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8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96
1
作者 吴刚 席宇 赵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6,共4页
最近 10a来 ,新的溶藻细菌的不断分离和发现 ,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也为水华和赤潮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笔者概述了溶藻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 。
关键词 溶藻细胞 水华 赤潮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9
2
作者 赵孟绪 韩博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54-1561,共8页
汤溪水库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大型供水水库。1997年来该水库频繁在10~11月份发生蓝藻水华,但在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在7月份发生。对影响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 汤溪水库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大型供水水库。1997年来该水库频繁在10~11月份发生蓝藻水华,但在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在7月份发生。对影响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汤溪水库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其中5月份降水多,水库营养盐输入量大;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P营养盐限制,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在4~11月份,水库表层水温为25~3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营养盐与适合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是控制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时间的关键因子。2003年全年的降水仅为多年平均值的76.8%,且汛期7月份降水量只有64mm,远小于往年的同期降水量,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水温 水体稳定性 汤溪水库
下载PDF
黏土絮凝沉降铜绿微囊藻的动力学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01
3
作者 潘纲 张明明 +2 位作者 闫海 邹华 陈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共10页
研究了 2 6种天然黏土矿物凝聚沉降铜绿微囊藻的动力学过程 .在投加量为 0 7g·L- 1时按平衡除藻率和除藻速率将 2 6种黏土分成 3类 .第 1类矿物 (滑石、三氧化二铁、海泡石、四氧化三铁、高岭土等 )的 8h平衡除藻率大于 90 % ,去... 研究了 2 6种天然黏土矿物凝聚沉降铜绿微囊藻的动力学过程 .在投加量为 0 7g·L- 1时按平衡除藻率和除藻速率将 2 6种黏土分成 3类 .第 1类矿物 (滑石、三氧化二铁、海泡石、四氧化三铁、高岭土等 )的 8h平衡除藻率大于 90 % ,去除 5 0 %藻细胞所需时间t50 <30min ,去除 80 %藻细胞所需时间t80 <2 5h .第 2类黏土 (轻质页岩、陶土、凹凸棒、累托土、伊利土等 7种 )的 8h平衡除藻率为 5 0 %~ 80 % ,t50 <2 5h ,t80 >5h .第 3类黏土(铁矾土 ,云母 ,沸石、浮石、硅藻土、高钾长石和石英等 1 4种 )的 8h平衡除藻率低于 5 0 % ,t50 8h .当投加量逐步降低到 0 2~ 0 1 g·L- 1时 ,2 5种黏土矿物的 8h平衡除藻率均降到 6 0 %以下 ,只有第 1类黏土中的海泡石仍接近 90 % .与黏土相比 ,在 0 0 2~ 0 2 g·L- 1投加量下单独使用聚合氯化铝 (PAC)时的 8h平衡除藻率均低于4 0 % .进一步对海泡石进行电性改性后发现 ,虽然黏土颗粒表面电位的提高 (pH 7 4时 ,Zeta电位由 -2 4 0mV提高到 + 0 4 3mV)可以显著加快海泡石的除藻速率 ,但其平衡除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在分析了本研究中的凝聚机理后提出 :架桥网捕作用可能在黏土 藻凝聚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黏土 水华 絮凝 机理 改性 架桥网捕 电中和
下载PDF
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8
4
作者 刘丽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37,共2页
滇池水华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水华的主要种类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占绝对优势。每年4~11月为水华发生期,常在外草海南部、海埂、灰湾一带形成大面积水华,盛时可遍及全湖,水体表层藻类叶绿素含量高达5000... 滇池水华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水华的主要种类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占绝对优势。每年4~11月为水华发生期,常在外草海南部、海埂、灰湾一带形成大面积水华,盛时可遍及全湖,水体表层藻类叶绿素含量高达5000mg/m3。滇池水体中高含量的N和P营养物在水华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光照为水华的频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随着滇池富营养化的加剧及水温逐年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水华 铜绿微囊藻 成因分析 湖泊污染
下载PDF
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 被引量:78
5
作者 杨清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4,共8页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的富营养化进程。太湖外源N、P负荷量分别为12.0和0.85g/(m^2·a),足以引起富营养化;表层5cm底泥中含丰富的N、P,其释放也成为湖水中部分营养的来源。因2~8月藻类总生物量的增长基本遵守Logistic方程dN/dt=N·r(1—N/K),故对藻类控制可从N、r入手,即通过收获藻类达到控制藻类总量和营养输出的双重功效;提高水位增加非光合层厚度,有效地降低水柱中藻类生产力;建立有水生植被的水质保护区也是一种局部藻类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华 微囊藻 水华控制 污染 湖泊
下载PDF
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实验及其竞争参数的计算 被引量:77
6
作者 陈德辉 刘永定 +3 位作者 袁峻峰 章宗涉 宋立荣 陈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08-913,共6页
