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东地区台风降水及影响降水因素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74
1
作者 钮学新 董加斌 杜惠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2-407,共6页
分析了华东地区各类台风路径降水的气候概况和影响降水的因素,冷空气入侵、地形作用、水汽条件及影响时间的长短等都能影响台风的降水量。最后给出了两个可用于诊断预报台风降水的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热成散度预报正确与基本正确率为32... 分析了华东地区各类台风路径降水的气候概况和影响降水的因素,冷空气入侵、地形作用、水汽条件及影响时间的长短等都能影响台风的降水量。最后给出了两个可用于诊断预报台风降水的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热成散度预报正确与基本正确率为3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水 华东地区 气候分析 气候概况 台风路径 地形作用 水汽条件 诊断预报 计算结果 冷空气 降水 物理量 正确率 散度
下载PDF
近6年陕甘宁三省5—9月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 被引量:75
2
作者 韩宁 苗春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1-701,共11页
利用2005 2010年5 9月加密自动气象站1 h降水资料对陕甘宁三省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学概念模型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在陕什宁三省存在4个活跃区和3个不活跃区;7-8月是短时强降水的多发期,两大峰... 利用2005 2010年5 9月加密自动气象站1 h降水资料对陕甘宁三省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学概念模型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在陕什宁三省存在4个活跃区和3个不活跃区;7-8月是短时强降水的多发期,两大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日变化呈双峰分布,1 h降水量≥30 mm的短时强降水具有夜间多发性;通过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低槽-副高型、低涡-远距离台风型、两高切变型3类短时强降水慨念模型;从物理量场来看,3类短时强降水均具有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能量)、高于发生冰雹的0℃层高度、较厚的暖云厚度,且均发生在弱风切变环境中;低槽-副高型最为典型,其抬升凝结高度最高,5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_(sc)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量值最低,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1 h降水量大多在25 mm以内。低涡-远距离台风型水汽条件最好,深厚湿区、次天气尺度Ω系统和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使短时强降水发生范围最广,强度更强。两高切变型降水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短并具有突发性,其△θ_(sc)、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最高,0~3 km垂直风切变最强,对流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强天气威胁指数接近300,强降水发生的同时往往伴有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概念模型 物理量
下载PDF
基于流型识别和物理量要素分析河南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62
3
作者 张一平 吴蓁 +3 位作者 苏爱芳 徐文明 梁俊平 李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2-1502,共11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雷达资料,对2001-2010年5-9月河南区域雷雨大风和区域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了中尺度天气综合分析和物理量要素分析,揭示了河南省区域雷雨大风、冰雹及大风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雷达资料,对2001-2010年5-9月河南区域雷雨大风和区域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了中尺度天气综合分析和物理量要素分析,揭示了河南省区域雷雨大风、冰雹及大风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和规律。(1)归纳出河南强对流天气的典型特征,建立了东北低涡槽后型、华北低涡型、低槽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型4种中尺度天气分析概念模型,给出了各流型下强天气分析的关键内容和量化参考指标。(2)在环流分型的基础上,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热力、动力及水汽等基本条件出发,讨论了不同天气形势、不同类别强对流天气、不同物理参数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显著区别。通过分析寻找雷雨大风、冰雹及大风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的敏感物理量参数和要素特征,总结出各类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要素指标和阈值,为今后预报预警雷雨大风、冰雹等分类强对流天气提供参考。(3)分析了强天气个例雷达回波,简要归纳出各流型下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等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流型识别 物理量 分类特征
下载PDF
2007年3月3—5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陈传雷 蒋大凯 +6 位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孙欣 韩江文 卢娟 才奎志 何宝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5期17-25,共9页
通过对2007年3月3—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同期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 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 通过对2007年3月3—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同期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 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来自2个源地的充沛水汽在有利环流背景下汇合并被抬升是产生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温度平流的强弱及冷暖过渡带位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降水的强度及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雪 天气形势 影响系统 物理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再谈什么是活化能——Arrhenius活化能的定义、解释、以及容易混淆的物理量 被引量:50
5
