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瓣膜的静脉移植代替淋巴管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圣利 陈守正 +3 位作者 王善良 曹卫刚 王炜 张涤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93-395,共3页
目的 探讨带瓣膜的静脉移植手术对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9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 ,进行了移植下肢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桥接代替淋巴管 ,远端与上肢淋巴管吻合 ,近端与颈外静脉或者头静脉吻合。结果 ... 目的 探讨带瓣膜的静脉移植手术对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9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 ,进行了移植下肢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桥接代替淋巴管 ,远端与上肢淋巴管吻合 ,近端与颈外静脉或者头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消退显著 ,表现为 :周径减小和体积缩小 ,5例优良 ,3例良好 ,1例改善 ;随访 3~ 2 1个月 ,疗效稳定。结论 带瓣膜的静脉移植代替淋巴管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有显著治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乳腺癌 静脉移植 淋巴管
下载PDF
四肢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6
2
作者 韦正超 蔡道章 +1 位作者 金文涛 张峻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寻找有效解决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 方法 对 1993年~ 2 0 0 0年收治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病例进行总结 ,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 结果 临床治疗 42例 ,血管修复术后发生...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寻找有效解决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 方法 对 1993年~ 2 0 0 0年收治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病例进行总结 ,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 结果 临床治疗 42例 ,血管修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3例 ,经手术探查血栓取出 ,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 ,术后血运良好。血肿形成及假性动脉瘤各 1例。其余各例术后血运及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四肢血管损伤必须尽快进行血管修复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要及时手术探查复通血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管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修复 血管危象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被引量:12
3
作者 钟池 钟春玖 +3 位作者 罗玉敏 汪洋 秦震 沈馨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9-92,98,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及脑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主要选择性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区域并表达BDNF;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及促微血管增生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静脉移植 治疗 大鼠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静脉移植和吻合掌侧静脉在不同平面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蒋良福 高伟阳 +2 位作者 李志杰 闫合德 褚庭纲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平面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2004—2007年,对63例71指末节断指,按损伤部位分为4区,采用静脉移植和吻合掌侧静脉的方法进行再植。结果术后71指存活70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再植手指饱满,手指长度正常,指甲外观... 目的探讨不同平面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2004—2007年,对63例71指末节断指,按损伤部位分为4区,采用静脉移植和吻合掌侧静脉的方法进行再植。结果术后71指存活70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再植手指饱满,手指长度正常,指甲外观满意。再植指两点分辨觉平均为6.5mm,除Ⅳ区关节融合者外,其余拇指指间关节与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平均为69°。结论对末节断指的处理,为保留手指长度和指甲,血管移植修复是必要的,尤其是Ⅱ区和Ⅲ区,同时行掌侧静脉吻合对末节再植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再植术 末节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国福 王和鸣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8期452-454,共3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移植的MSCs迁移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其中70只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中药+MSCs组20只、MSCs组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移植的MSCs迁移情况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其中70只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中药+MSCs组20只、MSCs组20只、假手术组(无脊髓损伤)10只、中药组20只、空白对照组(无治疗)10只。中药+MSCs组、MSCs组、假手术组行大鼠尾静脉移植带Brdu标记的MSCs。各组大鼠于术后1、3、5周观察神经功能恢复、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MSCs迁移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神经功能测定在术后1、3、5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移植组的脊髓组织内即可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除外),术后5周中药+MSCs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较MSCs组有显著性差异(P<1.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的MSCs能够迁移到脊髓损伤组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移植的MSCs迁移,同时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 静脉移植 补阳还五汤
下载PDF
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殖的动态性变化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新文 张强 +4 位作者 王斌 李超 刁彦鹏 刘达 段志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9-540,共2页
