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ncreatic cancer: A review of clinical diagnosis, epidemiology, treatment and outcomes 被引量:200
1
作者 Andrew McGuigan Paul Kelly +3 位作者 Richard C Turkington Claire Jones Helen G Coleman R Stephen McCa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43期4846-4861,共16页
This review aims to outline the most up-to-date knowledge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risk, diagnostics, treatment and outcomes, while identifying gaps that aim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understudied mali... This review aims to outline the most up-to-date knowledge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risk, diagnostics, treatment and outcomes, while identifying gaps that aim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understudied malignancy.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is a lethal condition with a rising incidence, predicted to becom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some regions. It often presents at an advanced stage, which contributes to poor five-year survival rates of 2%-9%, ranking firmly last amongst all cancer sites in terms of prognostic outcomes for patient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sk factor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this disease is essential to inform both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potential preventive and/or early detection measur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gh-risk patients who could benefit from screening to detect pre-malignant conditions such as 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and 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 is urgently required, however an acceptable screening test has yet to be identified. The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is evolv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medical therapies such as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and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however this has only led to modest improvements in outcom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is desirable to move towards a precision medicine era, where pancreatic cancer therapy can be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 while unnecessary treatments that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 quality of life could be prevented for others. Research efforts must als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ents and delivery systems. Overall, considerable progress is required to reduce th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pancreatic cancer. Recent, renewed efforts to fund large consortia and research into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re welcomed, but further streams will be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the momentum needed to bring breakthroughs seen for other cancer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Pancreatic cancer risk factors Pancreatic cancer treatment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6
2
作者 赵玉沛 胡亚 +4 位作者 廖泉 戴梦华 吴巍巍 蔡力行 朱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4年2月收治的 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2例患者年龄 13 5 3岁 ,平均2 9 1岁 ,其中女性 11例 ,男性 1例。肿瘤位于胰头 6例 ... 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4年2月收治的 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2例患者年龄 13 5 3岁 ,平均2 9 1岁 ,其中女性 11例 ,男性 1例。肿瘤位于胰头 6例 ,胰颈部 1例 ,胰体尾部 5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B超发现胰腺低回声实性或囊实性占位。CT检查发现胰腺低密度占位病变 ,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出现明显不规则强化。血清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 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例行胰头肿物切除术及胰管空肠吻合术 ,1例行胰头肿物切除术 ,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及远端胰管空肠吻合术 ,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对 10例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4 3个月 ,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 ,多发于青年女性 ,切除肿瘤后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肿瘤 乳头状瘤 胰头 诊断和治疗 胰管空肠吻合术 肿物切除术 发现 回声 低密度
原文传递
胰岛素瘤404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85
3
作者 赵玉沛 丛林 +5 位作者 张太平 廖泉 戴梦华 刘子文 蔡力行 朱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53-2007年诊治404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cm者占79.6%。36.2%的肿瘤位于胰头部,28.2%位于胰体部,35.6%位于胰尾部。18例(4.5%)为恶性胰岛素瘤,34例(9.... 目的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53-2007年诊治404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cm者占79.6%。36.2%的肿瘤位于胰头部,28.2%位于胰体部,35.6%位于胰尾部。18例(4.5%)为恶性胰岛素瘤,34例(9.0%)为多发性肿瘤。96.0%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89.6%血胰岛素/血糖比值>0.3。术前定位检查发现胰岛素瘤敏感性:经腹超声检查36.8%,普通平扫CT24.7%,增强CT66.7%,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92.7%,MRI31.6%,生长抑素受体显像33.3%,超声内镜(EUS)79.1%,选择性动脉造影(SAG)84.6%,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取血(PTPC)测定胰岛素88.1%,动脉刺激静脉取血(ASVS)测定胰岛素87.0%。术中定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细针穿刺活检89.2%,术中超声(包括腹腔镜超声)检查90.0%。73.1%的病例可行肿瘤的局部摘除术。结论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是目前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首选方法。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对部分条件适宜的病例可选用腹腔镜手术,但对多发胰岛素瘤仍应仔细开腹探查,避免遗漏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岛素瘤
