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infrared absorbing 2D/3D ZnIn2S4/N-doped graphene photo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CO2 capture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被引量:23
1
作者 Yang Xia Bei Cheng +2 位作者 Jiajie Fan Jiaguo Yu Gang Li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4期552-565,共14页
Hierarchical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s with broad spectrum solar light utilization,particularly in the nearinfrared(NIR)region,are emerging classes of advance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solar-driven CO2 conver... Hierarchical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s with broad spectrum solar light utilization,particularly in the nearinfrared(NIR)region,are emerging classes of advance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solar-driven CO2 conversion into value-added chemical feedstocks.Herein,a novel two-demensional/three-demensional(2 D/3 D)hierarchical composite i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by assembling vertically-aligned ZnIn2 S4(ZIS)nanowall arrays on nitrogen-doped graphene foams(NGF).The prepared ZIS/NGF composite shows enhancement in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bility and selective CO2 capture as well as solar-driven CO2 photoreduction.At273 K and 1 atm,the ZIS/NGF composite with 1.0 wt%NGF achieves a comparably high CO2-to-N2 selectivity of 30.1,with an isosteric heat of CO2 adsorption of 48.2 kJ mol^-1.And in the absence of cocatalysts and sacrificial agents,the ZIS/NGF composite with cyclability converts CO2 into CH4,CO and CH3 OH under simulated solar light illumination,with the respective evolution rates about 9.1,3.5,and 5.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istine ZIS.In-depth analysis using in-situ irradiate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ISI-XPS)in conjunction with Kelvin probe measurements reveals the underlying charge transfer pathway and process from ZIS to N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light nitrogen-doped graphene foams ZnIn2S4 nanowalls selective co2 capture co2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原文传递
气凝胶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沈晓冬 吴晓栋 +1 位作者 孔勇 崔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1-680,共10页
气凝胶材料是一种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低折射率、低介电常数等特性的纳米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环境处理、建筑保温、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硅基气凝胶和有机气凝... 气凝胶材料是一种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低折射率、低介电常数等特性的纳米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环境处理、建筑保温、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硅基气凝胶和有机气凝胶的组成、结构、制备和性能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中二氧化硅基气凝胶主要从耐高温气凝胶、疏水气凝胶和低成本气凝胶3方面进行论述,有机气凝胶主要包括聚合物基有机气凝胶和生物质基有机气凝胶。综述了气凝胶材料在绝热和吸附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最后对气凝胶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 隔热材料 建筑材料 co2吸附 纳米材料
下载PDF
燃煤电站锅炉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田牧 安恩科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1,共6页
