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7
1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下载PDF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及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世骐 宗立一 +6 位作者 杨卿 孙博阳 李雨 史勤勤 杨湘雯 叶捷 吴文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9-809,共21页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动物群,但长期以来,对这一动物群产出层位的认识处于模糊和混乱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丁家二沟一带新生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将出产丁家二沟动物群的彰恩堡组划分为下、中...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动物群,但长期以来,对这一动物群产出层位的认识处于模糊和混乱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丁家二沟一带新生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将出产丁家二沟动物群的彰恩堡组划分为下、中、上3个层位,其中下部和中部的层位分别产出两个时代不同的动物群:下部的印子岭动物群以Alloptox gobiensis-Protanancus tobieni-Caementodon tongxinensis-Turcocerus sp.1组合为代表,时代对应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MN5;中部的马二嘴子沟动物群则以Alloptox gobiensis-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Hispanotherium matritense-Turcocerus sp.2组合为代表,时代对应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MN6;而上部的地层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划分。同时,丁家二沟地区彰恩堡组的下部层位的时代约为17~15Ma,跨越了中中新统的下界,可以考虑在这一地区重新建立中国陆相通古尔阶下界,使其与中中新统的下界相一致。此外,丁家二沟地区北部彰恩堡组与下伏清水营组成不整合接触,南部干河沟组中发育了生长断层,可能代表了这一地区对约20Ma和10Ma青藏高原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在东北部的远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 生物地层 生物年代 新近系彰恩堡组 青藏高原 通古尔阶
原文传递
临夏盆地中中新统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长鼻目,嵌齿象科)的头骨及颊齿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湘雯 李雨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1-346,共16页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维曼嵌齿象的新材料,包括上沟地点一件未成年头骨和倒黑沟地点属于同一个体的部分颊齿。通过研究对比,认为维曼嵌齿象是嵌齿象中一个比较进步的种,具有如下独有特征:颊齿的主齿柱前后中心小尖分裂并成嵴状,副齿柱趋向于分裂,发育有弱的副齿柱中心小尖,齿谷中等开阔,齿冠相对较高。对过去发现的维曼嵌齿象材料的厘定表明,该种最初建立时产于泉头沟地点的一颗m3实际上是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的M3;而西宁吊沟地点发现的维曼嵌齿象的一件M3极有可能属于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对厘定后的维曼嵌齿象地点的研究表明,维曼嵌齿象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的几个中中新统地点,其时代基本上可以与MN6-MN7/8早期相对比,时代跨度估计为15~1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嵌齿象 生物年代
下载PDF
西宁盆地嵌齿象化石地点考证及地层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春晓 王世骐 +4 位作者 郝呈禄 陈光庭 孙博阳 郑妍 许泗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 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材料产出的精确地点和层位并不完全清楚。受此影响,对二者生物年代及演化阶段的研究,以及西宁盆地的地层对比存在很多争议。对西宁盆地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种型群化石点(即正型地点)进行了多方考证,获取了化石地点的准确位置:吊沟和八盘山。通过地层对比,证明两种嵌齿象的正型地点出自同一层位——关家山组(原咸水河组下部)底部河道相的绿色砂砾岩层中,两者的时代相同。依据已有的古地磁结果,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的正型地点的年代应为16~15 Ma。通过形态学分析进一步阐释两种嵌齿象的系统演化关系,认为二者仅仅代表不同的演化方向,而不是原始与进步的演化阶段。这一方面对中国古生物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探讨嵌齿象类群演化的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年代学数据,也对西宁盆地的大地构造和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生物年代 嵌齿象 中中新世 西宁盆地 青海
原文传递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演化和生物地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世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672,共36页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包括长鼻目、蹄兔目、奇蹄目、偶蹄目4个目至少32科,超过300种。它们在全球的演化和迁徙受到新近纪全球气候改变的驱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各门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由古近纪的古老面貌向第四纪的现代面貌转变...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包括长鼻目、蹄兔目、奇蹄目、偶蹄目4个目至少32科,超过300种。它们在全球的演化和迁徙受到新近纪全球气候改变的驱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各门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由古近纪的古老面貌向第四纪的现代面貌转变。