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0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0
1
作者 冯莉 刘炯天 +1 位作者 张明青 宋玲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1-675,共5页
基于煤泥水组成及性质,分析了悬浮颗粒大小、矿物泥化性质、ζ电位、颗粒间势能、水质硬度和系统特点对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010mm的颗粒沉降速度很小,是造成选煤厂"细泥"积聚的主要原因;在煤泥水中,不... 基于煤泥水组成及性质,分析了悬浮颗粒大小、矿物泥化性质、ζ电位、颗粒间势能、水质硬度和系统特点对煤泥水沉降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010mm的颗粒沉降速度很小,是造成选煤厂"细泥"积聚的主要原因;在煤泥水中,不易泥化的矿物较易沉降,而黏土极易泥化,导致煤泥水难以沉降;矿物ζ电位越小,煤泥水越易沉降;黏土颗粒间始终为斥力作用,颗粒处于分散状态.水质硬度决定了煤泥水的沉降性能,水质硬度越低,煤泥水越难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沉降特性 黏土 Ζ电位 质硬度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黏土对煤泥水中颗粒分散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3
2
作者 刘炯天 张明青 曾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3,共5页
测定了蒙脱石、高岭石和煤颗粒的表面接触角和ζ电位,根据扩展的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计算了含两种黏土煤泥水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并分析了颗粒分散行为.在沉降试验基础上讨论了颗粒之间的沉降模式.结果表明... 测定了蒙脱石、高岭石和煤颗粒的表面接触角和ζ电位,根据扩展的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计算了含两种黏土煤泥水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并分析了颗粒分散行为.在沉降试验基础上讨论了颗粒之间的沉降模式.结果表明:试验中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为正,煤颗粒之间及其与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均为负,含高岭石的煤泥水上清液中仅含少量剩余分散的高岭石颗粒,其余凝聚后沉降.含蒙脱石的煤泥水中,蒙脱石颗粒之间及其与煤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均为正,蒙脱石颗粒形成网架结构,煤颗粒被"包裹"其中,所以呈整体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类型 煤泥 分散 扩展的DLVO理论
原文传递
智能化选煤厂架构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63
3
作者 王然风 高建川 付翔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2,共5页
针对智能化选煤厂内涵,从物联网层、控制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方面介绍了智能化选煤厂架构;重点阐述了智能化选煤厂建设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重介质分选过程智能化、浮选过程智能化、煤泥水健康保障系统智能化及选煤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智能化... 针对智能化选煤厂内涵,从物联网层、控制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方面介绍了智能化选煤厂架构;重点阐述了智能化选煤厂建设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重介质分选过程智能化、浮选过程智能化、煤泥水健康保障系统智能化及选煤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智能化,为将选煤厂从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选煤厂 重介质分选 浮选 煤泥 制造执行系统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徐初阳 罗慧 +1 位作者 聂容春 李振奇 《煤炭技术》 CAS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研究聚丙烯酰胺 (PAM)的性质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合成了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HP)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CPAM) ,对望峰岗选煤厂的浮选尾煤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水解度和... 为研究聚丙烯酰胺 (PAM)的性质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合成了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HP)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CPAM) ,对望峰岗选煤厂的浮选尾煤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水解度和阳离子度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煤泥 絮凝沉降 分子量 解度 阳离子度
下载PDF
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对煤泥水的絮凝作用 被引量:41
5
作者 聂容春 徐初阳 郭立颖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64,共3页
对不同类型的聚丙烯酰胺进行了煤泥水絮凝沉降试验, 考察其絮凝作用效果, 并研究了适合处理不同煤泥水的聚丙烯酰胺类型, 探讨了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机理。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絮凝剂 煤泥
下载PDF
絮凝剂和凝聚剂在煤泥水处理中的复配作用 被引量:41
6
作者 徐初阳 王少会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3,共3页