阐述了我国燃煤电站采取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CCS)的必要性,简述了各种二氧化碳捕集方案,并以350 MW电站机组为例分析了采取各种方案的经济性,燃烧后捕集碳方法在碳交易费为138元/吨CO2时达到盈亏平衡点,纯氧燃烧在碳交易费为77元/吨CO... 阐述了我国燃煤电站采取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CCS)的必要性,简述了各种二氧化碳捕集方案,并以350 MW电站机组为例分析了采取各种方案的经济性,燃烧后捕集碳方法在碳交易费为138元/吨CO2时达到盈亏平衡点,纯氧燃烧在碳交易费为77元/吨CO2时达到盈亏平衡,燃烧后系统强化采油收益为0.06元/kWh,氧燃烧强化采油收益为0.10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封存 煤粉氧燃烧 co2吸附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四乙烯五胺修饰介孔硅胶吸附CO_2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琳琳 王霞 郭庆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硅胶(SG)上,制备了一系列胺功能化的CO2吸附材料(TEPA-SG)。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N2吸脱附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TEPA负载...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硅胶(SG)上,制备了一系列胺功能化的CO2吸附材料(TEPA-SG)。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N2吸脱附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TEPA负载量、吸附温度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PEG)考察了羟基对吸附性能及再生性能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当TEPA负载量为40%(质量分数)、吸附温度为70℃时,TEPA-SG的吸附量高达2.21 mmol/g;PEG的加入改变了氨基与CO2的相互作用机理,当TEPA与PEG的质量比为3∶1,总负载量为40%时,CO2的吸附量为2.70 mmol/g,且经过10次吸脱附循环实验后,CO2吸附量仍保持在2.66 mmol/g,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得该过程的等量吸附热为30-40 k J/mol,且随吸附量的增大等量吸附热逐渐减小,表明TEPA30/PEG10-SG吸附剂表面存在能量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胶 四乙烯五胺 聚乙二醇 co2吸附
下载PDF
构造煤微孔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8
5
作者 屈争辉 姜波 李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3-1102,共10页
基于不同变形类型和程度气煤、焦煤和无烟煤级构造煤样品的微孔(孔径<2 nm)测试结果,分析煤中微孔随煤级和变形的变化规律,探讨微孔成因。结果表明:煤中微孔孔径呈3峰分布,分别为峰1(0.457 7~0.548 0 nm)、峰2(0.548 0~0.686 3 nm)和... 基于不同变形类型和程度气煤、焦煤和无烟煤级构造煤样品的微孔(孔径<2 nm)测试结果,分析煤中微孔随煤级和变形的变化规律,探讨微孔成因。结果表明:煤中微孔孔径呈3峰分布,分别为峰1(0.457 7~0.548 0 nm)、峰2(0.548 0~0.686 3 nm)和峰3(0.785 5~0.899 0 nm);弱和中等变形作用总体对各峰孔容和峰位影响不大,对应变形煤随煤级增高,气煤到焦煤除峰3孔容小幅增加外各峰对应孔容和峰位无明显变化,焦煤到无烟煤各峰对应孔容均显著增大,峰位则差异变化;较强和强变形作用导致峰1和峰2峰位向小孔径方向偏移,孔容除无烟煤峰2外显著提高,对峰3的影响表现在气煤和焦煤孔容小幅增加,无烟煤孔容显著减小,各煤级峰位始终固定不变;推断煤中微孔成因类型应为2种,分别对应于峰1+峰2和峰3的芳香层间孔和芳环有序堆叠形成的柱状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微孔 煤级 co2吸附 变形环境
下载PDF
氨基功能化SBA-16对CO_2的动态吸附特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史晶金 刘亚敏 +2 位作者 陈杰 张瑜 施耀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23-3029,共7页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分子筛SBA-16的孔道内,形成功能化的介孔材料用于CO2的吸附.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对不同TEPA浸渍量的SBA...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分子筛SBA-16的孔道内,形成功能化的介孔材料用于CO2的吸附.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对不同TEPA浸渍量的SBA-16的CO2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BA-16仍然保持有序的孔道结构,但样品的孔道有序度降低,比表面积、孔容、平均孔径都减小.样品对CO2的饱和吸附容量和穿透吸附容量随着TEPA浸渍量的增加而增加.60℃时,30%TEPA浸渍量的样品的穿透吸附容量和饱和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625和0.973mmol·g-1.在60-80℃,样品的动态吸附性能稳定.经过2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样品的饱和吸附容量仅降低了6.45%.采用失活模型对CO2的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模拟,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样品对CO2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6 动态 穿透曲线 失活模型 co2吸附
