR=4.429,95%CI:2.217~9.225)、其他就诊者检测(OR=2.137, 95%CI:1.615~2.826)、术前检测(OR=2.137, 95%CI:1.615~2.826)、性病门诊检测(OR=1.359,95%CI:1.007~1.834)较自愿咨询检测的晚发现风险高;疾控中心(OR=0.714,95%CI:0.558~0.915)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OR=0.645,95%CI:0.441~0.943)较医疗机构检测的晚发现风险低;经异性性接触感染者较经同性性接触感染者的晚发现风险高(OR=1.299,95%CI:1.130~1.493);有性病史者较无性病史者的晚发现风险低(OR=0.818,95%CI:0.706~0.948)。结论 2013—2018年杭州市HIV抗体检测发现力度扩大,但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性别、检测途径和机构、感染途径及性病史是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抗体 检测 晚发现
原文传递
社区组织对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抗体检测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大鹏 韩磊 +4 位作者 厉成梅 孟思宁 冷志伟 李峰 孙江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分析社区组织对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检测及对感染者发现的促进作用。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集全国范围内15个调查地区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MSMHIV检测的结果,并与调查地区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展示社区组织对MSMHI... 目的分析社区组织对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检测及对感染者发现的促进作用。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集全国范围内15个调查地区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MSMHIV检测的结果,并与调查地区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展示社区组织对MSMHIV感染者发现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MSMHIV筛查后结果告知、确认检测、随访及CD4细胞检测情况,并与调查地区医疗机构来源的感染者进行比较,展示社区组织的参与对HIV筛查后相关服务接受情况的作用。结果调查地区与社区组织合作共动员196075人次MSM接受HIV检测,累计新发现MSMHIV阳性者7704例,占调查地区累计报告MSM感染者人数的51.7%(7704/14914)。社区组织动员新发现的MSM感染者人数占调查地区当年所有新报告MSM感染者人数的比例由2008年的35.4%(609/1722)上升至2010年的63.7%(2371/3722),2011年为58.3%(3024/5189)。社区组织动员所发现的感染者接受筛查结果告知、随访与CD4细胞检测比例[分别为97.3%(4441/4563)、84.6%(2559/3024)、66.1%(1999/3024)]均高于经医疗机构途径发现的感染者[分别为92.8%(13140/14153)、79.8%(5589/7002)、52.9%(3705/7002)],初筛阳性者接受确认检测比例[78.6%(3588/4563)]低于医疗机构[85.6%(12115/14153)]。结论社区组织能够促进MSMHIV感染者的发现,其所动员发现的MSM感染者已成为项目地区MSM感染者发现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男性 hiv抗体 社区网络
原文传递
我国首例HIV-2感染者的确认 被引量:19
9
作者 严延生 郑兆双 +3 位作者 陈舸 郑健 颜苹苹 邵一鸣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HIV-2抗体的确认。方法 用多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测定一份可疑HIV-2抗体,并用HIV-2特异性免疫印迹试剂盒确认。结果 从一个科特迪瓦回国人员采集的血液标本经FAGT(GBC,HIV-1+2)和ELISA(Vironostica,HIV-1+2)检测为HIV抗体阳性,使用HIV... 目的 HIV-2抗体的确认。方法 用多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测定一份可疑HIV-2抗体,并用HIV-2特异性免疫印迹试剂盒确认。结果 从一个科特迪瓦回国人员采集的血液标本经FAGT(GBC,HIV-1+2)和ELISA(Vironostica,HIV-1+2)检测为HIV抗体阳性,使用HIV-1+2免疫印迹试验(WB)证实该血清含有HIV-2特异性抗体,其中LiaTekⅢWB出现HIV-1 p24和HIV-2的gp105、gp35 3条反应条带,HIV Blot 2.2WB出现HIV-1 p24和HIV-2 gp36 2条反应带,继续用HIV-2特异性的HIV-2 Blot 1.2试剂盒检测,出现gp125、gp80、P68、p56、gp36、p26和p16条带,而HIV-1感染者血清仅出现p26反应带,因此,确认检出HIV-2抗体阳性者。结论 发现我国首例HIV-2病毒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免疫印迹检验 hiv-2 艾滋病
下载PDF
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顾春瑜 刘英丽 +2 位作者 王海滨 孙婷婷 何丽婧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758-760,共3页