针对祁东选煤厂煤泥水中的细粒含量多、处理困难的特点 ,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阐明了煤泥水处理过程中应将凝聚剂和絮凝剂配合使用。
关键词 煤泥 凝聚剂 絮凝剂 复配作用
下载PDF
高泥化煤泥水的疏水聚团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陈军 闵凡飞 +3 位作者 刘令云 彭陈亮 孙迎林 杜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07-2512,共6页
为探寻煤泥水聚团沉降新技术,以季铵盐类药剂为表面活性剂开展了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试验研究,考察了药剂用量、动能输入、p H值等因素对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季铵盐能够改善颗粒表面疏水性,降低颗粒表... 为探寻煤泥水聚团沉降新技术,以季铵盐类药剂为表面活性剂开展了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试验研究,考察了药剂用量、动能输入、p H值等因素对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季铵盐能够改善颗粒表面疏水性,降低颗粒表面电负性,提高煤泥颗粒疏水聚团效果,季铵盐烷基链越长,药剂用量越大,对煤泥颗粒的聚团效果越强;高矿浆浓度煤泥水有利于煤泥颗粒形成疏水聚团;合适的动能输入能增强疏水聚团效果;随着p H值(p H=4-12)增大,沉降速度增大,但上清液透光率有所减小。当煤泥水质量浓度为26 g/L,采用p H=8.6、药剂1831用量3 000 g/t、搅拌强度750 r/min及搅拌时间10 min时煤泥水沉降效果较好,沉降速度达0.83 cm/min,透光率达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季铵盐 聚团沉降 动能输入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煤泥水体系的临界硬度计算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志军 刘炯天 +2 位作者 冯莉 王永田 张明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水质硬度对煤泥水的沉降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控煤泥水体系的水质硬度,确定合适的水质硬度调整剂用量,提出了矿物颗粒实现自发凝聚的最低水质硬度这一临界硬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DLVO理论的临界硬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临界硬度与H... 水质硬度对煤泥水的沉降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控煤泥水体系的水质硬度,确定合适的水质硬度调整剂用量,提出了矿物颗粒实现自发凝聚的最低水质硬度这一临界硬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DLVO理论的临界硬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临界硬度与Hamaker常数的二次方成反比,与对称型电解质的作用离子价态的二次方成反比,与颗粒表面电位的四次方成正比.临界硬度值的确定为煤泥水水质硬度的调控处理技术奠定了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质硬度 临界硬度 DLVO理论
原文传递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被引量:36
9
作者 彭陈亮 闵凡飞 +1 位作者 赵晴 李宏亮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22,共8页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对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与聚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溶液中微细矿物颗粒分散与聚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水化膜厚度及强度测量、水化作用力以及水化膜破解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水化...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对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与聚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溶液中微细矿物颗粒分散与聚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水化膜厚度及强度测量、水化作用力以及水化膜破解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水化膜研究在煤泥水微细颗粒聚团沉降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膜 微细矿物颗粒 分散 聚团 煤泥
下载PDF
高泥化煤泥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忠杰 闵凡飞 +1 位作者 朱金波 刘令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120,共4页
为减少选煤厂处理煤泥水的药剂用量,以煤泥水初始沉降速度和上清液透光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法初步确定煤泥水沉降所需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106和1.2×107的聚丙烯酰胺PAM)和无机凝聚剂(CaCl2和MgCl2)的合... 为减少选煤厂处理煤泥水的药剂用量,以煤泥水初始沉降速度和上清液透光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法初步确定煤泥水沉降所需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106和1.2×107的聚丙烯酰胺PAM)和无机凝聚剂(CaCl2和MgCl2)的合理用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对絮凝剂和无机凝聚剂用量配比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质量浓度为75g/L的煤泥水,当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7的PAM用量为6.8g/m3,CaCl2用量为350g/m3时,上清液透光率可达97.70%,初始沉降速度达22.32c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絮凝剂 凝聚剂 絮凝沉降 聚丙烯酰胺 氯化钙 氯化镁
