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6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ss手术与改良Ravitch手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9
1
作者 曾骐 张娜 +1 位作者 范茂槐 贺延儒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97-400,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Nuss手术与传统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方法随访3年224例漏斗胸手术,其中Nuss手术148例,改良Ravitch手术76例,将两种术式一般情况、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2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Nuss手术与传统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方法随访3年224例漏斗胸手术,其中Nuss手术148例,改良Ravitch手术76例,将两种术式一般情况、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2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无差异,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uss组(48.63±12.66)、(6.57±12.69)明显少于Ravitch组(90.99±17.24)、(29.25±15.02),有极显著性差异;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Nuss组(10.78±12.78)、(1.27±0.55)、(6.81±0.55)低于Ravitch组(27.83±11.73)、(3.63±0.95)、(9.59±0.72),有显著性差异;仅术后引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Nuss组为10.8%,包括2例气胸、10例皮下气肿、1例支架移位、2例疼痛和1例获得性脊柱侧弯。Ravitch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包括气胸、缝线反应和支架移位各1例。两组并发症均无严重致命性,且预后良好。术后1年内、2年内及取支架后患儿及家长满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创矫正小儿漏斗胸的Nuss手术与改良Ravitch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而隐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活动早、不需游离胸壁肌肉皮瓣,不需肋软骨或胸骨的切除、长期保持胸部伸展性,扩张性、柔韧性和弹性等优点。患者手术时机可由3岁到成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手术适应证的正确选择。广泛对称性的漏斗胸尤其合并扁平胸是Nuss手术的最佳选择。凹陷重的局限型漏斗胸及严重不对称的漏斗胸应首选改良Ravitch手术。随着经验的积累,Nuss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将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 胸外科手术 NUSS手术 Ravitch手术
原文传递
胸外科术后72小时内患者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朱丽霞 高凤莉 +3 位作者 梁晓坤 王秋俐 罗虹辉 邓海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了解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Kolcaba简化的舒适状况量表(GCQ)对123例胸外科术后24h、48h、72h患者分别进行测量。结果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为中高度舒适,且与术后时间密切相关,随... 目的了解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Kolcaba简化的舒适状况量表(GCQ)对123例胸外科术后24h、48h、72h患者分别进行测量。结果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为中高度舒适,且与术后时间密切相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舒适度逐渐提高(P<0.01);术后72h内患者对陪伴的需求高,并且术后疼痛和疲倦较剧烈;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术后患者适当放宽陪伴制度,并关注术后患者疼痛和疲倦的生理不适。根据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实施不同的护理,从而提高胸外科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术后患者 舒适
原文传递
366例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5
3
作者 郭伟 龚太乾 +6 位作者 蒋耀光 王如文 马铮 牛会军 刘学海 杨帆 孟胜蓝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特点.方法 回顾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66例接受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情况.男278例,女88例;年龄(60.9±8.3)岁.病变长度(4.6±... 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特点.方法 回顾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66例接受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情况.男278例,女88例;年龄(60.9±8.3)岁.病变长度(4.6±2.0)cm.行胸腔镜加开腹手术269例,胸腹腔镜联合手术97例.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304.3 ±66.2)min;术中失血量(299.0±197.5) ml;清扫淋巴结(19.1±5.9)个.31例(8.5%)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死亡9例(2.5%).术中并发症19例(5.2%),术后并发症162例(44.3%).结论 本组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出血(3.6%),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颈部吻合口瘘(16.7%).患者术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吻合口-胸腔瘘及吻合口-气管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腹腔镜 食管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胸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65
4
作者 宋春凤 李辉 +9 位作者 田博 陈硕 苗劲柏 傅毅立 游宾 陈其瑞 李彤 胡晓星 张文谦 胡滨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胸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发生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除术前常规检查以外,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后... 目的探讨胸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发生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除术前常规检查以外,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后行下肢多普勒超声以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如患者出现肺动脉栓塞的典型症状、Caprini评分≥9分或新发DVT,则行CT肺动脉造影除外有无新发肺动脉栓塞(PE)。全部患者接受Caprini风险评估。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VTE预防。分别对定量资料、分类资料等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45例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男性207例,女性138例,年龄范围:15-85岁。