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6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81
1
作者 习近平 《党建》 CSSCI 2017年第9期4-9,共6页
(2017年6月23日)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区域发展 老区发展 人均可支配收入 对口支援 扶贫资金 资金使用 革命老区县 农村居民收入 战斗堡垒作用
原文传递
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 被引量:50
2
作者 屈锡华 左齐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本文分析刻画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是恶性循环的。在贫困度量方面,作者构造了综合贫困指数,解析琛氏贫困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本文分析刻画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是恶性循环的。在贫困度量方面,作者构造了综合贫困指数,解析琛氏贫困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得贫困的度量方法进一步系统和严密。文章最后呼吁,为了减少贫困,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化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与反贫困 贫困问题 洛伦茨曲线 贫困指数 贫困人口 人力资本投资 贫困发生率 经济增长 综合指数 吉尼系数
原文传递
教育扶贫论 被引量:60
3
作者 林乘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52,共10页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教育的反贫困功能;二、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向;三、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主要观点是:(一)教育扶贫的实质是以素质换物质;(二)教育的反贫困作用在于,它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三)教育投资应进...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教育的反贫困功能;二、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向;三、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主要观点是:(一)教育扶贫的实质是以素质换物质;(二)教育的反贫困作用在于,它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三)教育投资应进入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由目前的主次关系改为并列关系,甚至可以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超过普通教育的发展;(五)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六)可采取一种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高收入阶层“自动”选择付费教育,从而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向贫困人口倾斜;(七)发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必须有其他条件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教育扶贫 贫困 职业教育 贫困地区 综合素质 经济增长 贫困发生率 经济机会 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 被引量:51
4
作者 李实古 斯塔夫森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9-44,共16页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李实古斯塔夫森本文以1988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相对贫困线从不同的侧面测度了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研究表明,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农...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李实古斯塔夫森本文以1988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相对贫困线从不同的侧面测度了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研究表明,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农村贫困的地区性差异又非常明显。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 贫困程度 贫困规模 西部农村 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 贫困线 少数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49
5
作者 胡中立 王书华 《统计学报》 2021年第3期1-13,共13页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农...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从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会加强;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对收入差距的缓解效果优于东部地区。因此,我国应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着力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收入差距 贫困发生率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收入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被引量:46
6
作者 朱晓 范文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9,共10页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 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贫困的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巨大,贫困状况令人担忧。全国低于国内低保线的老年人口为5576万,相对贫困老年人口为7698万-8959万。并且,中国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三高三低"的结构特点,即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高于低龄。贫困发生率随着老年人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此外,独居老年人和农村空巢老年人更是收入贫困的高发群体,需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贫困 贫困发生率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下载PDF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47
7
作者 孙久文 张静 +1 位作者 李承璋 卢怡贤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0-159,185,共11页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贫困发生率 相对贫困 人均可支配收入
原文传递
对中国多维贫困状况的初步测算--基于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方法 被引量:44
8
作者 冯怡琳 邸建亮 《调研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52,共6页
世界各国公认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社会现象,并采用各种方法测算比较多维贫困状况。本文首次利用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国际上运用较广泛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方法初步测算了我国多维贫困状况。测算结果与我国已发布的贫困... 世界各国公认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社会现象,并采用各种方法测算比较多维贫困状况。本文首次利用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国际上运用较广泛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方法初步测算了我国多维贫困状况。测算结果与我国已发布的贫困人口数据大体相当,较客观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的减贫实践,可供下一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和相关国际比较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贫困指数 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 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
下载PDF
村干部知识化与年轻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高梦滔 毕岚岚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7-84,92,共9页
本文利用来自中国的微观面板数据分析了村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对于农户收入和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2003~2006年间,村干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逐年增加,而35岁以下者的比例逐年减少,村干部配备倾向于有经验,... 本文利用来自中国的微观面板数据分析了村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对于农户收入和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2003~2006年间,村干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逐年增加,而35岁以下者的比例逐年减少,村干部配备倾向于有经验,并且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2)村干部的知识化对于农户平均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但对于贫困率的降低没有显著作用。(3)村干部的年轻化对于降低贫困率具有显著作用,但对于农户平均收入增长却有不利影响。村干部同时向知识化、年轻化转变对于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是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4)村干部的知识化必须与经验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增加农户收入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 知识化 年轻化 农户收入 贫困发生率
原文传递
中国相对贫困治理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共19页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 绝对贫困 贫困治理 共同富裕 城乡差距 贫困发生率
下载PDF
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层面解读 被引量:35
11
作者 左停 《国家治理》 2015年第36期16-21,共6页
1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其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从2011年实施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开始,到2014年底,中国新的扶贫标准下的减贫人口总量达到... 1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其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从2011年实施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开始,到2014年底,中国新的扶贫标准下的减贫人口总量达到9550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开发式扶贫 人口总量 开发纲要 扶贫标准 千年发展目标 扶贫工作 宏观经济增长 扶贫资金 地区基础设施
原文传递
中国2020年后扶贫新战略——扶贫成就、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34
12
作者 周绍杰 杨骅骝 张君忆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1,共6页
本文首先以经济发展、综合性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为三大支柱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扶贫体系为分析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设定了2020年后国家扶贫战略的主要目标,即从数量型的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转向... 本文首先以经济发展、综合性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为三大支柱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扶贫体系为分析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设定了2020年后国家扶贫战略的主要目标,即从数量型的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转向高质量扶贫。为了实现此目标,我们结合中国减贫实践与经验,以贫困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主线,提出和分析了2020年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国家扶贫总体思路。最后,我们提出2020年后中国将进入扶贫5.0版,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 贫困发生率 贫困线 扶贫新战略
