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被引量:237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 张新超 于学忠 陈凤英 朱华栋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PCI 溶栓治疗 ACS STEMI 诊治指南 急诊科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被引量:219
2
作者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73-80,共8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elevation unstable ANGINA 溶栓效果 粥样斑块 急性缺血 缺血性胸痛 心肌肌钙蛋白
原文传递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85
3
作者 徐浩 史大卓 +2 位作者 殷惠军 张京春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4-938,共5页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易损斑块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6个月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预测:前瞻性的多国观察性研究(GRACE) 被引量:139
4
作者 王小艳 《中国处方药》 2006年第1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测模型 心肌梗死 死亡 分类管理 多变量
下载PDF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2
5
作者 张京春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6-368,共3页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病因病机 易损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临床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王显 胡大一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方法:将冠心病分为血瘀内停、痰阻血瘀和络风内动3个证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方法,... 目的: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方法:将冠心病分为血瘀内停、痰阻血瘀和络风内动3个证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方法,结合检测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的特征。结果:在络风内动证组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狭窄程度、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病变类型、Levin病变类型,IUVS测定的重构指数、正重构和负重构以及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等均具有特征性改变。络衡滴丸在缓解心绞痛、降低炎症介质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和通心络。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假说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为祛风除湿法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络风内动”假说 冠心病 络衡滴丸
下载PDF
新型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 被引量:76
7
作者 秦华 梁先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 ,静脉注射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 ,静脉注射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本文综述了盐酸替罗非班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替罗非班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8
作者 沈杰 沈卫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3期156-159,共4页
替罗非班是一种包含有纤维蛋白原RGD(Ary-Gly-Asp)片段的新型人工合成的非肽类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抗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本文综述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 替罗非班是一种包含有纤维蛋白原RGD(Ary-Gly-Asp)片段的新型人工合成的非肽类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抗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本文综述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剂量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Ⅱb/Ⅲ A受体拮抗剂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形态学及发生机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9
作者 韦立新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年第5期441-443,F003,共4页
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心事件的肇事病变。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揭示斑块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发展转化的规律 ,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所在。这一过程的参与因素很多 ,机制十分复杂。有些互相重叠 ,互相交叉 ,... 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心事件的肇事病变。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揭示斑块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发展转化的规律 ,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所在。这一过程的参与因素很多 ,机制十分复杂。有些互相重叠 ,互相交叉 ,形成网络。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从多个角度对其形态学特点和发生机制进行概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破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理学
下载PDF
2003:中国心肺复苏的关注问题 被引量:66
10
作者 沈洪 王士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2-264,共3页
关键词 2003年 中国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急性冠脉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7
11
作者 任广理 罗涛 +2 位作者 侯伯轩 丁鹏 浦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60-364,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IL-17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月于解放军第254医院住院的拟诊CHD患者114例,并分成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1例)、稳定心绞痛组(SAP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ACS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0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四组患者IL-17、IL-6、hs-CRP浓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析IL-17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SAP、UAP及AMI组,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低于SAP、UAP及AMI组(P<0.05)。ACS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AMI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UAP组(P<0.01);SAP组血浆IL-17、IL-6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SAP组血浆hs-CRP表达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IL-17、IL-6、hs-CRP表达水平两两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2、0.496、0.468(P<0.05)。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71,P<0.05)。结论 IL-17、IL-6、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血浆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可能是评价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IL-17、IL-6、hs-CR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状联系,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CH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白介素-17 白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64
12
作者 高远 关启刚 +8 位作者 孙宇姣 李玉泽 张海山 田文 郭亮 贾大林 张月兰 孙英贤 齐国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瑞舒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30 mg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120 mg阿托... 目的评估不同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瑞舒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30 mg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120 mg阿托伐他汀)共188名患者,评估两组患者PCI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的情况;hs-CRP,IL-1,IL-6和TNF-α的变化;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相比术后3月,6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围PCI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低,围PCI术期炎性因子增加值小。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围PCI术期应用负荷瑞舒伐他汀30 mg治疗与阿托伐他汀组120 mg相比,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具有更好的心脏保护作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炎症
下载PDF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63
13
作者 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4 位作者 张曼 张真路 杨军 张李涛 高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743-1751,共9页
