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被引量:150
1
作者 曹克将 +17 位作者 黄德嘉 张澍 黄从新 陈柯萍 陈明龙 华伟 江洪 李学斌 李毅刚 汤宝鹏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薛玉梅 杨新春 杨艳敏 姚焰 张凤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88-258,共71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室性心失常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方正 华伟 +1 位作者 张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 ,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 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 ,对患者情况及 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2 .3年中有 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 ICD治疗 ,占全组患者 43.5 % ,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 2 76次 ,其中 VT 2 36次占 85 .5 % ,VF 40次占 14.5 %。VT由 ATP终止 135次 ,占 5 7.2 % ,由 CV终止 10 1次 ,占 42 .8%。VF经 DF(除颤 ) 4 0次 ,全部一次成功。 2例 VT加速转成 VF,2例无休止发作 VT,电击成功 ,但瞬间又转为 VT,2例服胺碘酮后 VT频率减慢 (140~ 10 0次 / m in)。 6 9例中有 6例死亡 ,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 ,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 ,积极改善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ICD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方正 张澍 +4 位作者 任自文 郭继鸿 胡大一 陈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ICD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4期198-206,共9页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是心脏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 ,美国每年约 4 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 ,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 ,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是心脏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 ,美国每年约 4 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 ,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 ,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 ,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 ,但近年来逐渐增多 ,1年约 10 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 ,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 2 0 0 1年 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 ,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进行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证 心脏性猝死 植入型心除颤器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牛红霞 陈柯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目前认识和建议(2011年修订版)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方正 马坚 +11 位作者 黄德嘉 黄从新 曹克将 华伟 沈法荣 吴立群 宿燕岗 杨杰孚 王景峰 陈泗林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拔除 心内膜 植入型心除颤器 导线 修订 静脉血栓形成 电子技术 电子装置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6
6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42-253,共12页
一、前言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问题。SCD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 一、前言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问题。SCD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仅为5%,在中国甚至不到1%。因此对SCD的高危人群进行积极的预防,对于降低SCD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中国 心脏性猝死 专家 治疗 主要死亡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 自然死亡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澍 陈柯萍 +13 位作者 黄德嘉 宿燕岗 华伟 吴立群 周胜华 沈法荣 王景峰 陈泗林 杨杰孚 汤宝鹏 郭涛 程晓曙 黄从新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25-329,共5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起搏器等。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心血管 术后随访 电子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起搏 专家
原文传递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被引量:25
8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17 位作者 曹克将 张澍 华伟 陈柯萍 陈明龙 洪葵 黄从新 黄德嘉 苏晞 宿燕岗 汤宝鹏 王景峰 王祖禄 吴立群 杨兵 杨艳敏 张凤祥 周胜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6-126,共21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了让基层医院的...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更好地认识室性心律失常,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期望该共识基层版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失常 共识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被引量:22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17 位作者 曹克将 张澍 华伟 陈柯萍 陈明龙 洪葵 黄从新 黄德嘉 苏晞 宿燕岗 汤宝鹏 王景峰 王祖禄 吴立群 杨兵 杨艳敏 张凤祥 周胜华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2年第2期77-98,共22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更好地认识室性心律失常,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期望该“共识基层版”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失常 共识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心源性猝死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道琴 杨呈伟 +1 位作者 彭明亮 黄连军 《中国医药》 2020年第11期1799-1803,共5页
心源性猝死(SCD)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发病率逐年增长。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及生存链的建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以有效减少SCD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本文主要总结了SCD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诱因,... 心源性猝死(SCD)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发病率逐年增长。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及生存链的建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以有效减少SCD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本文主要总结了SCD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诱因,急救及预防,以期提早预测、提早识别、提早治疗,减少临床S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冠状动脉病变 植入型心除颤器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被引量:17
11
作者 曹克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84,共2页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搏(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搏(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失常 抗心失常药物 植入型心除颤器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柯萍 陈若菡 +2 位作者 王方正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ICD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D患者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旨在评价本中心的ICD患者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方法入选2000... 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ICD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D患者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旨在评价本中心的ICD患者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方法入选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因室性心律失常植入ICD并能定期随访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和心功能情况程控ICD的各项参数,定期随访,询问ICD中所有信息,打印、存盘并对储存的腔内电图进行逐条分析,以确定ICD诊断是否准确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判断有无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结果3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心律失常事件,ICD共记录到491次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事件(VT 383次,VF 108次),其中有11例(22%)发生过≥1次的不适当识别和治疗事件。14.3%(55/383)的VT事件为不适当识别,并导致了78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电击治疗。VF不适当识别的发生率为26.9%(28/108),并导致了56次不适当电击事件。结论植入新一代ICD患者中,不适当识别和治疗发生率仍较高。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占50%以上;其次是由于电磁干扰或肌电干扰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不适当识别 不适当治疗 室性快速性心失常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华伟 张澍 +5 位作者 王方正 唐闽 陈柯萍 牛红霞 陈若涵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植入型心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价 起搏治疗 ICD治疗 ATP治疗 恶性室性心失常 短阵室速