以Lotka-Volterra 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共培养试验中,两种藻类的增长行为是不同的,培养前期共培养中栅藻的数量大于纯培养中栅藻的数量,而在后期则相反,微囊藻则是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的数量都小于... 以Lotka-Volterra 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共培养试验中,两种藻类的增长行为是不同的,培养前期共培养中栅藻的数量大于纯培养中栅藻的数量,而在后期则相反,微囊藻则是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的数量都小于纯培养中的数量。通过纯培养取得参数K 和r,变模型的微分形式为差分形式,以生长曲线拐点(密度制约起始点)出现的时间作为计算竞争参数的起始时间。经模拟计算获得竞争参数,表明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栅藻对微囊藻抑制能力的7倍。并以此作为微囊藻可能爆发成为“水华”的理由之一。应用所得的参数,拟合共培养中藻类的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竞争参数 共培养 水华
下载PDF
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9
7
作者 廖平安 胡秀琳 《北京水利》 2005年第2期12-14,共3页
水华的发生除与营养盐、光照等条件有关外,还和水体的流速等水文条件有关。以故宫筒子河为例,分析了推流技术对水体水华的抑制效果,证明增加水体流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水体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探讨... 水华的发生除与营养盐、光照等条件有关外,还和水体的流速等水文条件有关。以故宫筒子河为例,分析了推流技术对水体水华的抑制效果,证明增加水体流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水体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水体流速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研究 生长影响 流速 水文条件 抑制效果 藻类生长 水体 营养盐 水华 流技术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四条支流藻类多样性评价及“水华”防治 被引量:81
8
作者 周广杰 况琪军 +1 位作者 胡征宇 蔡庆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应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对长江4条支流水域的藻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价.比较了4条支流春、秋两季浮游藻类优势种、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三峡蓄水后库区“水华”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条支流的营养水平均属于中... 应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对长江4条支流水域的藻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价.比较了4条支流春、秋两季浮游藻类优势种、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三峡蓄水后库区“水华”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条支流的营养水平均属于中-富营养型,童庄河的水质最差,其次为香溪河和青干河,九畹溪的水质较好.春季硅藻的种类数多,绿藻种类数少;秋季则相反.藻类细胞密度的最高值出现在香溪河(6.036×106个/L),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童庄河(19.997mg/L).2项指标的最低值均出现在九畹溪.在春季,童庄河还出现了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水华”,并伴有较大量的小环藻(Cyclotellasp.)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ovata).三峡库区的水华属于季节性水华,可通过控制外源污染和增加水体流速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支流 水华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指数 均匀性指数
下载PDF
pH与水库水富营养化进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3
9
作者 王志红 崔福义 +3 位作者 安全 陈牧民 吴斌法 关心丽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41,共5页
主要探讨了水库水藻类生长态势中pH的变化,指出pH随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而昼夜pH差值(ΔpH)与藻类的生长态势和生命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在试验数据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藻类数量与pH之间初步的数学模型。通过... 主要探讨了水库水藻类生长态势中pH的变化,指出pH随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而昼夜pH差值(ΔpH)与藻类的生长态势和生命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在试验数据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藻类数量与pH之间初步的数学模型。通过对pH的监测,可以对藻类“水华”现象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水富营养化 藻类 水华 PH监测
下载PDF
温度对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生长、光合作用及浮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0
10
作者 金相灿 储昭升 +3 位作者 杨波 郑朔芳 庞燕 曾清如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通过批量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藻的生物量、光合放氧速率及浮力等的变化,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高... 通过批量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藻的生物量、光合放氧速率及浮力等的变化,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高于16℃能缓慢生长,且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增大;孟氏浮游蓝丝藻在温度为10℃时就能缓慢生长,当温度高于16℃时即能够较好生长;2种藻的生长速率在10~28℃范围内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种蓝藻在10℃以上均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28℃)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从28℃转至13℃以下温度培养时,2种蓝藻的浮力下降明显,细胞内伪空胞、糖及蛋白质的变化表明,糖的积累使细胞密度增大是细胞浮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72h之内,水华微囊藻和浮游蓝丝藻细胞内糖含量分别增加了2.2倍和2.5倍,这说明温度降低至13℃以下,水华微囊藻下沉趋于休眠,而孟氏游浮蓝丝藻则趋于底栖继续生长;温度升高至13℃以上,水华微囊藻趋于复苏和上浮,而孟氏浮游蓝丝藻趋于浮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水华 温度 浮力调节
下载PDF
水华的发生、危害和防治 被引量:46
11
作者 周云龙 于明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14,F004,共5页
简要论述了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的含义、水华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对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各种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淡水 水体 富营养化 水华 藻类 藻毒素 水污染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6
