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893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诗歌象似修辞研究
被引量:
48
1
作者
卢卫中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 ,语言学家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 ,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 ,对于“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理论的证明和支撑 ,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来 ...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 ,语言学家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 ,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 ,对于“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理论的证明和支撑 ,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来 ,国内外学者又将象似性理论用于文体分析和文学欣赏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 ,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 ,也存在于篇章层面 ,对于诗歌语篇而言尤其如此。文章认为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并提出诗歌的象似修辞理论 ,借以指导象似度高的诗歌的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象似性
象似修辞
语言
诗歌创作
对称象似
顺序象似
原文传递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被引量:
53
2
作者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6-91,共6页
本文想考察庞德的意象派诗和他早期对中国诗的兴趣以及翻译中国诗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1911—1915这段庞德创作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而他广泛的兴趣、快速发展的思想和高产的诗歌创作很难使人理清。一般认为,他的小本子中国诗歌译集《华...
本文想考察庞德的意象派诗和他早期对中国诗的兴趣以及翻译中国诗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1911—1915这段庞德创作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而他广泛的兴趣、快速发展的思想和高产的诗歌创作很难使人理清。一般认为,他的小本子中国诗歌译集《华夏集》(Cathay,1915年4月首版,1916年9月以《祓除》重印,并增添了4首)是他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集》
意象派
庞德
中国
诗歌
诗歌创作
早期
创作
创作
活动
最大成就
兴趣
批评家
原文传递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
43
3
作者
莫砺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0-79,共10页
宋人评论黄庭坚诗时,曾注意到黄诗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二引《豫章先生传赞》云:“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矣。”这是认为黄诗到晚期才跃入高境。而...
宋人评论黄庭坚诗时,曾注意到黄诗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二引《豫章先生传赞》云:“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矣。”这是认为黄诗到晚期才跃入高境。而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却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黄庭坚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宋人
黔州
胡仔
东坡
原文传递
《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
32
4
作者
周发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0-81,共12页
《诗经》的西播,起步早而历时长,它既是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源头,又是其曲折发展、逐步深化的一种标志。笔者试图从纵横两个角度就此做一番考察,期望有助于中外学术的交流。上篇《诗经》西播概况一、传教士的译介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
《诗经》的西播,起步早而历时长,它既是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源头,又是其曲折发展、逐步深化的一种标志。笔者试图从纵横两个角度就此做一番考察,期望有助于中外学术的交流。上篇《诗经》西播概况一、传教士的译介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陆续来华,开始接触了《诗经》。据说意人利玛窦初到广东,“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未一二年,四子五经皆通大义。”(张尔歧《蒿庵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来华传教士
诗歌创作
诗歌
意象
西方学者
十九世纪
创作
年代
汉学
中国文学研究
明清之际
原文传递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
被引量:
35
5
作者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9,共12页
戏剧性独白是英语诗歌独特的形式。它使诗人和第一人称说话人分离,用戏剧性手法客观地探索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并塑造其性格。它受到古典诗歌和天主教忏悔传统影响,形成于英国中世纪社会和文化解体之时,它的产生与成长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
戏剧性独白是英语诗歌独特的形式。它使诗人和第一人称说话人分离,用戏剧性手法客观地探索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并塑造其性格。它受到古典诗歌和天主教忏悔传统影响,形成于英国中世纪社会和文化解体之时,它的产生与成长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六个多世纪来,戏剧性独白已经在英美文学中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美国
诗歌创作
戏剧性独白
抒情诗
抒情诗
信体诗
幽默性
原文传递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被引量:
33
6
作者
唐晓渡
北岛
《诗探索》
2003年第3期164-172,共9页
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无论就个人生活还是写作而言,你都一直处于——让我们使用一个比较谨慎的约定说法——“漂泊”的境遇中。由最初的非常态到后来的常态。
关键词
北岛
诗歌创作
语言
意象
民族文化
自我意识
原文传递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
26
7
作者
张捷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81,共14页
绪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沉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朦胧诗派对于中国新诗...