原文传递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4
4
作者 张四青 习燕华 +1 位作者 钟树妹 郭经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NAFLD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NAFLD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及治疗组(30例)。两组均在二甲双胍1 500 mg/d基础上联合用药,对照组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5 mg/d,治疗组口服格列美脲2 mg/d,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量。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12周停药3 d后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于0、30、60、120、180 min行血糖、胰岛素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脏胰岛素抵抗指数(HRI)、Matsuda指数(MSI)、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F)、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及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FBG、2 h PG、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NS、ln MSI、ln HOMA-βF、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HOMA-IR、ln HRI、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3例发生低血糖,对照组9例发生低血糖,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37)。结论格列美脲或格列吡嗪控释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伴NAFL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早相胰岛素分泌,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早相胰岛素分泌,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脂肪肝 格列美脲 胰岛素抗药性 β细胞 胰腺
下载PDF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78
5
作者 郭林杰 唐承薇 《胃肠病学》 2012年第5期276-278,共3页
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肠胰NETs(GEP-NETs)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结直肠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对GEP-NETs的认识和研究相对滞后。目的:汇总我国历年发... 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肠胰NETs(GEP-NETs)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结直肠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对GEP-NETs的认识和研究相对滞后。目的:汇总我国历年发表的报道GEP-NETs的文献,分析国内GEP-NETs的临床特点和研究现状。方法:以"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类癌"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纳入GEP-NETs原始病例相关文献,对GEP-NETs病例的地域分布、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预后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文献863篇,报道GEP-NETs 11 671例,报道病例集中分布于华东、华北地区(54.9%)。胰腺NETs报道例数最多(5807例),其中功能性胰腺NETs占89.6%。5001例(42.8%)患者具有特征性NETs表现。GEP-NETs的误诊率为55.1%(1544/2802),其定位诊断以常规胃肠镜、B超、CT检查为主。外科手术切除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治愈率为83.0%(4052/4882)。结论:我国临床医师对GEP-NETs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总体发病和预后情况不明。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NETs数据库,以了解国内该类疾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流行病学 中国
下载PDF
PCR在鸭瘟临床诊断和免疫及致病机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0
6
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9 位作者 刘菲 宋涌 袁桂萍 韩晓英 徐超 廖永洪 周伟光 文明 贾仁勇 陈孝跃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370,共7页
根据GenBank文献,应用Oligo6 0分析软件合成了用于扩增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s,DPV)EcoRⅠ765bp片段的1对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EcoRⅠ片段的246~266nt,下游引物(P2)位于EcoRⅠ片段的727~744nt,以DPVCHa株DNA为模板,筛选PCR最佳反... 根据GenBank文献,应用Oligo6 0分析软件合成了用于扩增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s,DPV)EcoRⅠ765bp片段的1对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EcoRⅠ片段的246~266nt,下游引物(P2)位于EcoRⅠ片段的727~744nt,以DPVCHa株DNA为模板,筛选PCR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DPV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强毒株DPV鸭胚培养物和弱毒株的鸡胚培养物进行扩增,均可获得498bp的DNA片段。而对正常鸭(鸡)胚和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鸭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证明了PCR方法的特异性。对DPVCHa株鸡胚毒提取物DNA进行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10fg。用病毒分离、Dot-ELISA和PCR三种方法分别检测1990~2002年期间送检的临床样品,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χ2分析,证明PCR检出率明显高于前2种方法。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头、肌肉、骨髓、食道共18种组织和粪便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①皮下接种4h后,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为阳性,8h后18种组织和粪便均为阳性;②口服接种4h后舌头和食道为阳性,8h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性 胸腺 胰腺 舌头 小脑 食道 大脑 DPV 法氏囊 鸭瘟病毒
下载PDF
胰腺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50
7