12
作者 韩新芹 叶麟 +1 位作者 徐耀阳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2005年3月至4月,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叶绿素a动态及其与TN、TP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香溪河库湾下游到上游,叶绿素a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布。在时间分布上,3月17日暴发一次大规模的水华,4月份水华的暴发有一个明显的... 2005年3月至4月,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叶绿素a动态及其与TN、TP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香溪河库湾下游到上游,叶绿素a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布。在时间分布上,3月17日暴发一次大规模的水华,4月份水华的暴发有一个明显的平面推移的过程。叶绿素a浓度与TN、T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TN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较显著。香溪河库湾极可能是N限制型水体,而不受P限制。叶绿素a与透明度存在反双曲线关系,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库湾 叶绿素α 环境因子 水华
下载PDF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测 被引量:66
13
作者 李崇明 黄真理 +1 位作者 张晟 常剑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三峡库区江段16条一级支流以及重庆市35座大中型水库的调查资料,分析天然河流与水库两种不同水流条件下,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和透明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水库环境中,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与总磷以及与透明度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 根据三峡库区江段16条一级支流以及重庆市35座大中型水库的调查资料,分析天然河流与水库两种不同水流条件下,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和透明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水库环境中,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与总磷以及与透明度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河流条件下则没有明显的关系。由于三峡库区江段大多数支流的营养水平已达到富营养化状况,当三峡水库建成、水流条件发生变化后,在支流河口等水域存在爆发“水华”的风险。为此,我们根据1998年枯水期,在三峡库区长江江段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40条支流河口实测的总磷浓度,利用所建立的水库环境中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对三峡成库后在局部水域爆发“水华”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叶绿素A 总磷 水华
下载PDF
湖泊水动力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8
14
作者 张毅敏 张永春 +2 位作者 张龙江 高月香 赵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7-711,共5页
对铜绿微囊藻的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流速和温度以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生长有着密切影响,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临界流速.不同营养状态,临界值不同,在N:P为4.5: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50m/s;在N:P为2.7: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30m/s.经... 对铜绿微囊藻的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流速和温度以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生长有着密切影响,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临界流速.不同营养状态,临界值不同,在N:P为4.5: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50m/s;在N:P为2.7: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30m/s.经太湖湖泊水动力过程的野外实地观测,风速在2.0~4.0m/s时,与水中叶绿素a浓度呈负相关;当风速≥5.0m/s时,叶绿素a浓度降幅最大,并一直维持在该水平.风力导致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影响藻类的生长和聚集状态.水动力因素对蓝藻的生长及聚集有着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水动力条件 流速 风速 铜绿微囊藻 水华
下载PDF
试论水华的定义 被引量:57
15
作者 郑建军 钟成华 邓春光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7,80,共4页
讨论了水华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类别、危害等相关问题,并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水华的定义,最后利用藻细胞浓度、叶绿素a、透明度、总磷和总氮5个参数制定出水华程度评价等级。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华 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三峡库区支流富营养化及水华现状研究 被引量:64
16
作者 邱光胜 胡圣 +2 位作者 叶丹 袁琳 臧小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6,共6页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支流水体营养状态、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对不同蓄水阶段研究表明:库区支流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且时空差异显著,春、夏季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秋、冬季节相对较轻.整体上由蓄水前的贫-中营养状态转变为中...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支流水体营养状态、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对不同蓄水阶段研究表明:库区支流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且时空差异显著,春、夏季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秋、冬季节相对较轻.整体上由蓄水前的贫-中营养状态转变为中-富营养状态。由于库区支流营养盐浓度高且蓄水前后相对稳定,对藻类生长不形成限制,因此支流富营养化加重的原因是蓄水后库区支流流速减缓,使得透明度增加,水体透光性增加,藻类生长环境改善,从而使生物量大幅度增加,库区支流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且优势种类趋向于多样化,硅藻、甲藻、隐藻、蓝藻、绿藻都可成为水华优势种,且整体组成呈现硅藻、甲藻下降,蓝藻、绿藻、隐藻上升的态势,演替趋势总体上由河流型向湖泊型转变。但随着蓄水位的上升,水华发生比率总体上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富营养化 水华 演替趋势
