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被引量:142
1
作者 张士闪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24,共11页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消除显在与潜在的社会危机。在全球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面临着国际规则、国家法权与民间治权等方面的多重考量,礼俗互动所寓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或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互动 中国社会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正义论纲要 被引量:91
2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42,共11页
中国正义论是一个源远流长、而被现代学术长久遗忘的传统。汉语"正义"与西语"justice"之间存在着可对应性和非等同性,这就为中西对话与比较提供了前提。中国正义论的总体架构是:仁→利→智→义→知→礼→乐。中国... 中国正义论是一个源远流长、而被现代学术长久遗忘的传统。汉语"正义"与西语"justice"之间存在着可对应性和非等同性,这就为中西对话与比较提供了前提。中国正义论的总体架构是:仁→利→智→义→知→礼→乐。中国正义论的主题是礼的"损益"根据问题,即赖以进行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正义原则问题。中国正义论的论域是利的问题,即由仁爱中的差等之爱所导源的利益冲突问题。然而同是仁爱中的由推扩而溥博的一体之仁却正是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保证,即保证对他者私利、群体公利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正义论 正义原则 规范 制度
下载PDF
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 被引量:68
3
作者 陈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2,共9页
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礼文化在儒家的理想中可分为乐、义、仪、俗、制、教六种正义,而礼的精神是倡导道德与文明;宋代以后儒家礼学从重视“国家”取向转变为重视“社会”取向;儒家礼文化以“秩序”为首... 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礼文化在儒家的理想中可分为乐、义、仪、俗、制、教六种正义,而礼的精神是倡导道德与文明;宋代以后儒家礼学从重视“国家”取向转变为重视“社会”取向;儒家礼文化以“秩序”为首出的文化模式,可以成为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原文传递
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 被引量:73
4
作者 王露璐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107,共14页
迄今为止,费孝通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作出的“乡土性”论断,仍是看待乡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视角。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道德... 迄今为止,费孝通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作出的“乡土性”论断,仍是看待乡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视角。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道德生活样式和对人与人之间公平、公正关系的基本理解。今天,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相伴随的,是以农业的工业技术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流动性、市民化为基本内容的乡村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 伦理视角 “法” 中国社会转型 现代化进程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57
5
作者 罗亚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3,共8页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行为惯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法律
下载PDF
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 被引量:52
6
作者 黄玉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5-141,共7页
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荀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度规范(礼)的建构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源于仁爱中的从自爱... 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荀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度规范(礼)的建构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源于仁爱中的从自爱出发的差等之爱;而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则源于仁爱之中的超越差等之爱的一体之仁;故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根本还是仁爱,其直接根据则是赖以建构制度规范的正义原则;社会正义的最终目标在于社会和谐(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正义 利益 制度规范
下载PDF
论儒家色彩观 被引量:37
7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91,共3页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都对孔子学说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挥,在此情形下,孔子学说的真意变得日渐模糊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色彩观 孔子 “仁” “度” “绘事后素” 绘画理念
原文传递
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李元胜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1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言语行为 汉语 顺应性 《说文解字》 历史渊源 基本义
下载PDF
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尚会鹏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06-112,共7页
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尚会鹏本文是作者对西村人际关系的实地考察和分析。通过对该村婚礼上四份“礼单”的分析,指出村落社会中的“随礼”网络有两类:第一类是亲属集团内部的网络,这个随礼网遵循的原则是:礼的数额依血... 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尚会鹏本文是作者对西村人际关系的实地考察和分析。通过对该村婚礼上四份“礼单”的分析,指出村落社会中的“随礼”网络有两类:第一类是亲属集团内部的网络,这个随礼网遵循的原则是:礼的数额依血缘关系的远近确定、不公开、迂回等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地区 当事人 现象分析 村落社区 村落社会 亲属集团 招待客人
原文传递
“仁”、“义”、“礼”的日常实践:“关系”、“人情”与“面子”——从“差序格局”看儒家“大传统”在日常“小传统”中的现实定位 被引量:38
10
作者 沈毅 《开放时代》 CSSCI 2007年第4期88-104,共17页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情”实践本质上即为“义”“利”混合的施报过程,以象征性资源为主的“面子”实践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依“礼”行事之形式主义的“正名”特征,从而形成了工具差序性特殊主义之“人情”实践与象征和合性普遍主义之“面子”实践的糅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为特殊主义之“情感性关系”与普遍主义之“工具性关系”的不同关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实践本质 “面子” “人情” 儒家思想 “仁” “义”
原文传递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被引量:36
11
作者 汤一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家庭伦理 “孝” 家庭和谐 伦理规范 家庭关系 记》 社会
原文传递
论中华武德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青 《体育文化导刊》 1999年第4期16-17,共2页