作者 罗渝然 俞书勤 +2 位作者 张祖德 姚天扬 高盘良 《大学化学》 CAS 2010年第3期35-42,共8页
介绍IUPAC(1996)推荐的活化能定义,它源于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关系的Arrhenius图。对基元反应,活化能的Tolman解释最准确;对总包反应,活化能仅是表观量。以基元反应D+H2为例,强调了活化能与许多相似物理量的区别。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该Arr... 介绍IUPAC(1996)推荐的活化能定义,它源于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关系的Arrhenius图。对基元反应,活化能的Tolman解释最准确;对总包反应,活化能仅是表观量。以基元反应D+H2为例,强调了活化能与许多相似物理量的区别。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该Arrhenius图是弯曲的,这表示反应活化能随温度而变化。讨论为什么少数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可能是负值甚至是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活化能 ARRHENIUS 物理量 定义 反应速率常数 基元反应 温度关系 宽温度范围
下载PDF
华北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物理量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方翀 王西贵 +1 位作者 盛杰 曹艳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8-1385,共18页
利用2011—2015年4—9月华北地区主要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重要天气报和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雷暴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为6—7月,最多的时次为下午到前半夜,大范围雷暴大... 利用2011—2015年4—9月华北地区主要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重要天气报和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雷暴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为6—7月,最多的时次为下午到前半夜,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起始时间多为13:00(北京时,下同)-15:00,持续时间为4~8 h,高海拔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的频次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将华北地区站点分为高海拔站点和低海拔站点的基础上,使用2011—2013年4—9月的NCEP物理量分析场对雷暴大风过程的指示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常用的热力指标需考虑季节因素;下沉对流有效位能阈值基本不随季节变化,并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的雷暴大风的出现及其范围均有一定的指示性;对流抑制能量、0~3 km垂直风切变、低层散度、500 hPa风场、整层可降水量、500 hPa相对湿度08:00—14:00变化等物理量在一些具体方面对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及范围有一定的指示性。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基本在50%以上;850 hPa相对湿度较大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在24~28℃,850 hPa相对湿度较小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则常常达到30℃或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重要天气报 时空分布 物理量 温湿垂直配置
下载PDF
实验数据的曲线拟合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继龙 甄蜀春 +1 位作者 曹鹏 姚广锋 《测试技术学报》 2003年第3期255-257,共3页
 曲线拟合技术在图像处理、逆向工程以及测试数据的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常见的一些曲线拟合方法中,对各个物理量的处理有失公平性原则,通常是在处理中确保某一个物理量的拟合误差达到"最小",而没有考虑到其它...  曲线拟合技术在图像处理、逆向工程以及测试数据的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常见的一些曲线拟合方法中,对各个物理量的处理有失公平性原则,通常是在处理中确保某一个物理量的拟合误差达到"最小",而没有考虑到其它物理量的拟合误差.本文从这一思路出发,给出了一种新的曲线拟合方法,采用这种曲线拟合方法,对每个物理量的重视程度是相同的.实际的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曲线拟合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拟合 物理量 最小二乘法 最速下降法 公平性原则
下载PDF
不同植物篱模式下土壤物理变化及其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彭熙 李安定 +1 位作者 李苇洁 卢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生物措施既能改善景观环境,又解决生态问题,是贵州缓解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植物篱模式与非植物篱模式下的土壤物理变化特征及减流减沙效果,分析了各物理量变化的水土保持机理。研究发现,供试的3种植物... 生物措施既能改善景观环境,又解决生态问题,是贵州缓解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植物篱模式与非植物篱模式下的土壤物理变化特征及减流减沙效果,分析了各物理量变化的水土保持机理。研究发现,供试的3种植物篱带均形成一定高度的土坎,有梯化坡地的效果,其微地貌变化大小顺序依次为:黄荆(Vitex neg undo)>新银合欢(Leucaw na leucocep hala)>马桑(Coriaria sinica);不同植物篱模式及不同取样位置的土壤样品体积质量(容重)、饱和导水率、雨水入渗速率及自然含水率均有较大差异,且各物理量之间有紧密关系;不同植物篱模式均有较明显的减流减沙效果,且植物篱对减少土壤侵蚀量的效果比减少径流更明显,其效果依次为免耕覆膜植物篱>植物篱>传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物理量 水土流失 机理
下载PDF
广西几次不同类型天气系统造成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曾小团 农孟松 赵金彪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4期1-4,7,共5页
利用NCEP(分辨率2.5×2.5)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京"9210"系统下发MICAPS格式常规资料对影响广西6次暴雨过程中的影响天气系统分型,在此基础上利用T 213物理量(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假相当... 利用NCEP(分辨率2.5×2.5)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京"9210"系统下发MICAPS格式常规资料对影响广西6次暴雨过程中的影响天气系统分型,在此基础上利用T 213物理量(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500hPa与850hPa的差值、K指数)格点资料对这6次过程进行垂直剖面和前后时序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影响广西造成暴雨过程的一些物理量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系统 暴雨 物理量