下载PDF
基于原生硬度的煤泥水沉降性能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志军 刘炯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763,共7页
为了寻求煤泥水沉降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循环煤泥水体系的原生硬度概念。通过对4个典型选煤厂原煤的矿物组成分析及选煤用水和循环水的水质分析表明,循环煤泥水体系的原生硬度由选煤用水的基础硬度和煤中矿物组成共同决定的,并建立了... 为了寻求煤泥水沉降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循环煤泥水体系的原生硬度概念。通过对4个典型选煤厂原煤的矿物组成分析及选煤用水和循环水的水质分析表明,循环煤泥水体系的原生硬度由选煤用水的基础硬度和煤中矿物组成共同决定的,并建立了原生硬度的数学迭代模型,实验室模拟煤泥水循环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良好可靠性。通过煤泥水沉降试验可知,当水质硬度小于5 mmol/L时,水质硬度越高,煤泥沉降速度越快,且上清液越澄清。部分选煤厂实例表明,原生硬度低,则煤泥水难处理;原生硬度高,则煤泥水易处理,说明原生硬度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性能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沉降性能 原生硬度 质硬度
下载PDF
电化学处理煤泥水沉降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董宪姝 姚素玲 +1 位作者 刘爱荣 王志忠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3-757,共5页
添加絮凝剂和凝聚剂解决高泥化煤泥水沉降存在成本高、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电化学预处理煤泥水的方法,考察了电解后煤泥水的沉降特性,研究并优化了电解条件.利用电泳仪、红外光谱以及影像分析仪表征了电解前后煤颗粒表面电动电位、官能... 添加絮凝剂和凝聚剂解决高泥化煤泥水沉降存在成本高、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电化学预处理煤泥水的方法,考察了电解后煤泥水的沉降特性,研究并优化了电解条件.利用电泳仪、红外光谱以及影像分析仪表征了电解前后煤颗粒表面电动电位、官能团以及絮团大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3种电解质对煤泥水进行电化学预处理后沉降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沉降速度提高约3cm/min,上清液浊度降低约8.3NTU.MgCl2电解质好于NaCl和AlCl3.最佳条件为:电流0.75A,电解时间10min.电化学预处理,改变了煤泥水中固体颗粒表面的电荷量,电解质在水中电解产生的离子消除了固体表面电荷、压缩双电层,达到了减小甚至消除相同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而凝聚,原来的强极性官能团转化为弱极性官能团,憎水性增强,使煤泥易于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煤泥 絮凝 沉降 电解质
原文传递
煤泥水中Ca^(2+)在黏土矿物表面的作用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明青 刘炯天 +1 位作者 单爱琴 刘汉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7-641,共5页
为了深刻认识煤泥水中Ca2+同黏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用Ca2+溶液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分别同高岭土和蒙脱土作用,测定黏土作用前后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证实了在pH=5.0溶液中Ca2+在黏土表面以静电形式吸附... 为了深刻认识煤泥水中Ca2+同黏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用Ca2+溶液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分别同高岭土和蒙脱土作用,测定黏土作用前后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证实了在pH=5.0溶液中Ca2+在黏土表面以静电形式吸附;在pH=11.0溶液中Ca2+以Ca(OH)2沉淀和静电形式吸附;此外,在pH=8.0以上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一羟基络合吸附形式.提出了Ca2+沉淀吸附和一羟基络合吸附的吸附过程模式;黏土颗粒表面的Ca(OH)2沉淀使颗粒间形成的非选择性“静电桥”是影响沉降和浮选效果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CA^2+ 黏土矿物 吸附
下载PDF
不同密度级原煤的泥化特性 被引量:31
14
作者 刘令云 闵凡飞 +1 位作者 张明旭 赵晴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82-186,共5页
对淮南矿区不同密度级原煤进行泥化研究,并分别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密度级原煤泥化产物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6 g/cm3原煤的泥化率较大,为10.23%;>1.7 g/cm3原煤的泥化率最大,高达13.79%;泥... 对淮南矿区不同密度级原煤进行泥化研究,并分别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密度级原煤泥化产物的粒度组成、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6 g/cm3原煤的泥化率较大,为10.23%;>1.7 g/cm3原煤的泥化率最大,高达13.79%;泥化煤泥中含有大量<0.045 mm粒级的细颗粒,其中>1.7 g/cm3原煤泥化<0.045 mm粒级煤泥中<0.025 mm的微细颗粒占99%;随原煤密度增加,泥化煤泥中石英含量逐渐增大,中间密度级原煤泥化煤泥中高岭土含量最高;泥化煤泥中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高岭土,其严重影响了煤泥水的澄清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煤密度 泥化特性 煤泥 矿物组成
下载PDF
选煤厂难沉降煤泥水性质及特点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肖宁伟 张明青 曹亦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9,93,共4页