目的观察移植后不同时期内膜增殖(IH)与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6、48小时,1、2、4周切取移植静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等动态观察移植血管IH及SMC增殖情况,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分析。结... 目的观察移植后不同时期内膜增殖(IH)与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6、48小时,1、2、4周切取移植静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等动态观察移植血管IH及SMC增殖情况,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分析。结果 SMC增殖程度与IH变化是一致的:均于术后逐渐增加,于1周达高峰,术后4周,PCNA阳性SMC减少,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显著(P<0.01),IH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静脉IH主要是由于受体血管动脉中膜增殖的SMC通过吻合口,迁移至内膜并增殖的结果。对IH的控制应着力于术后1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内膜增殖 平滑肌细胞 自体移植
原文传递
实验性自体静脉移植平滑肌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柏根 钱虎声 邝耀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05-408,共4页
为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植周期变化,取120只大鼠建立自体颈静脉移植于腹主动脉动物模型,分别于移植早期(2h,6h,24h),移植中期(1w,2w,4w),以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移植血管增殖活... 为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植周期变化,取120只大鼠建立自体颈静脉移植于腹主动脉动物模型,分别于移植早期(2h,6h,24h),移植中期(1w,2w,4w),以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移植血管增殖活性,利用PCNA免疫组化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及增殖平滑肌细胞在血管中分布。结果表明:(1)自体静脉移植早期虽然组织学未见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平滑肌细胞增殖业已启动;移植中期,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移行;(2)在增殖细胞的分布上,移植早期,局限于血管中膜;移植中期,内膜及中膜均表现出较高增殖率。因此,移植静脉平滑肌增殖、移行的控制应着力于移植术后2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自体 平滑肌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翻转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书连 贺长清 吴学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寻静脉翻转后对引导神经再生的影响,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静脉段取出后,先将其内外翻转成一外膜在内,内膜在外的翻转静脉。然后再用此翻转静脉段桥接修复大鼠自体坐骨神经10mm缺损(IOVG)并... 目的:探寻静脉翻转后对引导神经再生的影响,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静脉段取出后,先将其内外翻转成一外膜在内,内膜在外的翻转静脉。然后再用此翻转静脉段桥接修复大鼠自体坐骨神经10mm缺损(IOVG)并与常规静脉桥接修复方法(CVG)进行对比研究。术后5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与CVG相比,IOVG组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直径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结论:翻转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周围神经缺损 修复术
原文传递
内皮素、NO与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春喜 段志泉 +1 位作者 吴咸中 王嘉桔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0-401,共2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 N O 同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26 例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并进行2 次手术者以及正常对照组26 例,利用放射免疫测定、 Griss 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 N O 水平,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 目的 探讨内皮素、 N O 同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26 例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并进行2 次手术者以及正常对照组26 例,利用放射免疫测定、 Griss 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 N O 水平,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狭窄血管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 N O S)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高内皮素、低 N O 血症,存在狭窄血管组织内皮素基因高表达、 N O S 基因低表达状态。结论 内皮素、 N O 同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静脉移植 血管狭窄 一氧化氮 再狭窄
原文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康德智 林建华 +2 位作者 余良宏 雷盛民 吴朝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117-112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慢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东煜 张志坚 +3 位作者 陈柏龄 吴秀丽 王柠 张彦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74-1179,共6页
为研究经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脑梗死的协同治疗作用,构建带有大鼠Bdnf基因之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运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为研究经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脑梗死的协同治疗作用,构建带有大鼠Bdnf基因之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运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注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mL,Bdnf-rMSCs和Mock-rMSCs组分别注射Bdnf-rMSCs细胞悬液以及未插入目的基因的空病毒载体感染后的rMSCs细胞悬液各1mL。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2周及2月应用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ock-rMSCs及Bdnf-r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m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Bdnf-rMSCs移植组明显优于Mock-rMSCs移植组(P<0.001)。