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2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被引量:111
1
作者 刘子曦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88,共25页
近年来,叙事分析在社会学中蔚然成风,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叙事"的特质与理论意涵,以此提出叙事社会学"故事"与"讲故事"两种路径,并整合已有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对叙事社会学的研究图景进行展望。笔者首先回... 近年来,叙事分析在社会学中蔚然成风,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叙事"的特质与理论意涵,以此提出叙事社会学"故事"与"讲故事"两种路径,并整合已有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对叙事社会学的研究图景进行展望。笔者首先回顾了叙事研究的多学科源流,集中论述了"叙事"的四大特征:普遍重要性、具体时间性、内在因果性与潜在反抗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两种路径的论述。第一种路径关注故事的构成元素、结构模型与网络表征,发展出针对叙事网络的结构性分析,第二种路径关注叙事情境效应、叙事者效应以及叙事的社会效用,发展出反思性的叙事行为分析。本文对两种方式各自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初步探索,指出糅合两种方式的可能性,提出在丰富叙事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故事形态学"切入叙事,由此增进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故事 故事 中国故事 故事形态学
原文传递
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 被引量:82
2
作者 王安忆 斯特凡亚 秦立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8-35,共8页
经历·经验·叙述萌芽斯特凡亚你从“雯雯系列”开始到《叔叔的故事》,叙述方式的演变很大,跨度具体可感,描述却很难入手。王安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说吧,我以前的小说是直接表现画面的。作为叙述者的我,不在作品里面。
关键词 王安忆 立德 叙述策略 小说创作 女权主义 叙述方式 故事 主观叙述 客观叙述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 被引量:97
3
作者 郑晓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3,共5页
"微电影"是互联网"微"时代下的产物,与传统的电影有所不同,且有别于传统广告的诉求式、说教式及煽动式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本文主要对"微电影"广告模式及理念进行分析,明确其产生的... "微电影"是互联网"微"时代下的产物,与传统的电影有所不同,且有别于传统广告的诉求式、说教式及煽动式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本文主要对"微电影"广告模式及理念进行分析,明确其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探讨其创作要素和技巧,进一步挖掘这种介于电影与传统电视广告之间的全新广告模式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故事 广告
下载PDF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被引量:91
4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5,共10页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而在关于文学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故事这一样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一基于认知的文学功用观把文学艺术视为发现、创新的方式和知识增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地位,同时,认知诗学的逐渐成熟和文学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对人类认知与思维关系的探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功用观 故事 认知
下载PDF
讲故事 塑品牌:建构和传播故事的品牌叙事理论——基于达芙妮品牌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90
5
作者 汪涛 周玲 +1 位作者 彭传新 朱晓梅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如今,讲故事(storytelling)已经成为营销领域关注的新兴话题之一。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品牌的有效手段,但企业如何通过讲故事来塑造品牌却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女鞋品牌达芙妮作为样本,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 如今,讲故事(storytelling)已经成为营销领域关注的新兴话题之一。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品牌的有效手段,但企业如何通过讲故事来塑造品牌却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女鞋品牌达芙妮作为样本,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得出了建构和传播故事的品牌叙事理论框架。该框架认为,企业如果要成功地通过叙事塑造品牌,必须从两方面努力:(1)为品牌创造一个具有积极主题,内容包含真实、情感、共识和承诺四大要素的品牌故事;(2)采用合理的叙事结构,围绕"一个核心"的品牌主张,整合多种多样的途径、方式和渠道,对不同消费群体传播不同的品牌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叙事 品牌塑造 案例研究
原文传递
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 被引量:79
6
作者 李学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47,共5页
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著作,对六朝小说有志人、志怪之分。志人小说叙述著名人士的言行,志怪小说则汇集神异鬼怪的故事。志怪小说导源于早期神话传说,而以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为其代表,后来成为中国小说的一种传统。... 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著作,对六朝小说有志人、志怪之分。志人小说叙述著名人士的言行,志怪小说则汇集神异鬼怪的故事。志怪小说导源于早期神话传说,而以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为其代表,后来成为中国小说的一种传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这种小说的集大成之作。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了460支竹简,简报业已发表。何双全同志对这批简做了深入研究,有详细介绍,附以部分简的图片,是值得大家感谢的。我仔细读了原简报中称作《墓主记》的几支简,觉得所记故事颇与《搜神记》等书的一些内容相似,而时代早了五百来年,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试作讨论,敬希读者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司命 志怪小说 搜神记 故事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小说 聊斋志异 神话传说 蒲松龄 志人小说
原文传递
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 被引量:57
7
作者 萨支山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7-124,共8页
以“农村题材”作为分类方式来描述50至70年代的中国小说,揭示这一时期的创作与批评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建立现实的意义秩序,并建立起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范式。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 以“农村题材”作为分类方式来描述50至70年代的中国小说,揭示这一时期的创作与批评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建立现实的意义秩序,并建立起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范式。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等作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故事的‘真实’的话语等级”,使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小说范式及其“历史必然性”,进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认识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 《创业史》 长篇小说 文学想象 当代文学史 中国小说 故事 七十年 范式 范畴