长鼻目和蹄兔目是非洲起源的类群;中国蹄兔目的种类和地史分布非常局限,但非常特化;中国的长鼻目则相当繁盛,成为长鼻类的第二演化中心和跨洲交流的十字路口。奇蹄目和偶蹄目是欧亚大陆起源的类群;相比古近纪,奇蹄类在新近纪持续衰落,但马科和犀科的多样性高,演化速率快,成为地层对比的标志性类群;偶蹄类则呈持续繁荣的状态,特别是反刍的优势使鹿科和牛科达到非常高的多样性,成为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各门类中的现代类型均在山旺阶开始适应辐射,时间上对应于中中新气候适宜期,到通古尔阶中中新气候转型期开始多样性下降,在通古尔和灞河阶界线上发生了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和重组事件,90%的类群灭绝;至灞河阶下部,开阔生态系统成为中国北方的主导,产生了早期适应开阔环境的哺乳动物群,并逐渐扩散到全球;保德阶上部气候转湿润,诱发了南方哺乳动物群的北迁事件,并持续到高庄阶;至麻则沟阶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现生属。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当地在上新世时产生了适应寒冷气候的高原动物群,成为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目 蹄兔目 奇蹄目 偶蹄目 生物年代
原文传递
陕西嵌齿象与同心铲齿象同物异名考及铲齿象属一新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33,共17页
铲齿象(Platybelodon)在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长鼻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对其头骨和颊齿形态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区别并没有仔细研究。重新研究了之前被鉴定为陕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hensiense)... 铲齿象(Platybelodon)在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长鼻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对其头骨和颊齿形态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区别并没有仔细研究。重新研究了之前被鉴定为陕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hensiense)的一件较为完整的头骨。这件标本上牙无釉质带,吻部窄长,面部位置靠前且伸长,有一个很大的“鼻前斜坡”。这些形态特征不同于已知任何嵌齿象的头骨,但与铲齿象的原始类群,如同心铲齿象(P.tongxinensis)和达氏铲齿象(P.danovi)相吻合;臼齿也和同心铲齿象正型标本M3一样,具有四脊,齿脊间距离较宽,外轮廓弯曲,有白垩质型齿发育的倾向。据以上特征,将陕西嵌齿象归为同心铲齿象,两者为同物异名。另外,还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队在中国通古尔地区采集的一批格氏铲齿象(P.grangeri)材料中鉴定出一个新种四脊铲齿象(Platybelodon tetralophus sp.nov.)。不同于格氏铲齿象和其他的种,四脊铲齿象的M2和m2有4个齿脊,是铲齿象中最进步的种;它只在通古尔组的最上部层位出现,即属于铁木钦(Tamuqin)动物群的Platybelodon Quarry地点和Wolf Camp Quarry地点。本研究工作是对中国铲齿象属的全面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属 嵌齿象属 生物地层 生物年代
下载PDF
《生物年代》信息分析系统──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和信息处理的数据库
7
作者 Н. В. 欣尼科夫 Е. А. 叶利钦 +8 位作者 Н. К. 巴哈列夫 О. А. 别切赫琴娜 Р.Т.格拉齐阿诺娃 В.Н.叶利钦娜 Н.Г.伊卓赫 Т.П.基普里雅诺娃 А.Г.克列茨 А.О.罗济娜 本刊编辑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4-362,共9页
现阶段含油气盆地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和手段,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各种地质信息。地层-古生物资料块就是进一步分析这类信息最独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计算机处理技术,资料的累积、统一、保存和多结构的分析,以及利用大量的地层古... 现阶段含油气盆地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和手段,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各种地质信息。地层-古生物资料块就是进一步分析这类信息最独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计算机处理技术,资料的累积、统一、保存和多结构的分析,以及利用大量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对认识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形成、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建议使用《生物年代》专用信息分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数据库 地层 生物 生物年代 信息分析系统 油气盆地
下载PDF
大洋钻探与地层学──高分辨率磁性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8
作者 徐钰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一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一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用这些基准面事件,可使地层划分精度达10万年以内。使用液压活塞取心技术,建立起了完整、连续的中、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加之放射性年龄的测定,确定了数百个生物属、种始、末现面的绝对年龄值,建立起高分辨率的磁性生物年代格架,使之可以进行全球性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以及进行有关海洋生物的发生、迁移、演化、绝灭等理论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地层学 高分辨率 生物地层 生物年代
下载PDF
更新世代表性哺乳动物群的生物年代排序及与测年值的对比
9
作者 董为 张颖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7-1246,共20页
