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自适应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靳嵘 张俊跃 +1 位作者 胡力峰 诸葛伟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某柴油机面临的变海拔适应性问题,基于可变截面增压器,建立了柴油机变海拔自适应增压系统,利用高原柴油机性能模拟试验台,进行了0-4 000 m高原性能模拟对比试验,研究了高原环境下增压对换气过程及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某柴油机面临的变海拔适应性问题,基于可变截面增压器,建立了柴油机变海拔自适应增压系统,利用高原柴油机性能模拟试验台,进行了0-4 000 m高原性能模拟对比试验,研究了高原环境下增压对换气过程及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可变截面增压技术,柴油机高海拔性能下降得以改善,并解决了柴油机在高海拔低速工况下不能工作、增压器喘振等问题,使柴油机在4 000 m海拔下最大扭矩点转速恢复到原机平原条件下的转速1 300 r/min,扭矩降幅小于5%。通过初步研究得出可变截面增压技术在柴油机高原恢复功率、降低热负荷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涡轮增压 高原 变海拔 自适应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杨世春 李君 李德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3,共6页
介绍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比分析了GDI发动机与气门口喷射(PFI)发动机的性能特点,GDI发动机相对于成熟的PFI发动机仍具有较多优势。分析了GDI发动机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 介绍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比分析了GDI发动机与气门口喷射(PFI)发动机的性能特点,GDI发动机相对于成熟的PFI发动机仍具有较多优势。分析了GDI发动机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分层稀燃GDI发动机普遍应用。探讨了GDI发动机燃烧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过量空气系数a=1的GDI均质混合燃烧方式、分层充气或均质(a=1)充气的涡轮增压技术、优化燃烧系统扩大分层稀燃区域、实现GDI发动机的HCCI燃烧等4个GDI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缸内直喷 稀薄燃烧 均质充气 涡轮增压 均质压燃
下载PDF
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压缩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8
3
作者 鲍鹏龙 章道彪 +1 位作者 许思传 万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31-1734,共4页
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压缩机可以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提供高压空气,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针对车用燃料电池对空压机的特殊要求,总结了目前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的研发现状,比较了几种典型空压机的性能表现,最后分析了其未... 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压缩机可以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提供高压空气,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针对车用燃料电池对空压机的特殊要求,总结了目前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的研发现状,比较了几种典型空压机的性能表现,最后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离心式空压机在密度、效率、噪声等方面具有最好的综合效果,且与涡轮机匹配工作是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空压机 涡轮增压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车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的新发展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晋东 李洪武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主要阐述了为解决车用发动机低速工况问题而采用的涡轮增压系统方案及在涡轮增压器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车用柴油机 涡轮增压 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 涡轮增压
下载PDF
车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耀南 申永鹏 +2 位作者 孟步敏 李会仙 袁小芳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2-447,共16页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是高性能、高可靠性发动机开发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保证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车用汽油发动机,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的车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然后围绕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燃油喷射...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是高性能、高可靠性发动机开发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保证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车用汽油发动机,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的车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然后围绕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点火控制系统、空燃比控制系统、怠速控制系统、涡轮增压控制系统、爆震检测与控制系统以及汽油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这8项关键问题展开论述,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最后对车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节气门控制 燃油喷射控制 点火控制 空燃比控制 怠速控制 涡轮增压 爆震 燃烧控制
下载PDF
内燃机流动热力学与涡轮增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扬军 张树勇 徐建中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0-95,共6页
涡轮增压技术是内燃机节能和CO2减排的关键技术,内燃机流动热力学对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对促进内燃机技术发展以及满足国家能源与环境重大战略需求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内燃机流动热力学的学科内涵、国内外研... 涡轮增压技术是内燃机节能和CO2减排的关键技术,内燃机流动热力学对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对促进内燃机技术发展以及满足国家能源与环境重大战略需求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内燃机流动热力学的学科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内燃机流动热力学与涡轮增压研究的战略目标、关键问题与优先领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流动热力学 涡轮增压 余热利用节能 CO2减排