作者 周总光 曾勇 +6 位作者 杨品华 程中 赵纪春 舒晔 高贤华 严律南 张肇达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为揭示胰腺微循环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用保留动态信息和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微循环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法、FITC红细胞标记胰腺微循环活体荧光显微观察法 ,对人、猴、狗、鼠、兔胰腺微循环通道的构筑特征、胰腺活体微循环的动力学特点进... 为揭示胰腺微循环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用保留动态信息和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微循环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法、FITC红细胞标记胰腺微循环活体荧光显微观察法 ,对人、猴、狗、鼠、兔胰腺微循环通道的构筑特征、胰腺活体微循环的动力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形态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小叶内动脉与小叶内静脉之间包括了胰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极毛细血管床 ;2胰腺微循环的流向是由内分泌部流向外分泌部 ,胰岛 -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 ;3胰腺小叶多由独支的小叶内动脉供血 ,相邻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间无吻合存在 ,属终动脉 ,这一解剖学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缺血及小叶内灶性坏死的解剖学基础 ;4生理状态下胰腺微循环表现为稳定的毛细血管灌注形式 ,灌流量为 1.18± 0 .0 5 nl/m in;急性胰腺炎早期出现 FITC-RBC流量减少、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 ,提示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胰岛 -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微循环 结构 功能 急性胰腺
下载PDF
黄精多糖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保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53
8
作者 王艺 彭国庆 +4 位作者 江新泉 宋文刚 张秋玲 王庆宝 李文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2期8-16,共9页
目的:研究黄精多糖(polygona-polysaccharose,PSP)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后,黄精多糖低、中... 目的:研究黄精多糖(polygona-polysaccharose,PSP)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后,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低(200 mg/kg)﹑中(400 mg/kg)﹑高(800 mg/kg)剂量黄精多糖溶液灌胃干预12周。每周称量大鼠空腹体质量;造模成功后2、4、6、8、10、12周测量各组大鼠基础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分别于造模前3 d、造模后3 d、造模成功后每两周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空腹血糖值(fasting blood glcose,FBG);第4、8、12周末心脏取血测量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C肽(C-peptide,C-P)﹑胰岛素(insulin,INS)、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值;于造模成功后4、8、12周处死大鼠取胰腺行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进食量、饮水量、尿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MDA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基础体质量、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血清SOD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进食量、饮水量、尿量、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MDA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基础体质量、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血清SOD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精多糖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明显形态完善,胰岛细胞明显增多。结论:黄精多糖能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症状,显著降低血糖、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提高组织胰岛素及C-肽表达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黄精多糖 血糖 胰腺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的外科治疗(附21例报告) 被引量:51
9
作者 彭承宏 程东峰 +7 位作者 周光文 杨卫平 雷若庆 金晓龙 袁菲 陈琳 张圣道 李宏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总结 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 (SPT)在本中心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1例SPT并分成包膜完整组和无完整包膜组,经SAS6. 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目前无肿瘤复发。肿瘤扩大切除术中各术式...  目的 总结 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 (SPT)在本中心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1例SPT并分成包膜完整组和无完整包膜组,经SAS6. 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目前无肿瘤复发。肿瘤扩大切除术中各术式的选择与肿瘤部位有显著性差别(P=0 .038);肿瘤包膜是否完整与病程(P=0. 029)、术中冰冻判断有恶性细胞 (P=0. 001)及肿瘤大小(P=0 .0004)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包膜是否完整的判断结果直接影响所采取的手术方式 (P=0 .001)。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SPT的有效途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胰腺 外科治疗 术中 乳头 恶性细胞 包膜 冰冻 有效途径 显著性
原文传递
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谢碧文 王志坚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2-27,共6页
采用光镜技术对瓦氏黄颡鱼的消化道和消化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黏膜为复层上皮 ,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 ;胃 U形 ,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 ,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 ,肠粘... 采用光镜技术对瓦氏黄颡鱼的消化道和消化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黏膜为复层上皮 ,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 ;胃 U形 ,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 ,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 ,肠粘膜也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 ,肝小叶分界不明显 ,肝细胞索明显 ,胰腺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胰腺 食道 瓦氏黄颡鱼 消化道 消化腺 组织结构 消化系统
下载PDF
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gastro-entero-pancreatic system 被引量:45
11
作者 Sara Massironi Valentina Sciola +3 位作者 Maddalena Peracchi Clorinda Ciafardini Matilde Pia Spampatti Dario Cont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5期5377-5384,共8页
