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8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16
1
作者 袁晓军 郝喜书 +2 位作者 赖仲平 赵晖 柳文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5-286,共2页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97例患者进行针刺风池穴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观测,结果表明,治疗组高流速型与低流速型针刺前后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样本针刺后比较有显著差别(P<0.001)。
关键词 体积描记法 风池穴 脑血流 针刺
下载PDF
针刺镇痛频率特异性的进一步证明 被引量:181
2
作者 韩济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4-225,共2页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nalgesia induc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EA )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is mediat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Opioid peptides. Th us, low frequency (2 Hz) EA increases the release of en...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nalgesia induc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EA )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is mediat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Opioid peptides. Th us, low frequency (2 Hz) EA increases the release of enkepahlins (ENK) and beta endorphin (END)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ereas high frequency EA (100 Hz) increases the release of dynorphin (DYN) in the spinal cord. In recent years , ne w experiments have yielded new data that further substantiate the hypothesis put forward several years ago. 1. How to accelerate the release of endomorphin (EM)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 em EM is an endogenously produced morphine like peptide composed of 4 amino aci ds, showing a high specificity to mu Opioid receptor. Han et al (1999) have show n that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nti EM antibody to the rat spinal cord blocked 2 Hz but not 100 Hz EA induced analgesia. Likewise,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C V) injection of anti EM antibody or the mu receptor blocker CTOP attenuated 2 H z but not 100 Hz EA induced analgesia (Huang et al, 2000). The results suggest tha t 2 Hz EA accelerated the release of EM in brain and spinal cord to interact wit h mu Opioid receptor to produce analgesic effect. High frequency EA was not effec tive. 2. How to activate both neural pathways mediating both low and high frequency EA effect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both enkepah lin and dynorphin produces a synergistic analgesic effect. It would naturally l ead to the supposition that EA analgesia may be potentiated if one could activat e both pathways simultaneously. Two paradigms could be used. Paradigm A is to us e low frequency (LF) and high frequency (HF) alternatively, each lasting for a c ertain period (already optimized to be 3 sec). Paradigm B is to use LF in one li mb and HF in another limb.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cept or mechanisms; neurochemical detection and antibody microinjection technique wer e used to identify the neuropeptides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镇痛 电针 神经肽 中枢神经
下载PDF
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修订版:CONSORT声明的扩展 被引量:135
3
作者 Hugh MacPherson Douglas G.Altman +6 位作者 Richard Hammerschlag 李幼平 吴泰相 Adrian White David Moher 代表STRICTA修订版工作组 刘建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0期1228-1239,共12页
"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Standards,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于2001年和2002年在5种期刊上发表。该指南以对照试验检查清单及解释的形式供作者和期刊编辑使用,旨在... "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Standards,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于2001年和2002年在5种期刊上发表。该指南以对照试验检查清单及解释的形式供作者和期刊编辑使用,旨在提高针刺临床试验报告的质量,尤其是对其中干预措施的报告,因而有助于对这些试验的解释和重复。随后对STRICTA的应用及影响的述评都强调了STRICTA的价值,也提出了改进和修订的建议。为使修订过程顺利进地,STRICTA工作组、CONSORT工作组和中国Cochrane中心于2008年开始合作,召集成立的包含47名成员的专家小组对清单的修改稿提出了电子版反馈意见。在后来于弗莱堡(Freiburg)召开的见面会上,由21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进一步修订了STRICTA对照检查清单,并计划如何对其进行发布。新的STRICTA对照检查清单作为CONSORT的正式扩展版,包含6项条目及17条二级条目。这些条目为报告针刺治疗的合理性、针刺的细节、治疗方案、其他干预措施、治疗师的背景以及对照或对照干预提供了指南。而且,作为修订工作的一部分,对每一条目作了详尽解释,并针对每一条目给出了良好报告的实例。此外,STRICTA中的"对照"(controlled)一词被替换成了"临床"(clinical),以示STRICTA适用于更广泛的各类临床评价设计,包括非对照结局研究和病例报道。修订的STRICTA对照检查清单有望与CONSORT声明及其非药物治疗扩展版一起共同提高针刺临床试验的报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指南 干预性研究 STRICTA CONOSRT
原文传递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鼻3”穴位治疗鼻部疾病的机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 被引量:117
4
作者 李新吾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3-196,共4页
针灸用于治疗疾病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针灸治疗鼻部疾病古代早有记载。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采用针灸治疗鼻部疾病,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确有成效。不过单靠"迎香、四白、印堂、上星、
关键词 蝶腭神经节 针刺 穴位 鼻腔