下载PDF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刁红敏 任素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58-1665,共8页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s)是一类以咪唑或其衍生物为配体的特殊金属有机骨架结构材料(MOFs),因其结构多样性、高度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及高效捕获和存储CO2等性能,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咪唑基配体材料的合成...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s)是一类以咪唑或其衍生物为配体的特殊金属有机骨架结构材料(MOFs),因其结构多样性、高度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及高效捕获和存储CO2等性能,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咪唑基配体材料的合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这种材料在气体的存储和分离、磁性、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并对这种新型材料在设计、合成与应用中的广阔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 金属有机多孔材料 co2吸附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的CH4和CO2气体高压吸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阳升 宋学行 +3 位作者 郭印同 徐峰 孙楠楠 魏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42-1952,共11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重庆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等进行分析,利用高压吸附仪分析了页岩中CH_4、CO_2气体的吸附性能,并采用N_2吸附法、CO_2吸附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从孔隙结构、有... 通过对四川盆地重庆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等进行分析,利用高压吸附仪分析了页岩中CH_4、CO_2气体的吸附性能,并采用N_2吸附法、CO_2吸附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从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温度和单位压力变化等方面探讨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CH_4、CO_2吸附曲线具有Ⅰ型等温线特征,用Langmuir模型回归等温线能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页岩的总孔体积、比表面积与饱和吸附量体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正相关;页岩有机质和矿物成分通过控制着微米—纳米级孔隙的相对丰度影响着气体的吸附和储存,微孔、中孔孔体积及孔隙度均随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增加而增大;TOC值越大,页岩的饱和吸附量就越大,二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吸附气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线性相关,与脆性矿物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温度升高会加快气体解吸速度,降低吸附量;此外,页岩对CO_2吸附能力高于C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co2吸附 CH4吸附 吸附特征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Mg-MOF-74的氨改性及其吸附CO_2和水蒸气性能 被引量:14
9
作者 林俭锋 苏叶 +3 位作者 肖静 夏启斌 赵祯霞 李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8-42,共5页
采取了水热法合成Mg-MOF-74晶体,然后提出应用氨水对Mg-MOF-74晶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制得NH3@Mg-MOF-74,并对改性后的材料进行了表征以及吸附CO2和水蒸气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与原始的Mg-MOF-74晶体相比,改性后的NH3@MgMOF-74材料其比表... 采取了水热法合成Mg-MOF-74晶体,然后提出应用氨水对Mg-MOF-74晶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制得NH3@Mg-MOF-74,并对改性后的材料进行了表征以及吸附CO2和水蒸气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与原始的Mg-MOF-74晶体相比,改性后的NH3@MgMOF-74材料其比表面积变小了,但其单位比表面积对CO2的吸附容量却增加了。尤其是在P/P0<0.0010压力范围内,其CO2吸附容量明显提高。在低压条件下它对CO2的吸附容量达到0.66mmol/g,比原始的Mg-MOF-74晶体材料的吸附量提高了65%。水蒸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NH3@Mg-MOF-74的水蒸气吸附量明显低于Mg-MOF-74的吸附量,在相对湿度RH=10%时,NH3@Mg-MOF-74对水蒸气的吸附容量降低了50%。表明它的憎水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吸附 水蒸气 吸附 Mg-MOF-74 改性 氨水
下载PDF
湿度对CH_4/CO_2在干酪根中吸附的影响: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亮 宁正福 +5 位作者 王庆 秦慧博 叶洪涛 张文通 李钟原 孙一丹 《石油科学通报》 2017年第3期422-430,共9页
CH_4和CO_2在不同湿度页岩干酪根中的吸附行为对页岩CO_2埋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构建和优化干燥的干酪根模型,采用巨正则蒙托卡罗(GCMC)方法构建不同湿度含量的干酪根模型,并模拟CH_4、CO_2单组分及其混合气... CH_4和CO_2在不同湿度页岩干酪根中的吸附行为对页岩CO_2埋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构建和优化干燥的干酪根模型,采用巨正则蒙托卡罗(GCMC)方法构建不同湿度含量的干酪根模型,并模拟CH_4、CO_2单组分及其混合气体在干酪根模型中的吸附行为。通过分析湿度对CH_4和CO_2吸附量、等量吸附热和吸附选择性的影响,对页岩CO_2埋存提高气体采收率的潜在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水分子在高湿度下易形成笼形团簇结构,恶化CO_2置换CH_4的效果;(2)页岩CO_2埋存提高CH_4采收率在低储层压力条件下开发效果更好;(3)CO_2置换CH_4的效果在低湿度下随湿度含量增加而得到改善,对于干酪根成熟度较高的页岩储层,可考虑在气藏开发后期注入CO_2和一定水蒸气含量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吸附 co2吸附 竞争吸附 干酪根 湿度 分子模拟