以神东某选煤厂难沉降煤泥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难沉降煤泥水的离子组成、煤泥粒度和矿物组成及颗粒电动电位,并从循环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煤泥水的沉降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煤泥水水质硬度低、煤泥颗粒粒度细、粘土矿物质含量高、颗粒表... 以神东某选煤厂难沉降煤泥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难沉降煤泥水的离子组成、煤泥粒度和矿物组成及颗粒电动电位,并从循环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煤泥水的沉降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煤泥水水质硬度低、煤泥颗粒粒度细、粘土矿物质含量高、颗粒表面电负性强是造成煤泥水难以沉降的原因,粘土矿物的存在不仅能够使煤泥水分散体系稳定存在,而且具有自身强化机制,这是造成煤泥水难沉降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沉降 煤泥 离子组成 粒度分析 循环系统
下载PDF
煤泥水处理药剂综述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晓梅 刘炯天 吕鑫磊 《洁净煤技术》 CAS 2009年第5期20-24,共5页
阐述了当前煤泥水处理中絮凝剂、凝聚剂的应用类型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煤泥水处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高效煤泥水处理药剂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煤泥水处理方面的最新应用情况,指出研究和开发高效、安全、无污染的煤泥... 阐述了当前煤泥水处理中絮凝剂、凝聚剂的应用类型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煤泥水处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高效煤泥水处理药剂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煤泥水处理方面的最新应用情况,指出研究和开发高效、安全、无污染的煤泥水处理用药剂是将来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絮凝剂 凝聚剂
下载PDF
我国选煤厂煤泥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7
17
作者 程宏志 常秀芳 顾欣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58,共4页
文章介绍了我国煤泥水处理技术现状,提出旨在提升我国煤泥水处理技术水平的研发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选煤厂 煤泥 处理 闭路循环 环境保护 中国
下载PDF
煤泥水中黏土颗粒对钙离子的吸附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明青 刘炯天 李小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通过静态(搅拌)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钙离子在煤系黏土(主要为高岭土和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钙离子在2种实验样品表面吸附量先不断增大而后趋于平衡;蒙脱土表面的钙离子吸... 通过静态(搅拌)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钙离子在煤系黏土(主要为高岭土和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钙离子在2种实验样品表面吸附量先不断增大而后趋于平衡;蒙脱土表面的钙离子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加,高岭土表面钙离子的吸附量在溶液pH值介于6.5到7.0时最小,小于6.5时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缓慢减小,大于7.0时吸附量随pH的增大而迅速增加;2种吸附过程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钙离子在样品表面3种可能的吸附形式为一羟基络合、Ca(OH)2沉淀和离子静电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黏土颗粒 钙离子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煤泥水系统技术改造分析及其思考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陈建中 沈丽娟 +2 位作者 王永田 陶秀祥 杨红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通过几种煤泥水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推出了一种比较完善实用的煤泥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将传统成熟技术与近年研制的新技术、新装备优化、集成 ,组成一种煤泥分选、回收、脱水新工艺 ,以提高全厂精煤产率 ,节省基建投资 ,降低生... 通过几种煤泥水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推出了一种比较完善实用的煤泥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将传统成熟技术与近年研制的新技术、新装备优化、集成 ,组成一种煤泥分选、回收、脱水新工艺 ,以提高全厂精煤产率 ,节省基建投资 ,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煤泥 浮选柱 螺旋分选机 加压过滤机 尾煤压滤机
下载PDF
浅析煤泥水的特点及治理方法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开玲 钱坤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7,共3页
煤泥水处理是选煤厂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的实现。阐述了煤泥水的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论述了煤泥水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 选煤 煤泥 凝聚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