移植后2周及2月,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梗死区脑组织结构恢复较好,均可见EGFP阳性细胞在梗死区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并有部分细胞出现神经元样改变。Bdnf-rMSCs移植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BDNF,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植入细胞表达神经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表明Bdnf基因修饰的r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向神经细胞分化并长期存活。移植后的干细胞可与其分泌的BDNF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这为将来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静脉移植 大鼠 脑梗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浆TNF-α、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蔡存良 文仲光 +3 位作者 周岗 李海红 孙同柱 付小兵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浆TNF-α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攻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经静脉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异体成年大鼠骨髓MSCs,检测伤后2h、4h、6h大鼠血浆TNF-α及IL-6水平的变...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浆TNF-α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攻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经静脉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异体成年大鼠骨髓MSCs,检测伤后2h、4h、6h大鼠血浆TNF-α及IL-6水平的变化及对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单纯损伤组相比,MSCs移植能降低内毒素肺损伤大鼠血浆TNF-α及IL-6水平,降低肺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减轻肺泡炎症损伤。结论:骨髓MSCs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急性肺损伤模型 大鼠血浆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内毒素 髓过氧化酶 炎症损伤 体外扩增 静脉移植 大鼠骨髓 病理改变 保护作用 肺组织 培养 检测 活性 攻击 肺湿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射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NGF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董锋 林建华 吴朝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rMSCs组、假手术组接受rMSCs单细胞悬液1ml(1×106个rMSC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BDNF、NGF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BDNF、NGF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BDNF、NGF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表达增加,rMSCs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大鼠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静脉移植
下载PDF
手部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伟 邢丹谋 +2 位作者 任东 吴飞 赵志明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的临床特点及再植方法。方法对22例22指不同部位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在显微镜视下进行再植,观察不同类型离断伤的手术效果。结果22例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全部存活19例,2例部分坏死,1例完全坏死,成活率95.... 目的探讨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的临床特点及再植方法。方法对22例22指不同部位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在显微镜视下进行再植,观察不同类型离断伤的手术效果。结果22例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全部存活19例,2例部分坏死,1例完全坏死,成活率95.5%。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再植组织块饱满,颜色红润,感觉恢复至S3-S4,患者对手指外观及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手部离断复合组织块应根据创伤部位以及血管分布特点积极再植,组织块存活后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复合组织块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转染survivin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军 胡新华 +2 位作者 刘程伟 张志深 张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urvivin ASODN 50μg组,200μg组,正义对照组,lipoectin+pluronic组。分别施...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urvivin ASODN 50μg组,200μg组,正义对照组,lipoectin+pluronic组。分别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2周取材。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比较内膜增生程度;用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结果静脉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50μg survivin ASODN后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200μg组受抑制程度较50μg组更为显著(P〈0.05)。静脉移植后,对照组survivin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urvivin ASODN组却显著减少(P〈0.05),VSMC中PCNA表达也同时减少,而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survivin ASODNs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survivin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 反义/病理学 内皮 血管/药物作用 静脉移植
下载PDF