绪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沉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朦胧诗派对于中国新诗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朦胧诗
“自我”
童年经验
童话世界
诗歌创作
生命意识
性意识
语言
童年经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
26
8
作者
张节末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从先秦至唐 ,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
从先秦至唐 ,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思重大的感发作用。魏晋以后 ,在“声色大开”的背景下 ,“物感”的经验引导了感知优先于抒情的诗学倾向。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即是证据。玄学和佛教转变了古人的时间意识 ,时间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而是空。空的时间意识为以静观动的刹那直观提供了基础。比兴不再必须。王维的山水诗以空观色 ,山水在刹那直观之下 ,成为纯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物感
刹那直观
诗歌创作
先秦
唐诗思方式
演变
唐代
原文传递
论意境
被引量:
28
9
作者
袁行霈
《文学评论》
1980年第4期134-142,共9页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中国古典
诗歌
物境
诗歌创作
无我之境
陶渊明
艺术规律
有我之境
意境说
境界
原文传递
论谣谶与诗谶
被引量:
24
10
作者
吴承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3-110,112,共9页
论谣谶与诗谶吴承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古代的谶纬之学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哲学、历史与宗教方面,学者们对谶纬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很少人涉及谶纬学对于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谣谶与诗谶吴承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古代的谶纬之学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哲学、历史与宗教方面,学者们对谶纬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很少人涉及谶纬学对于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这一专题。诚能,假如只是从纯文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五行志》
文学批评
诗歌创作
宋代诗学批评
语言禁忌
《左传》
童谣
文学
创作
《后汉书》
民间歌谣
原文传递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被引量:
23
11
作者
袁行霈
《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第2期276-283,共8页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诗歌创作
画意
禅意
禅宗
世界观
胡应麟
禅学
境界
唐代
原文传递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
被引量:
22
12
作者
洪振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52,共6页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传记家查德·蔡斯在1951年撰写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中说;“狄金森是最伟大的女诗人,也许她与惠特曼同是美国诗...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传记家查德·蔡斯在1951年撰写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中说;“狄金森是最伟大的女诗人,也许她与惠特曼同是美国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大多数评论家对此似已同意。狄金森出自有名望的家庭,上过大学,除短期旅居外地,一生住在家乡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小镇,终生未嫁,1862年后几乎足不出户。她生前默默无闻,仅有七首小诗发表。死后4年,她的第一本诗集(116首)由M.L.托德和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现代主义
莎士比亚
爱默生
惠特曼
评论家
意象主义
心理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
美国
诗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被引量:
19
13
作者
孙玉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44,共9页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孙玉石冯至先生晚年又一次提起基督和尼采。一九八三年,他为自己的诗文选集撰写的代序言里,有过这样的一段真诚而动情的话:《新约·约翰福音》里有一章,说到犹太人把耶...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孙玉石冯至先生晚年又一次提起基督和尼采。一九八三年,他为自己的诗文选集撰写的代序言里,有过这样的一段真诚而动情的话:《新约·约翰福音》里有一章,说到犹太人把耶稣钉上十字架以前,用荆棘编成桂冠戴在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诗
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诗
爱情诗
《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
波特莱尔
《女神》
诗歌创作
沉钟社
原文传递
“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
被引量:
23
14
作者
肖曼琼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6,共4页
"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要实现"陌生化",诗人就需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陌生化"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诗歌翻译。译文中"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要实现"陌生化",诗人就需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陌生化"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诗歌翻译。译文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忠实再现原诗神韵,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叛逆。当然,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陌生化"手法的运用都必须适可而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语言
诗歌创作
诗歌
翻译
陌生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
被引量:
21
15
作者
尹虎彬
《民间文学论坛》
1996年第3期57-64,29,共9页
关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的程式这一特殊文体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学者,尤其是19世纪的荷马问题专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过口头诗歌创作中的程式概念。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口头传统
诗行
口头
创作
民间文学论坛
音步
口头诗学
共时性
口头性
诗歌
作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
被引量:
8
16
作者
许总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承续着元和艺术创新精神并促使诗歌境界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了唐诗艺术史上最后繁荣局面的重要诗人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温庭筠、段成式等人皆于宣宗大中末、懿宗咸通初相继辞世,唐诗的发展 也就进入了最后的衰微阶段.当然,就诗...