目的分析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减少假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119例HIV四代试剂检测初筛阳性的标本,送HIV确认实验室确认HIV抗体结果,分析比对两者的结果,探讨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119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的标本,送... 目的分析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减少假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119例HIV四代试剂检测初筛阳性的标本,送HIV确认实验室确认HIV抗体结果,分析比对两者的结果,探讨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119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的标本,送至确认实验室回报结果 40例HIV抗体阳性,28例HIV抗体不确定,51例HIV抗体阴性。随着S/CO值的增高,初筛结果与确证结果阳性符合率也随之升高。结论 HIV四代检测试剂假阳性率较高,这与试剂同时检测HIV抗体和P24抗原有关。当1<S/CO≤10时,实验室检测人员应依据实验检测结果,结合受检者相应病史和个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hiv-1P24抗原 hiv四代试剂 假阳性反应
下载PDF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3
11
作者 殷方兰 钟培松 +1 位作者 张永 陈国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8-980,共3页
艾滋病确证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试验,如果确证结果不是阴性,但又不满足阳性判定标准,则判定为HIV抗体不确定,约4%~20%的样品经过初筛复测阳性后,确证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不确定者多来自无偿献血者... 艾滋病确证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试验,如果确证结果不是阴性,但又不满足阳性判定标准,则判定为HIV抗体不确定,约4%~20%的样品经过初筛复测阳性后,确证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不确定者多来自无偿献血者、孕产妇等健康群体,条带的类型、数量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影响不确定结果的因素复杂且尚不清楚。不确定者的随访依从性较差,转归以实验室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为主,且与不确定标本的S/CO比值有关。对于HIV抗体不确定的标本,需结合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辅助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免疫印迹实验 不确定
下载PDF
HIV抗体检测“即刻法”室内质控存在的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1
12
作者 段慧玲 滕本秀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4-235,共2页
目的 改良“即刻法”质控统计方法 ,并应用于抗 HIV抗体检测的质量监控。方法 采用ELISA法进行抗 HIV抗体检测。每次检测过程中均加入定值血清作为对照。按常规“即刻法”统计处理定值血清的S/CO值。同时采用“综合方法”统计处理定... 目的 改良“即刻法”质控统计方法 ,并应用于抗 HIV抗体检测的质量监控。方法 采用ELISA法进行抗 HIV抗体检测。每次检测过程中均加入定值血清作为对照。按常规“即刻法”统计处理定值血清的S/CO值。同时采用“综合方法”统计处理定值血清的S/CO值 ,即舍弃累加测定值 x± 2s范围之外的数据后 ,再按常规“即刻法”统计处理定值血清的S/CO值。结果 常规“即刻法”处理数据 ,可能导致应为“在控”的数值被误判为“告警”状态。采用“综合方法”处理数据可纠正常规“即刻法”导致的误判。结论 对于监控抗 HIV抗体检测质量 ,“综合方法”优于常规“即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检测 即刻法 室内质控 问题
下载PDF
HIV抗体初筛与确认(WB)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宏 王哲 +3 位作者 马丽萍 李洁 孙国清 杨俊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752-753,共2页
〔目的〕探讨疫情报告中HIV抗体初筛试验与确认 (WB)测试结果的符合情况。〔方法〕对初筛和复筛测试的阳性结果分成两组与确认 (WB)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一组OD值与临界值 (cutoff)的比值 (S/CO)≥ 6 0 ;第 2组 (S/CO)比值在 1 0~ 6 0... 〔目的〕探讨疫情报告中HIV抗体初筛试验与确认 (WB)测试结果的符合情况。〔方法〕对初筛和复筛测试的阳性结果分成两组与确认 (WB)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一组OD值与临界值 (cutoff)的比值 (S/CO)≥ 6 0 ;第 2组 (S/CO)比值在 1 0~ 6 0之间 ;同时观察两种初筛试剂复测结果一阴一阳与确认试验的符合情况。〔结果〕5 0 2份HIV抗体初筛阳性血清经确认 (WB)测试HIV抗体阳性 499份 ,HIV抗体阴性 2份 ,不确定血清 1份。