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间皮瘤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绮颖 平波 王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56-1161,共6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好发于胸膜和腹膜的恶性肿瘤,具有高侵袭性,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重要。该文就恶性间皮瘤的细胞学、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病理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分子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在胸水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学敬 周立娟 +3 位作者 曲杨 张莉 苏丹 张海青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胸水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方法在胸水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细胞涂片法和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法对比62例患者胸水,免疫组化选用CEA、TTF-1、mesothelial cell(MC)、calretinin... 目的探讨胸水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方法在胸水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细胞涂片法和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法对比62例患者胸水,免疫组化选用CEA、TTF-1、mesothelial cell(MC)、calretinin(CR)、vimentin、AE1/AE3和CK7抗体进行染色。结果常规涂片法诊断:转移性腺癌39例、恶性肿瘤细胞7例、可疑癌瘤细胞16例;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法诊断:转移性腺癌54例、恶性间皮瘤8例。免疫组化示转移性腺癌CEA(81.5%)和TTF-1(81.5%)(+);恶性间皮瘤MC(87.5%)、CR(100%)和vimentin(100%)(+)。结论沉渣包埋联合免疫组化法在胸水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病理诊断分型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细胞涂片法;CEA、TTF-1、MC、CR和vimentin抗体组合检测对胸水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渣包埋 免疫组化 转移性腺癌 恶性间皮瘤
下载PDF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2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邵华江 马建婷 +2 位作者 杨秀儿 徐丽萍 杨春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336-233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12月26例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女性PMM患者的诊治资料,患者年龄41~78岁,21例(81%)有石棉接触史。26例PMM以腹胀、腹痛、腹水和盆腹腔...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12月26例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女性PMM患者的诊治资料,患者年龄41~78岁,21例(81%)有石棉接触史。26例PMM以腹胀、腹痛、腹水和盆腹腔肿块为主要表现,部分有恶液质,晚期均有肠梗阻。结果26例患者血清和腹水肿瘤标志物以CA125升高为主,腹水均为渗出性,部分(31%)腹水脱落细胞阳性。B超和CT检查可见腹水、腹膜增厚和腹盆腔肿块,大网膜呈“饼状”。26例病理大体分型弥漫型23例,局限型3例;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检查,上皮型14例,肉瘤型3例,混合型9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16例,仅行腹腔镜检查术10例,接受化疗23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与仅行腹腔镜检查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疗程与〉6疗程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棉接触是PMM发病的高危因素,PM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时作出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绀化检查,手术和化疗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腹膜 病因 诊治 预后
原文传递
免疫组化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邵晋晨 何卫中 +3 位作者 陈岗 时梅萍 叶敏 赵兰香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一组免疫组化指标包括CK5/6、calretinin、WT1、HBME-1、CD141、Ber-EP4、Moc-31、AE1/AE3、B72.3、EMA、CEAv、imentin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32... 目的探讨一组免疫组化指标包括CK5/6、calretinin、WT1、HBME-1、CD141、Ber-EP4、Moc-31、AE1/AE3、B72.3、EMA、CEAv、imentin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32例肺腺癌中CK5/6、calretinin、WT1、HBME-1、CD141、Ber-EP4、Moc-31、AE1/AE3、B72.3、EMA、CEA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calretinin、CD141、WT1、CK5/6、EMA、Ber-EP4、B72.3、CEA、AE1/AE3和vimentin在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HBME-1和Moc-31的表达差异不显著;间皮瘤最敏感的抗体是CD141、Vim和AE1/AE3,其次是HBME-1、WT-1、calretinin、EMA和CK5/6,而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alretinin,其次为CD141、WT-1和CK5/6。在肺腺癌中,敏感性最高的抗体是AE1/AE3(100%),其次是EMA、CEA和B72.3;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EA和B72.3,其次是Ber-EP4。结论CD141c、alretinin、WT-1v、imentin、CEA和B72.3一组抗体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恶性间皮瘤和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肿瘤 恶性间皮瘤 腺癌 免疫组化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免疫组化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小燕 脱文勤 《甘肃医药》 2015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Napsin A、CK7、TTF-1、EMA、CEA、AE1/AE3、CK5/6、MC、CR、D2-40、WT-1及CD141一组标记物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22例肺腺癌中Napsin A、CK7、TTF-1... 目的:探讨Napsin A、CK7、TTF-1、EMA、CEA、AE1/AE3、CK5/6、MC、CR、D2-40、WT-1及CD141一组标记物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和22例肺腺癌中Napsin A、CK7、TTF-1、EMA、CEA、AE1/AE3、CK5/6、MC、CR、D2-40、WT-1及CD141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apsin A、CK7、TTF-1、CK5/6、MC及CR的表达在肺腺癌和间皮瘤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EMA、CEA、AE1/AE3、D2-40、WT-1及CD141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psin A、CK7、TTF-1、CK5/6、MC、CR是一组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标记物,可作为恶性间皮瘤和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恶性间皮瘤 肺腺癌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恶性间皮瘤在中国的发病及诊治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凯燕 郭振英 +1 位作者 苏丹 毛伟敏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7期443-446,共4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与石棉暴露相关的高度侵袭性肿瘤。