承续着元和艺术创新精神并促使诗歌境界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了唐诗艺术史上最后繁荣局面的重要诗人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温庭筠、段成式等人皆于宣宗大中末、懿宗咸通初相继辞世,唐诗的发展 也就进入了最后的衰微阶段.当然,就诗人数量及创作活动而言,这四十余年诗坛其实并不寂寞,除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罗隐、吴融、郑谷、韩偓、韦庄、李山甫、于(氵贲)、曹邺、唐彦谦、方干、司空图以及诗僧齐己、贯休等较具特色的诗人外,还活跃着许多小诗人,如与郑谷交游之张乔、许棠、喻坦之、剧燕、任涛、吴宰、张(虫宾)、周繇、李栖远、温宪、李昌符等人合称为“咸通十哲”,另有沈云翔、林绚、郑玘、刘业、唐珣、吴商叟、秦韬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
唐末诗人
创作
倾向
唐末文人
唐末
诗歌
艳情题材
诗风
诗歌创作
陆龟蒙
皮日休
原文传递
元代上京纪行诗论
被引量:
22
17
作者
邱江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元代从忽必烈立朝之初实行两京巡幸制,每岁大驾巡幸上都,持续时间近百年。在这场几乎与王朝相始终的大型巡幸活动中,"后宫诸闱、宗藩戚畹、宰执从寮、百司庶府,皆扈从以行",产生了大量上京纪行诗。本篇通过上京纪行诗的繁荣...
元代从忽必烈立朝之初实行两京巡幸制,每岁大驾巡幸上都,持续时间近百年。在这场几乎与王朝相始终的大型巡幸活动中,"后宫诸闱、宗藩戚畹、宰执从寮、百司庶府,皆扈从以行",产生了大量上京纪行诗。本篇通过上京纪行诗的繁荣、上京纪行诗的特征以及上京纪行诗的诗学史意义三方面的探讨,指出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创作中最值得记写的主题,它代表了元诗创作山川奇险、民俗丰富又充满异地乡愁等典型特征,在改变南宋萎靡诗风、拓展诗歌题材、革新传统诗体等方面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诗论
纪行诗
持续时间
诗歌创作
典型特征
诗歌
题材
忽必烈
原文传递
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被引量:
16
18
作者
阙国虬
《文学评论》
1983年第4期31-41,共11页
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这三种主要的外来影响的先后出现,受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制约,也与新诗本身的艺术发...
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这三种主要的外来影响的先后出现,受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制约,也与新诗本身的艺术发展,与新诗史上各种风格、众多流派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上半期,他注意引进法国象征派诗歌作为建设中国新诗的借鉴。在他的创作中,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是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但是,纵观他一生的文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所受的外来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外来影响
三十年代
诗歌
风格
独创性
中国新诗
法国象征派
象征派
诗歌
诗歌
艺术
诗歌创作
原文传递
论中国新诗
被引量:
16
19
作者
谢冕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11,共12页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极度辉煌。当一代完美的诗歌成为不可超越的规范,这种规范也意味着它造出了自身的美学危机。近代以来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中国文人谋求通过文学和诗的变革以达到强国新民的目的。新诗的诞生是一项对于...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极度辉煌。当一代完美的诗歌成为不可超越的规范,这种规范也意味着它造出了自身的美学危机。近代以来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中国文人谋求通过文学和诗的变革以达到强国新民的目的。新诗的诞生是一项对于中国诗学的最彻底的挑战。自清末诗界革命到民初新诗革命,中国诗歌为寻求适应时代潮流经历过艰难的探索。新诗的成功使它成为现代中国人无可替代的传达情感的方式。对中国新诗在告别古典的革命中出现的若干偏离的质疑,重申了传统对于发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诗
文学研究
美学价值
诗歌创作
艺术本体
原文传递
中英诗歌中的“意象”
被引量:
17
20
作者
竹辉
《外国语》
1988年第6期52-56,60,共6页
意象(imag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诗歌是一种精练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
意象(imag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诗歌是一种精练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正是由于诗歌的这些特点,“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意象派
中英
诗歌
思想知觉化
艺术风格
诗歌创作
现代派
诗歌
景物
语言媒介
中国古典诗词
嗅觉意象
原文传递
题名
诗歌象似修辞研究
被引量:
48
1
作者
卢卫中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处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文摘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 ,语言学家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 ,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 ,对于“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理论的证明和支撑 ,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来 ,国内外学者又将象似性理论用于文体分析和文学欣赏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 ,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 ,也存在于篇章层面 ,对于诗歌语篇而言尤其如此。文章认为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并提出诗歌的象似修辞理论 ,借以指导象似度高的诗歌的欣赏。
关键词
诗歌
象似性
象似修辞
语言
诗歌创作
对称象似
顺序象似