包括145例良性疾病患者和200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类型包括285例肺手术、27例食管手术、22例纵隔手术及11例其他手术。全组共48例发生VTE(13.9%),其中包括39例(81.2%)DVT,1例(2.1%)PE和8例(16.7%)DVT+PE。诊断VTE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5 d。胸部良性疾病术后VTE发生率为9.0%,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7.5%(χ2=5.112, P〈0.05)。肺手术后VTE发生率为12.6%,其中肺良性疾病为7.5%,肺恶性肿瘤为16.4%(χ2=4.946,P〈0.05)。按Caprini评分分组,低危组(≤4分)发生率为0(0/77)、中危组(5-8分)为15.2%(33/217),高危组(≥9分)为29.4%(15/51)(Z=-12.166,P〈0.05)。98.2%的肺恶性肿瘤患者为中危或高危组,仅3例为低危组,低至高危组的VTE发生率分别为0、13.4%和32.1%。结论胸外科大手术术后VTE的总体发生率为13.9%,其中肺恶性肿瘤为16.4%。术后VTE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Caprini评分可有效筛选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胸外科手术 肺肿瘤
原文传递
食管良性疾病的胸腔镜手术 被引量:61
5
作者 王俊 刘军 +3 位作者 李剑锋 姜冠潮 赵辉 张国良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疾病的胸腔镜治疗技术在我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 4个胸腔镜套管切口下分别为 2 9例食管良性疾病病人施行手术治疗 ,其中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15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 6例、食管结核病灶清除术、食管憩... 目的 探讨食管良性疾病的胸腔镜治疗技术在我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 4个胸腔镜套管切口下分别为 2 9例食管良性疾病病人施行手术治疗 ,其中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15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 6例、食管结核病灶清除术、食管憩室切除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各 2例、食管囊肿切除和取异物术各 1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有 3例病人中转开胸手术 ,其中 2例因食管粘膜撕裂、1例因胸膜致密粘连。平均手术时间为 95min ,术后平均住院日为 6d。结论 食管良性疾病的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瘢痕小 ;这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疾病 腔镜检查 胸外科手术 食管肌层 憩室
原文传递
胸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0
6
作者 张倩 易杰 黄宇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 筛选胸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23 ~ 83岁,体重43~ 92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2h,术前核心体温36.0~ 37.5℃.入室后测量核心体温.术中鼻咽温度低于36℃定义为低... 目的 筛选胸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23 ~ 83岁,体重43~ 92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2h,术前核心体温36.0~ 37.5℃.入室后测量核心体温.术中鼻咽温度低于36℃定义为低体温.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将患者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术中液体总入量(含输血量)、麻醉时间和方式、手术时间和方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94例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发生率为78.3%.体温最低为33.6℃.2组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液体总入量和入室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液体总入量>2 000 ml(OR值3.499,P<0.05)和入室体温较低(OR值0.074,P<0.05)是胸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液体总入量>2 000 ml和入室体温较低是胸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危险因素 胸外科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原文传递
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0
7
作者 耿志宇 吴新民 +2 位作者 赵国立 马琼 苏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全麻复令硬膜外腔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手术4h、术毕、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全麻复令硬膜外腔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手术4h、术毕、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反应蛋白、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皮质醇GEA组术中术后无显著改变,但GA组术毕和术后1d显著升高(P<0.05),术后3d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前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浆肾上腺素、IL-10术中术后均无显著变化。两组血清ACTH、IL-6及CRP术中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硬膜外腔阻滞可以减轻胸部手术的应激反应。IL-6是较CRP更灵敏的反映组织损伤的炎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阻滞 应激反应 胸外科手术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细胞因子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肺部微小结节的微创伤诊治 被引量:51
8
作者 何建行 杨运有 张镜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确定肺部微小病灶的微创诊治方法。方法 对CT和X线胸片发现肺部病灶在 1 3cm以下的 2 6例病人 ,利用胸部微创伤外科技术将之楔形切出 ,肿物完整送作快速连续多层病理冰冻切片以确诊 ,恶性者作进一步肺叶切除加淋巴清扫。淋巴结各组病... 确定肺部微小病灶的微创诊治方法。方法 对CT和X线胸片发现肺部病灶在 1 3cm以下的 2 6例病人 ,利用胸部微创伤外科技术将之楔形切出 ,肿物完整送作快速连续多层病理冰冻切片以确诊 ,恶性者作进一步肺叶切除加淋巴清扫。淋巴结各组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转移。术后 14例未作化疗和放疗 ,5例化疗 1~ 2疗程。结果  19例最后诊断为恶性 ,占 73 % ,全部为I期 ;6例为良性 ,占2 7%。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CT定性诊断相符率 63 %。随访 7~ 56个月 ,平均 2 3个月 ,全部病例生存。结论 对抗炎 2周或抗结核 1个月无效的肺部微小病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部微小结节 胸外科手术 微创伤
原文传递
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凝血状态分析 被引量:54
9