下载PDF
进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小矛 高卫民 +5 位作者 辛军 钱承炬 平银生 陈明 倪计民 张万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0-306,共7页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更规则的大尺度漩涡,且缸内瞬态滚流比更高,两种对称气道瞬态涡流比基本为零,进气道流量系数对增压发动机进气充量影响较小;高滚流比气道的缸内油气分布比低滚流比气道更均匀,湍动能也高.因此,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宜采用高滚流比气道.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表明,高滚流比气道燃烧在低速1,500,r/min满负荷时提前5°CA左右,中速3,000,r/min满负荷时提前3°CA左右,高速时两者差别不大;高滚流比气道燃烧持续期较低滚流比气道缩短2°CA左右,缸内平均指示压力循环波动系数较低滚流比气道有明显的降低,燃烧稳定性改善20%~30%,油耗率降低5%~10%,HC和CO排放降低明显,NOx排放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进气道 涡轮增压 滚流比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动态仿真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段树林 欧阳明高 刘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7-80,共4页
建立了涡轮增压柴油机准线性动态实时仿真模型.该模型按时间尺度原则,只考虑柴油机状态量的时间平均效应,忽略循环波动,突出实时性;详细描述了柴油机、增压器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子模型;以YC105QC为仿真对象,在MATLAB... 建立了涡轮增压柴油机准线性动态实时仿真模型.该模型按时间尺度原则,只考虑柴油机状态量的时间平均效应,忽略循环波动,突出实时性;详细描述了柴油机、增压器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子模型;以YC105QC为仿真对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动态仿真,并给出了典型瞬态过程的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 柴油机 动态仿真 船用柴油机
原文传递
内燃机产业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翁祖亮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共9页
对“十五”规划期间我国应优先发展的9类内燃机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各类技术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建议。
关键词 内燃机 设计 废气净化 涡轮增压 气体燃料 电控
下载PDF
文曲利管排气再循环系统在涡轮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泓亮 邓康耀 +1 位作者 朱义伦 易生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以一台 D6 114涡轮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 ,采用了一套带文曲利管的排气再循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在高工况下能克服平均排气压力低于平均进气压力的困难 ,方便地实现排气再循环。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柴油机的 NOx ... 以一台 D6 114涡轮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 ,采用了一套带文曲利管的排气再循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在高工况下能克服平均排气压力低于平均进气压力的困难 ,方便地实现排气再循环。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柴油机的 NOx 排放、烟度和比油耗随 EGR率的变化规律以及 EGR的冷却效果对 N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排气再循环 文曲利管 增压柴油机 涡轮增压 测试 氮氧化物排放 烟度 EGR 比油耗
下载PDF
车用涡轮增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众杰 何西常 +3 位作者 王威 关立哲 董素荣 周广猛 《内燃机与配件》 2012年第6期37-40,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部分车用涡轮增压技术的现状,从解决发动机低速转矩和涡轮迟滞两大问题出发,提出了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为满足涡轮增压器特有的工作特点,滚动轴承和陶瓷等新材料将会在涡轮增压器得到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 涡轮增压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可变截面
下载PDF
米勒循环在小型增压汽油机典型工况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祖炳锋 周仁杰 +3 位作者 徐玉梁 王振 瞿伟 刘丽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30,138,共7页
针对某3缸增压小型化汽油机,基于一维和三维发动机循环仿真,分别研究了进气门早关(EIVC)和进气门晚关(LIVC)两种米勒循环形式对发动机油耗、爆震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米勒循环形式均能有效降低全工况范围的燃油消耗率,平均... 针对某3缸增压小型化汽油机,基于一维和三维发动机循环仿真,分别研究了进气门早关(EIVC)和进气门晚关(LIVC)两种米勒循环形式对发动机油耗、爆震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米勒循环形式均能有效降低全工况范围的燃油消耗率,平均降幅约为8%。与LIVC相比,低负荷时EIVC具有更大的节气门开度和进气压力,故泵气损失相对较小,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而在高负荷区域,EIVC会显著降低缸内滚流和压缩终了时的湍动能,导致燃烧变慢,CA50相比LIVC滞后2.5°曲轴转角,燃油经济性和爆震抑制作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涡轮增压 米勒循环 油耗 爆震 滚流 湍动能
下载PDF
增压6缸柴油机排气压力波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骏 王绍明 +3 位作者 崔毅 张有 杨卫东 黎程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38,共6页
针对某增压6缸柴油机进行了不同负荷特性下的排气压力波测量,分析了不同负荷特性下排气压力波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增压6缸柴油机,当配气相位相同时,在不同的负荷特性下,排气压力波平均值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排气压力波平均值... 针对某增压6缸柴油机进行了不同负荷特性下的排气压力波测量,分析了不同负荷特性下排气压力波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增压6缸柴油机,当配气相位相同时,在不同的负荷特性下,排气压力波平均值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排气压力波平均值随着扭矩的增加而增大;不同转速下相同扭矩测试点的排气压力波平均值进行横向对比时以及在外特性上,排气压力波平均值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高。在不同的负荷特性下,排气压力波强度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排气压力波强度随着扭矩的增加而增高;不同转速下相同扭矩测试点的排气压力波强度进行横向对比时,排气压力波强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高,但是在外特性上,随着转速的增加,排气压力波强度先增加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排气压力波 涡轮增压