血小板活化(激活、黏附与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键,抗血小板治疗贯穿ACS治疗始终,是预防和治疗急性血管事件的基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然而,个体间对抗血... 血小板活化(激活、黏附与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键,抗血小板治疗贯穿ACS治疗始终,是预防和治疗急性血管事件的基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然而,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表现出多样性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 专家 患者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活化
原文传递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0
14
作者 张芹 邹利群 +2 位作者 张伟 何亚荣 万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0-642,共3页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诊症状之一,在我国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的患者比例不低于5%。急性胸痛病因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高危胸痛和低危胸痛,高危胸痛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诊症状之一,在我国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的患者比例不低于5%。急性胸痛病因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高危胸痛和低危胸痛,高危胸痛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肺栓塞(PE)、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以ACS的比例较高,危险性极大。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重要的致死病因,而其疗效及预后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为了规范救治流程,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本院在前期对急诊胸痛患者精细化管理基础上,于2015年5月成立了胸痛中心,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进一步优化了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2年就诊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胸痛中心的设置和运行模式对AMI患者诊疗效率及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患者 胸痛中心 急性胸痛 疗效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症状 AMI患者
原文传递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的研究 被引量:61
15
作者 蔡洪 尹莉莉 +3 位作者 王翊 王玉荣 陈贇 刘芙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6期737-742,共6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理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按照患者急诊入院的时间顺序,将2016 年7 月— 2017 年6 月收治的84 例ACS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 年7 月—2018 ... 目的研究并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理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按照患者急诊入院的时间顺序,将2016 年7 月— 2017 年6 月收治的84 例ACS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 年7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78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ACS 急诊快速诊疗方法。观察组将FMEA 方法运用于ACS 急救护理流程,通过识别失效模式,纠正失效因子,来实现对流程的风险控制。采用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心电图(FMC-to-EKG)时间,首份心电图(EKG)至ACS 确诊时间,高敏肌钙蛋白检测(hs-cTn)完成时间,患者就诊至实施球囊扩张治疗(D2B)的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FMEA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ACS 患者首份EKG 至ACS 确诊时间、hs-cTn完成时间、D2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ACS 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FMEA 可以实现对ACS 急救护理流程的风险控制,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理流程 风险控制
原文传递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9
16
作者 高鹏 仲宁 畅君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763-766,769,共5页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患者84例,其中男性52例,女...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患者8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50-71(60.48±8.96)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42例。替格瑞洛组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_(12)反应单位(PRU)、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 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 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RU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在术后24 h出现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h、7 d、28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hs-CRP和s CD40L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个月内,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38%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优于氯吡格雷,并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因子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8
17
作者 张辉 张杨 +3 位作者 杨蓉 李拥军 王梅 苗成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脂联素、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ACS患者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3例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常规...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脂联素、抵抗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ACS患者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3例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常规西药治疗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d,静脉滴注)及对照组(41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抵抗素及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抵抗素水平及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抵抗素、CRP的降低幅度及脂联素的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的抵抗素、CRP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提示丹参多酚酸盐的治疗效果部分来自于其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脂联素 抵抗素 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 被引量:58
18
作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胡豫 +1 位作者 赵永强 唐亮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81-888,共8页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1]。易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1]。易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某些类型的易栓症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 易栓症 缺血性卒中 血栓栓塞 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血栓 肺栓塞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9
19
作者 杨胜利 何秉贤 +3 位作者 何作云 张华 何学兰 张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CRP浓度〔(18.5 0± 2 3.98)mg/L(SE 2 .5 1,n =91)〕显著高于对照组〔(3.89± 7.14 )mg/L(SE 0 .5 1,n =194 )〕 (P <0 .0 1)。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患者CRP浓度〔(18.6 5± 2 4 .12 )m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CRP浓度〔(17.95± 2 4 .10 )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CRP浓度〔(3.94± 7.5 0 )mg/L〕、AMI患者恢复期〔(5 .93± 13.0 7)mg/L〕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4 .5 7± 8.2 7)mg/L〕(均P <0 .0 1) ;SAP患者、AMI患者恢复期和OMI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 (P >0 .0 5 ) ,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③每增加CRP 5mg/L ,ACS发生危险增加到近 2倍 (用Logistic回归 ,OR =1.6 5 ) ,故CRP是ACS一种潜在决定因子。结论 血清CRP浓度升高与ACS有极大的相关性 ,并提出CRP是ACS的一种新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清 C-反应蛋白 浓度 危险因子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6
20
作者 赵阳 张文杰 +2 位作者 梁仪 严金川 曹松梅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验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治疗效果及主要住院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使用耗材费占总费用的比率及使用药品费占总费用的比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区域化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