作者 黄莹 王春梅 +6 位作者 张毅 宁雅婵 隗立兵 宋礼坡 支修益 鄢丹 吉训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4-86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与凝血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物理预防血栓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将... 背景与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与凝血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物理预防血栓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将床旁下肢静脉超声、血常规、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结果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对发生血栓人群的一般信息、病种、手术方式、凝血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年龄22岁-80岁,男34例,女16例。共有11例患者出现小腿深静脉血栓(22.0%),男性发生术后血栓的比例为29.4%(10/34),女性为6.3%(1/16)。恶性肿瘤的DVT发生率为23.5%(8/34),非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8.6%(3/16)。比较发生血栓和未发生血栓组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延长外,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即便在充分物理预防的基础上,胸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仍为高发,且男性、恶性肿瘤患者多见;术后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术后 深静脉血栓 凝血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崔松平 李辉 +2 位作者 田博 宋春凤 胡滨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3-760,共8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生率并非少见,本研究旨在分析肺癌术后VTE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防治VTE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背景与目的肺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发生率并非少见,本研究旨在分析肺癌术后VTE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防治VTE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除术前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行下肢多普勒超声以明确有无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 T)。患者术前术后均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V TE将患者分为V TE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术式等)、肿瘤病理相关资料(病理分型、血管浸润、病理分期等)。结果按照纳入标准,本研究共对339例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男性166例,女性173例,年龄范围23岁-86岁。术后共39例发生VTE,发生率为11.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吸烟状况、基础疾病等,除年龄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术前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肿瘤标记物、肺功能、下肢静脉超声等,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水平及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比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手术方式、出血量、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血管侵犯等,手术时长、手术方式(开胸vs胸腔镜)、出血量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在年龄、术前CEA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水平、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比率、开胸手术比率、手术时长、出血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与VTE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癌 胸外科手术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0
11
作者 张卫强 左建新 +2 位作者 谭健 梁海龙 赵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确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老年NSCLC患者8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ATS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采...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确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老年NSCLC患者8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ATS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采取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1周内的心、肺功能评定情况。结果 (1)VATS组共有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6%,其中4.7%(2/43)的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14.0%(6/43)的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共有22例发生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9.5%,其中24.3%(9/37)的患者并发症发生于心脏,35.1%(11/37)的患者并发症发生于肺部。VAT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VATS组患者心脏和肺部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TS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高于对照组(P<0.05),VATS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采取VATS进行开胸手术可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其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非小细胞肺 手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下载PDF
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与开放手术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李京沛 谭黎杰 +10 位作者 王群 汪灏 冯明祥 范虹 徐松涛 蒋伟 钱成 葛棣 徐正浪 沈亚星 张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9-341,361,共4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827例接受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腔镜482例和常规开胸345例。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827例接受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腔镜482例和常规开胸345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中期生存情况。结果与开胸组相比,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更多[(28.3±5.1)个对(27.4±5.6)个,P=0.017],术后住院时间短[(14.6±5.6)天对(16.9±9.3)天,P=0.000],再入ICU率低(5.6%对10.1%,P=0.014),围手术期病死率低(1.0%对3.2%,P=0.027),围手术期总体并发症少(37.6%对44.9%,P=0.033),呼吸系统并发症少(9.3%对13.9%,P=0.040)。胸腔镜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略优于开胸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与开胸手术与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相比,围手术期疗效优势比较明显,中期疗效的优势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微创食管切除术 总体生存率
