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典范意义为视角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5,156,共12页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 国学研究 清华国学研究院
原文传递
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华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49,共10页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国文化 文化史观 中国哲学史 文化特点 历史与文化 中华文化 《柳如是别传》 审查报告 清华国学研究院
原文传递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吉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3期1-6,共6页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赵吉惠近十多年国学在祖国大地确实不断地升温,有人感觉到“热”,那是因为过去偏“凉”的缘故。这些年的温度升高了,和过去相比较,说出现了“国学热”,我看也未尝不可以。在气温变幻、忽冷又热的条件下,人...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赵吉惠近十多年国学在祖国大地确实不断地升温,有人感觉到“热”,那是因为过去偏“凉”的缘故。这些年的温度升高了,和过去相比较,说出现了“国学热”,我看也未尝不可以。在气温变幻、忽冷又热的条件下,人们对“国学”有不同看法,持不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 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西学” 国学 国粹主义 整理国故 中西文化
原文传递
清华学派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四论“清华学派” 被引量:5
4
作者 胡伟希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10,共8页
本文将清华哲学系的新实在论派定义为狭义的清华学派,而将20—40年代清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以兼容会通中西文化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为特征的学术文化思潮定义为广义的清华学派。作者阐述了这一思潮在王国维的“... 本文将清华哲学系的新实在论派定义为狭义的清华学派,而将20—40年代清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以兼容会通中西文化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为特征的学术文化思潮定义为广义的清华学派。作者阐述了这一思潮在王国维的“贯通法”、陈寅恪的“历史阐释学”、吴宓的理想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潘光旦对传统人文资源加以开掘的社会学、以及这一学派的“接着讲”和“释古”主张中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否定了将吴宓与陈寅恪匡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分析了整个清华学派的实质是文化改良主义,强调了这一学派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中的历史价值与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派 陈寅恪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激进主义 清华国学研究院 现代思想 西方文化 王国维 梁启超 吴宓
原文传递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治学 被引量:7
5
作者 戴家祥 林在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共7页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王国维 陈先生 导师 《中国历史研究法》 清华学校 梁启超 《庄子》 《吴宓自编年谱》 科研能力
下载PDF
吴金鼎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的贡献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锦源 陈淑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9-80,共12页
梁启超(1873—1929)称,“考古学在中国成为一种专门学问,起自宋朝”。梁氏所指实则上只是金石器物之学,而非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萌芽期大约是始于1895年,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1870—1953)在旅顺地区进行首次田野...
关键词 吴金鼎 中国 史前考古学 学术贡献 考古学史 考古学家 清华国学研究院 李济
下载PDF
梁思永先生传略 被引量:6
7
作者 夏鼐 《考古学报》 1954年第1期1-3,共3页
先生原籍广东新会,以1904年生于上海。他是梁启超先生的儿子。在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留美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习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于东亚考古问题作过特别的研究。为着了解国内考古的具... 先生原籍广东新会,以1904年生于上海。他是梁启超先生的儿子。在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留美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习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于东亚考古问题作过特别的研究。为着了解国内考古的具体情况,曾一度返国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考古 昂昂溪 新石器 印第安人 城子崖 考古工作 研究工作 西北 清华国学研究院 文化
原文传递
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 被引量:5
8
作者 何炳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史学 周年纪念 学术演讲 李伯重 会议 主任
原文传递
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敦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3-20,69,共9页
本文论述了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本意,即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与创新。指出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应作具体分析。介绍了国学院融合中西古今的优秀教学法,注重个人自修;因才... 本文论述了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本意,即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与创新。指出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应作具体分析。介绍了国学院融合中西古今的优秀教学法,注重个人自修;因才施教;注重治学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治学和做人并重,鼓励学生立大志、树新风,“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的教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 中体西用 治学方法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吴宓
原文传递
清华的人文传统——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岂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共4页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人文传统 纪念 清华大学 人文基础 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赵元任 学部
原文传递
走向新的经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家和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为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100周年,2005年11月5日至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以下一组文章即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为这次研讨会所撰的笔谈,涉及经学研究与现代学术的诸方面问题,现刊登出... 为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100周年,2005年11月5日至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以下一组文章即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为这次研讨会所撰的笔谈,涉及经学研究与现代学术的诸方面问题,现刊登出录,以■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研究 现代学术 笔谈 新加坡国立大学 清华国学研究院 学术研讨会 中国经学 清华大学 著名学者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从“美国化”到“本土化”: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缘起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洪斌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7-107,共11页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展开,清华园里相应地出现了一股文化运动的思潮,当时称之为"清华文化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感染时代精神的清华师生们,开始以犀利的眼光,反省清华教育中的"美国化",重新...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展开,清华园里相应地出现了一股文化运动的思潮,当时称之为"清华文化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感染时代精神的清华师生们,开始以犀利的眼光,反省清华教育中的"美国化",重新检讨清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中西文化调和的校园思想氛围。深处其间的清华学子们,同时感受"整理国故"运动的强烈影响,于是从批评学校忽略中文教育发端,而后扩展至呼吁学校加强国学教育,直到最后在多重因素的衡量之下,校方遂在清华改办大学之际,创立了旨在"中西并重、新旧沟通"的国学研究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文化运动 整理国故 清华文化运动 国文改良