原文传递
基于Ottawa决策支持框架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决策辅助工具编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史润泽 郝云霞 +3 位作者 范秀云 张淑艳 李峥 康晓凤 《护理学报》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医疗背景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决策辅助工具,为其决策制定提供解决思路,以期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发展。方法在Ottawa决策支持框架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分析形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决策辅助工具初版;经12名心... 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医疗背景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决策辅助工具,为其决策制定提供解决思路,以期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发展。方法在Ottawa决策支持框架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分析形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决策辅助工具初版;经12名心律失常领域专家的2轮咨询,形成该工具修订版;已安装患者及家属对该工具接受度评估调试,修订形成工具终版。结果基于证据整合形成工具初版包括6项一级指标、38项二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权威程度为0.91,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154,0.161,专家评审权威可靠;工具接受度测试显示该工具具有可接受性和实用性;最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决策辅助工具包含7项一级指标:决策阶段评估、信息提供、利弊分析、价值澄清、支持系统、决策倾向性、决策确认,及41项二级指标。结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决策辅助工具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实现了最佳临床证据和患者价值取向统一,为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决策困难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患者决策辅助工具 证据 共同决策
下载PDF
《2015HRS/EHRA/APHRS/SOLAECE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71-376,共6页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SCD)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其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却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有效终止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另一方面,因为误判室上性心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SCD)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其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却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有效终止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另一方面,因为误判室上性心律失常(SVT)或对短阵可自行终止的VT等发放不必要的电除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死亡率.ICD的获益及风险与程控参数的设定及优化密切相关,然而此前并没有官方统一的指南或共识对此做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程控参数 优化 恶性室性心失常 室上性心失常 解读 专家 测试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京敏 汪菁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65-70,共6页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心室辅助装置 二尖瓣夹闭术 肾脏替代治疗
下载PDF
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方正 华伟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总结15例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植入 ICD 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7例。所有患者均有院外晕厥史。ICD 均... 目的:总结15例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植入 ICD 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7例。所有患者均有院外晕厥史。ICD 均为非开胸经静脉单导线系统,其中Medtronic 7219 C 型2例,7220 C 型3例。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CPIVentak PR×Ⅲ10例,除颤电流由右心室远端线圈状电极至近端线圈状电极。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了经静脉单导线 ICD。平均除颤阈值为12.8J(5~15J)。R 波高度为9.9mV(3.7~14.6mV),电极导线插入途径14例经左锁骨下静脉,1例经右头静脉到右心室。ICD 埋于患者胸前壁肌肉下(11例)或皮下(4例)囊袋,2例发生囊袋血肿,经挤压排出血块、局部压迫纠正。平均随访7.6个月(0.5~18个月),有3例患者发生了室速,由 ICD 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转复终止。1例室颤经高能量除颤终止。结论: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 ICD 是一种操作简单、除颤效果满意的植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 患者 ICD 植入型心除颤器 右心室 室速 临床应用 头静脉 开胸 皮下
原文传递
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或除颤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樊晓寒 陈柯萍 +6 位作者 严激 宿燕岗 邹建刚 王景峰 苏晞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多中心的、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15个省(直辖市)22家医院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临床资料缺失较多和更换脉冲发生器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等.按照医院所在省(直辖市)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医院分为3组(〉4万亿元,2~4万亿元,〈2万亿元),分析GDP对CRT-D选择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新植入CRT的454例患者,其中52.2%选择了CRT-D.选择CRT-D的患者年龄≥70岁的比例显著低于CRT-P(20.7%对30.0%,P=0.02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30.5%对35.0%,P〈0.001),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低(8.9%对23.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69 mm对65 mm,P〈0.00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更高(25.4%对7.1%,P〈0.001),更高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史(29.7%对4.1%,P〈0.001)或晕厥病史(16.0%对9.5%,P=0.046).医院CRT总植入量明显影响CRT-D的选择,除个别医院外,大多数植入量在40例以上的医院植入CRT-D的比例在54.9%~67.1%,年植入量15~40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低(18.8%~35.3%),植入量15例以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高(76.9%~81.8%).3组GDP不同选择CRT-D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对54.5%对28.9%,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室速/室颤史(OR 6.00;95%CI 2.67~13.47)、服用地高辛(OR 1.95;95%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除颤器 影响因素 心力衰竭 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疗法在防治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祁述善 方臻飞 +1 位作者 刘启明 周胜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观察 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后出现的抑郁、焦虑症状与电击的关系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防治效果。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导思想是顺应自然 ,要求患者把“想从症状中逃避”的希望转化为“顺应自然”地接受症状 ,从... 目的 观察 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后出现的抑郁、焦虑症状与电击的关系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防治效果。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导思想是顺应自然 ,要求患者把“想从症状中逃避”的希望转化为“顺应自然”地接受症状 ,从而淡漠症状。结果  2个月后精神症状程度评定量表 (SCL 90 )中的主要指标 ,治疗前后的差别有显著性的意义 (P <0 0 5 ) ,6例的症状已基本消失。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用于ICD植入术后面对面随访或电话随访的过程中 ,有助于防治ICD术后的抑郁、焦虑症状 ,对经历过电击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植入型心除颤器 术后 抑郁 焦虑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解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96-397,共2页
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于1984年首次发布,1991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别进行了更新和修订。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化、器械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 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于1984年首次发布,1991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别进行了更新和修订。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化、器械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再次对2002年ACC/AHA/NASPE植人性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于2008年5月正式公布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主要探讨新指南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适应证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治疗适应证 治疗指南 心脏节 ACC/AHA/NASPE 装置 抗心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