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5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229
1
作者 徐宗阳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87,243,共25页
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着现实合理性。资本下乡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资本下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结构中考察,发现在... 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着现实合理性。资本下乡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资本下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结构中考察,发现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外来"资本虽然会遭遇由农业产业特殊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乡土性的社会资源得到部分解决。真正"无法克服"的难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畅,这是由工商资本的"外来性"所导致,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从而展现出一个"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长期互动和形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外来性 乡土社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被引量:142
2
作者 张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68,205,共27页
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 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出现、国际法对其正当性追问的回应以及国际法的等级化体系化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推动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社会基础 国际社会 国际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组织化的小农户与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 被引量:106
3
作者 陈航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9,155,共11页
基于中国农民群体分化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能被纳入小农户范畴的只有小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呈现出相容性的一面,但两者更多表现的是互斥性的关系。而这一状况导源于... 基于中国农民群体分化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能被纳入小农户范畴的只有小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呈现出相容性的一面,但两者更多表现的是互斥性的关系。而这一状况导源于农村改革以来小农户的去组织化。现有衔接路径虽意在组织和带动小农户发展,但由于其发展路径和模式没有有效组织小农户且脱离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因而没有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本文认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在于构建新村庄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小农户的内生性组织化,另一方面在于反思美国式现代农业模式,走一条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现代农业 有机衔接 组织化 社会基础
下载PDF
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 被引量:67
4
作者 唐利平 《开放时代》 CSSCI 200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通婚圈是伴随着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圈子,通婚圈形成的社会基础源于婚姻是超个人和超家庭的事情.婚姻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性的制度,婚姻的缔结不是生理本能的驱使,而是"文化引诱的结果",直接受到各种社会习... 通婚圈是伴随着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圈子,通婚圈形成的社会基础源于婚姻是超个人和超家庭的事情.婚姻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性的制度,婚姻的缔结不是生理本能的驱使,而是"文化引诱的结果",直接受到各种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影响和制约.这赋予了通婚圈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由此颇受学界关注.人类学在研究亲属制度、宗族和村落时,通婚圈研究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社会学中,通婚圈是婚姻家庭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者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变迁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同一个主题,不同的研究旨趣,通婚圈研究呈现出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的形态.本文旨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两种视野,对相关的通婚圈研究进行梳理,进而对这一题域今后的研究走向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婚 婚姻关系 社会 社会基础 制约 制度 文化 社会 人类学 家庭
原文传递
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57
5
作者 邱泽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4-59,共6页
解决群体性事件,人们可采取诉诸法律的方式,但现实上却并非如此。选择不进法院的实质不在于没有法律可依,也不在于群体性事件的双方不懂法,而在于双方都认为进法院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群体性事件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虽然不可以被简... 解决群体性事件,人们可采取诉诸法律的方式,但现实上却并非如此。选择不进法院的实质不在于没有法律可依,也不在于群体性事件的双方不懂法,而在于双方都认为进法院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群体性事件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虽然不可以被简单地判定为社会危机,但却说明了法治社会基础的缺失。群体性事件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很快消逝,但法治社会基础的培育却需要漫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法治 社会基础
下载PDF
农村互助养老:历史演变、实践困境和发展路径 被引量:69
6
作者 文丰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当前,农村养老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互助养老具有传承孝道文化、发扬互助精神、提升农民参与养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优点。我国的互助养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宗亲互助养老为主;新中国成... 当前,农村养老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互助养老具有传承孝道文化、发扬互助精神、提升农民参与养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优点。我国的互助养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宗亲互助养老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集体互助养老为主;改革开放至今逐步形成了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当前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面临诸多困境:村民参与互助式养老的意识淡薄;现行的体制机制匹配度不高;基础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保障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不稳定;参与养老的社会资源呈点状分布等。需要从革新观念,提升参与意识;完善机制,先行顶层设计;丰富内容,服务体系多元;拓展渠道,资金保障到位;群策群力,协同社会力量等方面加以解决,使其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互助养老 社会基础 老龄社会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治理村庄:农村新兴经济精英的社会责任--以浙江省永康市的私营企业主治村为例 被引量:54
