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叙事是对生命和存在的超越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学昕 格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73,共16页
关键词 文学叙事 小说叙事 生命 文学对话 叙事理论 大学课堂 写作实践 小说文本
下载PDF
“80后”的文学对话--霍艳访谈张悦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悦然 霍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7期31-35,共5页
我与张悦然认识正好10年,10年前,她还在新加坡求学,我第二次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15岁,还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我们约在王府井东方新天地见面,聊的话题无关文学,都是小女孩的情感,那时她为准备出版自己的处女作《葵花走失在1... 我与张悦然认识正好10年,10年前,她还在新加坡求学,我第二次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15岁,还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我们约在王府井东方新天地见面,聊的话题无关文学,都是小女孩的情感,那时她为准备出版自己的处女作《葵花走失在1890》而回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对话 张悦然 “80后” 《葵花走失在1890》 作文比赛 新加坡 一等奖 王府井
下载PDF
倾听作家最后的诉说──大冈文学对话录 被引量:8
3
作者 尚侠 徐冰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22-134,共13页
倾听作家最后的诉说──大冈文学对话录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尚侠,徐冰著名作家大冈升平(1909~1988)是日本第二战后派文学的旗手之一,评论界又将他与三岛由纪夫和井上靖一起,并称为日本现代文坛的三杰。1987年3月... 倾听作家最后的诉说──大冈文学对话录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尚侠,徐冰著名作家大冈升平(1909~1988)是日本第二战后派文学的旗手之一,评论界又将他与三岛由纪夫和井上靖一起,并称为日本现代文坛的三杰。1987年3月8日至1988年6月15日,我们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俘虏记》 文学对话 司汤达 日本作家 基督教 战争 小说 文学 战后派文学 法国象征主义
原文传递
90年代以来的文学事变——兼说“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 被引量:6
4
作者 兴安 胡野秋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90,共6页
这是评论家兴安与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深圳晚8点"的一次文学对话。该文是根据速记整理,经过作者审阅,标题为兴安所加。对话回顾了兴安90年代以来所主张和参与的几个文学事件,并重点比较了"60后"、"70后"... 这是评论家兴安与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深圳晚8点"的一次文学对话。该文是根据速记整理,经过作者审阅,标题为兴安所加。对话回顾了兴安90年代以来所主张和参与的几个文学事件,并重点比较了"60后"、"70后"和"80后"作家的写作特点和问题,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他对"80后"作家的分析尤其让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以来 文学对话 “70后” “80后” 作家 写作 文化学者 文学事件
原文传递
关于“新努斯的大自然”——残雪访谈录 被引量:6
5
作者 卓今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3期11-23,共13页
时间/地点:2012年11月8日 北京金榜园残雪与邓晓芒合著的新书《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出版之后,知道他们又在搞一个大理论。于是电话约残雪做一个访谈,当时残雪手头有事正忙,就约到下半年。这次去北京,残雪留我... 时间/地点:2012年11月8日 北京金榜园残雪与邓晓芒合著的新书《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出版之后,知道他们又在搞一个大理论。于是电话约残雪做一个访谈,当时残雪手头有事正忙,就约到下半年。这次去北京,残雪留我在她家住了一晚,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多,聊她的创作,聊文坛的事,然后就东拉西扯。残雪虽然深居简出,却对当今社会世态万象洞若观火,这让我有些意外。访谈正好在十八大开幕的那一天,我们甚至猜测政治局七大常委的人选,竟然有十之八九的准确率。,金榜园小区的大树虽然被恶人砍了,早上还是听到了嘎嘎地乌叫声,院子的矮树上随处可见肥硕的喜鹊,它们拖着个长尾巴欢快地扑腾、呜叫。鲁先生送我到院子外打个黑车到附近的地铁站(五环外很难有的士),我拖着一个行李箱,很重,里头都是残雪给我的一些书,多半是她自己在国外出版的外文版书籍。地铁很顺利,九点钟准时赶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会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访谈录 大自然 努斯 国外出版 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 文学对话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通约 被引量:4
6
作者 方汉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14-118,共5页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翻译。后现代主义者的文化不可通约论是错误的,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关系必须首先承认差异与同一的辩证关系,才可以进行文化对话。人类的语言与思维之间有同一性基础,这是人类理性的共同性。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通过新的辩证观念进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文学对话 差异性与同一性
下载PDF
中国作家的“外语”和“母语” 被引量:5
7
作者 郜元宝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2,共5页
顾彬教授在斥责一部分中国作家的作品是“垃圾”时.非常惋惜地指出。中国当代作家大多数不懂外语.到外面转了一大圈。仍然像卡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能张开眼睛看世界.不能跟世界文学对话.也不能站在异文化立场来反观自己.而不能反观... 顾彬教授在斥责一部分中国作家的作品是“垃圾”时.非常惋惜地指出。中国当代作家大多数不懂外语.到外面转了一大圈。仍然像卡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能张开眼睛看世界.不能跟世界文学对话.也不能站在异文化立场来反观自己.而不能反观自己就不能提高自己.正如不懂外语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 外语 母语 当代作家 文化立场 文学对话 反观 世界
下载PDF