哺乳动物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出与原来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化石标本的形态特征判断它们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并根据动物群中各个种类的演化程度判断不同动物群之间的生物年代顺序。本项研究在传统的绝灭率、共有属种、二元相似性... 哺乳动物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出与原来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化石标本的形态特征判断它们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并根据动物群中各个种类的演化程度判断不同动物群之间的生物年代顺序。本项研究在传统的绝灭率、共有属种、二元相似性系数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拓展了二元共有度和排序梯度等共9种方法,对选自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15个更新世哺乳动物群进行了生物年代排序。自老至新的动物群以其产地为名的生物年代合意顺序及推测的绝对年龄为:泥河湾下沙沟(1.75~2.2 Ma)-繁昌人字洞(1.7~2.1 Ma)-巫山龙骨坡(1.5~1.9 Ma)-元谋人遗址(1.4~1.8 Ma)-建始龙骨洞(1.3~1.6 Ma)-柳城巨猿洞(1.15~1.5 Ma)-蓝田公王岭(1.1~1.3 Ma)-崇左三合大洞(0.6~1.2 Ma)-和县人遗址龙潭洞(490~800 ka)-周口店第一地点下部(460~770 ka)-周口店第一地点上部(230~450 ka)-海城小孤山(30~80 ka)-本溪山城子(约30 ka)-大连古龙山(27~30 ka)-周口店山顶洞(18~27 ka)。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动物群进行生物年代排序的结果在大尺度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在小尺度范围内会出现一些差异,这与排序标准和统计计算方法有关。一旦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结果和生物年代排序的方法确定下来,动物群的生物年代序列就基本上是固定的,不会随研究者的更换而改变,因此可以用来检验绝对年龄的测年结果。由于组成各个动物群的种类可能会因鉴定人员的不同而有差别,造成生物年代排序结果与测年结果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组织同一团队的研究人员核对各个地点的化石种类鉴定结果,并与测年工作配合进行。和县人遗址的龙潭洞动物群在本项研究的生物年代排序中早于周口店第一地点,这个动物群的化石标本以及产出地层值得重新观察和测年。根据本项研究的实践,这类数字化排序的方法还有细化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年代 序列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绝对年龄
原文传递
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小哺乳动物组合及土城子动物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位置
10
作者 张立民 董为 +1 位作者 倪喜军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63,共19页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晚期 保德期 小哺乳动物 生物年代
下载PDF
义县阶的时代与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三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五力 张立君 +6 位作者 郑少林 任东 郑月娟 丁秋红 张宏 李之彤 杨芳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42,共9页
义县阶中孔子鸟类、中华龙鸟类、翼龙类、叶肢介、昆虫、双壳类和植物(包括木化石)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晚期或提塘晚期;哺乳类、鸟臀类恐龙和孢粉为早白垩世早期或贝里阿斯期;介形类、鱼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期或提塘晚期—贝里阿... 义县阶中孔子鸟类、中华龙鸟类、翼龙类、叶肢介、昆虫、双壳类和植物(包括木化石)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晚期或提塘晚期;哺乳类、鸟臀类恐龙和孢粉为早白垩世早期或贝里阿斯期;介形类、鱼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期或提塘晚期—贝里阿斯期。考虑到义县期生物群与德国索伦霍芬(Solnhofen)生物群、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生物群,日本晚侏罗世手取(Tetori)型、领石(Ryoseki)型植物群可以比较、对比以及与中侏罗世约克郡(Yorkshire)植物群、大河口(Great Estuarine)叶肢介群的联系分析,综合时代可确定为提塘晚期至贝里阿斯期;尖山沟层时代倾向于提塘晚期,大康堡层时代倾向于贝里阿斯期。由于可与义县组对比的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群(组或层)的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仍未确定;同时因缺乏实测数据,国际地层表推荐的14 4 Ma、14 5 Ma、135 Ma等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标准;因此应据中国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的综合生物年代及实测同位素年代确定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界线倾向于义县阶下部尖山沟层与上部大康堡层之间,同位素年龄以12 4Ma为界线年龄符合目前综合生物年代,是较优选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阶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标准地层剖面 生物 综合生物年代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宏言 孙志鹏 +4 位作者 翟世奎 刘新宇 刘晓锋 罗威 修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共14页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井震地层对比分析 生物年代 区域地层格架 中央峡谷砂体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晓锋 孙志鹏 +5 位作者 刘新宇 刘东生 翟世奎 龙海燕 姜龙杰 毕东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0-902,共13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之间地层界线位置以及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化石事件 生物年代地层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东北、韩国东南和日本西南部早白垩世非海相与海相地层对比,非海相软体动物的生物年代学和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沙金庚 泮燕红 +2 位作者 王亚琼 张晓林 饶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7-381,共25页