下载PDF
沉淀法SiO_2包覆纳米CaCO_3吸附剂性能 被引量:11
11
作者 师琦 吴素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7-513,共7页
以CO2为沉淀剂,Na2SiO3为硅源,制备了SiO2包覆纳米CaCO3吸附剂。TEM测试证实纳米CaCO3表面包覆一层SiO2膜,用SEM&EDX测试5个包硅样品Si含量为0.67%~4.93%。采用TGA考察吸附剂的分解温度及600℃、20%CO2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 以CO2为沉淀剂,Na2SiO3为硅源,制备了SiO2包覆纳米CaCO3吸附剂。TEM测试证实纳米CaCO3表面包覆一层SiO2膜,用SEM&EDX测试5个包硅样品Si含量为0.67%~4.93%。采用TGA考察吸附剂的分解温度及600℃、20%CO2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O2沉淀法包覆SiO2后,与未包硅的纳米Ca-CO3相比,分解温度降低9~42℃。纳米SiO2/CaCO3吸附剂的循环吸附率、吸附容量、吸附速率均随Si含量的减小先增加后降低。Si含量为1.05%的纳米SiO2/CaCO3吸附剂显示最佳吸附性能,第1、5次循环吸附容量分别为8.9、6.0 mol·kg^-1,与未包覆SiO2的纳米CaCO3相比,分别提高11%、50%,同时在第5次循环快反应段吸附速率较纳米CaCO3提高10%。与纳米CaCO3相比,包硅后的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循环吸附率,循环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 沉淀法 co2吸附 包覆 SIO2
下载PDF
大蒜皮基多孔炭材料的水热法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英文)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格格 刘亦菲 +1 位作者 吴星星 蔡进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以大蒜皮为碳源,先采用水热法制备炭前驱体,再经KOH活化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和高孔体积的多孔炭材料。采用氮气吸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仪对所制多孔炭的孔结构和形貌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对多孔炭材料... 以大蒜皮为碳源,先采用水热法制备炭前驱体,再经KOH活化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和高孔体积的多孔炭材料。采用氮气吸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仪对所制多孔炭的孔结构和形貌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对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影响较大,当活化温度为800℃和KOH/炭前驱体浓度比为2时,得到的多孔炭材料(AC-28)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高达1262m^2/g和0.70cm^3/g;当活化温度为600℃和KOH/炭前驱体浓度比为2时,多孔炭材料(AC-26)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947m^2/g和0.51cm^3/g。虽然AC-26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较低,但其微孔率高达98%,使得此材料CO2吸附性能优异,在25℃和1bar时的CO2吸附量高达4.22mmol/g。常压下影响多孔炭材料中CO2吸附量的主要因素是微孔率,并不是由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决定。当具有合适的孔径结构和比表面积时,生物质基多孔炭材料中微孔率的增加会有效增加CO2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水热炭化 多孔炭材料 活化 co2吸附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基吸附材料 被引量:11
13
作者 茹静 耿璧垚 +3 位作者 童聪聪 王海英 吴胜春 刘宏治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28-1251,共24页
纳米纤维素是一大类微纤单元直径在纳米级(2~100 nm)的新型纤维素材料,因其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大、力学性能优异及表面易于化学修饰,成为现今生物质吸附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纳米纤维素基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 纳米纤维素是一大类微纤单元直径在纳米级(2~100 nm)的新型纤维素材料,因其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大、力学性能优异及表面易于化学修饰,成为现今生物质吸附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纳米纤维素基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以纳晶纤维素(NCC)、纳纤化纤维素(NFC)以及细菌纤维素(BC)为基材的吸附材料,及其在移除染料、重金属、CO_2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如抗生素、芳香族有机物、放射性元素、易挥发的有毒有机物)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对纳米纤维素基吸附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纳米复合材料 吸附材料 水体污染物 co2吸附
原文传递