Gastro-entero-pancreatic (GEP)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 are rare neoplasms, although their prevalence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oreover,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d clinical recogni... Gastro-entero-pancreatic (GEP)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 are rare neoplasms, although their prevalence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oreover,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d clinical recogn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neoplasms. They show extremely variable biological behavior and clinical course. Most NETs have endocrine function and secrete peptides and neuroamines that cause distinct clinical syndromes, including carcinoid syndrome; however, many are clinically silent until late presentation with mass effects.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for each patien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kely natural history of the tumor and general health of the pat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e surgery for cure or palliation, and a variety of other cytoreductive techniques, and medical treatment including chemotherapy, and biotherapy to control symptoms due to hormone release and tumor growth, with somatostatin analogues (SSAs) and alphainterferon. New biological agents and somatostatintagged radionuclides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Advances in the therapy and development of centers of excellence which coordinate multicent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herefor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GEP N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CARCINOIDS Entero-endocrine tumors Pancreatic tumors Medical treatment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 被引量:41
12
作者 苗毅 刘续宝 +2 位作者 赵玉沛 王春友 杨尹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2,共6页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规范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多学科综合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2008年制定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讨论稿)》予以修订。本次修订在原版本基础上...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规范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多学科综合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2008年制定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讨论稿)》予以修订。本次修订在原版本基础上,参照国际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基础研究结果,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慢性胰腺炎诊治领域的进展,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全体成员大会共同讨论审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慢性胰腺
原文传递
胰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陆立 时德仁 +1 位作者 周燕 东传凌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确定活体人胰腺组织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并探讨其与糖尿病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手术获取12例血清HBV标志物呈阳性病人的胰腺组织 ,以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石蜡切片检测观察。结果 胰腺组织HBVDNA阳性率 8/ 12 ,其... 目的 确定活体人胰腺组织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并探讨其与糖尿病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手术获取12例血清HBV标志物呈阳性病人的胰腺组织 ,以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石蜡切片检测观察。结果 胰腺组织HBVDNA阳性率 8/ 12 ,其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异常的 7例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OGTT正常的 5例中仅 1例阳性 ,HBVDNA主要位于胰腺和胰岛细胞核内。免疫组化检测胰腺HBsAg阳性率为 10 / 12 ,主要分布在细胞浆。结论 HBV可直接侵害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 ,是造成胰腺功能异常和糖尿病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变 胰腺 糖尿病
下载PDF
损伤控制剖腹术治疗严重胰腺损伤19例 被引量:40
14
作者 戴睿武 何发群 田伏洲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总结损伤控制剖腹术(dam age control laparotomy,DCL)治疗严重胰腺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CL治疗的19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后续治疗情况。结果6例行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32%),3例行改良Cogb ill手术(16%)... 目的总结损伤控制剖腹术(dam age control laparotomy,DCL)治疗严重胰腺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CL治疗的19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后续治疗情况。结果6例行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32%),3例行改良Cogb ill手术(16%),10例行消化道未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53%)。SICU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死亡2例(11%),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治愈17例(89%),术后出现胰瘘2例(11%),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符合DCL指征的严重胰腺损伤的患者,应根据不同损伤胰腺部位和程度,积极选用适宜的方式,分次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胰腺 损伤控制剖腹术
原文传递
现代医学视角下中医“脾主运化”探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张鹤 白宇宁 +1 位作者 刘绍能 倪媛元 《北京中医药》 2022年第2期179-181,共3页
通过整理和分析脾的相关资料,认为中医“脾”的西医解剖实体为胰腺及脾,经历了由解剖实体到功能脏腑的演化过程,中医“脾”的功能是多脏器功能的集合。“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是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化散精、输布,并将糟粕排出... 通过整理和分析脾的相关资料,认为中医“脾”的西医解剖实体为胰腺及脾,经历了由解剖实体到功能脏腑的演化过程,中医“脾”的功能是多脏器功能的集合。“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是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化散精、输布,并将糟粕排出体外;从现代医学视角解读,即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肝脏合成、解毒功能,维持肠道菌群的营养、稳态功能等一系列生理功能,从而维持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运化 现代医学 胰腺 肝脏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脾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朱凌凌 童瑶 +1 位作者 陈慧娟 张挺 《浙江中医杂志》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从解剖形态、生理病理、病证学角度对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和胰腺,其最初的某些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程度源自解剖实体。然而,受中医学特殊的哲学观、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其后的发展使其... 从解剖形态、生理病理、病证学角度对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和胰腺,其最初的某些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程度源自解剖实体。然而,受中医学特殊的哲学观、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其后的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解剖属性、非解剖属性兼具的“混合体”。实体脏器———胃肠道的部分功能被纳入脾功能的范畴,使脾的功能实体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脾脏本身在中医藏象理论构筑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而脾的功能似乎更多通过消化系统(主要指胃肠道及胰腺)得以体现。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中医之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胰腺 脾脏 中医 西医 比较研究
