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季节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10
1
作者 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利用人工模拟的方法,在低温季节用金鱼藻等6种植物对养鱼池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季节6种植物对TN、TP和硝态氮仍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对氨态氮的吸收效果稍差;处理4~8天后能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 利用人工模拟的方法,在低温季节用金鱼藻等6种植物对养鱼池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季节6种植物对TN、TP和硝态氮仍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对氨态氮的吸收效果稍差;处理4~8天后能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理想,可能与冬季温度低、植物换叶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季节 水生植物 污染水体 净化效果 氨态氮 水体透明度 水体污染 植物修复
下载PDF
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 被引量:111
2
作者 陈荷生 宋祥甫 邹国燕 《中国水利》 2005年第5期50-53,共4页
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 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 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 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 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 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实 现变废为宝、净化水体、美化水域景观、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治理 浮床 养分吸收特性 陆生植物 富营养化 水生态环境 种植技术 污染水域 吸收作用 植物根系 变废为宝 净化水体 水域景观 污染 植物体 吸附 元素 降解 富集
下载PDF
3种景观植物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68
3
作者 周晓红 王国祥 +1 位作者 冯冰冰 葛绪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3,共6页
以美人蕉、绿萝、马丽安3种景观植物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46d.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 以美人蕉、绿萝、马丽安3种景观植物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46d.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率表现为美人蕉>马丽安>绿萝;美人蕉、绿萝、马丽安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95%,90.25%和92.60%,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60.44%);3种植物对水体中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6%,95.07%和97.61%,其中美人蕉、绿萝组NH4+-N的主要去除途径为硝化反应,马丽安组NH4+-N去除主要是通过氨挥发以及硝化反应等,而对照组NH4+-N去除率(81.62%)较高的主要原因为氨的挥发;美人蕉、绿萝组ρ(NO3--N)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马丽安和对照组ρ(NO3--N)增幅不大,各试验组ρ(NO3--N)变化与水体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植物吸收有关;3种植物对水体中TP和CODMn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显著大于对照组.试验表明,3种植物对污染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可作为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植物 污染水体 净化 浮床 城市河道
下载PDF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4
作者 李继洲 程南宁 陈清锦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0,共6页
详细介绍了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关键词 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水体 水体生物 研究进展 综述 问题 国内外 应用现状 评述
下载PDF
8种挺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50
5
作者 孙瑞莲 张建 王文兴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32,共6页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除三棱草(Sparganim stenophyllum Maxim.)外,...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除三棱草(Sparganim stenophyllum Maxim.)外,其它植物对C01)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菖蒲(Acorus calam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及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 C.H.Wright)去除COD的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90%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7d时,与无植物空白相比,各植物其NH4+-N和TN去除率分别提高15.0%~41.8%和6.7%~25.1%,其中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对NH4+—N和TN的去除性能尤为突出。8种植物中,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和宽叶香蒲TP去除性能较好,其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8%和11.2%,其余6种植物的TP去除率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可作为南四湖人工湿地备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挺水植物 污染水体 净化
下载PDF
人工浮床及其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42
6
作者 武琳慧 吴林林 +1 位作者 黄民生 阮宇鹰 《净水技术》 CAS 2006年第4期8-9,50,共3页
对人工浮床的分类、构造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人工浮床在我国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人工浮床 污染水体 治理与修复 应用进展
下载PDF
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污染水体净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32
7
作者 高翔 鲁安怀 +2 位作者 郑辙 郑喜坤 秦善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82,共6页
经过对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净化污染水体中的应用综合研究 ,发现该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样品能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毒有害金属离子和氧化降解苯酚、2 -丙醇、苯及印染废水等有机物 ,其污染净化能力主要是基于表面络合反应、表面离子... 经过对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净化污染水体中的应用综合研究 ,发现该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样品能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毒有害金属离子和氧化降解苯酚、2 -丙醇、苯及印染废水等有机物 ,其污染净化能力主要是基于表面络合反应、表面离子交换作用和变价元素的氧化还原作用。同时介绍了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所具有的 4个环境属性 :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粒径效应和孔道效应 ,提出将结构特征与环境化学有机结合 ,深入探讨其环境属性与污染净化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物 锰氢氧化物 净化 污染水体 环境属性 晶体化学特征 有害金属离子 离子交换 氧化还原 粒径效应 孔道效应
下载PDF
水体中三氮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俞盈 付广义 +1 位作者 陈繁忠 盛彦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5-571,共7页