中国间皮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发生于胸膜和腹膜,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中位生存期12个月,预后较差。准确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目前恶性间...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与石棉暴露相关的高度侵袭性肿瘤。中国间皮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发生于胸膜和腹膜,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中位生存期12个月,预后较差。准确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目前恶性间皮瘤的治疗主要是肿瘤减灭术或切除术结合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研究恶性间皮瘤诊断与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恶性间皮瘤在中国的发病情况及诊治现状作一综述,希望为间皮瘤的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改善间皮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发病率 中国 诊治 免疫组化检查 治疗方式 早期诊断 侵袭性肿瘤
原文传递
恶性胸膜间皮瘤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洁 赵微 +3 位作者 刘星辰 田庆 杨震 陈良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102,共6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本文旨在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5例恶性胸膜间皮...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本文旨在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53.33%)、胸闷气促(48.89%)和咳嗽(37.78%);CT表现主要为胸膜增厚(71.11%)、胸腔积液(60%)和肺部阴影(40%);胸水以渗出液为主,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单核细胞的增多为主,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大部分患者临床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确诊的方式主要是胸腔镜,病理类型以上皮型多见,且常易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晚期患者以化疗为主,病理类型为上皮型的疾病控制率高于肉瘤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率较高,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胸部CT可提供诊断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才能确诊,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手术、放疗和支持治疗,普遍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胸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恶性腹膜间皮瘤 被引量:7
8
作者 魏波 蔡梓凯 卫洪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1253,共3页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肿瘤,起源于胸膜、腹膜、鞘膜及心包膜等浆膜层,以胸膜居多,其次为腹膜,预后差。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1-2/100万,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本文就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肿瘤,起源于胸膜、腹膜、鞘膜及心包膜等浆膜层,以胸膜居多,其次为腹膜,预后差。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1-2/100万,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本文就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做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膜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 罕见肿瘤 发病年龄 浆膜层 心包膜 预后差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免疫组化在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艳梅 付红 张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20-323,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难度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在胸膜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中波形蛋白、间皮细胞(MC)、钙结合蛋白(CR)、甲状腺转录因子-1(... 背景与目的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难度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在胸膜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中波形蛋白、间皮细胞(MC)、钙结合蛋白(CR)、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癌胚抗原(CEA)、表面活性蛋白-B(Sp-B)、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情况。结果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56例胸膜上皮性恶性肿瘤中恶性间皮瘤24例,转移性肺腺癌22例。波形蛋白、MC、CR、TTF-1、CEA、Sp-B在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或P<0.002)。结论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别胸膜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肺腺癌,波形蛋白、MC、CR、TTF-1、CEA、Sp-B是较为理想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肿瘤 恶性间皮瘤 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心包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秀辉 邢春艳 袁菊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1-13,I004,共4页
目的 探讨心包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观察 3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 (上皮样型间皮瘤 ) ,HBME 1和EMA( +) ,CEA( - )... 目的 探讨心包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观察 3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 (上皮样型间皮瘤 ) ,HBME 1和EMA( +) ,CEA( - )。 1例为梭形细胞呈肉瘤样组织学变化 (肉瘤样型间皮瘤 ) ,HBME 1、EMA、CEA、vimentin、desmin、CD34和Ⅷ因子均 ( - )。结论 心包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免疫组化标记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 恶性间皮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联合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胸水细胞对恶性间皮瘤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春晓 张洋 +3 位作者 张恒 王健 乔菊久 李建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在胸水沉渣包埋切片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恶性间皮瘤时,联合抗体套餐的最佳选择。方法对523例胸水标本进行液基学检测,并对其中诊断结果为恶性间皮瘤的63例及肺腺癌的52例胸水标本进行离心沉渣后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在胸水沉渣包埋切片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恶性间皮瘤时,联合抗体套餐的最佳选择。方法对523例胸水标本进行液基学检测,并对其中诊断结果为恶性间皮瘤的63例及肺腺癌的52例胸水标本进行离心沉渣后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波形蛋白(Vim)、P53、间皮细胞(MC)抗体、钙视网膜蛋白(C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钙粘蛋白(E-cad)、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比较这些抗体的阳性表达率,特异性及敏感性,探讨诊断恶性间皮瘤联合抗体的最佳套餐选择,同时对临床较常见的粘液型及乳头状型恶性间皮瘤组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恶性间皮瘤的形态学分型对免疫组化结果有否影响。结果在63例恶性间皮瘤患者中,CK5/6、MC、CR、EGFR、Vim的阳性表达率较高,在52例肺腺癌患者中,TTF-1和CEA的阳性率表达率最高;CK5/6、MC、CR、EGFR、Vim TTF-1、CEA特异性和(或)敏感性较高。结论诊断恶性间皮瘤的最佳联合抗体套餐选择为CK5/6、MC、CR、EGFR、Vim、TTF-1、CEA;粘液型及乳头状型恶性间皮瘤抗体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水 沉渣包埋 恶性间皮瘤 液基细胞学