下载PDF
日本“中国学”的启示──访问爱知大学有感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东亚同文书 日本中国学 东亚同文会 中国现状 社会调查 根津一 清华国学研究院 中国问题 启示 王国维
下载PDF
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素质──陕西吴宓研究史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学术讨论会 研究 吴宓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清华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 清华国学研究院
下载PDF
读冯国瑞先生《绛华楼诗集》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鼎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4-38,共5页
冯国瑞先生(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早年在天水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肄业,同时在存古学堂从哈锐、任承允学习国学。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十五年(1926)夏毕业。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次年夏毕业。曾任青海... 冯国瑞先生(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早年在天水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肄业,同时在存古学堂从哈锐、任承允学习国学。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十五年(1926)夏毕业。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次年夏毕业。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秘书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病卒,享年6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研究 清华学校 存古学堂 省政府 梁启超 二十年 甘肃天水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革命军 清华国学研究院
下载PDF
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 被引量:3
16
作者 劉夢溪 《中国文化》 CSSCI 2013年第2期149-163,共15页
王国维奥陈寅恪 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趟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 王国维奥陈寅恪 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趟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问”,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趟元任生於189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王国维 《王观堂先生挽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吴宓 颐和园 梁启超 导师
原文传递
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逢祥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0-35,共6页
在近年学术界颇为趋热的二十世纪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中.有关现代高校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讨论.始终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方面固然与两校在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但更主要的.显然是... 在近年学术界颇为趋热的二十世纪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中.有关现代高校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讨论.始终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方面固然与两校在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但更主要的.显然是因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刨建过程中确起有某种开风气、示规模的作用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学术研究机构 机构体制 高校 北大 现代教育史 二十世纪 特殊地位
下载PDF
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人才培养 被引量:3
18
作者 房鑫亮 《探索与争鸣》 2003年第1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史 办学经验 课程设置
原文传递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研究工作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敦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14-20,共7页
该文论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的理解,及其研究国学的目的和方法;介绍了他们治学的特点与成就,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诸导师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与创新;认为他们为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研究 治学方法 王国维 梁启超 赵元任 陈寅恪 李济
原文传递
国史、国学与国家——浅释民初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与史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春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0,共26页
清华大学四大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李济之人生路程、人生观与文化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于清朝末年,都是南方人,"旧学"根底都很深厚,都对"西学"即所谓"现代科学"与"科学方法"下... 清华大学四大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李济之人生路程、人生观与文化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于清朝末年,都是南方人,"旧学"根底都很深厚,都对"西学"即所谓"现代科学"与"科学方法"下过功夫。以上四点对他们的学术路程、思想定向、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四位史家到清华执教时,思想与国家观已成型,以后鲜有改变,而其最后之生命归宿亦因之而注定。四位先生之治学皆起始于国学,后转究西学,再回应国运与世势之变而归入国史之研究,乃成其终身大业。其间由于家世、家学、个人品性与人格、人生经验、立身之文化观与世界观等等因素之异殊,而使其个别经验路程不同,但亦各有创新国学系统与开辟国史新研究领域之划时代贡献。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与教育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四位史家密切相关。四位史家在清华执教的1925年夏至1929年春这段时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黄金时期,使清华成为中国史学第一重镇,短短四年间培养出数十位史学精英。总之,国家变化、政治失修、社会失调及于个人世界之安危,使中国学术出现新局面,而国史之重整与翻新亦多为其相连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 国学 国家 清华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李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