Keywords
poetry
iconicity
iconic rhetoric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被引量:
53
2
作者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6-91,共6页
文摘
本文想考察庞德的意象派诗和他早期对中国诗的兴趣以及翻译中国诗的关系。我们关心的是1911—1915这段庞德创作活动特别活跃的时期,而他广泛的兴趣、快速发展的思想和高产的诗歌创作很难使人理清。一般认为,他的小本子中国诗歌译集《华夏集》(Cathay,1915年4月首版,1916年9月以《祓除》重印,并增添了4首)是他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关键词
《华夏集》
意象派
庞德
中国
诗歌
诗歌创作
早期
创作
创作
活动
最大成就
兴趣
批评家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
43
3
作者
莫砺锋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0-79,共10页
文摘
宋人评论黄庭坚诗时,曾注意到黄诗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二引《豫章先生传赞》云:“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矣。”这是认为黄诗到晚期才跃入高境。而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却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
关键词
诗歌创作
黄庭坚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宋人
黔州
胡仔
东坡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
32
4
作者
周发祥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0-81,共12页
文摘
《诗经》的西播,起步早而历时长,它既是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源头,又是其曲折发展、逐步深化的一种标志。笔者试图从纵横两个角度就此做一番考察,期望有助于中外学术的交流。上篇《诗经》西播概况一、传教士的译介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陆续来华,开始接触了《诗经》。据说意人利玛窦初到广东,“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未一二年,四子五经皆通大义。”(张尔歧《蒿庵闲话》)
关键词
诗经
来华传教士
诗歌创作
诗歌
意象
西方学者
十九世纪
创作
年代
汉学
中国文学研究
明清之际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
被引量:
35
5
作者
肖明翰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9,共12页
文摘
戏剧性独白是英语诗歌独特的形式。它使诗人和第一人称说话人分离,用戏剧性手法客观地探索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并塑造其性格。它受到古典诗歌和天主教忏悔传统影响,形成于英国中世纪社会和文化解体之时,它的产生与成长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六个多世纪来,戏剧性独白已经在英美文学中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传统。
关键词
英国
美国
诗歌创作
戏剧性独白
抒情诗
抒情诗
信体诗
幽默性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被引量:
33
6
作者
唐晓渡
北岛
出处
《诗探索》
2003年第3期164-172,共9页
文摘
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无论就个人生活还是写作而言,你都一直处于——让我们使用一个比较谨慎的约定说法——“漂泊”的境遇中。由最初的非常态到后来的常态。
关键词
北岛
诗歌创作
语言
意象
民族文化
自我意识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
26
7
作者
张捷鸿
机构
山东师大国际交流学院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81,共14页
文摘
绪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沉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朦胧诗派对于中国新诗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
关键词
顾城
朦胧诗
“自我”
童年经验
童话世界
诗歌创作
生命意识
性意识
语言
童年经历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
26
8
作者
张节末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0-117,共8页
文摘
从先秦至唐 ,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 ,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思重大的感发作用。魏晋以后 ,在“声色大开”的背景下 ,“物感”的经验引导了感知优先于抒情的诗学倾向。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即是证据。玄学和佛教转变了古人的时间意识 ,时间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而是空。空的时间意识为以静观动的刹那直观提供了基础。比兴不再必须。王维的山水诗以空观色 ,山水在刹那直观之下 ,成为纯粹现象。
关键词
比兴
物感
刹那直观
诗歌创作
先秦
唐诗思方式
演变
唐代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意境
被引量:
28
9
作者
袁行霈
出处
《文学评论》
1980年第4期134-142,共9页
文摘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王国维
中国古典
诗歌
物境
诗歌创作
无我之境
陶渊明
艺术规律
有我之境
意境说
境界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谣谶与诗谶
被引量:
24
10
作者
吴承学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3-110,112,共9页
文摘
论谣谶与诗谶吴承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古代的谶纬之学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在哲学、历史与宗教方面,学者们对谶纬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很少人涉及谶纬学对于传统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这一专题。诚能,假如只是从纯文学的...