生物质活性炭微孔和中孔结构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涛 廖景明 +1 位作者 肖军 沈来宏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以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活性炭的原材料,CO2作为活化介质,分别以KOH、HNO3和CH3COOH作活化剂,在800℃下一步法制备出玉米秸秆活性炭,并针对部分样品分别使用KOH、HNO3和CH3COOH进行化学活化。分别考察CO2活化时间、CO2活化剂浓度、化学活... 以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活性炭的原材料,CO2作为活化介质,分别以KOH、HNO3和CH3COOH作活化剂,在800℃下一步法制备出玉米秸秆活性炭,并针对部分样品分别使用KOH、HNO3和CH3COOH进行化学活化。分别考察CO2活化时间、CO2活化剂浓度、化学活化种类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对样品吸附CO2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活化过程可拓展活性炭的空隙结构,显著提高其对CO2的吸附。在最优工艺下(4 mol/L HNO3活化+100℃水浴加热1 h+600℃热处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639.8 m2/g,其CO2捕集效率为7.33%,高于市场商业用活性炭的6.55%。同时,考察活性炭微孔和中孔对CO2吸附的影响规律,并采用Bangham动力学模型探讨样品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吸附 活性炭 生物质 物理活化 化学活化
下载PDF
转炉渣吸附CO_2反应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孔祥辉 陈韧 +4 位作者 李玲玲 孙野 张作良 李丽丽 颜澍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69,74,共5页
采用PCA-2200型化学吸附分析仪,考察了不同温度下转炉渣对纯CO_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_2的吸附能力。模拟高炉煤气的成分为φ(CO_2)=19.89%、φ(CO)=25.00%以及φ(N_2)=55.11%,没有考虑高炉煤气中其他少量气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 采用PCA-2200型化学吸附分析仪,考察了不同温度下转炉渣对纯CO_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_2的吸附能力。模拟高炉煤气的成分为φ(CO_2)=19.89%、φ(CO)=25.00%以及φ(N_2)=55.11%,没有考虑高炉煤气中其他少量气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转炉渣吸附CO_2反应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可以提高转炉渣对CO_2的吸附能力。在400℃时,每千克转炉渣吸附纯CO_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_2量分别为3.448 g和5.575 g,可以看出,该温度下转炉渣对模拟高炉煤气中CO_2吸附能力更强,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到500℃和550℃时,转炉渣对纯CO_2的吸附能力强于高炉煤气中CO_2。在550℃时,每千克转炉渣吸附纯CO_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_2量达到最高,分别为9.339 g和7.062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渣 co2 模拟高炉煤气 co2吸附
原文传递
碳化多孔有机骨架制备氮掺杂多孔碳及其气体吸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艳强 贲腾 裘式纶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5-610,共6页
通过简单的一步碳化方法,以含氮的多孔有机骨架JUC-Z2为碳前驱物制备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与原始JUC-Z2材料相比,制备的多孔碳材料显示出明显提高的气体吸附量和增强的吸附焓.其中JUC-Z2-900的CO2吸附量高达113 cm3·g-1,H2吸附量也... 通过简单的一步碳化方法,以含氮的多孔有机骨架JUC-Z2为碳前驱物制备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与原始JUC-Z2材料相比,制备的多孔碳材料显示出明显提高的气体吸附量和增强的吸附焓.其中JUC-Z2-900的CO2吸附量高达113 cm3·g-1,H2吸附量也达到246 cm3·g-1,超过了大部分报道的多孔材料.尤其是JUC-Z2-900的CH4吸附量在273 K,1 bar下高达60 cm3·g-1,据我们所知,这一值为目前报道材料的最高值.除此之外,样品还显示出选择性吸附CO2的能力,273 K下,JUC-Z2-900的CO2/N2的选择性高达10,CO2/H2的选择性也高达66.另外,样品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有望应用在碳捕获和清洁能源储存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有机骨架 多孔碳 co2吸附 储氢 选择性吸附
原文传递
高稳定性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对CO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付新 刘水刚 +4 位作者 李军平 赵宁 肖福魁 魏伟 孙予罕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2-1096,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并通过XRD、氮吸附和CO2-TP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XRD、氮吸附结果表明此纳米复合物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183-212 m^2/g,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介孔...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并通过XRD、氮吸附和CO2-TP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XRD、氮吸附结果表明此纳米复合物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183-212 m^2/g,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介孔孔道不会坍塌。另一方面,这种纳米复合物表面具有适中的碱性,其碱性位与基体结合牢固,稳定性好。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孔隙和适中的碱性,二氧化碳在其表面的吸附量达1.6 mmol/g,且经数次循环后材料的吸附性能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吸附 高稳定性 介孔 MGO-ZRO2 纳米复合物 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下载PDF