原文传递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进展 被引量:45
13
作者 姜冠潮 杨帆 王俊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1-293,共3页
当今,包括肺叶切除、食管切除等绝大部分胸外科手术均可以通过胸腔镜完成,特别是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已经分别于2006年、2007年成为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美国胸部医师协会(ACCP)肺癌治疗指南中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叶切除手术 腔镜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手术治疗 胸外科手术 食管切除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耐多药肺结核188例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李文涛 姜格宁 +2 位作者 高文 肖和平 丁嘉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24-526,共3页
目的总结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1月共行肺结核手术906例,其中MDR-PTB 188例(20.8%),手术200例次,2次手术12例;肺叶切除85例次,肺叶切除并袖式及气管、支气管成形16例次... 目的总结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1月共行肺结核手术906例,其中MDR-PTB 188例(20.8%),手术200例次,2次手术12例;肺叶切除85例次,肺叶切除并袖式及气管、支气管成形16例次,全肺切除48例次,余肺切除术3例次,支气管胸膜瘘(BPF)瘘管修补术5例次,胸廓成形并BPF修补22例次,脓胸剥脱并BPF修补6例次,开窗引流9例次,肋床引流5例次,右总支气管节段切除1例次。术前均行有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2~3个月。结果术中死亡率为0.5%(1/200)。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3.2%(6/187),其中呼吸衰竭和心肌梗死各2例,肾衰竭和大咯血各1例。并发症率为13.9%(26/187),BPF 11例,占并发症的42.3%(12/26)。所有患者术前痰菌均为阳性,术后阳性2例。随访时间6.7年(3个月至15年)。术后继续术前的抗结核方案治疗3~18个月。结论对持续痰菌阳性、病灶已局限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药性 多药 胸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漏斗胸的分型和微创Nuss手术 被引量:46
15
作者 曾骐 张娜 +1 位作者 陈诚豪 贺延儒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将漏斗胸按对称性进行分型,探讨微创Nuss手术方法的改良,以期扩大手术适应证,改进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403例采用Nuss手术治疗的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9例,女性104例,年龄2岁7个月-32岁,平均(8... 目的将漏斗胸按对称性进行分型,探讨微创Nuss手术方法的改良,以期扩大手术适应证,改进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403例采用Nuss手术治疗的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9例,女性104例,年龄2岁7个月-32岁,平均(8.0±5.1)岁。根据畸形情况和术中支架设计的实际需要将Park分型简化为对称型、偏心型和不均衡型。对称型采用了传统Nuss手术;非对称性的偏心型和不均衡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个性化的钢板设计和手术方法。结果全组患者对称型占63.9%(257/403),偏心型占11.9%(48/403),不均衡型占24.3%(98/403)。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65min,术中出血量1—80m1,住院时间4~12d。术后优良率100%。随访1个月-5年,优良率为97.0%。再手术5例,1例术后支架下滑移位导致复发,4例术后-侧凸起畸形均再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23例占5.7%。除上述5例外,心包损伤2例,支撑架下滑撕开肋间2例,膈肌损伤2例;术后血胸1例,气胸8例,2例间断疼痛2个月,1例持续性疼痛后导致获得性脊柱侧弯。结论将漏斗胸按对称性进行分型,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以扩大Nuss手术的适应证,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 胸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胸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16
作者 陈刚 肖朴 +1 位作者 花柱明 崔建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6-268,共3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胸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医学和经济学效益。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对比观察 2 6 8例胸外科患者围术期不同给药方法的临床和经济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用药组相比较 ,其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差... 目的 探讨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胸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医学和经济学效益。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对比观察 2 6 8例胸外科患者围术期不同给药方法的临床和经济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用药组相比较 ,其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差别无显著性 ,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差别亦无明显性 ,而住院总费用及抗生素费用等则明显低于常规用药组。结论 围术期应用双剂头孢西丁预防胸外科术后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预防性抗生素 围术期 感染
下载PDF
基于加速术后康复的胸外科手术预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42
17
作者 刘子嘉 张路 +8 位作者 刘洪生 仓静 王天龙 闵苏 陈丽霞 陈伟 李单青 黄宇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胸外科手术预康复管理专家共识”工作小组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387-401,共15页