中国地处内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封闭程度相当严重。然而,孕育中华文化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于农业耕种,黄河流域物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之需,以农业为主的东方大国由此逐渐形成。农业生产方式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不高,只... 中国地处内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封闭程度相当严重。然而,孕育中华文化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于农业耕种,黄河流域物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之需,以农业为主的东方大国由此逐渐形成。农业生产方式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满足一般的农业生产需要就可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 社会结构 思维方式 武术运动 思想意识 传统文化 生产工具 《中国人的精神》
下载PDF
“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岳川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3-150,共18页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关于"中庸"的含义,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关于"中庸"的含义,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中庸的本意应为中道和常道,即日用常行之"礼",正因为如此,中庸之道须臾不可离。人只有遵循自然,获得道行,才能最后得到教化和提升。然而,施行"中庸"绝非易事,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和坚毅的心志,以平常心去践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庸"认为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就叫做教化。"中庸"是一种实践,强调从细微处着眼,从慎独做起。"中庸"所提倡的价值操守是坚守节操、宁死不变,行正道而不悔,素位而行、安于所守。"中庸"具有"中和"的生命意识、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与时俱进的文化超越意识、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从更为全面的文化视野出发考察"中庸"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尽量减少历史赘加物带来的种种文化误读,尊重东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感悟中国文化创新与守成的本体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道” 人性 实践 超越性 普世性
原文传递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被引量:30
14
作者 许嘉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共11页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俗文化 雅文化 文化自觉 中国
下载PDF
孔子的正义论 被引量:29
15
作者 黄玉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孔子正义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正义的学说,其整体的问题结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孔子提出了礼有"损益",即关于制度规范之变动的思想,认为决定着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乃是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实质上是作为良知直... 孔子正义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正义的学说,其整体的问题结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孔子提出了礼有"损益",即关于制度规范之变动的思想,认为决定着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乃是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实质上是作为良知直觉(知)的正义感的原则化。孔子的正义原则实际上有两条准则:正当性、适宜性(地宜性、时宜性)。孔子认为,社会制度规范及其正义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作为大本大源,仁爱不仅因差等之爱而导致利益冲突,而且由一体之仁而保障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制度规范的建构还需工具理性(智)的参与。孔子正义论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正义论
原文传递
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清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26,共23页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的赛神供盏仪式有密切关系,两种题材共同组成了墓葬中娱悦和祭供死者的礼仪性虚拟空间。进而推断:当时的散乐与饮茶文化,已经以一种“礼”的方式进入了辽代普通富庶汉人的墓葬,成为死者来世享乐生活的永久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乐 壁画 辽墓 宗教艺术 虚拟空间 饮茶文化 墓葬 题材 死者 仪式 汉人 辽代
原文传递
同异之间:礼与仪式 被引量:28
17
作者 彭牧 《民俗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5-14,共10页
Ritual是现代西方宗教研究的基本范畴,中译为仪式,与本土范畴"礼"形成有交叉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把礼置于ritual和西方宗教学研究范式中,比较礼和ritual的同与异,可以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宗教研究的基本出发点。Ritual作为表... Ritual是现代西方宗教研究的基本范畴,中译为仪式,与本土范畴"礼"形成有交叉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把礼置于ritual和西方宗教学研究范式中,比较礼和ritual的同与异,可以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宗教研究的基本出发点。Ritual作为表现信仰的象征性行为,其现代意义形成中摈弃了文本、情感和自我修行,而这正是礼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儒家的礼作为从上古习俗中固定化、文本化的传统,始终与其根源之俗遥相呼应。在漫长的历史中,一方面是精英以礼化俗,另一方面是民间的俗不断改变礼。因此我们对中国宗教实践的考察必须反思西方宗教和仪式研究的范式局限,同时关注礼和俗这两个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不断互动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ritual) 文本 人情
原文传递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 被引量:22
18
作者 秦红岭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67,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其中儒家伦理是主体与核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着重分析了“礼”与“中和”观念对传统建筑在建筑体系、建筑思想、建筑形制、建筑审美等多方...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其中儒家伦理是主体与核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着重分析了“礼”与“中和”观念对传统建筑在建筑体系、建筑思想、建筑形制、建筑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传统建筑 中和 人伦文化
下载PDF
荀子礼法关系论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8-23,共6页
荀子推崇礼治 ,同时又提高法律的地位。其隆礼重法视野下的礼法关系理论包括礼的内涵层面的礼中有法 ,政治和社会价值层面的礼法并重 ,儒家理想层面的礼尊法卑等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荀子 儒家
下载PDF
中华法系中“礼”“律”关系之辨正——质疑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某些“定论” 被引量:27
20
作者 马小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1-189,共19页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正是这种几乎将礼摒弃在法研究领域之外的做法,使我们对中华法系产生了一系列误解。比如将"重刑轻民"、"以刑为主"归纳为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等。在中华法系的制度构成中,律只是各种法律中的"一端",其地位与作用都远远不能与礼相提并论。但律在中华法系中确实又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在礼的指导下,"律义"经历了一个由法而儒的演变过程。但这个过程恰恰证明了,在中华法系中占据主导与主流地位的是礼,而不是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