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吗? 被引量:46
1
作者 H.罗尔斯顿 初晓 《世界哲学》 1994年第5期11-18,4,共9页
环境伦理学使西方伦理学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切伦理学都在寻求一种对生命的适当尊重.这就要求把伦理学应用于商业、法律、医学、技术、国际发展以及核裁军等领域,尤其是这样的领域:在这里科学(无论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使我们有了新的... 环境伦理学使西方伦理学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切伦理学都在寻求一种对生命的适当尊重.这就要求把伦理学应用于商业、法律、医学、技术、国际发展以及核裁军等领域,尤其是这样的领域:在这里科学(无论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力量.并使我们对伦理学和宗教所发现的人权有了更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但是,所有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探究是否可能存在超出人类范围的义务.要尊重生命就要有一种类似于关心人类幸福的其他伦理学,而现在就是要有关心环境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对生命的尊重更进了一步,它要探讨是否可能存在非人类的义务对象.我们所需要的伦理学关心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学 西方伦理学 生态系统 尊重生命 禅宗 生物学 生物共同体 内在价值 黄石地区 自然界
原文传递
再说意境 被引量:47
2
作者 叶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本文探讨禅宗思想和意境理论的关系。文章指出,意境理论的形成,不仅受道家和魏晋玄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唐代佛学特别是禅宗的影响。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 本文探讨禅宗思想和意境理论的关系。文章指出,意境理论的形成,不仅受道家和魏晋玄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唐代佛学特别是禅宗的影响。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这种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中国艺术家的形而上追求,表现在美学理论上,就结晶出“意境”这个范畴,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禅宗 道家 魏晋玄学
下载PDF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被引量:47
3
作者 彭修银 邹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4,共6页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 ,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 ;在绘...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 ,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 ;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 ;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 ;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寂 自然条件 自然观 植物美学观 禅宗
下载PDF
禅宗与日本文化 被引量:40
4
作者 刘毅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97,共17页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五山文学 日本文化 日本禅 武士道 园林艺术 俳句 五山十刹 禅僧 水墨山水画
原文传递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胡伟希 《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休闲哲学 传统文化 超越性 主体性 禅宗
下载PDF
敦煌经变画 被引量:40
6
作者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125-129,共13页
本文分析了敦煌经变画的意义和内涵,并以敦煌壁画经变画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对照佛经及相关文献,指出各类经变画的特征与辨识的依据,着重分析了内容较丰富的经变的画面特征。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经变 佛教 禅宗
下载PDF
无印良品中的侘寂美学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张超 陈丹 郁舒兰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3期34-35,共2页
Wabi sabi(侘寂)源于日本的茶道。茶道是禅宗思想和饮茶文化的交融结合而成,彰显着日本独特的审美观。侘寂,是一种由于岁月的孤寂、沧桑之感而引发对于自然、质朴审美的向往。本文叙述日本的侘寂美学以及侘寂与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无印... Wabi sabi(侘寂)源于日本的茶道。茶道是禅宗思想和饮茶文化的交融结合而成,彰显着日本独特的审美观。侘寂,是一种由于岁月的孤寂、沧桑之感而引发对于自然、质朴审美的向往。本文叙述日本的侘寂美学以及侘寂与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无印良品设计为例,论述了无印良品中侘寂美学的在产品应用表现形式,来窥探日本设计中的侘寂美学,作为今后的产品设计提供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侘寂 禅宗 无印良品 简约 残缺美
下载PDF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发堂 杨昌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18,共6页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庭园 枯山水 凝固关 枯淡美
下载PDF
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 被引量:30
9
作者 卜松山 赵妙根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6-46,共11页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时代精神 《道德经》 《庄子》 “垮掉的一代” 卫礼贤 海德格尔 禅宗 维特根斯坦 宗教
原文传递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被引量:23
10
作者 袁行霈 《社会科学战线》 1980年第2期276-283,共8页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 (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菴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诗歌 诗歌创作 画意 禅意 禅宗 世界观 胡应麟 禅学 境界 唐代
原文传递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 被引量:23
11
作者 朱良志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3年第4期87-94,共8页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中国艺术的纲领,常被论者解读为重视主观和客观、重视心物结合,这不符合此一学说的内在义理。文章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在佛学影响上产生的一个艺术理论命题,它的核心是强调妙悟。
关键词 张躁 佛学 妙悟思想 禅宗 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永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0,共5页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中日茶道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来考察禅文化在中日茶道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现象提供一定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禅宗 茶道
下载PDF
废名的诗与禅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泽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4-58,共5页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探究诗人的废名,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作为文学家全人的废名,更深一步透视废名的诗化小说,也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得某些启示。上篇:精神的“逍遥游”废名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在新诗史上,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与彳亍于街头的凄惋迷惘,他不焦不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禅 三十年代 现代主义 小说创作 禅宗 诗化小说 现代派诗人 中国新诗 创作成就 人生哲学
下载PDF
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23
14
作者 徐晓燕 《安徽建筑》 2007年第3期7-8,10,共3页
日本枯山水园林与禅宗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文章从解读禅宗思想入手,提炼出“时间的凝固”和“自然的无心”两个核心思想,剖析其与枯山水园林造景手法的内在联系,进而从精神内涵的层面对枯山水园林所体现的意象加以解析。
关键词 禅宗 枯山水 精神内涵
下载PDF
从无印良品的设计看日本禅的美学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琦 《艺术生活》 2010年第6期39-40,共2页
无印良品(Muji)是日本当代设计中“禅的美学”的代表,也是极简主义美学风格的代表。它所传达出的素朴的外在表征和内存精神的设计,都与禅宗的摆脱形迹、明心见性的理念高度契合,彰显了深厚的日本禅宗美学意蕴。
关键词 美学风格 无印良品 禅宗 日本 设计 极简主义 明心见性 美学意蕴
下载PDF
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航兵 《中国园林》 2002年第5期70-73,共4页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创造出一种可观、可游的城市山林景象,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意的意境;日本庭园吸取了中国古园林的内容,通过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变异,与禅宗结合,创造了另外的一种禅意的庭园意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环...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创造出一种可观、可游的城市山林景象,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意的意境;日本庭园吸取了中国古园林的内容,通过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变异,与禅宗结合,创造了另外的一种禅意的庭园意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园林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探出两者风格的根本分歧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明清 私家园 日本 庭院 儒教 禅宗 园林风格 园林艺术
下载PDF
禅与禅宗寺院建筑布局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戴俭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4-96,共3页
禅与禅宗寺院建筑布局研究@戴俭...
关键词 宗教建筑 禅观念 禅寺 禅宗 寺院
下载PDF
浅析禅宗与景观设计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奉慧 《中国园林》 2004年第5期75-78,共4页
禅宗和儒家、道家一样影响广泛,对中国传统造园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设计力求简洁,“极简”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通过分析,认为极简主义设计理念与禅宗思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从而说明,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内在的思想性,以及继承... 禅宗和儒家、道家一样影响广泛,对中国传统造园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设计力求简洁,“极简”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通过分析,认为极简主义设计理念与禅宗思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从而说明,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内在的思想性,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禅宗 景观设计 建筑风格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方立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7-11,4,共6页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禅宗 不立文字 禅法 慧能 即心即佛 兴盛期 以心传心 如来藏 一行三昧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丽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5-67,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 ,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和爱情的象征意义 ,也有宗教指涉意味 ,充满禅宗禅趣 。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竹意象 道德人格 爱情象征 禅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