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共同的海相和非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国东北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韩国东南部庆尚盆地,日本西南部内带岐阜县北部牧户/庄川地区和外带四国德岛和物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得到了对比,... 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共同的海相和非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国东北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韩国东南部庆尚盆地,日本西南部内带岐阜县北部牧户/庄川地区和外带四国德岛和物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得到了对比,产自这些地层的非海相软体动物的时代也因此受到了约束。著名的中国东北含煤地层龙爪沟和鸡西群,盛产热河生物群/动物群的热河群的时代均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它们的上覆地层桦山群和孙家湾组为阿尔必期。韩国西南部新洞群和除金洞组以外的河阳群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不整合于新洞群之下的卯谷组主要为欧特里沃期。日本西南部内带的牧户/庄川地区的手取群和外带德岛和物部地区的物部川群均为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Cuniopsis kihongi,Nakamuranaia leei,Koreanaia cheongi和Trigonioides(Wakinoa)tetoriensis的时代为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Viviparus onogoensis,Unio ogamigoensis,Myrene(Mesocorbicular)tetoriensis及Tetoria(Tetoria)yokoyami为欧特里沃期阿普特期。Arguniella cf.quadrata,A.cf.ventricosa,Sphaerium(Sphaerium)anderssoni,Probaicalia vitimensis和Pr.gerassimovi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multiplicatus,Sphaerium(Sphaerium)coreanicum和Micromelania?katoensis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Nippononaia sinensis,Nip.tetoriensis,Nip.ryosekiana和Trigo-nioides(Wakinoa)wakinoensis是阿普特期的标志。Trigonioides(Trigonioides)quadratus,T.(T.)heilongjiang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Unio longus与Sphaerium(Sphaerium)chintaoense为晚阿普特期阿尔必期或阿尔必期的标志化石。我国东北、韩国东南和日本西南部非海相,特别是淡水软体动物接近的相似性表明这三地区在早白垩世时相连,并处于同一水系。但是,在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期间,这一陆块的东部,即频临古太平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海相与海相 生物地层对比 非海相软体动物的生物年代 古地理意义 早白垩世 中国 韩国 日本
原文传递
内蒙古二连地区古近纪早期地层序列、哺乳动物演化及其环境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元青 孟津 +6 位作者 Christopher K.BEARD 李茜 倪喜军 Daniel L.GEBO 白滨 金迅 李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77-1286,共10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古近系包括3个组:脑木根组、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从中可以划分出12个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层位,其中脑木根组4个,阿山头组6个,伊尔丁曼哈组2个.研究表明,美国中亚考察团在这一地区划分的"呼尔井组&qu...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古近系包括3个组:脑木根组、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从中可以划分出12个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层位,其中脑木根组4个,阿山头组6个,伊尔丁曼哈组2个.研究表明,美国中亚考察团在这一地区划分的"呼尔井组"实际上是伊尔丁曼哈组,而"伊尔丁曼哈组"则为阿山头组.根据最新的古地磁资料,对相关组的时代和哺乳动物分期的延续时间进行了重新厘定,指出脑木根组上部包含了早始新世地层,阿山头组绝大部分属于早始新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中始新世.将格沙头期、伯姆巴期和阿山头期分别与国际地质年表的坦尼特期、伊普里斯期早期和伊普里斯期中晚期至鲁帝特期最早期相对比,同时认为它们分别与北美古近纪提法尼期晚期至克拉克福克期、华沙溪期早期和华沙溪期中晚期及勃里吉期大部相当.古近纪早期,哺乳动物群演替以新科出现和属种更替为主,与这一时期大多数情况下气候的逐渐变化相对应;而众多目一级现代哺乳动物类群在始新世之初的突然出现则很可能与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古近纪 哺乳动物 演化 生物年代 环境响应
原文传递
非海相白垩系年代学和对比 被引量:6
16