下载PDF
基于数值预报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技术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李文娟 赵放 +2 位作者 郦敏杰 陈列 彭霞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55-1564,共10页
随机森林算法是当前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有着很高的预测精度,训练结果稳定,泛化能力强,解决多分类问题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强对流的潜势预测和分类,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无强对流四种类别,... 随机森林算法是当前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有着很高的预测精度,训练结果稳定,泛化能力强,解决多分类问题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强对流的潜势预测和分类,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无强对流四种类别,基于2005—2016年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和物理量,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分类训练、0~12 h预报和检验,经2015—2016年独立测试样本检验表明,针对强对流发生站点的点对点检验,整体误判率为21. 9%,85次强对流过程基本无漏报,模型尤其适用于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的因子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和主观预报经验基本相符,模型准确率高,可用于日常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分类 对流指数 物理量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可拓检测技术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余永权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第4期88-94,共7页
检测技术是目前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 ,检测中有两个难题 :一个是无法检测的问题 ,另一个是检测精度提高的问题。基于可拓学矛盾转化的思想方法 ,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检测技术不同的新技术———可拓检测 ,这种检测技术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概念... 检测技术是目前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 ,检测中有两个难题 :一个是无法检测的问题 ,另一个是检测精度提高的问题。基于可拓学矛盾转化的思想方法 ,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检测技术不同的新技术———可拓检测 ,这种检测技术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概念及相关方法 ,从矛盾转化去研究检测技术 ,以解决无法检测的物理量检测问题。文章给出了可拓检测的有关概念 ,基本原理及结构 ,并且提出了有关的实施方法和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量 可拓检测 可拓学 检测原理 物元变换 物元聚焦
下载PDF
广西雷暴大风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钟利华 曾鹏 +2 位作者 李勇 熊文兵 胡宗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ECMWF分析资料,对广西2006—2008年发生的雷暴大风强天气45次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天气学方法进行影响模型分析,从雷暴大风发生的条件人手,探讨了一些稳定度指数和动力参数的物理意义,及雷暴大风发生区域的环境场特征... 利用观测资料和ECMWF分析资料,对广西2006—2008年发生的雷暴大风强天气45次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天气学方法进行影响模型分析,从雷暴大风发生的条件人手,探讨了一些稳定度指数和动力参数的物理意义,及雷暴大风发生区域的环境场特征,统计归纳出了:(1)造成广西雷暴大风强天气过程可分为高原深槽型、台风低槽型、副高西部型和华北低槽型等四种天气模型;(2)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午后,峰值出现在16时左右;7月和8月出现的最多;(3)局地雷暴大风的出现与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4)雷暴大风产生前,四种天气影响型广西大部地区大气层结均有不稳定能量聚集,低层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大;高原深槽、华北低槽和副高西部影响型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正涡度中心位于广西北部,台风低槽影响型则位于广西东南部;(5)出现雷暴大风的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性更显著,低层水汽辐合和中低层气旋性辐合也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环流特征 物理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3
作者 华瑛 《上海钢研》 2005年第2期60-63,共4页
介绍了金属材料热膨胀特性与物理量、材料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较详尽地分析了影响热膨胀系数的因素,为研制和应用新型特殊合金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热膨胀 平均线膨胀系数 热膨胀性能 热膨胀特性 热膨胀系数 材料成分 科学依据 物理量
下载PDF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梁红 马福全 +3 位作者 李大为 刘建国 魏红 方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22-27,共6页
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 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雪区水汽来源,亦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源,暴雪区还具备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不稳定条件;降水性质的转换与850 hPa的温度、温度平流和地面气温有直接联系;暴雪过程无论从量级,还是降水起止、雨转雪时间均预报得较为准确,但对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估计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环流形势 物理量 诊断分析 雨雪转换 预报误差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的空气污染过程物理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程丛兰 李青春 +1 位作者 刘伟东 吴正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5-350,共6页