原文传递
农地流转与农村减贫——基于湖南省贫困地区的检验 被引量:32
13
作者 匡远配 周丽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70,共7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地流转减贫效应的理论机理,然后利用湖南省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农地流转为核心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民族因素等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农地流转对贫困发生率的弹性系数为-0....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地流转减贫效应的理论机理,然后利用湖南省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农地流转为核心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民族因素等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农地流转对贫困发生率的弹性系数为-0.02,并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1和0.051,并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建议合理加大贫困地区农地流转,形成规模经济,以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有助于贫困地区的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贫困发生率 经济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 减贫效应
原文传递
高度重视扶贫攻坚中的返贫问题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立雄 《中国民政》 2016年第5期18-20,共3页
一、返贫影响脱贫目标的实现返贫现状。1986年,我国在农村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共有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下降到7%左右。但是考察农村30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发现农村脱贫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部分年份的返贫规模较... 一、返贫影响脱贫目标的实现返贫现状。1986年,我国在农村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共有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下降到7%左右。但是考察农村30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发现农村脱贫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部分年份的返贫规模较大。自1986年到"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多数年份的农村脱贫人数超过500万,个别年份(如1988年)超过2600万。2000年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攻坚 返贫 农村贫困人口 农村脱贫 扶贫开发 贫困发生率 下降趋势 规模
下载PDF
我国现阶段能力贫困状况及根源——基于多维度动态测度研究的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邹薇 《学术前沿》 2012年第5期48-56,共9页
缩小收入差距和消除贫困仍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对能力贫困状况的多维度动态测度中,维度等权重情形下教育贫困最为严重,农村比城市严重,同时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其下降幅度都并不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我国经... 缩小收入差距和消除贫困仍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对能力贫困状况的多维度动态测度中,维度等权重情形下教育贫困最为严重,农村比城市严重,同时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其下降幅度都并不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要更有效率进行扶贫以消除贫困的脆弱性与持久性,就得注重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使贫困人口持续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并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贫困 多维贫困指数 贫困发生率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被引量:28
16
作者 何深静 刘玉亭 吴缚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3-715,共13页
基于2005年在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检查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并分析不同贫困群体的特征及贫困的决定因素。1370个调查案例被分为三种类型:无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农民工家庭。研... 基于2005年在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检查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并分析不同贫困群体的特征及贫困的决定因素。1370个调查案例被分为三种类型:无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农民工家庭。研究采用主观感知和客观测度两种方法分析不同城市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集中于其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元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权利、住房条件、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等。研究发现,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与农民工家庭有着相似的贫困发生率,后者更遭受多重不利。在贫困决定因素方面,城市家庭的贫困主要取决于不利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制度歧视相联系,农民工不仅在生活条件上而且在社会保障方面仍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贫困集聚度 贫困特征 决定因素 南京市
原文传递
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7
作者 朱晓 秦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9,共15页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分析流动人口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消费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贫困类型以持久性相对贫困和选择性相对贫困为主;乡-城流动人口更易陷入...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分析流动人口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消费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贫困类型以持久性相对贫困和选择性相对贫困为主;乡-城流动人口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且不同贫困类型的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城-城流动人口;部分个体家庭因素和流入地区因素均对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体及家庭因素比流入地区因素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分位点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在于应将流动人口扶贫工作纳入到整体社会扶贫的大格局大体系之中,并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致富的长效机制,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相对贫困 收入贫困 消费贫困 贫困发生率
下载PDF
农村民间借贷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健康冲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许庆 刘进 杨青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2,127,共9页
目前因病致贫已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突出问题,如何缓解农民的因病致贫是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之一。文章利用2010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两方面讨论了健康冲击下民间借贷(特指零利息亲... 目前因病致贫已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突出问题,如何缓解农民的因病致贫是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之一。文章利用2010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脆弱性两方面讨论了健康冲击下民间借贷(特指零利息亲朋间借贷)对农民贫困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民间借贷缓解了农民应对疾病风险的资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却会造成农民未来发生贫困的可能性(贫困脆弱性)增加。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扶贫减贫政策安排上,一是要加大健康卫生投入,改善农民的健康福利状况;二是需要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发挥民间借贷在精准扶贫上的重要作用;三是采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冲击 民间借贷 减贫 贫困发生率 贫困脆弱性
原文传递
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巩前文 张俊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92-95,共4页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抗灾救灾能力弱,受到的自然灾害影响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导致贫困的发生。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定性地研究过农业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但是缺乏定...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抗灾救灾能力弱,受到的自然灾害影响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导致贫困的发生。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定性地研究过农业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但是缺乏定量的分析。本文旨在弥补以前定量研究的空白,选择安徽省的59个县(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同。文章的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对正确认识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构建农村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抗灾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自然灾害 贫困发生率 农村贫困
下载PDF
贫困指数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21
20
作者 洪兴建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贫困指数关系到贫困程度的准确测定,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之一。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尽管直观,但反映贫困程度很不全面;基于公理体系上的Sen贫困指数以及满足可分解的FGT2贫困指数虽然综合性能较强,但直观解释能力较差且不满... 贫困指数关系到贫困程度的准确测定,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之一。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尽管直观,但反映贫困程度很不全面;基于公理体系上的Sen贫困指数以及满足可分解的FGT2贫困指数虽然综合性能较强,但直观解释能力较差且不满足一些公理;社会福利函数贫困指数以及多维测度和模糊测度在理论上无疑很完美,但可操作性较差。由于单一贫困指数都存在不足,构建简明而又全面的贫困指数体系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指数 理论研究 述评 贫困程度 指数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 公理体系 贫困发生率 贫困问题 综合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