生物质莲杆废弃物制备高比表面积多孔炭及其CO_2吸附性能(英文)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星星 张乘云 +1 位作者 田忠卫 蔡进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2-261,共10页
采用水热炭化和KOH活化相结合的方法,以生物质莲杆废弃物为碳源,制备了高比表面积多孔炭材料,并探索其CO_2吸附性能。分别采用氮气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元素分析技术(XPS)对这种莲杆基多孔炭材料的孔... 采用水热炭化和KOH活化相结合的方法,以生物质莲杆废弃物为碳源,制备了高比表面积多孔炭材料,并探索其CO_2吸附性能。分别采用氮气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元素分析技术(XPS)对这种莲杆基多孔炭材料的孔道结构、形貌和表面化学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OH浓度对莲杆基多孔炭材料的孔结构具有较大影响,莲杆基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2 893 m^2/g和1.59 cm^3/g,KOH活化处理能在增大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同时会在其内部形成部分具有较大尺寸的微孔和较小尺寸的介孔结构。在常压条件下,CO_2的吸附测试表明莲杆基多孔炭材料在25℃和0℃时的吸附量分别高达3.85和6.17 mmol/g,这一吸附量在生物质基多孔炭材料中属于较高水平。然而,具有最高比表面积的莲杆基多孔炭材料(AC-4样品)并不具备最高的CO_2吸附量,这意味着常压条件下限制CO_2吸附量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比表面积,而主要由微孔率和孔径分布决定。这一研究结果为设计多孔吸附剂应用于CO_2捕集方面提供了重要意义,也为构建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具有高吸附量的CO_2吸附剂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废弃物 多孔炭材料 co2吸附 水热炭化 KOH活化
下载PDF
掺氮多孔碳在二氧化碳吸附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爱兵 于奕峰 +3 位作者 臧文伟 齐国禄 于运红 李月彤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6,共8页
CO2作为温室气体,其捕集和存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孔碳材料掺杂N原子后可以极大地改变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增强表面碱性,在CO2吸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N掺杂最新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原位、后处理等掺N方法和不同孔道结构... CO2作为温室气体,其捕集和存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孔碳材料掺杂N原子后可以极大地改变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增强表面碱性,在CO2吸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N掺杂最新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原位、后处理等掺N方法和不同孔道结构对CO2吸附分离或扩散传质的影响,总结归纳了材料的物理结构参数、表面化学性质与CO2吸附分离性能的关系,指出了各种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为高性能的CO2吸附剂的定向设计、制备以及工业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氮掺杂 co2吸附 综述
下载PDF
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及对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峰 李存梅 +2 位作者 王媛 孙国华 李开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以四种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强碱性树脂D201和D280、两种弱碱性树脂D301G和D301R)为原料,经过磺化、炭化、活化处理制备了树脂基球状活性炭。采用TG、SEM、N2吸附等对球状活性炭的收率、表面形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所制球状活性炭... 以四种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强碱性树脂D201和D280、两种弱碱性树脂D301G和D301R)为原料,经过磺化、炭化、活化处理制备了树脂基球状活性炭。采用TG、SEM、N2吸附等对球状活性炭的收率、表面形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所制球状活性炭对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磺化处理有助提高树脂球的炭化收率;得到的四种球状活性炭对CO2吸附性能良好,强碱性树脂球原料比弱碱性树脂球更具有优势,其中,由强碱性树脂球D201制得的树脂球状活性炭在30℃下对CO2的吸附量可达2.57 mmol/g;十次循环吸附之后,树脂球仍能保持很好的CO2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活性炭 离子交换树脂 磺化 co2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