作者 沙金庚 Spencer G.LUCAS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52,共16页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图案。这一变革导致了全球生物群的区域化,给全球对比带来了困难。白垩纪的全球年代地层表是主要依据菊石和微体生物(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并与已完整建立的全球极性倒转年表和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相结合的产物。从孢粉到恐龙等各类非海相化石均已用于白垩纪生物地层学。此期专刊的特色是聚焦于区域或全球的孢粉(包括沟鞭藻)、大植物、甲壳类(包括叶肢介和介形类)、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类和双壳类)和脊椎动物(包括硬躯体和足印)非海相白垩纪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非海相白垩系对比的内容,并强调了将能取得更多进展的研究方向。非海相地层和化石群中直接夹有海相地层和化石的剖面/地区的非海相生物地层学更精确的研究,高分辨率的微体化石,特别是既出现于非海相又见于海相地层中的微体化石的微体生物地层学的进展,更多的直接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相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年龄的测试,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和旋回地层学分析及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对比的化学地层学的发展等,均将促进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时代和对比,甚至以国际地质时标为准绳的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对比框架表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 孢粉 植物 叶肢介 介形类 软体动物 脊椎动物 白垩纪
原文传递
开远小龙潭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及古猿时代的讨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春晓 吉学平 +12 位作者 张世涛 罗俊 苏艳萍 李艳波 甄明 侯素宽 江左其杲 张晓晓 朱云生 徐怀立 白晓春 杨溢 王世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9-1481,共13页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解释存在分歧.本研究报道了小龙潭首次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Stegolophodon latidens)及其准确层位,为解决开远古猿的年代学疑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脊棱齿象具有非常快的演化速率,从早中新或中中新世早期的m3具5脊,中中新世晚期M3具5脊、m3具6脊,晚中新世早期M3具5~5.5脊、m3具6~7脊,到晚中新世中期M3具6脊、m3具7~8脊,形成了一个年代意义非常明确的演化序列.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材料M3具5.5脊,m3具7脊,主齿柱由于中附锥前移与前中心小尖愈合,后中心小尖不特别退化,成显著的"Y"型,二脊以后各脊呈不同程度的倒"V"型,这些特征与巴基斯坦中西瓦利克(Middle Siwaliks)晚中新世道克派珊(Dhok Pathan)组下部9.3~8.3 Ma之间的脊棱齿象形态非常相似,甚至略显进步,两者都可归入缅甸下伊洛瓦底(Lower Irrawaddy)晚中新世早期耶南当(Yenangyaung)动物群的宽齿脊棱齿象.对小龙潭之前发现的其他猪类和象类化石的修订,也支持小龙潭动物群年代为晚中新世早期的结论.新发现的化石层位于小龙潭组煤层的上部,接近灰白色泥灰岩的布沼坝组底部.根据原始资料记录,新发现的象化石与19世纪50和80年代分别发现的开远古猿极有可能为同一层位.近年来的古地磁数据认为该化石层的年代为11.6/11.7Ma,恰位于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界线,比西瓦利克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年代略早,这种不一致留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潭煤矿 宽齿脊棱齿象 禄丰古猿开远种 晚中新世早期 生物年代
原文传递
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百灵 邓成龙 +7 位作者 孔艳芬 刘素贞 孙蕗 李仕虎 葛俊逸 王元 金昌柱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0-1399,共10页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陇中盆地 河湖相沉积 生物年代 中更新世
下载PDF
关于通古尔期(阶)的底界探讨
19
作者 叶捷 付娇 王世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9-1521,共13页
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 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探明该区域的哺乳动物演化和地质环境变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中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夺勒布勒津台地西缘,出露了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地层,记录了从红色泥质粉砂为主体的风成堆积转换为浅灰绿色河湖相堆积,最后演变为土黄色砾岩为主体的河流相堆积的过程;其中所含的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这3个化石层位的相应动物群组合与山旺期上部、通古尔期下部和通古尔期中部的哺乳动物群相当,亦表明气候环境从干冷转变为相对暖湿又逐渐转向干冷的过程。2009年实测地层剖面和采集古地磁样品测定建立的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C5AAn,约为16.8~13.5 Ma。区域上和剖面上的化石研究显示,通古尔期化石组合始于哈拉玛盖组底部,位于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16.726~17.277 Ma)内,年代大约为16.8 Ma,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底界大体吻合。为此建议将17 Ma作为通古尔期的底界,并推荐将新疆夺勒布勒津剖面作为通古尔阶的候选层型剖面。本研究将讨论与此相关的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纪 生物年代 通古尔阶 中中新气候适宜期
原文传递
中国犬科化石生物年代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博阳 邓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 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著的地层学意义。始犬属的晚期成员小始犬(Eucyon minor)可视为早更新世早、中期的标志动物。犬属在旧大陆的首次出现与第四纪底界吻合,但由于其化石记录在欧洲缺失,利用真犬标定第四纪底界的应用性逊于真马。至早更新世中期,与现生犬类更接近的类群广布于欧亚大陆,同时出现的还有中等体型、四肢纤细的真马,这一事件在地层年代、气候变化和动物群转换方面均有标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科动物 上新世 第四纪 生物年代 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