以城市污染水体为对象,研究了水体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的转化及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水体中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夏季实验中三氮的转化及去除速率明显高于冬... 以城市污染水体为对象,研究了水体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的转化及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水体中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夏季实验中三氮的转化及去除速率明显高于冬季;而在温度相似的情况下,光照则成为影响三氮转化去除速率的决定因素,还发现,在黑暗条件下,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而在光照情况下则没有。由此推断,在光照条件下藻类生物的同化作用在三氮转化和去除中起了主要作用,藻类生物同化导致的三氮转化和去除速率明显高于硝化-反硝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三氮转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植物浮床-微生物对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魏瑞霞 武会强 +1 位作者 张锦瑞 李富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4,共7页
在唐山市南湖公园进行了植物浮床-微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Eichhomia crassipes、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鸢尾Iristectorum Maxim是较好的修复污染水体的植物,因为它们既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又有良好的观赏... 在唐山市南湖公园进行了植物浮床-微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Eichhomia crassipes、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鸢尾Iristectorum Maxim是较好的修复污染水体的植物,因为它们既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又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将人工填料悬挂于植物浮床下,形成植物和微生物相结合的修复系统,其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植物修复技术,因此温度较高时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结合的生物修复技术修复水体污染;秋末冬初温度较低时,植物开始死亡,必须将植物收割,以免植物残体造成二次污染,此时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INCB)和水体中原有微生物相结合的技术来修复水体的污染。应用这些技术经过为期3a的修复试验,南湖公园的水体由地表水劣Ⅴ类恢复到了Ⅲ类标准,基本解决了南湖公园水体的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植物浮床-微生物 固定化氮循环细菌
下载PDF
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松岩 何涛 周本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5019-5021,共3页
综述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及净化效果,展望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污染水体 水体净化 研究与进展
下载PDF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37
11
作者 傅翔宇 李亚峰 王群 《建筑与预算》 2016年第4期37-41,共5页
介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采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城市黑臭河道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方法。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水体污染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人工曝气、底泥疏浚、强化絮... 介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采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城市黑臭河道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方法。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水体污染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人工曝气、底泥疏浚、强化絮凝、微生物强化技术、人工湿地等。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均能有效地改善黑臭河道的水质状况,选用方法时应结合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河道 污染水体 生物生态修复 微生物强化
下载PDF
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与健康危害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李艳梅 曾文炉 +1 位作者 余强 周启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45-351,共7页
随着溢油事故的频繁发生,海洋溢油污染备受关注。本文在阐述国内外海洋溢油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溢油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海洋环境中溢油的环境行为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沿岸滩涂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概述... 随着溢油事故的频繁发生,海洋溢油污染备受关注。本文在阐述国内外海洋溢油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溢油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海洋环境中溢油的环境行为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沿岸滩涂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海洋溢油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溢油 污染水体 人体健康 环境行为 生态毒性
下载PDF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兴利 吴晓晨 +5 位作者 王晨野 穆晓东 王晶博 杨晓姝 胡小飞 郑晓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综述了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4种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领域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蓄积效果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并简要介绍了水体中的重金属... 综述了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4种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领域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蓄积效果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并简要介绍了水体中的重金属通过水生植物进入食物网的生态过程,最后展望了提升水生植物蓄积重金属能力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态修复 重金属 污染水体
下载PDF
常见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敏 唐景春 王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2期50-56,共7页
选取大沽排污河原位生态修复工程现场的6种修复植物旱生美人蕉、水生美人蕉、旱伞草、鸢尾、马蔺、菖蒲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培养试验研究了这6种植物对水中氮磷和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选6种植物在复合污染... 选取大沽排污河原位生态修复工程现场的6种修复植物旱生美人蕉、水生美人蕉、旱伞草、鸢尾、马蔺、菖蒲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培养试验研究了这6种植物对水中氮磷和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选6种植物在复合污染水体中对营养物质和重金属Cd、Pb均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效果。经50 d修复后,各植物对总氮TN的去除率为53.90%~94.75%,对总磷TP的去除率为46.76%~85.10%;对Cd的去除率达到90.39%~99.47%。其中,菖蒲、鸢尾、马蔺对总氮的修复能力较好;鸢尾、美人蕉和马蔺对氨氮的修复效果较好;而旱伞草、美人蕉和马蔺对总磷的修复能力最强。所有修复植物对Cd和Pb的富集系数都远远大于1,对Cd、Pb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可作为Cd、Pb超富集植物来修复水体中的重金属Cd、Pb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 重金属 植物修复 污染水体