下载PDF
2016版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更新内容介绍和解析 被引量:38
17
作者 施思 项金峰 +1 位作者 徐近 虞先濬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国际胰瘘研究组(ISGPF)2005版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已被广泛采纳。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版定义和分级系统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发布了2016版术后胰瘘的定义和分级系统。后... 国际胰瘘研究组(ISGPF)2005版术后胰瘘定义和分级系统已被广泛采纳。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版定义和分级系统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发布了2016版术后胰瘘的定义和分级系统。后者比前者更为简明扼要和具有临床实用价值。2005版中的A级胰瘘被更名为生化漏,不再被认为包含在胰瘘内。B级和C级胰瘘的定义更为严格。尤其是B级胰瘘需要发生明确的术后进程改变。持续引流超过3周和经皮或超声下穿刺引流均被划分为B级胰瘘。C级胰瘘则指出现由术后胰瘘引起的二次手术,单或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术后胰瘘 分级系统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8
作者 田孝东 杨尹默 +3 位作者 庄岩 王维民 万远廉 黄莚庭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90-393,共4页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胰瘘 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胰肠吻合方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独立危险因素 胰瘘发生 2004年 2000年 回顾性研究 统计学分析 相对危险度 胰管扩张 吻合方法 安全可靠 发生率 黏膜 可能性 质地 胰腺 直径
原文传递
电针“胃脘下俞”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形态及胰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35
19
作者 曹昺焱 李瑞 +4 位作者 田环环 贾宁 胡晓刚 马艳佳 王跃颖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及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PDX-1)蛋白表达及空腹血糖的影响,探讨电针"胃脘下俞"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依据空腹血糖随机区组分为空白组、模型...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及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PDX-1)蛋白表达及空腹血糖的影响,探讨电针"胃脘下俞"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依据空腹血糖随机区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胃脘下俞组、电针心俞组、电针肾俞组,每组各12只。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2%链脲佐菌素(35mg/kg)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各电针组分别电针双侧"胃脘下俞""心俞"及"肾俞",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以罗氏血糖仪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胰腺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GLP-1R及PDX-1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胃脘下俞"可显著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P<0.05)。模型组大鼠胰岛形态不规则,胰岛面积、胰岛β细胞核数量减少,胰岛β细胞核代偿性增大;电针"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形态和面积及胰岛β细胞核数量,缓解胰岛β细胞核代偿性增大。模型组胰腺GLP-1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电针"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均可显著提高胰腺GLP-1R蛋白表达(P<0.01,P<0.05),电针"心俞"后胰腺GLP-1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电针"胃脘下俞"(P<0.05)及"肾俞"(P<0.01),电针胃脘下俞组高于电针肾俞组(P<0.05)。模型组胰腺PDX-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电针"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胃脘下俞"可能通过调节胰腺功能,提高胰腺GLP-1R表达,部分恢复胰岛形态,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2型糖尿病 胰腺 胰高血糖素样肽1 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
原文传递
机器人胰腺手术1010例经验与教训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荣 赵国栋 +7 位作者 唐文博 张柯迪 赵之明 高元兴 胡明根 李成刚 谭向龙 张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通过单一手术团队大样本量机器人胰腺手术(RPS)深入论证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7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刘荣手术团队共完成1010例RPS,前瞻性收集、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手术主要采用第三代达芬奇机器人手... 目的通过单一手术团队大样本量机器人胰腺手术(RPS)深入论证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7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刘荣手术团队共完成1010例RPS,前瞻性收集、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手术主要采用第三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结果全组手术中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17例、远端胰腺切除术428例、中段胰腺切除60例、胰腺肿瘤剜除术53例、Applyby3例、其他手术49例(包括创新性机器人后腹腔镜4例,肿瘤剜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4例、单孔机器人胰腺肿瘤剜除术1例和中段胰腺切除联合端端对吻胰腺重建术2例)。中位手术时间210 min(30~72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80 mL(10~2000 mL),中转率4.06%(41/1010),输血率6.7%(68/1010),术后住院时间10.87±6.70 d,Clavien-Dindo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8.0%(81/1010)、B级以上胰瘘发生率9.21%(93/1010),30 d死亡率0.69%(7/1010)、90 d死亡率1.31%(12/934)。RPS比例由2012年10.44%升至2017年72.06%。结论本研究为目前全球最大宗RPS病例组报道,临床实践表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优化,RPS能够得以发展快速,并逐渐取代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成为胰腺手术首选术式。经过学习曲线后,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Appleby在内的所有RPS安全、可行,早期开展RPS时应借鉴成熟经验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微创手术 胰腺 远端胰腺切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