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8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籼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1
1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7,共5页
以‘II优 7号’和‘42 2 8A/江恢 15’两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通过分期播种处理 ,研究了灌浆期气象因子与杂交中稻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 5项指标中 ,显著受灌浆期气象因子影响的有整... 以‘II优 7号’和‘42 2 8A/江恢 15’两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通过分期播种处理 ,研究了灌浆期气象因子与杂交中稻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 5项指标中 ,显著受灌浆期气象因子影响的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3项指标 ,显著影响这 3项指标的是齐穗后 0~ 2 0d 6个气象因子中的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最低气温 3个 ,齐穗后 2 1~ 30d的气象因子对米质的影响不显著。从总体上看 ,齐穗后 0~ 2 0d的日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低 ,相对湿度大 ,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 ,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期 气象因子 杂交中籼稻米 碾米品质 外观品质 杂交中稻
下载PDF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马均 陶诗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8,共7页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力的一条重要的高产途径。“两超”栽培高产的直接原因是颖花数量的增加和籽粒的良好充实。“两超”栽培高素质的“超多蘖壮秧”和本田期健壮的个体生长是其穗足、穗大粒多的前提,而其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和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是其籽粒灌浆结实良好和单穗重提高的物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超多蘖壮秧 超稀植栽培 高产栽培
下载PDF
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39
3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0-164,共5页
1993~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和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头季稻齐穗后15d内,叶片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部,以致再生芽生长缓慢.该期即使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和氮素营养,对再生芽... 1993~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和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头季稻齐穗后15d内,叶片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部,以致再生芽生长缓慢.该期即使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和氮素营养,对再生芽伸长也无作用;头季稻齐穗后20d,即穗部籽粒充实度达90%左右,叶片较多光合产物逐渐向茎鞘输入,再生芽生长开始加快,此期光照和施氮促进再生芽伸长的作用才表现。头季稻籽粒灌浆速率与再生芽伸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穗部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分别与再生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生长后期叶片光合产物的输送方向是影响再生芽生长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抽穗 再生芽 生长 头季稻 茎鞘 物质积累
下载PDF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1 位作者 赵甘霖 洪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6-430,共5页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分别与其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及再生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力 品种 冠层特征 水稻
下载PDF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品种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7,共6页
以 2 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齐穗期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精米率与源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垩白粒率与源库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 ,随着杂交组合每穗着粒数的增加 ,单位颖花的... 以 2 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品种齐穗期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精米率与源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垩白粒率与源库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在于 ,随着杂交组合每穗着粒数的增加 ,单位颖花的源占有量减少 ,稻穗籽粒灌浆速率降低 ,灌浆历期延长 ,籽粒容重增大 ,整精米率提高 ;当籽粒灌浆速率降低时 ,淀粉粒间空隙减小 ,稻米垩白面积也减小 ,垩白粒率下降。川东南高温伏旱区生态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 杂交中稻 库源结构 稻米整精米率 稻米垩白粒率
下载PDF
杂交中稻发根力与抽穗开花期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2 位作者 朱永川 丁国祥 王贵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以 2 3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发根力与抽穗开花期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4叶期和分蘖盛期及以前发生的根为下层根 ,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下 10~ 30 cm区域 ,当稻田受旱时 ,该区域的土壤含水量相对比土壤表层下 10 cm以... 以 2 3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发根力与抽穗开花期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4叶期和分蘖盛期及以前发生的根为下层根 ,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下 10~ 30 cm区域 ,当稻田受旱时 ,该区域的土壤含水量相对比土壤表层下 10 cm以内的高 ,以致 4叶期和分蘖盛期的发根力分别与品种自身抽穗开花期植株含水量和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将 4叶期和分蘖盛期的发根力作为选育或筛选杂交中稻强抗旱性品种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发根力 抽穗开花期 抗旱性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任天举 蒋志成 +4 位作者 王培华 李经勇 张晓春 鲁远源 刘贤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3-617,共5页
为探明杂交中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关系,给强再生力品种(组合)的选择提供依据,选用229个杂交组合,经3次试验,再生力与头季稻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1)能体现碳水化合物遗留量的成熟期单茎茎鞘干重,对再生力的直接效应最大或... 为探明杂交中稻再生力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关系,给强再生力品种(组合)的选择提供依据,选用229个杂交组合,经3次试验,再生力与头季稻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1)能体现碳水化合物遗留量的成熟期单茎茎鞘干重,对再生力的直接效应最大或接近最大,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其回归方程具较好的预测功能,故可将茎鞘干重作为衡量杂交中稻组合再生力的重要指标;(2)对群体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穴有效穗数,与再生力的简单负相关均不显著,偏相关却均极显著,直接效应亦较大,显示其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性状;(3)与再生力呈负相关的株高、剑叶长度、穗着粒数、穗实粒重、成熟期以及呈正相关的分蘖力,3次试验的效应均不一致,说明它们对再生力的影响不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力 农艺性状 相关性 有效穗数