下载PDF
1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鉴定、降解条件及效果 被引量:33
15
作者 熊焰 刘力源 +1 位作者 罗睿 朱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4-1271,共8页
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出1株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降解能力、增殖速度快、稳定和安全的优良菌株,经细菌学常规检测和16SrRNA序列分析确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并命名为SZ-3。对SZ-3菌株降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发现,其最佳降解条... 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出1株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降解能力、增殖速度快、稳定和安全的优良菌株,经细菌学常规检测和16SrRNA序列分析确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并命名为SZ-3。对SZ-3菌株降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发现,其最佳降解条件是:pH7.0,温度33℃,降解所需的最低葡萄糖含量为0.01mg/L,在24h内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达69.58%。在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5mg/L的100L污染水体养殖实验中,添加1000mL含量为1×108CFU/mL的SZ-3培养菌液离心后的纯菌体,在28℃的水温条件下经96h,SZ-3菌株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可达91.78%。表明该菌株对污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具有较强的降解效果。本研究旨在为研发高效实用的降解亚硝酸盐微生态活性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巨大芽孢杆菌 亚硝酸盐 污染水体
下载PDF
水体曝气复氧工程充氧量计算与设备选型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瑟澜 孙从军 张明旭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66,共4页
 从需氧量的计算、充氧量的确定和充氧设备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污染水体曝气复氧工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并提出了充氧设备选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污染水体 曝气复氧 充氧设备
下载PDF
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对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兰芳 朱伟 +2 位作者 操家顺 梅新敏 张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8,共6页
以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为对象,通过对植物鲜重、叶绿素含量、净产氧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的观测,研究了悬浮物附着对沉水植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苏州苗家河重污染水体中,高负荷的悬浮物对菹草... 以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为对象,通过对植物鲜重、叶绿素含量、净产氧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的观测,研究了悬浮物附着对沉水植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苏州苗家河重污染水体中,高负荷的悬浮物对菹草的生长产生重大影响.实验25 d,有悬浮物附着的菹草的生物量仅为对照样的63.93%,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仅为对照样的66.24%和63.88%;植物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也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对照样的61.25%和40.30%.悬浮物是重建沉水植物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体 沉水植物 悬浮物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水污染对菹草及伊乐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伟 张兰芳 +2 位作者 操家顺 万蕾 梅新敏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9,共4页
针对沉水植物在污染水体中的生存阈值问题,在满足光补偿点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劣Ⅴ类水质中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伊乐藻(Elodea nattalii)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①如果能够保证水体光补偿点条件,在苏州市3种劣Ⅴ类水质中,菹草、伊... 针对沉水植物在污染水体中的生存阈值问题,在满足光补偿点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劣Ⅴ类水质中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伊乐藻(Elodea nattalii)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①如果能够保证水体光补偿点条件,在苏州市3种劣Ⅴ类水质中,菹草、伊乐藻均能保证基本存活,且无论从表观上还是从体内的保护酶来看,伊乐藻对污染的适应能力均优于菹草。②在实验过程中,菹草及伊乐藻的叶绿素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在污染环境中植物生长状况不良。③菹草及伊乐藻在水质相对较好的苗家河水样中的生长情况优于水质相对较差的薛家河及竹辉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菹草 伊乐藻 污染水体 生物酶
下载PDF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在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全金 朱平 +1 位作者 宋嘉骏 邹国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共6页
针对污染水体的治理将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分为人工湿地各类型组合系统和人工湿地与其他构筑物的组合系统。收集和对比各种组合系统的运行参数和去除效果,构建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数据库,总结各种类型组合系统的应用特点。通过综述研究显示,... 针对污染水体的治理将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分为人工湿地各类型组合系统和人工湿地与其他构筑物的组合系统。收集和对比各种组合系统的运行参数和去除效果,构建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数据库,总结各种类型组合系统的应用特点。通过综述研究显示,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各工艺优势互补、运行稳定、处理效果普遍优于单独人工湿地,是具有良好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生态型处理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组合系统 污染水体 净化效果
下载PDF
水生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丰 张勇 +3 位作者 黄民生 吴小慧 张一璠 何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4,共8页
以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和西伯利亚鸢尾(Irissibirica)3种水生植物为试材,制成植物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 d.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 以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和西伯利亚鸢尾(Irissibirica)3种水生植物为试材,制成植物浮床,研究3种植物以及无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 d.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污染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率表现为睡莲>香菇草>西伯利亚鸢尾;3种植物对水体中CODCr、NH4+-N、TN和TP均有明显去除效果,香菇草、睡莲、西伯利亚鸢尾对水体中的TN去除率分别为90.0%、85.7%和81.2%,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6%、57.0%和62.8%;3种植物浮床去除率显著大于对照浮床(P<0.05).试验表明,3种植物对污染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可作为城市景观污染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污染水体 浮床 净化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