关键词
《汉书·五行志》
文学批评
诗歌创作
宋代诗学批评
语言禁忌
《左传》
童谣
文学
创作
《后汉书》
民间歌谣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被引量:
23
11
作者
袁行霈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第2期276-283,共8页
文摘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诗歌创作
画意
禅意
禅宗
世界观
胡应麟
禅学
境界
唐代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
被引量:
22
12
作者
洪振国
机构
五邑大学外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52,共6页
文摘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传记家查德·蔡斯在1951年撰写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中说;“狄金森是最伟大的女诗人,也许她与惠特曼同是美国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大多数评论家对此似已同意。狄金森出自有名望的家庭,上过大学,除短期旅居外地,一生住在家乡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小镇,终生未嫁,1862年后几乎足不出户。她生前默默无闻,仅有七首小诗发表。死后4年,她的第一本诗集(116首)由M.L.托德和T.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现代主义
莎士比亚
爱默生
惠特曼
评论家
意象主义
心理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
美国
诗歌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被引量:
19
13
作者
孙玉石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44,共9页
文摘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孙玉石冯至先生晚年又一次提起基督和尼采。一九八三年,他为自己的诗文选集撰写的代序言里,有过这样的一段真诚而动情的话:《新约·约翰福音》里有一章,说到犹太人把耶稣钉上十字架以前,用荆棘编成桂冠戴在那...
关键词
冯至诗
二十年代
中国现代诗
爱情诗
《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
波特莱尔
《女神》
诗歌创作
沉钟社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
被引量:
23
14
作者
肖曼琼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96,共4页
文摘
"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要实现"陌生化",诗人就需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陌生化"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而且适用于诗歌翻译。译文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忠实再现原诗神韵,给读者带来审美感受。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叛逆。当然,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陌生化"手法的运用都必须适可而止。
关键词
诗歌
语言
诗歌创作
诗歌
翻译
陌生化
Keywords
poetic language
poetry creation
poetry translation
defamiliarization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
被引量:
21
15
作者
尹虎彬
出处
《民间文学论坛》
1996年第3期57-64,29,共9页
文摘
关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的程式这一特殊文体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学者,尤其是19世纪的荷马问题专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过口头诗歌创作中的程式概念。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口头传统
诗行
口头
创作
民间文学论坛
音步
口头诗学
共时性
口头性
诗歌
作品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
被引量:
8
16
作者
许总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文摘
承续着元和艺术创新精神并促使诗歌境界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了唐诗艺术史上最后繁荣局面的重要诗人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温庭筠、段成式等人皆于宣宗大中末、懿宗咸通初相继辞世,唐诗的发展 也就进入了最后的衰微阶段.当然,就诗人数量及创作活动而言,这四十余年诗坛其实并不寂寞,除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罗隐、吴融、郑谷、韩偓、韦庄、李山甫、于(氵贲)、曹邺、唐彦谦、方干、司空图以及诗僧齐己、贯休等较具特色的诗人外,还活跃着许多小诗人,如与郑谷交游之张乔、许棠、喻坦之、剧燕、任涛、吴宰、张(虫宾)、周繇、李栖远、温宪、李昌符等人合称为“咸通十哲”,另有沈云翔、林绚、郑玘、刘业、唐珣、吴商叟、秦韬玉、
关键词
社会心理
唐末诗人
创作
倾向
唐末文人
唐末
诗歌
艳情题材
诗风
诗歌创作
陆龟蒙
皮日休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元代上京纪行诗论
被引量:
22
17
作者
邱江宁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文摘
元代从忽必烈立朝之初实行两京巡幸制,每岁大驾巡幸上都,持续时间近百年。在这场几乎与王朝相始终的大型巡幸活动中,"后宫诸闱、宗藩戚畹、宰执从寮、百司庶府,皆扈从以行",产生了大量上京纪行诗。本篇通过上京纪行诗的繁荣、上京纪行诗的特征以及上京纪行诗的诗学史意义三方面的探讨,指出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创作中最值得记写的主题,它代表了元诗创作山川奇险、民俗丰富又充满异地乡愁等典型特征,在改变南宋萎靡诗风、拓展诗歌题材、革新传统诗体等方面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元代