复筛与确认 (WB)测试的第一组 (S/CO)比值≥ 6 0 ,HIV抗体阳性符合率为10 0 % ;第二组 (S/CO)比值在 1 0~ 6 0之间 ,HIV抗体阳性符合率为 84 61%。初筛假阳性 2份 ,假阳性率为 0 5 5 % ;复筛假阳性 1份 ,假阳性率为 0 3 3 %。两种初筛试剂测试结果一阴一阳的一份血样品经 (WB)确认为阴性结果。〔结论〕省级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在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和HIV抗体筛查符合《规范》要求的条件下 ,两次重复 (ELISA) (S/CO)比值≥ 6 0时 ,可以按HIV感染报告疫情。 (S/CO)比值在 1 0~ 6 0之间或复测结果一阴一阳 ,还应进一步作确认 (W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初筛 实验室检查 质量管理 ELISA
下载PDF
45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人群跟踪观察和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余枫华 韩福郎 +2 位作者 阮冈 杨春秀 涂玉梅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用WB检测HIV抗体产生不确定结果的特点,WB确认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善措施。方法分析实验室2004~2008年检测的标本中WB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者的人群分布特点、产生条带特点、受检者随访复检及抗体转归情... 目的探讨用WB检测HIV抗体产生不确定结果的特点,WB确认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善措施。方法分析实验室2004~2008年检测的标本中WB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者的人群分布特点、产生条带特点、受检者随访复检及抗体转归情况。结果"HIV抗体不确定"者人员构成中一般人群居多,"HIV抗体不确定"者随访困难,复检率较低;WB实验存在假阳性,其中P24带占绝大多数,出现机率最大。结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与WB实验的假阳性有关,实验室应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HIV抗体不确定",并对结果进行准确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WB 不确定 假阳性 P24
原文传递
5887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HBV HCV和HIV抗体及梅毒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仲远 迟红梅 杨洁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7年第5期473-474,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梅毒抗体 检测结果 输血前 手术前 hiv抗体 HCV 临床检验中心
下载PDF
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特征与确证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海 蒋文雅 顾松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068-3071,3074,共5页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血清学特征,结合筛查结果,探索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分类确证策略。方法以随访最终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和评价抗体筛查结果及免疫印迹试验各种带型对判定HIV不确定的效果。结果102例不确定样本中,env类、ga...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血清学特征,结合筛查结果,探索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分类确证策略。方法以随访最终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和评价抗体筛查结果及免疫印迹试验各种带型对判定HIV不确定的效果。结果102例不确定样本中,env类、gag类和pol类带型分别占36.27%、6.86%和56.86%。单一带型中,P24带型占的比例最高,为54.90%;其次是gp160和p24带型,占12.75%。73例随访样本中,6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均为env类不确定,该类发生阳转比例为23.08%;首次样本经酶标试剂检测抗体阳性(S/CO>6)且快速试剂强阳性,其随访样本条带均转归为阳性。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中,gag类不确定最常见,但基本上都是非特异性反应;env类不确定发生阳转的可能性较大。HIV抗体不确定及首次确证试验刚符合阳性判定标准的样本应当慎重对待,根据带型特征联合运用抗体筛查结果有助于判定不确定结果及提高检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不确定 确证策略
原文传递
艾滋病病原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邢玉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 病原学 诊断 hiv抗体
原文传递