下载PDF
恶性间皮瘤生物标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海玲 张幸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7-400,共4页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源自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胸膜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于腹膜、心包膜、输卵管浆膜、睾丸鞘膜等.多呈隐袭性起源,其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4%,其中90%起源于胸膜,6%~10%...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源自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胸膜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于腹膜、心包膜、输卵管浆膜、睾丸鞘膜等.多呈隐袭性起源,其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4%,其中90%起源于胸膜,6%~10%起源于腹膜.石棉被认为是MM的首要致病因素,国际公认约80%的MM病例与职业或环境中接触石棉有关.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病死率高,预后差,一般中位生存期不超过1年.近年,一些地区的MM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可能与过去数十年中石棉材料的生产使用有关,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鉴于某些生物标志对准确发现MM早期病变,了解病变进展,指导治疗,并为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对MM诊疗相关的生物标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生物标志 临床表现不典型 恶性肿瘤 石棉材料 早期病变 中位生存期 间皮细胞
原文传递
恶性间皮瘤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安云霞 韦立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56-158,184,共4页
目的研究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0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结果恶性间皮瘤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3岁,病变部位广泛,临床症状无特... 目的研究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0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结果恶性间皮瘤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3岁,病变部位广泛,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组织学形态复杂,组织排列多变,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化:calretinin(93/100)、CK5/6(63/79)、D2-40(24/37)和WT-1(8/17)(+)。结论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以病理形态为主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综合考虑,但要重视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病理形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16基因缺失在恶性间皮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蒙 柏乾明 +4 位作者 赵露 刘绮颖 张岩 喻林 王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4-1316,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MM)p16基因缺失情况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p16基因缺失在M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48例MM的临床病理资料,24例良性间皮病变/肿瘤作为对照组。FIS...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MM)p16基因缺失情况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p16基因缺失在M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48例MM的临床病理资料,24例良性间皮病变/肿瘤作为对照组。FISH法检测上述病例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48例MM中p16基因总缺失率为35.4%(17/48),其中纯合性缺失7例,杂合性缺失10例。腹膜、胸膜和睾丸间皮瘤p16基因缺失比例分别为12/34(35.3%)、4/11和1/2。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双相型和未分类间皮瘤p16基因缺失比例分别为9/33(27.3%)、4/8、2/5和2/2。对照组8例反应性间皮增生、15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1例多囊性间皮瘤均无p16基因缺失。结论p16基因缺失相对特异地发生于MM,但灵敏度偏低。不同部位及组织学亚型之间,p16基因缺失率存在一定差异,即胸膜MM略高于腹膜MM,肉瘤样型、双相型高于上皮样型。FISH法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MM与反应性间皮增生、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恶性间皮瘤 纯合性缺失 诊断及鉴别诊断 杂合性缺失 双相型 缺失率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1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及胸腔镜下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厉银平 刘桂霞 +2 位作者 彭清臻 钟敏华 彭春燕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2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及内科胸腔镜下特点。方法对12例经内科胸腔镜活检确诊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复习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咳嗽、发热,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血性胸水常见,胸水ADA均小于40,胸腔...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及内科胸腔镜下特点。方法对12例经内科胸腔镜活检确诊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复习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咳嗽、发热,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血性胸水常见,胸水ADA均小于40,胸腔镜下胸膜上均有病变。结论临床症状、胸水常规检查、胸部CT对诊断恶性间皮瘤有提示作用但价值有限,内科胸腔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是诊断恶性间皮瘤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内科胸腔镜 临床表现 恶性间皮瘤 血性胸水 临床症状 病例资料 常规检查