苏联回归文学的世纪末反思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泽霖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本文简单阐述了对苏联回归文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回归文学的评价和意义等方面的看法 ,指出只有在回归文学和“正统”文学对话的过程中 ,经过相互损益、去伪存真的历史汰选 ,才能形成真正有机统一的苏联文学史。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苏联文学... 本文简单阐述了对苏联回归文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回归文学的评价和意义等方面的看法 ,指出只有在回归文学和“正统”文学对话的过程中 ,经过相互损益、去伪存真的历史汰选 ,才能形成真正有机统一的苏联文学史。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苏联文学之间、回归文学和苏联“正统”文学之间的“断层”将被历史地、批判地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文学 回归 俄罗斯文学 阐述 文学对话 正统 传统 历史背景 反思 才能
原文传递
巴赫曼的文学对话 被引量:5
9
作者 聂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3,共3页
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形式优美,寓意深刻,然而意象复杂,艰深晦涩,具有多重的创作背景。这一特点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着眼于巴赫曼在创作生涯中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生活所形成的文学对话,尝试... 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形式优美,寓意深刻,然而意象复杂,艰深晦涩,具有多重的创作背景。这一特点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着眼于巴赫曼在创作生涯中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生活所形成的文学对话,尝试性地简述巴赫曼的文学对话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曼 文学对话 德语文坛 艺术家秉性
下载PDF
课堂内外的王安忆
10
作者 张怡微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对我来说,要和王安忆老师发生文学对话很难。一方面,我认识她的时间不算短了,2005年我在复旦大学念本科的时候,她已经正式调人中文系。硕士阶段我进入“文学写作”专业以后,上过她两年的写作实践课,我负责整理课堂笔记。
关键词 王安忆 文学写作 课堂笔记 写作实践 课堂内外 文学对话 硕士阶段 复旦大学
原文传递
文本译介与文学对话——从《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看中国当代文学跨文化传播
11
作者 宋宝平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3,共8页
一、困境与转机迟子建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接受可分为前后两期。1995年至2012年是译介与接受的前期,英译活动以中短篇小说作品翻译为主,但接受效果不佳,存在两重困境。其一是译多介少、专论不足的问题。曾有学者指出,迟子建小... 一、困境与转机迟子建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接受可分为前后两期。1995年至2012年是译介与接受的前期,英译活动以中短篇小说作品翻译为主,但接受效果不佳,存在两重困境。其一是译多介少、专论不足的问题。曾有学者指出,迟子建小说的海外译介概况“存在着‘热译’与‘冷评’的现象”(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中国当代文学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品翻译 译介与接受 文学对话 传播与接受 英译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与“新文学”的经典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丹丹 《粤海风》 2020年第6期4-11,共8页
近期,学术界高频率、高密度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构建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大湾区文学对话""走向媒介融合... 近期,学术界高频率、高密度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构建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大湾区文学对话""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地理从属暨手绘文学地图集"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短时间内生产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学术活动 文学地理 工作坊 媒介融合 文学 文学对话 文学与文化
下载PDF
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为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0-213,共4页
2007年8月11日至13日,由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文艺争鸣》编辑部和上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室协办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兰州召开。来自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61名学... 2007年8月11日至13日,由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文艺争鸣》编辑部和上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室协办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兰州召开。来自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61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建设 文学对话 国际学术会议 西部 中外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兰州交通大学 综述
原文传递
一次触动历史的文学对话——关于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国明 范劲 刘晓丽 《中文自学指导》 2009年第2期13-14,共2页