原文传递
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 被引量:55
8
作者 许振强 马原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5期90-95,73,共7页
许振强问:看了你的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载《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我想,不仅是我,可能许多读者都会首先想到这个问题:粗略地划分,你讲了三个近乎神奇的故事,即探寻“野人”的踪迹,观看“天葬”的过程,及顿珠、顿月和尼姆的“婚... 许振强问:看了你的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载《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我想,不仅是我,可能许多读者都会首先想到这个问题:粗略地划分,你讲了三个近乎神奇的故事,即探寻“野人”的踪迹,观看“天葬”的过程,及顿珠、顿月和尼姆的“婚姻”故事。自然,这三个故事以其选材及叙述角度的新颖不乏精采和迷人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故事 小说作品 魔幻现实主义 深入生活 情节 西藏地区 上海文学 诱惑 二十世纪
下载PDF
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 被引量:60
9
作者 冯炜 《风景园林》 2008年第2期116-118,共3页
书名·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作者: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杰米·普灵顿(Jamie Purinton) ISBN:0471124869页数:340定价:£39.99出版社:John Wi... 书名·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作者: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杰米·普灵顿(Jamie Purinton) ISBN:0471124869页数:340定价:£39.99出版社:John Wiley&Sons.Inc装帧:平装(Papercover)出版年:1998作者简介:马修·波提格,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198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风景园林硕士。杰米·普灵顿,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实践 景观 中国园林 故事
下载PDF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唐伟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17,共5页
叙事学(Narratology)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研究范式的重大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到今天的多元叙事学。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为叙事学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方法,但新叙事学要求对... 叙事学(Narratology)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研究范式的重大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到今天的多元叙事学。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为叙事学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方法,但新叙事学要求对经典叙事学的术语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同时要求将它们与新兴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大大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使叙事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复兴时代。而国内目前仍主要采用经典叙事研究范式,这使对国外最新理论的引进、消化和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叙事学 故事 话语 范式转移 多元叙事学
下载PDF
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战子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56,共6页
话语中的第二人称通常被认为是对读者的直接称呼。本文以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为框架,汲取叙事学和修辞研究关于叙事接受者的理解,考察了第二人称在自传话语中的各类用法。本文的分析表明,自传作者用第二人称邀请读者体验多重身份,对... 话语中的第二人称通常被认为是对读者的直接称呼。本文以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为框架,汲取叙事学和修辞研究关于叙事接受者的理解,考察了第二人称在自传话语中的各类用法。本文的分析表明,自传作者用第二人称邀请读者体验多重身份,对受话者在故事内和/或故事外的位置的操纵正是自传作者强化与读者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 人际功能 功能语法 人际意义 修辞研究 话语 受话者 自传 故事 叙事学
全文增补中
嘉莉妹妹的欲望和驱动力 被引量:43
12
作者 王钢华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3,共5页
《嘉莉妹妹》讲述了一位农村女孩到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本文主要借用了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女主人公进行心理分析 ,从她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忧虑 ,到她对理想自我的塑造 ,最后到她无穷无尽的欲望进行解析。在分析过程... 《嘉莉妹妹》讲述了一位农村女孩到城市谋生最后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本文主要借用了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女主人公进行心理分析 ,从她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忧虑 ,到她对理想自我的塑造 ,最后到她无穷无尽的欲望进行解析。在分析过程中 ,本文也涉及了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旨在说明嘉莉摈弃贤妻良母型而“堕落”成情人型的女性后 ,她如何培养自我独立意识 ,由被动变主动 ,最后成为一位独立的事业型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莉妹妹》 女权主义批评 欲望 故事 堕落 女主人公 精神分析学 拉康 理想自我 本生
下载PDF
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 被引量:41
13
作者 陆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 ,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 ,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 ,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 ,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 (文化、身份、性别等 )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 ,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 ,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故事 超越 自我身份 妥协
下载PDF
“竹林七贤”考 被引量:40
14
作者 王晓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0-99,共10页
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 :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 ,大多数译为“竹园” ,有关“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自古至今生长竹子的河... 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 :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 ,大多数译为“竹园” ,有关“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自古至今生长竹子的河内山阳 ,处于邺至洛阳之间 ,魏晋之际为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 ,属政治敏感地区 ,竹林之游发生于此地引人注目。“竹林七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 ,两晋之际的琅琊王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 ,最终通过孙盛之笔 ,在历史的记忆中定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七贤” 琅琊王氏 遗址 洛阳 东汉 文献资料 西晋时期 附会 故事 汉译佛经