下载PDF
再生稻穗部性状与母茎叶片的关系 被引量:26
8
作者 徐富贤 洪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8-12,共5页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穗部性状与母茎叶片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稻腋芽萌发率和成活率与母茎叶片提供养分来源有关,促芽肥不能提高再生芽萌发率,但可提高低位腋芽成活率;头季稻去掉倒1、倒2、倒3和倒4以下叶4种处理均会显著降低...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穗部性状与母茎叶片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稻腋芽萌发率和成活率与母茎叶片提供养分来源有关,促芽肥不能提高再生芽萌发率,但可提高低位腋芽成活率;头季稻去掉倒1、倒2、倒3和倒4以下叶4种处理均会显著降低再生稻产量,这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倒4以下叶较顶3叶中任何一叶对再生稻增重的作用略大;母茎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本文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母茎叶片 再生稻 穗部性状
下载PDF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栽培策略 被引量:30
9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2 位作者 朱永川 杨大金 王贵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适当降低有效穗数,大幅度提高每穗着粒数,在保持高产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扩大库容量;增施氮肥补充光合源,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核心技术是栽秧9.0万穴hm^-2、施氮210 kg。2004年、2005年生产示范分别比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1.86%-18.31%和14.32%-17.76%,其中超高产田验收产量高达10.81-11.05 t·hm^-2,创该生态区杂交中稻高产历史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高产 栽培策略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力的鉴定方法 被引量:28
10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2 位作者 朱永川 熊洪 王贵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6-510,共5页
20 0 2 - 2 0 0 3年分别以2 5个和18个杂交中籼迟熟组合为材料,从头季稻与再生力密切相关的若干性状中选择了可操作性强的5个性状,进行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定量研究,提出了根据头季稻(前期)“分蘖力”、(中期)齐穗期“单位颖花茎鞘干物重... 20 0 2 - 2 0 0 3年分别以2 5个和18个杂交中籼迟熟组合为材料,从头季稻与再生力密切相关的若干性状中选择了可操作性强的5个性状,进行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定量研究,提出了根据头季稻(前期)“分蘖力”、(中期)齐穗期“单位颖花茎鞘干物重占有量”和(后期)头季稻收后第5日头季稻桩再生芽的“出鞘率”3个性状,将杂交中稻再生力分为4级,其准确率达86 0 5 %~93 0 2 % ,为杂交中稻强再生力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力 鉴定方法
下载PDF
川东南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对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3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杨大金 刘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6-691,共6页
以‘II优 7号’、‘汕优 6 3’和‘香优 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稀栽培与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关系及其作用原因 ,结果表明 :栽秧密度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中高氮施肥水平条件下 ,当栽秧密度超稀... 以‘II优 7号’、‘汕优 6 3’和‘香优 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稀栽培与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关系及其作用原因 ,结果表明 :栽秧密度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中高氮施肥水平条件下 ,当栽秧密度超稀到 7.5 1万穴·hm-2 时 ,在保证比传统高产栽培密度每公顷栽秧 2 1.6 4万穴的对照不减产前提下 ,整精米率提高了 15 .6 9%~ 2 9.92 % ,垩白粒率降低了 16 .34%~ 2 1.2 2 %。其原因在于 ,超稀植增加了每穗着粒数 ,降低了齐穗期的叶粒比 ,以致稻穗籽粒灌浆速率减慢而改善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齐穗后 2 0d施氮可同时起到提高结实率和整精米率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垩白粒率 整精米率 栽培 稻米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配合力效应 被引量:27
12
作者 任天举 张晓春 +1 位作者 王培华 李经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82-386,共5页
3次选用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各6个,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共组配108个杂交组合,从中筛选出优I多系1、辐优99-7、渝182优926等12个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较高、两季总产显著超过对照汕优63的组合。这些组合与对照相比,多数具有头季稻熟期... 3次选用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各6个,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共组配108个杂交组合,从中筛选出优I多系1、辐优99-7、渝182优926等12个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较高、两季总产显著超过对照汕优63的组合。这些组合与对照相比,多数具有头季稻熟期较早、后期冠层绿叶面积大、光合产物转运通畅、谷草比值高、减穗增粒增重、植株增高而抗倒力较强和再生历期延长、穗少粒多、结实率高等特征特性。配合力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对中稻、再生稻以及两季总产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前者;Gca值和Sca值以及配合力总效应(Tca)均与单株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故上述两季总产显著增产组合的Tca值均较高,表明Tca值可作为两季高产组合的衡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两季高产 配合力效应
下载PDF
杂交中稻源库比对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高产组合的源库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3 位作者 ZHU Yong-chuan 朱永川 王贵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5-271,共7页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源库比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中、下部籽粒,对上部籽粒影响极小.反映籽粒充实特征的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源库比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中、下部籽粒,对上部籽粒影响极小.反映籽粒充实特征的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3个指标中,充实指数受源库比的影响最敏感,其次是结实率,充实率最差.在保证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达9 t和11 t,结实率不低于80%的高产前提下, 相应组合的源库特征的最佳取值范围: 每穗着粒数160~220粒,每公顷有效穗180万~210万,千粒重28~30 g,叶粒比6.66~7.52 mg/粒,结实率80%~90%,充实率96.5%~97.5%,充实指数78%~87%,单穗重4.3~5.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实率 源库特征 籽粒充实度 杂交中稻 高产 有效穗 稀植 组合 取值范围 指数