原文传递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8
5
作者 马玉萍 闫晓洁 +1 位作者 李晓华 王丽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之上结合针刺治疗,8 w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之上结合针刺治疗,8 w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各自不同开始训练时间对应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结果治疗后8 w,两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自不同发病到开始训练时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可提高临床疗效,表现为开始训练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理想,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针刺 康复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7
6
作者 尹岭 金香兰 +4 位作者 石现 田嘉禾 马林 尹大一 曾海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23-524,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穴 PET FMRI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对患者IL-6、TNF-α、IL-1β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6
7
作者 潘胜莲 郑士立 +1 位作者 周夏慧 王庆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均采用牵引治疗。对照组口服颈痛颗粒,每次4g,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穴取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曲池、合谷、外关,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颈部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麻木评分,血清IL-6、TNF-α、IL-1β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1.9%(41/57,P<0.05)。两组治疗后MPQ、NDI和麻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MPQ、NDI和麻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和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刺 颈痛颗粒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91
8
作者 王长海 王中欧 +4 位作者 冯文 李锋 石少平 杨兰文 王宏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症状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每天1次,每次30分钟,6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针刺前后血... 目的: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症状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每天1次,每次30分钟,6天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资料。结果:经针刺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P<0.05,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P<0.01),症状得到改善,听力有一定提高。结论:针刺可以改善症状,提高听力,改变高粘血状态,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治疗 突发性耳聋 血液流变学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艾灸神阙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94
9
作者 廖柏丹 柳元娥 +4 位作者 彭志谋 周畅 刘超 何晶晶 余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7-370,376,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青年原发性痛经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关元和三阴交治疗,观察组予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关元和三阴交治疗,共...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青年原发性痛经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关元和三阴交治疗,观察组予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关元和三阴交治疗,共4个月经周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回顾性量表中的严重程度评分、总频率评分以及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严重程度评分、总频率评分及痛经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单用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艾灸 针刺 温针灸 神阙 关元 三阴交
原文传递
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82
10
作者 解秸萍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8-29,共2页
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是“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巨刺”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多层次的,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刺法 神经解剖学 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 针刺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cAMP、cGMP的影响 被引量:90
11
作者 景福权 秦虎 +1 位作者 刘欢 王增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1-585,共5页
目的:评价平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常... 目的:评价平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常规对症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观察组予平针法,即于上午选择督脉、膀胱经等人体阳面腧穴,下午选择任脉、肾经等人体阴面腧穴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两组针灸及康复均每周治疗5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评分,检测患者血清cAMP、cGM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AM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c GM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c GM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优于对照组的73.3%(33/45,P<0.01)。结论:平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损伤,调节血清cAMP及cGM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针刺 平针法 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 环磷酸腺苷(cAMP) 环磷酸鸟苷(cGMP)
原文传递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77
12