原文传递
基于故事的深度学习探讨 被引量:48
15
作者 冯锐 杨红美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32,18,共8页
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的意义感知形式,它具有情境性、整体性、娱乐性、可记忆性等特征。它是一种经验知识表征方式,一种促进认知和思维的工具,一种蕴含着现实意义的逼真情境,一种支持问题解决的脚手架和启发式策略。所以,故事能够... 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的意义感知形式,它具有情境性、整体性、娱乐性、可记忆性等特征。它是一种经验知识表征方式,一种促进认知和思维的工具,一种蕴含着现实意义的逼真情境,一种支持问题解决的脚手架和启发式策略。所以,故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以及个人知识的生成、迁移与应用,也有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层学习要求,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干预措施。它正以一种正规的身份进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受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被引量:45
16
作者 顾颉刚 《中国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3-30,共28页
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遗作。顾先生生前一再叮嘱助手从他的未刊文稿中选出一篇送交本刊,现检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在本期发表。《山海经》是一部幸免于西汉儒者改窜的古书,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一部最早的地理书。书... 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遗作。顾先生生前一再叮嘱助手从他的未刊文稿中选出一篇送交本刊,现检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在本期发表。《山海经》是一部幸免于西汉儒者改窜的古书,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一部最早的地理书。书中保存着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两个方面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该书最早记载的关于昆仑的传说,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它可以寻出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作者在本文中按照"以《山海经》还《山海经》"的原则,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材料,经过翔实的考证,论述了昆仑区的地理和人物是从西北传入,其人物是西北民族的想象力所构成,其地理含有西北的实际背景,但不能实定其确切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昆仑山 西王母 黄帝 昆仑虚 故事 西经 神话传说 海内 西北民族
原文传递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被引量:38
17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5,共8页
通过对王家卫电影的地位、角色、身份和性别考察可以发现,王家卫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后工业与后殖民社会语境中作者电影的独特景观。在不确定性、类型混杂和故事解体等后现代艺术文化策略的精美包装之下,拒绝与接纳、失落与获... 通过对王家卫电影的地位、角色、身份和性别考察可以发现,王家卫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后工业与后殖民社会语境中作者电影的独特景观。在不确定性、类型混杂和故事解体等后现代艺术文化策略的精美包装之下,拒绝与接纳、失落与获取、遗忘与铭记等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反复隐现,并构成王家卫电影的内在困惑与情绪张力,也成功地将王家卫电影纳入具有不同精神追求与文化背景的香港本土、中国大陆以及欧美观众等社会群体的共享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作者电影 后现代艺术 观众 文化策略 独特 后殖民 故事 宏大叙事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葛兆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9-30,共12页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悄悄地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中国古典诗歌 李商隐 诗歌语言 黄庭坚 意象 读者 注释 故事 视境
原文传递
叙事传输理论与说服机制:以叙事型公益广告为例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启毅 胡竹菁 +1 位作者 王鑫强 刘晓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1-2008,共8页
故事是一种强有力的说服方式,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是故事说服效应的主要机制。文章以叙事型公益广告为例,详细介绍了叙事传输理论。叙事传输是一个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通过减少负面认知反应、喜爱和... 故事是一种强有力的说服方式,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是故事说服效应的主要机制。文章以叙事型公益广告为例,详细介绍了叙事传输理论。叙事传输是一个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通过减少负面认知反应、喜爱和认同故事角色、产生近乎真实的临场感以及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信念。文章从剂量效应、寓教于乐、与民族文化相匹配、满足审美需求方面指出叙事传输理论对叙事型公益广告的启示作用。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叙事传输的具身认知观、叙事传输与分析加工的实证性比较、叙事媒体与个人的匹配以及故事的公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服 故事 叙事传输 态度 行为 叙事型公益广告
下载PDF
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秋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6-62,共7页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 2 1世纪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热点。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三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 ,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并对人类在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过...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 2 1世纪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热点。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三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 ,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并对人类在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的行为发出警示 :关怀其他生命也就是关怀人类自己。人类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模式 ,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才可摆脱生态危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长篇小说 故事 女作家 迷失 自觉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危机 自然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