HIV抗体筛查与确证(WB)实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广兵 罗燕 +1 位作者 周爱华 罗梦花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129-130,共2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结果和确认试验结果。方法对初筛阳性血清用胶体硒和ELISA试验复检,任一复检试验阳性的血清再用Western blot(WB)试验确认。结果 481份初筛阳性血清经复检392份阳性,复检阳性样本经WB确认374份HIV-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结果和确认试验结果。方法对初筛阳性血清用胶体硒和ELISA试验复检,任一复检试验阳性的血清再用Western blot(WB)试验确认。结果 481份初筛阳性血清经复检392份阳性,复检阳性样本经WB确认374份HIV-1抗体阳性(其中3例合并HIV-2感染),不确定14份,阴性4份。以WB结果为标准,ELISA、胶体硒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68%和96.14%。ELISA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90%,胶体硒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11%。结论胶体硒和ELISA复检可排除大部分初筛假阳性,但两种复检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三种试验的不符情况仅出现在HIV抗体阴性和不确定组;确定HIV感染依赖于WB确认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ELISA 胶体硒法 免疫印迹
原文传递
64份HIV抗体不确定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育红 陈杰毅 陈明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354-2355,2358,共3页
目的通过对HIV抗本不确定结果检测方法的综合分析,预测HIV感染的可能性。方法收集64例HIV抗体不确定样品,对血清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核酸辅助检测,结合随访复检,评价不确定结果,预示HIV感染的意义。结果 64例不确定样品ELISA阳性... 目的通过对HIV抗本不确定结果检测方法的综合分析,预测HIV感染的可能性。方法收集64例HIV抗体不确定样品,对血清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核酸辅助检测,结合随访复检,评价不确定结果,预示HIV感染的意义。结果 64例不确定样品ELISA阳性占多数,为87.5%,条带最常出现的是p24,占46.9%,其次是gp160+p24和gp160。核酸定量检测阳性15例,多数ELISA和RT均阳性,条带以gp160+p24最常见,占53.3%,其中9例随访结果证实已感染HIV。结论核酸检测是有效的鉴别不确定结果的实验方法。gp160+p24出现预示HIV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此类条带出现应结合初筛结果、确证条带特征、流行病学情况、临床表现甚至核酸检测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不确定 核酸检测
原文传递
三种HIV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对HIV早期感染检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常俊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比较市售的三种HIV抗体试剂盒检测HIV感染的能力,为HIV感染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两种第4代HIV试剂盒(英国Abbott公司生产的Murex HIV Ag/Ab检测试剂:编号为A;荷兰Organon公司Vironostika HIV Uni-FormⅡAg/Ab检... 目的:比较市售的三种HIV抗体试剂盒检测HIV感染的能力,为HIV感染的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两种第4代HIV试剂盒(英国Abbott公司生产的Murex HIV Ag/Ab检测试剂:编号为A;荷兰Organon公司Vironostika HIV Uni-FormⅡAg/Ab检测试剂:编号为B);一种第3代HIV试剂盒(英国Abbott公司生产的Murex HIV-1.2.O试剂:编号为C)及P24抗原(ELISA法)检测盒对3 863份血液样本及BBI阳转血清盘进行检测,对两种第4代HIV试剂盒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三种抗体检测试剂盒对HIV感染窗口期检出的时间是否提前。结果:试剂盒A、B均完全检出54例HIV感染阳性的血液样本,试剂A检出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9.61%,漏诊率=0,误诊率=0.39%;试剂B检出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9.37%,漏诊率=0,误诊率=0.63%;试剂A和试剂B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A试剂、B试剂分别较C试剂的检测窗口期提前5.5和3.7 d,但与P24抗原试剂盒的检出窗口期比较却滞后4.25至6.05 d。结论:本研究中的两种第四代HIV抗体试剂盒检测HIV感染的能力较强,灵敏度均达到100%,同时能够将HIV感染检出的窗口期提前,有利于保证用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早期发现 P24抗原 窗口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