作者 陈建永 潘锋 +1 位作者 徐建军 詹程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针刺治疗,对照1组口服普瑞博司,对照2组口服麦滋林-s颗粒;观察3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胃... 目的观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针刺治疗,对照1组口服普瑞博司,对照2组口服麦滋林-s颗粒;观察3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胃电图、B超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1组较对照2组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及对照1组胃电频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1组血胃动素、B超胃排空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能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刺 胃动力 胃动素 胃电图 胃排空 针刺治疗 血浆胃动素 治疗前后 症状评分
下载PDF
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84
13
作者 董珍英 张保球 郭锡全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刺,均每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分级、Portmann、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H-B分级、Portmann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9/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隔药饼灸 下关穴 牵正穴
原文传递
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被引量:73
14
作者 王葳 李坤成 +10 位作者 单保慈 闫镔 郝晶 鲁娜 杨延辉 刘华 许建阳 秦文 赵澄 郝晋东 李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合谷穴)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针刺13例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同时进行全脑fMRI扫描。为避免针刺后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数据采用SPM99进行分析。... 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合谷穴)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针刺13例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同时进行全脑fMRI扫描。为避免针刺后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数据采用SPM99进行分析。图像中每个体素的t值形成统计参数图,以P<0.05(经比较修正后)的体素作为激活体素。结果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丘脑、后扣带回和前扣带回。针刺“四关穴”所激活的脑区,并非是单独针刺太冲穴和合谷穴所激活脑区的简单叠加。结论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后扣带回和额叶,这可能是该组合穴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中枢神经机制。fMRI是一种客观显示针刺治疗脑改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下载PDF
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被引量:61
15
作者 钟长明 林洪茂 +1 位作者 刘庆芳 金红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 96例急性中风偏瘫者随机分为A、B两组 (B为对照组 ) ,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 ,A组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 ,肌张力恢复... 目的 :探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 96例急性中风偏瘫者随机分为A、B两组 (B为对照组 ) ,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 ,A组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 ,肌张力恢复后转刺瘫侧上肢阳经穴及下肢阴经穴 ,力图使肌张力平衡恢复 ,避免肌痉挛产生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治疗时间 2 6— 2 8天。治疗前后做康复评测。结果 :A组在肌张力恢复进程、肌痉挛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与运动功能积分增高比率 ,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MBI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肌张力 偏瘫 中风 康复
下载PDF
针刺干预大鼠实验性脑梗塞的形态学研究——Ⅰ软脑模动脉网的代偿及动态定量观察 被引量:64
16
作者 翟娜 杜元灏 +1 位作者 石学敏 许屏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1期8-13,共6页
以脑灌注方法动态观察了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_0)所致大脑表面缺血区内软脑膜动脉网的代偿及针刺效应。MCA_0阻断后立即灌注,整个阻断侧大脑半球为空白的缺血区;阻断 MCA_03小时后,针刺组缺血区边缘末梢吻合网的血流已部分涌入缺... 以脑灌注方法动态观察了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_0)所致大脑表面缺血区内软脑膜动脉网的代偿及针刺效应。MCA_0阻断后立即灌注,整个阻断侧大脑半球为空白的缺血区;阻断 MCA_03小时后,针刺组缺血区边缘末梢吻合网的血流已部分涌入缺血区,并随时间延长,缺血区内充盈血管逐渐增多,而非针刺组仅可见到缺血区内有个别的代偿血管。实验提示:阻断 MCA_0初期,MCA 血管系统存在较严重的血管痉挛,故旁侧动脉的代偿基本不能实现,针刺则在缺血早期快速缓解了血管痉挛,使之接受代偿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 脑梗塞 软脑膜动脉网 针刺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成像 被引量:64
17
作者 尹岭 金香兰 +10 位作者 孙锦平 石现 田嘉禾 尹大一 姚树林 邵明哲 朱克 乔卫安 曾海宁 单保慈 唐一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干的葡萄糖代谢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PET是研究针灸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 PET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3
18
作者 邱玲 胡小丽 +4 位作者 赵学宇 郑旭 张吉 张敏 何流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0,473,共5页
目的: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 目的: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并结合辨证取穴针刺;神经干刺激组采用坐骨神经干刺激法,针刺环跳、环中,并配合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干刺激组愈显率为83.3%(25/3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神经干刺激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与常规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干刺激
原文传递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 被引量:73
19
作者 黄健婷 罗晓舟 +2 位作者 崔韶阳 许明珠 唐纯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0-833,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将69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将69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总有效率及血清BDNF水平。结果:洼田饮水试验,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患者的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血清BDNF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其康复的潜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6
20
作者 卫彦 孙忠人 +1 位作者 寇吉友 郭莹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2期4-5,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针刺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