20 0 2年 1 1月 30至 1 2月 4日 ,北京持续 4天大雾天气 ,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 ,空气质量连续 3天达 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 ,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 ,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 20 0 2年 1 1月 30至 1 2月 4日 ,北京持续 4天大雾天气 ,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 ,空气质量连续 3天达 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 ,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 ,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 ,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 ;1 0 0 0~ 70 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 ,与 5 0 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 (逆温层 ) ,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 ;85 0hPa为暖区 ,85 0~ 5 0 0hPa为冷平流 ,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天气过程分析 空气污染物 物理量
下载PDF
广东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吴小芳 伍志方 叶爱芬 《广东气象》 2011年第1期5-7,共3页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图上出现的三体散射回波以及对应的径向速度图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预示着强冰雹的...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图上出现的三体散射回波以及对应的径向速度图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预示着强冰雹的出现,局地剧烈天气(大冰雹和11级强风)出现在锋前,而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则出现在锋面附近;干冷空气从中层入侵粤西北,加深粤西北的不稳定,并形成下湿上干的层结,十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冰雹 物理量 雷达特征 广东
下载PDF
福建春季冰雹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朱艳萍 刘爱鸣 李白良 《气象科技》 2006年第1期73-77,共5页
利用1980~1999年高空探测资料的合成分析,总结出福建区域性降雹的环境场特征,造成福建冰雹的天气型主要为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偏西型、冷切偏南型、冷切偏西型.福建春季冰雹的主要机理是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而引发... 利用1980~1999年高空探测资料的合成分析,总结出福建区域性降雹的环境场特征,造成福建冰雹的天气型主要为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偏西型、冷切偏南型、冷切偏西型.福建春季冰雹的主要机理是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而引发的.高空西风槽和南支槽及其前侧的副热带急流和低空强西南气流及准静止切变线是诱发福建省春季冰雹最主要的天气系统.同时还分析总结出冰雹过程的热力条件、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等物理量特征.冰雹过程,福建处在高能区、强位势不稳定区和水汽通量高值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下层配置有利于福建省对流天气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环境场 物理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预报的多模式NWP产品与物理参数的综合分析应用 被引量:26
18
作者 侯淑梅 李灿 +2 位作者 王月兰 亓翠云 孙忠欣 《暴雨灾害》 2009年第1期36-42,共7页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Δ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暴雨落区 物理量
下载PDF
2003年10月河北省沧州秋季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淑云 寿绍文 刘艳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72,共4页
通过对2 0 0 3年1 0月1 0日夜间发生在沧州的秋季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稳定度以及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前后大气层结一直稳定,属于稳定型降水;能量积聚小于夏季,但是高低空急流较强,所配合... 通过对2 0 0 3年1 0月1 0日夜间发生在沧州的秋季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稳定度以及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前后大气层结一直稳定,属于稳定型降水;能量积聚小于夏季,但是高低空急流较强,所配合物理量不小于夏季,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垂直运动上升区,表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很好的水汽及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10月 成因分析 秋季暴雨 沧州 河北省 大暴雨过程 高低空急流 影响系统 触发机制 垂直速度 大气层结 积聚 垂直运动 低层辐合 动力条件 物理量 稳定度 稳定型 夏季 涡度 散度 降水 上升 水汽
下载PDF
暴雨落区的统计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任敏 郝莹 陈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用34 a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4—9月暴雨落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到7月,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决定了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汛期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584 dagpm的500 hPa等压面斜坡上,因此暴雨... 用34 a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4—9月暴雨落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到7月,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决定了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汛期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584 dagpm的500 hPa等压面斜坡上,因此暴雨带的位置预报大致可以用584 dagpm线的移动作参考。并用2003年梅雨期20场暴雨与一些实况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得出西风急流北侧以及500 hPa上升运动中心南侧到850 hPa上升运动中心北侧,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统计 物理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