原文传递
巢湖流域氮磷面源污染与水华空间分布遥感解析 被引量:61
17
作者 王雪蕾 王新新 +5 位作者 朱利 马友华 吴传庆 王强 冯爱萍 陈敏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11-1519,共9页
基于遥感监测手段,分别应用DPe RS模型和MODIS水华提取方法对巢湖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特征和巢湖水体水华爆发规律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解析,结果表明:2010年巢湖流域总氮产生量为1900.3t,入河量为846.5t;总磷为244.1t,入河量为76t.巢湖流域农... 基于遥感监测手段,分别应用DPe RS模型和MODIS水华提取方法对巢湖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特征和巢湖水体水华爆发规律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解析,结果表明:2010年巢湖流域总氮产生量为1900.3t,入河量为846.5t;总磷为244.1t,入河量为76t.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氮素污染贡献最大,而水土流失则对磷面源污染贡献最大;综合巢湖流域氮磷面源污染和水华爆发的时空特征分析,明确氮磷面源污染与巢湖水华具有相关性,并且时间上水华爆发频率较氮磷面源污染具有先滞后后同步的特征,且面源污染负荷与水华爆发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45;在空间上,面源污染负荷较大区域与水华爆发频度较高区域也有较好的匹配性;基于这种相关性,应用DPe RS模型对巢湖流域进行氮磷减排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减少3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到60%,畜禽粪便处理率和城市垃圾处理率提高到80%的情况下,氮磷面源污染平均削减率可以达到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磷 水华 遥感 巢湖流域
下载PDF
水文气象因子对藻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49
18
作者 高月香 张永春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6年第2期10-12,共3页
水文过程与气象因子在湖泊富营养化及藻华爆发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了温度、光照、水动力等水文、气象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从而找出控制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和相关参数。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华 水文气象因子 温度 光照 水动力
下载PDF
洋河水库“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华锦彪 宗志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76-484,共9页
本工作在洋河水库现场进行了"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采用以受控生态系统实验(Con-trolledExperimentedEcosystem)为主,结合对自然水体进行观测的方法,观察了从藻类增殖到"水华"形成及消失的全... 本工作在洋河水库现场进行了"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采用以受控生态系统实验(Con-trolledExperimentedEcosystem)为主,结合对自然水体进行观测的方法,观察了从藻类增殖到"水华"形成及消失的全过程;定量研究了"水华"发生所需的条件。研究表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是藻类异常增殖的主要原因,而藻类的异常增殖又是"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所需的藻类生物量阈值为48.0μg.Chla/1。气象因子引起的藻类聚集对于"水华"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当处于水温26℃、光照23000Lux左右的条件下,最适于藻类上浮聚集,小于2m/s的微风能使藻类发生漂移聚集。实验中估算出,藻类的垂直聚集参数为1.23,水平漂移聚集参数达15.7,藻类的总聚集参数为19.3。实验发现,水体中的氮、磷负荷决定了藻类的增长峰值,磷源浓度与藻类的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实验求得,洋河水库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lfinosa)在夏季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为10.42μg.Chla/1.d,它对磷吸收的半饱和浓度常数等于0.078×1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生态系统 水库 环境生物学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库型水源地硅藻水华发生特征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56
20
作者 朱广伟 金颖薇 +5 位作者 任杰 夏明芳 许海 朱梦圆 费国松 陈伟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1,共13页
基于溧阳市天目湖沙河水库2009—2014年的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调查,以及宜兴横山水库等硅藻水华期藻类和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太湖流域水库中硅藻水华群落结构特征及受气温、水位、营养盐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硅藻水华的主... 基于溧阳市天目湖沙河水库2009—2014年的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调查,以及宜兴横山水库等硅藻水华期藻类和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太湖流域水库中硅藻水华群落结构特征及受气温、水位、营养盐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硅藻水华的主要发生期为5—7月,快速生长期发生在气温为16-26℃期间,当气温超过26℃时,硅藻的生物量开始下降.硅藻的优势属包括针杆藻、曲壳藻、小环藻和颗粒直链藻.其中沙河水库和横山水库中针杆藻是主要危害,其生物量主导了硅藻总生物量.大溪水库有时以针杆藻为主,有时以颗粒直链藻为主.当总氮浓度低于1.0 mg/L的Ⅲ类水上限时,水体氮浓度能大大限制硅藻生物量,当总磷浓度低于0.025 mg/L的Ⅱ类水上限时,也可能对硅藻生物量产生限制.高于此营养水平,硅藻水华的严重程度主要受气温、降雨等因素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处于中营养水平的太湖流域水库而言,硅藻生物量既受气温、降雨、水位等气象水文条件的控制,又受氮、磷、硅等营养盐供给的影响.硅藻水华的防控既要关注气候和气象条件,也要尽量削减氮、磷营养盐入湖通量,维持较低营养盐水平是确保硅藻水华不形成危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水华 水源地 富营养化 气候波动 天目湖 沙河水库 横山水库 太湖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