下载PDF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7
14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2 位作者 朱永川 谢戎 王贵雄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9-835,共7页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材料,研究了超稀栽培与传统栽培间稻米整精米率的变异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小穗型组合在超稀栽培条件下的整精米率会明显改善,而大穗型组合的整精米率反而降低。其原因在于中小穗型组合在传统栽培条...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材料,研究了超稀栽培与传统栽培间稻米整精米率的变异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小穗型组合在超稀栽培条件下的整精米率会明显改善,而大穗型组合的整精米率反而降低。其原因在于中小穗型组合在传统栽培条件下的叶粒比和灌浆速率较高,改为超稀栽培后,叶粒比和灌浆速率明显降低,相对提高了籽粒容重,近而提高了整精米率。大穗型组合在传统栽培条件下的叶粒比和灌浆速率较低,改为超稀栽培后,叶粒比和灌浆速率进一步明显降低,此时因库源比例失调,源明显不足以致籽粒充实度差,从而相对降低了籽粒容重和整精米率。超稀栽培应选用传统栽培条件下着粒数不超过177粒的组合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超稀栽培 整精米率 库源结构 组合材料 稻米 川东南 籽粒充实度 栽培条件 灌浆速率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小苗超稀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
以杂交中稻Ⅱ优 7号为材料 ,研究了移栽叶龄、本田栽秧密度和施氮量等对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中上等肥力冬水田采用每公顷施纯氮 195kg ,4叶左右移栽 ,每公顷栽 7.5万~ 9.0万穴 ,每穴栽单株的小苗超稀栽培技术 ,能够达... 以杂交中稻Ⅱ优 7号为材料 ,研究了移栽叶龄、本田栽秧密度和施氮量等对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中上等肥力冬水田采用每公顷施纯氮 195kg ,4叶左右移栽 ,每公顷栽 7.5万~ 9.0万穴 ,每穴栽单株的小苗超稀栽培技术 ,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的产量水平 ,且具有省种、省工、矮化植株、减轻纹枯病等优点 ;但尚需解决抽穗不整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小苗秧 超稀栽培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氮肥后移对杂交中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6,共8页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 2011、2012年,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西南稻区的5~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氮肥管理方式,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氮后移比例对稻谷产量的影响试验点间表现各异,取决于试验地点的土壤肥力。氮后移的增产效果及高效施氮量分别与地力、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当空白试验产量超过7000kg/hm^2时,氮后移没有增产作用。氮后移增产的处理表现为施氮量不高、氮后移比例小,并在保持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提出了西南区杂交中稻氮肥的高效管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杂交中稻 氮肥后移 土壤地力
下载PDF
多效唑对杂交中稻不同密肥群体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徐富贤 蒋鹏 +5 位作者 周兴兵 刘茂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郭晓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8-1096,共9页
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 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植株抗倒力下降,以施氮量150 kg·hm-2和移栽密度18.75万穴·hm-2的产量较高。不同密肥群体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和植株抗倒伏性有显著影响,施用多效唑后植株抗倒力增强,但产量因穗粒数下降而减少。不同密肥处理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影响各异。于水稻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使植株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折断弯矩则明显提高,穗粒数平均减少5.24~7.87粒。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施氮量下因穗粒数减少而减产;中施氮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高施氮量下植株未倒伏、籽粒灌浆结实正常,因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而增产。综上所述,肥力水平和施氮量高的稻田于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控制后期倒伏。本研究为指导大面积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杂交中稻 密肥运筹 产量 抗倒伏性
下载PDF
西南稻区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2-894,共13页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每生产1000kg稻谷的氮、磷、钾需要量(RAGPPG)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对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RAGPPG中的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RAGPPG中的磷、钾影响不显著。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和RAGPPG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AGPPG和收获指数均与稻谷产量水平没有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RAGPPG和氮、磷、钾收获指数均分别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972~0.8404和0.7637~0.8804。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相应的氮、磷、钾施肥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地理位置 土化特性 施氮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22
19
作者 钱太平 方锡文 +4 位作者 张继新 邹春华 陈建军 徐志进 肖齐圣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193-4195,4199,共4页
以8个杂交中稻品种(含对照)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作中稻再生栽培头季稻和再生稻抗病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K优AG、新两优223两季产量比两优6326(CK)增产极显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Y两优1号... 以8个杂交中稻品种(含对照)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作中稻再生栽培头季稻和再生稻抗病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K优AG、新两优223两季产量比两优6326(CK)增产极显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Y两优1号与CK产量相当,可以适当种植;C两优343、渝优1号、渝优15比CK显著或极显著减产,不适宜在湖北省蕲春县作再生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品种筛选 产量
下载PDF
杂交中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 被引量:21
20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中国稻米》 2014年第1期86-87,89,共3页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项指标比头季稻优;头季稻留高桩的处理与留低桩的处理相比,再生稻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变优。多数品质指标头季稻与再生稻之间、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品种品质对再生稻品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留桩高度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