诗论
纪行诗
持续时间
诗歌创作
典型特征
诗歌
题材
忽必烈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被引量:
16
18
作者
阙国虬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出处
《文学评论》
1983年第4期31-41,共11页
文摘
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这三种主要的外来影响的先后出现,受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制约,也与新诗本身的艺术发展,与新诗史上各种风格、众多流派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上半期,他注意引进法国象征派诗歌作为建设中国新诗的借鉴。在他的创作中,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是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但是,纵观他一生的文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所受的外来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关键词
戴望舒
外来影响
三十年代
诗歌
风格
独创性
中国新诗
法国象征派
象征派
诗歌
诗歌
艺术
诗歌创作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国新诗
被引量:
16
19
作者
谢冕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11,共12页
文摘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极度辉煌。当一代完美的诗歌成为不可超越的规范,这种规范也意味着它造出了自身的美学危机。近代以来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中国文人谋求通过文学和诗的变革以达到强国新民的目的。新诗的诞生是一项对于中国诗学的最彻底的挑战。自清末诗界革命到民初新诗革命,中国诗歌为寻求适应时代潮流经历过艰难的探索。新诗的成功使它成为现代中国人无可替代的传达情感的方式。对中国新诗在告别古典的革命中出现的若干偏离的质疑,重申了传统对于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中国
新诗
文学研究
美学价值
诗歌创作
艺术本体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英诗歌中的“意象”
被引量:
17
20
作者
竹辉
出处
《外国语》
1988年第6期52-56,60,共6页
文摘
意象(imag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诗歌是一种精练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正是由于诗歌的这些特点,“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英美意象派
中英
诗歌
思想知觉化
艺术风格
诗歌创作
现代派
诗歌
景物
语言媒介
中国古典诗词
嗅觉意象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诗歌象似修辞研究
卢卫中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48
原文传递
2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53
原文传递
3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莫砺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43
原文传递
4
《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周发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32
原文传递
5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35
原文传递
6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唐晓渡
北岛
《诗探索》
2003
33
原文传递
7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张捷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2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
张节末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26
原文传递
9
论意境
袁行霈
《文学评论》
1980
28
原文传递
10
论谣谶与诗谶
吴承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4
原文传递
11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袁行霈
《社会科学战线》
1980
23
原文传递
12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
洪振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孙玉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19
原文传递
14
“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
肖曼琼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
尹虎彬
《民间文学论坛》
1996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
许总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8
原文传递
17
元代上京纪行诗论
邱江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2
原文传递
18
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阙国虬
《文学评论》
1983
16
原文传递
19
论中国新诗
谢冕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16
原文传递
20
中英诗歌中的“意象”
竹辉
《外国语》
1988
1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