预康复管理是加速术后康复的重要内容和启动环节。胸外科手术前多模式预康复可提高患者的围术期功能状态、改善手术预后的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胸外科预康复的具体实施流程与内容尚缺乏指导规范,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困惑。《基... 预康复管理是加速术后康复的重要内容和启动环节。胸外科手术前多模式预康复可提高患者的围术期功能状态、改善手术预后的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胸外科预康复的具体实施流程与内容尚缺乏指导规范,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困惑。《基于加速术后康复的胸外科手术预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2)》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多次专家讨论结果,在胸外科预康复适用范围、推荐应用时间、预康复前综合评估、具体实施内容及管理流程5个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康复 加速术后康复 胸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下载PDF
直径大于5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与开胸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2
18
作者 卜梁 李运 +5 位作者 杨帆 赵辉 姜冠潮 李剑锋 刘军 王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施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4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病例114例,在这114例患者中男...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施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4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病例114例,在这114例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6±10.5岁(29~81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组(V组)和开胸手术组(T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变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生存复发数据。结果:全部114例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叶切除72例,复合肺叶切除18例,全肺切除24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死亡2例(T组病例均为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V组病例共34例,T组病例共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术前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相当,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病变部位分布均相似,手术时间V组明显短于T组[(208.2±57.0)min vs.(256.4±70.3)min,P=0.001],术中出血量V组明显少于T组[(269.1±176.2)mL vs.(591.9±169.7)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13.3%vs.21.3%,P=0.232),术后引流时间[(8.6±3.9)d vs.(9.0±5.0)d,P=0.693],住院时间[(11.7±6.8)d vs.(12.8±7.1)d,P=0.431],淋巴结清扫站数(5.0±2.2 vs.5.1±1.1,P=0.885)、枚数(18.5±9.6 vs.19.2±9.1,P=0.7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复发率V组略低于T组(3.5%vs.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总生存率(1年90.0%vs.80.3%;2年76.9%vs.62.9%;3年65.9%vs.55.3%;P=0.163)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仍显示Ⅱ期(73.5%vs.63.4%,P=0.673)和Ⅲ期(59.3%vs.50.9%,P=0.179)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部分肿瘤直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肺切除术 腔镜检查 胸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癌根治术对早期肺癌淋巴结清扫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王光宇 初向阳 +3 位作者 李国 薛志强 张连斌 侯晓彬 《中国医药》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404例早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操作孔组(203例)和...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404例早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操作孔组(203例)和开胸组(201例),单操作孔组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开胸组采用常规开放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胸引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单操作孔组清扫淋巴结数及淋巴结转移例数与开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操作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119±50)ml比(166±78)m1],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胸组[(4.9±2.2)d比(5.5±2.7)d,(10.1±2.6)d比(12.9±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7.4%(15/203)比13.9%(28/20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而其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单操作孔 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综合保温护理在胸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杨丽萍 熊光琼 +1 位作者 李婷 唐卫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22期3861-3864,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外科全身麻醉(全麻)手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该院实施胸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胸外科全身麻醉(全麻)手术中保温护理措施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该院实施胸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主动保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5 min(T0)、术中30 min(T1)、术中60 min(T2)、术毕(T3)各时间点的体温及术中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的心率、血压、乳酸水平、炎症应激反应情况。结果入室后麻醉前,两组患者的体温均在36.15~37.07℃;手术开始后两组患者的体温均出现下降,在T2时最低;两组患者T1~T3各时间点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乳酸、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麻醉复苏室(PACU)后各时间点的麻醉苏醒评分(Aldrete评分)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外科全麻手术患者实施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护理可明显降低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对乳酸、心率、血压、炎症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保温护理 胸外科手术 麻醉 全身 体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