下载PDF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罕见癌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诚 曹保红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68,共9页
随着早期诊疗、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普遍应用,大部分常见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相比于常见癌症,罕见癌症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长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然而,基于庞大的人口总数,罕见癌症的发病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有效治疗... 随着早期诊疗、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普遍应用,大部分常见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相比于常见癌症,罕见癌症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长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然而,基于庞大的人口总数,罕见癌症的发病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有效治疗手段的缺失使得罕见癌症患者的预后不佳。罕见癌症的研究难点之一在于癌种群体分散,样本量较小,难以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可有效保存患者样本,高度模拟原发肿瘤,是研究罕见癌症的有利工具。就罕见癌症的概念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不同类别的罕见癌症如腺样囊性癌、胆管癌、肛管癌、恶性间皮瘤、罕见妇科癌症、睾丸癌、黑色素瘤、恶性胚胎肿瘤、脊索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胶质母细胞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罕见癌症发病机制及开发更具有前景的抗罕见癌症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癌症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腺样囊性癌 胆管癌 肛管癌 恶性间皮瘤 罕见妇科癌症 睾丸癌 黑色素瘤 恶性胚胎肿瘤 脊索瘤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皮质癌 胶质母细胞瘤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间皮瘤早期诊断系统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17
作者 梅雯 杨晟杰 张也频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3-800,共8页
胸膜间皮瘤(PMe)与接触石棉有关,尽管目前有许多间皮瘤的早期诊断工具,但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仍较为困难,多数PMe患者被确诊时已为晚期。本文就PMe早期诊断策略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这些策略有助于间皮瘤的早期诊断,研究... 胸膜间皮瘤(PMe)与接触石棉有关,尽管目前有许多间皮瘤的早期诊断工具,但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仍较为困难,多数PMe患者被确诊时已为晚期。本文就PMe早期诊断策略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这些策略有助于间皮瘤的早期诊断,研究重点集中在呼气分析、间皮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学早期诊断、血清生物标志物及miRN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皮瘤 诊断 恶性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 早期诊断 微核糖核酸
原文传递
CRS+HIPEC联合胸腔灌注+系统化疗治疗腹膜间皮瘤并胸腔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国军 刘刚 +2 位作者 姬忠贺 杜雪梅 李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0-484,共5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类主要原发于腹膜和胸膜的罕见恶性肿瘤。研究[1]表明,恶性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美国恶性间皮瘤发病率4.5/100万,由于近年来石棉应用的减少,恶性间皮瘤的发病有下降趋势。我国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为0.3/10万-0.... 恶性间皮瘤是一类主要原发于腹膜和胸膜的罕见恶性肿瘤。研究[1]表明,恶性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美国恶性间皮瘤发病率4.5/100万,由于近年来石棉应用的减少,恶性间皮瘤的发病有下降趋势。我国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为0.3/10万-0.5/10万,腹膜发病仅次于胸膜发病[2]。由于发病率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导致误诊率较高,延误治疗时机,临床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胸膜间皮瘤 误诊率 胸腔灌注 早期诊断 化疗治疗 临床预后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中医治疗恶性腹水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9
作者 孔志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3期512-514,共3页
恶性腹水是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占所有腹水患者的10%~30%,中位生存期仅为5.7个月,常提示着预后不佳。其中卵巢癌、子宫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是引起恶性腹水的主要原因,约占30%~54%,而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恶性间皮... 恶性腹水是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占所有腹水患者的10%~30%,中位生存期仅为5.7个月,常提示着预后不佳。其中卵巢癌、子宫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是引起恶性腹水的主要原因,约占30%~54%,而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恶性间皮瘤等亦是产生恶性腹水的常见病因[1]。恶性腹水常引起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大量腹水还会使横膈抬高,造成胸闷、气促等不适,罹患腹水还易继发腹腔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恶性腹水的手段较为有限,以利尿、腹腔穿刺放液、腹腔内治疗等为主。中医治疗能有效遏制恶性腹水的产生,并能减轻放化疗毒性,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及生存率等,且中医治疗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恶性腹水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水 恶性间皮瘤 概况综述 中医治疗 腹水患者 感染性休克 常见病因 横膈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玉杰 田攀文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08-212,共5页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MPE)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MPE最常见的病因。MPE的治疗原则是在针对病因的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胸腔进行局部治疗。血管内皮生...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MPE)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MPE最常见的病因。MPE的治疗原则是在针对病因的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胸腔进行局部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MPE形成中的多个环节起着关键作用。贝伐珠单抗能抑制VEGF的活性,减少MPE的形成,改善患者预后。本综述系统回顾了贝伐珠单抗及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MPM相关MPE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MP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 贝伐珠单抗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间皮瘤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