7
作者 卢福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5-63,183,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私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社会群体迅速崛起,积极参与村庄政治生活,甚至主政村庄。治理村庄是农村新兴经济精英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私营企业主社会责任的最新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私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社会群体迅速崛起,积极参与村庄政治生活,甚至主政村庄。治理村庄是农村新兴经济精英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私营企业主社会责任的最新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是农村个体与私营非农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成员分化、乡村文化变迁的必然;又是国家建构现代农村经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的产物;也是村民的发展期待、村庄的维权期待、派系的利益期待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企业主 农村新兴经济精英 村庄治理 社会责任 社会基础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被引量:44
8
作者 钟涨宝 狄金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13,共7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基础 组织基础
下载PDF
制度移植何以失败?——以陆村小额信贷组织移植“格莱珉”模式为例 被引量:44
9
作者 程士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108,243,244,共26页
制度移植是一种颇受争议的制度变迁类型。本文不争论"制度是否能够移植"、"制度是否应该移植"等应然层面的问题,而是在实然层面探究影响制度移植结果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格莱珉"模式在特定社... 制度移植是一种颇受争议的制度变迁类型。本文不争论"制度是否能够移植"、"制度是否应该移植"等应然层面的问题,而是在实然层面探究影响制度移植结果的社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格莱珉"模式在特定社区的移植案例,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观念—认知系统,总结出了"文化排异性"这一分析变量;其次考察了社区层面的社会基础,也就是当地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状况以及当地人的行为方式,提炼出了"社会整合度"这一分析变量。将这两个分析变量结合在一起,本文尝试建构一个关于制度移植成败的解释框架:文化排异性通过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合法性"来发挥作用,社会整合度则影响制度在地方社区中的"可行性"。文化排异性高和社会整合度低都会增加制度移植失败的可能性,特定地方社区在这两个变量上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制度移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移植 社会基础 文化排异 社会整合
原文传递
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7
10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确认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从与改革的关系看,存在着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教育改革反对力量及教育改革中间力量。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是一个"总体性的"人群概念,它既不是"价值共同体",也不是&qu... 确认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从与改革的关系看,存在着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教育改革反对力量及教育改革中间力量。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是一个"总体性的"人群概念,它既不是"价值共同体",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利益联合体"。除了教育改革反对力量的抵制及中间力量的旁观外,教育改革支持力量自身的复杂构成,也是导致改革过程变得复杂、曲折与艰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社会基础 社会
下载PDF
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 被引量:33
11
作者 应惠兰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1-45,共5页
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浙江大学应惠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施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变化最大的十年。大学外语教学在《大纲》的指引下,借助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一... 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浙江大学应惠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施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变化最大的十年。大学外语教学在《大纲》的指引下,借助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外语教学大纲在深度、广度、重要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纲设计 社会基础 理论依据 外语教学大纲 分级教学 功能意念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外语教师 口语教学 《大纲》
原文传递
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6
12
作者 王宗礼 龙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3-5,13,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权威 社会基础 社会力量 权威合法性 社会利益 社会 性质
下载PDF
离婚冷静期:由经验到逻辑——《民法典》第1077条评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姜大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民法典》设立离婚冷静期是立法对社会积极应对轻率离婚实践经验的确认与反映,对防止轻率离婚、维护婚姻家庭稳定以及构建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民法典》第1077条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之缺憾,尚有亟待完善和补正... 《民法典》设立离婚冷静期是立法对社会积极应对轻率离婚实践经验的确认与反映,对防止轻率离婚、维护婚姻家庭稳定以及构建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民法典》第1077条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之缺憾,尚有亟待完善和补正的空间。冷静期不独适用于协议离婚,诉讼离婚亦有适用余地,在期间设置上宜采“区分设置”模式,尤其在出现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严重人身侵害情形,应予排除适用。立法应明确规定夫妻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在冷静期内的变动规则,同时密切关注和保护儿童利益,冷静期内的未成年子女抚养务须妥善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冷静期 社会基础 价值基点 立法表达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与乡镇社会工作站的促进功能 被引量:39
14
作者 王思斌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75,192,共8页
在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振兴中,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是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包括修复性再生产和发展性再生产,是对乡村的强基增能,需要政府、乡村居民、社会力量在发展社区经济、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实施和发展公共服务、发... 在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振兴中,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是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包括修复性再生产和发展性再生产,是对乡村的强基增能,需要政府、乡村居民、社会力量在发展社区经济、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实施和发展公共服务、发展乡村社会资本等方面共同努力。新兴起的乡镇社会工作站应该承担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的职能,这也需要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基础 再生产 乡镇社会工作站