上世纪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曾经是一个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引起过不少议论,随之,冠以“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陆续出现,可惜都没有引起较大反响,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准备不足,尤其在文学史观念上的讨... 上世纪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曾经是一个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引起过不少议论,随之,冠以“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陆续出现,可惜都没有引起较大反响,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准备不足,尤其在文学史观念上的讨论并不充分,尚缺乏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二是资料还有待于挖掘和整理,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用既定观念标准选择和积累起来的文学史资料,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好的文学史,等等。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外文学的对话和沟通并不充分,尚没有创造一种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语境,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也更为宏观地了解、梳理和描述中国20世纪文学,用一种更博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去拥抱文学,因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及其变迁过程本身就是在世界文学怀抱中进行的,其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学的例证,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学现象,我相信其展现的特点和魅力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对话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 现当代文学 20世纪文学 世界文学 文学史观念
下载PDF
保持“浪漫”是人类对于成长悲剧的本能反抗——从“古船”到“高原”的文学对话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炜 张丽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1,共5页
张丽军:我在20世纪90年代上大学期间,读到您的《古船》极为震惊。即使20多年过去了,我和一些70年代的文学研究者谈起您的《古船》来,还是为它的厚重所折服。请你谈谈《古船》创作是怎样萌动、发生的?
关键词 《古船》 文学对话 20世纪90年代 高原 反抗 本能 悲剧 成长
原文传递
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济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5,共8页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萧生平 文学对话 诗话传统
原文传递
文学对话: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
17
作者 张辉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3期1-14,共14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方法论 文学对话 中国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文学传统 跨文化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舟子安在?——从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对话”之旅谈起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艺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7,共7页
本文从与台湾作家三毛灵魂告白引出,对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之间对话的品读;指出。身份认同及对"流放"的认知是他们之间展开一生对话的机缘;在对待"此岸"与"彼岸"的... 本文从与台湾作家三毛灵魂告白引出,对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之间对话的品读;指出。身份认同及对"流放"的认知是他们之间展开一生对话的机缘;在对待"此岸"与"彼岸"的问题上,桑塔格与布罗茨基歧剐,桑塔格走上了诺斯替主义宗教怀疑的道路,布罗茨基则从多神怀旧走向传统宗教;进一步探索,如何看待桑塔格的艺术囿于"自性"及布罗茨基在诗歌创作中走向"面向死亡的存在"与上帝直接对话;从而提出,人性的孤独究竟何解及艺术的写作如何"负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约瑟夫·布罗茨基 文学对话 政治对话 信仰对话
原文传递
对话——文学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月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9-34,40,共7页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是错误的 ,不应该追问“文学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文学如何存在”。从这一角度看 ,文学就是人类的一种对话方式 ,是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的心灵交流。这一对话是双向逆反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对话 存在方式 文学本体论 传统文学 文学本质
下载PDF
对话: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汇流——《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简评
20
作者 李丹 《东方丛刊》 2007年第2期250-254,共5页
乐黛云教授强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对话”:“文学对话的前提是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换言之,对话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将我们置于与世界主动对话的理论前提之中。因为,以这样的方法论来考察任何问题,中国文学再也不是孤立的现象... 乐黛云教授强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对话”:“文学对话的前提是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换言之,对话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将我们置于与世界主动对话的理论前提之中。因为,以这样的方法论来考察任何问题,中国文学再也不是孤立的现象,永远有一个可见或不可见的‘他者’,成为中国文学的对话者。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他者的对照性存在所构成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对话 世界文学 20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 本土文学 中国文学 简评 湖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