下载PDF
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克松 王桂华 李国祥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08年第2期31-35,40,共6页
综述了柴油机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电辅助 涡轮增压
下载PDF
二次进气增压系统和顾氏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顾宏中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文中介绍了二次进气增压系统和顾氏系统新概念。这二种系统都能降低油耗率、最大爆发压力、热负荷和NOx,假使涡轮增压器总效率大于65%,这二种系统能利用缸内膨胀回收排气的剩余功,而不用功力涡轮,所以结构上大为简单而不用动... 文中介绍了二次进气增压系统和顾氏系统新概念。这二种系统都能降低油耗率、最大爆发压力、热负荷和NOx,假使涡轮增压器总效率大于65%,这二种系统能利用缸内膨胀回收排气的剩余功,而不用功力涡轮,所以结构上大为简单而不用动力涡轮系统的附加投资。模拟计算和试验工作曾在6PA6L—280和6MANL58/64柴油机上进行。二次进气系统、顾氏系统、与通常的涡轮增压系统和动力涡轮系统的性能比较结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 增压系统
下载PDF
大气压力对涡轮增压柴油机燃烧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沈颖刚 何保红 +2 位作者 申立中 颜文胜 毕玉华 《内燃机》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利用自制的微机化内燃机大气模拟综合试验系统 ,对在平原地区和海拔 2 0 0 0m大气条件下运行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 ,分析了运行在不同海拔地区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燃烧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关键词 涡轮增压 柴油机 燃烧过程 高原
下载PDF
欧Ⅵ天然气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马义 王晓辉 +1 位作者 李红洲 窦慧莉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5,87,共6页
利用GT-SUITE软件建立天然气发动机湍流火焰预测燃烧模型,结合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基于该模型对实现欧Ⅵ排放的当量燃烧路线关键技术,包括增压器匹配、米勒循环、瞬态参数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非对称流道增压器在实现相... 利用GT-SUITE软件建立天然气发动机湍流火焰预测燃烧模型,结合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基于该模型对实现欧Ⅵ排放的当量燃烧路线关键技术,包括增压器匹配、米勒循环、瞬态参数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非对称流道增压器在实现相同EGR率前提下泵气损失最小;米勒循环可以抑制爆震,提升发动机经济性和可靠性,适当减小油门响应速度和增加放气阀响应速度可以降低发动机瞬态超负荷率。研究结果对欧VI天然气发动机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燃烧模型 涡轮增压 米勒循环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姜泽浩 张付军 +2 位作者 董长龙 商海昆 韩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3,共5页
在发动机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上,对0~4500 m不同海拔高度下某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涡轮增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增压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发动机进气量减小、功率下... 在发动机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上,对0~4500 m不同海拔高度下某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涡轮增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增压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发动机进气量减小、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升高,增压器转速、压比升高,易出现高速超速、超温和低速喘振的问题。在海拔4500 m高原环境下,发动机标定功率为254.1 kW (2100 r/min),比平原状态下降了23.1%,此时增压器转速已经达到上限(106000 r/min),涡轮入口温度为746℃,接近温度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 高原试验 功率恢复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崔毅 邓康耀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0期188-191,共4页
米勒循环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现建立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热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几何压缩比、有效压缩比、空燃比、涡轮增压器效率等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考虑到实际发动机的爆发压力和NOx排放限制,对发动机的性能... 米勒循环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现建立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热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几何压缩比、有效压缩比、空燃比、涡轮增压器效率等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考虑到实际发动机的爆发压力和NOx排放限制,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进行参数优化匹配且涡轮增压器效率较高时,采用米勒循环才能提高热效率。要降低NOx排放,同时保持原机的功率输出,并提高热效率,需要增加几何压缩比,减小有效压缩比,同时提高增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涡轮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 米勒循环 NOx
下载PDF
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优化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斌 刘波 +1 位作者 杨世春 姬芬竹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4-630,共7页
针对高空小型飞机的动力要求,对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进排气管路结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进气质量流量不均匀度和进气压力波动效应为评价指标,对发动机的... 针对高空小型飞机的动力要求,对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进排气管路结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进气质量流量不均匀度和进气压力波动效应为评价指标,对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进排气歧管和总管的长度,把不均匀度降低到5%以内,最大降幅为38%,并且提高了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最大提高幅度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活塞发动机 进排气系统 进气质量流量 不均匀度 压力波动 涡轮增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