c-myc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新文 张强 +5 位作者 王斌 杨光 李超 张健 刁彦鹏 段志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1-384,共4页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移植静脉平滑肌(SMC)中cmyc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移植静脉SMC增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0分钟、2、6、48小时(移植早期),1、2、4周(移植中期)切取移植静脉...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移植静脉平滑肌(SMC)中cmyc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移植静脉SMC增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0分钟、2、6、48小时(移植早期),1、2、4周(移植中期)切取移植静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移植血管SMC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myc基因表达情况。结果cmycmRNA于术后2、6小时明显升高,与30分钟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CNA,cmyc蛋白表达于术后1周达高峰,分别为(448±82)%、(162±38)%,与术后6小时[分别为(32±07%)、(41±09)%]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cmyc蛋白与PCNA表达变化相一致,cmyc基因是移植静脉SMC增殖的始动基因之一,它可诱导静止SMC进入增殖周期并调节SM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移植静脉 C-MYC 基因表达 SMC增殖
原文传递
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缺损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春来 鲍根强 +2 位作者 张国辉 王泉 李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评价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9月~2018年9月对本院153指伴血管缺损的断指进行断指再植术,其中采用指动脉转位技术94指,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结果]采用指动脉转位技术94指中... [目的]评价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9月~2018年9月对本院153指伴血管缺损的断指进行断指再植术,其中采用指动脉转位技术94指,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结果]采用指动脉转位技术94指中,同指动脉转位16指,邻指局部转位29指、邻指顺行转位24指、邻指逆行转位18指、虎口动脉转位7指;缺损长度平均(4.74±1.82)cm。静脉移植组59指,缺损长度平均(4.52±1.41)cm。指动脉转位组中7指出现动脉危象,其中4指再次探查吻合后成活,2指截除,1指部分坏死,总成活率96.81%。静脉移植组12指发生动脉危象,其中5指再次探查后成活,4指截除,3指部分坏死,总成活率88.14%,两组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动脉转位组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ROM均显著大于静脉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按BMRC评级标准,动脉转位组再植断指的感觉功能显著优于静脉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动脉转位是修复再植动脉缺损的有效方案,不仅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和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 再植 指固有动脉转位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多指完全离断再植的经验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朝昕 薛鑫鑫 +1 位作者 王培 金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多指离断再植的治疗思路及手术技巧,总结再植经验。方法2013年6月-2019年1月,共成功再植53例150指,显微镜下再植指体标记可用血管、神经,并初期清创后4℃保存,按第1~5指顺序再植。采用顺行法(114指)或逆行法(36指)对血管、... 目的探讨手部多指离断再植的治疗思路及手术技巧,总结再植经验。方法2013年6月-2019年1月,共成功再植53例150指,显微镜下再植指体标记可用血管、神经,并初期清创后4℃保存,按第1~5指顺序再植。采用顺行法(114指)或逆行法(36指)对血管、神经、肌腱、骨进行精准修复,123指再植断指血管修整断端直接进行缝合;15指采用同侧腕前小静脉移植桥接;12指取腕前游离静脉皮瓣桥接。其中14指应用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3指术后发生血管危象,8指抗痉挛治疗后缓解,4指手术探查后成活,1指坏死。随访8~21个月,再植149指全部成活,1指坏死。术后对149指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感觉恢复、血运、外观、恢复工作按等级进行评价,优118指,良23指,可8指,优良率94.6%。结论手术前严格判断指再植条件,不拘泥于单纯一种再植方法,高效修复各组织结构,合理规划再植顺序与方法,是提高再植手术效率与修复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多指离断 吻合器 静脉移植 静脉皮瓣
原文传递
自体静脉移植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建勃起反射通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万里 胡礼泉 +1 位作者 李世文 郑新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1280-1282,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静脉移植结合使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重建勃起反射通路的可行性。方法 将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Ⅰ组:假手术组,只找到双侧海绵体神经(CN)即关闭切口;Ⅱ组:CN离断组,切除大鼠双侧CN约5 mm及其... 目的 探讨自体静脉移植结合使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重建勃起反射通路的可行性。方法 将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Ⅰ组:假手术组,只找到双侧海绵体神经(CN)即关闭切口;Ⅱ组:CN离断组,切除大鼠双侧CN约5 mm及其侧支;Ⅲ组:静脉移植+IGF-Ⅰ组,在Ⅱ组的基础上,用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桥接缺省的CN,并向移植静脉管腔内注射IGF-Ⅰ;Ⅳ组:静脉移植+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Ⅲ组的IGF-Ⅰ。4个月后,阿朴吗啡试验评估大鼠的勃起功能;然后在大鼠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荧光金,对CN逆行追踪。结果 Ⅲ组的勃起率达92%(11/12),明显高于Ⅱ组(50%)和Ⅳ组(O%),P<0.01。荧光显微镜下计数,Ⅲ组盆神经节中荧光金阳性着色细胞数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和CN切断组(P<0.01)。结论 自体静脉移植结合使用IGF-Ⅰ,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因CN损伤而致勃起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勃起反射通路 海绵体神经 勃起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动脉损伤33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敏 罗治师 梁胜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5,共2页
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动脉损伤33例张敏罗治师梁胜根我院自1982-1995年共收治四肢动脉损伤47例,其中行静脉移植术治疗者33例(64.7%),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9岁,平均3... 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动脉损伤33例张敏罗治师梁胜根我院自1982-1995年共收治四肢动脉损伤47例,其中行静脉移植术治疗者33例(64.7%),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9岁,平均30.6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动脉损伤 静脉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