原文传递
行动伦理:论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9
15
作者 周飞舟 何奇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7,共10页
通过考察三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分析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失败之道,其中劳动力的雇佣、管理和监督是关键所在。家庭经营的优势在于扎根于村庄的社会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了农民"内外有别"的行动伦理。经过案例的对... 通过考察三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分析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失败之道,其中劳动力的雇佣、管理和监督是关键所在。家庭经营的优势在于扎根于村庄的社会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了农民"内外有别"的行动伦理。经过案例的对比可知,外来企业的规模经营只要遵循这些伦理,也有可能通过"扎根"而获得成功。行动伦理也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伦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经营 规模经营 社会基础 行动伦理
原文传递
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 被引量:29
16
作者 公丕祥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48,共23页
法制现代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建构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系统 ,是推动这一论题深入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以类型学方法论为参照系 ,探讨了法制现代化分析工具的若干主要方面。首先 ,作者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内生式与外发... 法制现代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建构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系统 ,是推动这一论题深入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以类型学方法论为参照系 ,探讨了法制现代化分析工具的若干主要方面。首先 ,作者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内生式与外发式的范式作了批判性反思 ,认为要从社会的内部机理出发 ,合理地评估外来因素的作用条件及其后果 ,进而正确地把握法制现代化的动因。其次 ,本文借助依附与自主的概念工具 ,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全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变化及其复杂性 ,指出发展中国家要保持法律发展的自主性 ,防止边缘化或依附发展。最后 ,作者对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架构及其在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运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揭示了法制现代化模式多样性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现代化 外来因素 法律发展 首先 社会基础 国家与社会 主要方面 分析工具 发展中国家 内部
原文传递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6
17
作者 田毅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1,共10页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尤其是社会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积淀最为厚重的乡村空间,其社会基础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政社联结性基础、关系性基础、村落共同体基础等。从宏观结构上看,乡村是否建立起顺畅的政社联结机制?从中观层面上看,村落是否具有社会关系基础?村落是否具有共同体的特质?从微观结构上看,村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是否具有持久的脱贫发展主动性?以上就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基础构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社会基础
下载PDF
经济、组织与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吴理财 魏久朋 徐琴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0-478,共9页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更好地在广大乡村社会落地与有效执行,有必要从乡村社会内生的视角分析乡村社会承接这一国家战略的社会基础。基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乡村社会基础包含经济、组织和文化3个维度,...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更好地在广大乡村社会落地与有效执行,有必要从乡村社会内生的视角分析乡村社会承接这一国家战略的社会基础。基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乡村社会基础包含经济、组织和文化3个维度,其中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基础的物质面向,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基础的精神面向,乡村组织是乡村社会基础的网络面向。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乡村社会基础的3个维度分别陷入困境之中,表现在"统分失效"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动员失效"导致乡村社会组织基础羸弱,"文化贫困"导致乡村社会文化基础不牢。因此,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指向,以经济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为可行路径重构乡村社会基础,使乡村归于主位,唤起农民的主体意识,重建乡村社会内部力量,这样乡村振兴才能有所依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基础 内生困境 重构
下载PDF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长莉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118,共37页
18 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 ,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 ,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 ,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 18 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 ,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 ,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 ,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庭独立观念及依律执法观念等近代趋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演生轨迹。生活方式的变动是这些观念演生的社会基础 ,非正统的民间伦理是其内在源流 ,而把西方作为富强榜样 ,则使这种观念变动与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 ,反映了与西方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相汇合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公正 执法观念 案件 社会平等 社会基础 社会生活方式 西方 社会伦理 反映 富强
原文传递
论利益范畴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伟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3-67,共5页
论利益范畴王伟光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利益问题,怎样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论利益范畴王伟光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利益问题,怎样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利益矛盾,正确运用利益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主体 利益群体 利益矛盾 社会经济关系 矛盾关系 社会利益关系 个人利益 社会基础 构成要素 客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