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1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和粥样硬化的作用 被引量:112
1
作者 张国辉 葛均波 +2 位作者 王克强 张红旗 贾建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观察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下组织特征 ,探讨心肌桥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肝素 -生理盐水和 4%戊二醛溶液冲洗 4例有心肌桥的新鲜人尸左冠状动脉 ,取壁冠状动脉近段、壁冠状动... 目的 观察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下组织特征 ,探讨心肌桥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肝素 -生理盐水和 4%戊二醛溶液冲洗 4例有心肌桥的新鲜人尸左冠状动脉 ,取壁冠状动脉近段、壁冠状动脉段、壁冠状动脉远段 ,扫描电镜观察其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近段内皮细胞多呈扁平状或卵圆形 ,表面粗糙 ,有“虫啄样”缺损 ,细胞容易脱落。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呈细长梭形 ,表面可有微绒毛和桥样结构 ,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形态指数低于其近段和远段的形态指数。结论 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到心肌桥压迫导致血流切变力增高产生适应性反应 ,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而其近段内皮细胞由于切变力较低容易被损伤 ,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冠状动脉 内皮细胞形态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6
2
作者 杨立 赵林芬 +7 位作者 李颖 王新疆 赵锡海 赵绍宏 赵红 吴坚 刘新 蔡祖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0期2858-2862,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和与冠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可疑冠心病(CHD)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3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壁冠状...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和与冠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可疑冠心病(CHD)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3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壁冠状动脉(MCA)长度、肌桥(MB)厚度,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记录MB-MCA近、远段血管形态变化。根据这三项指标,提出载MB—MCA冠脉积分计算方法。确定载MB-MCA冠脉硬化情况,应用秩和统计分析,判断血管硬化与MB—MCA的关系。结果900例可疑CHD者,冠脉CTA发现MB-MCA167例(18.56%,167/900),180处。MB-MCA位于左前降支者占92.78%(167/180)。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6.11%,65/180)或不完全包绕(63.89%,115/180)。MCA长度为18.7mm±10.2mm。MB厚度为1.7mm±1.2mm。70%的MCA前段和/或远段邻近血管走行迂曲成角。载MB-MCA冠脉积分评分方法:MCA长度〈10mm、MB不全包绕血管、邻近血管平滑,每项1分;MCA长度10—20mm、MB〈1mm、邻近血管一侧成角,每项2分;MCA程度〉20mm、MB〉1mm、邻近血管近、远段两侧成角,每项3分。167例中,88例可见冠状动脉硬化征象(52.69%),统计学结果提示载MB.MCA冠脉硬化与MB-MCA形态积分无明显相关(u=1.234,P〉0.05)。结论64层螺旋CT可用于判断MB.MCA和载MB-MCA冠脉的结构特征;临床怀疑CHD者MB-MCA检出率为18.56%;载MB.MCA冠脉硬化与MB-MCA形态积分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壁冠状动脉 多层螺旋CT 影像诊断
原文传递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被引量:62
3
作者 张国辉 钱菊英 +7 位作者 樊冰 王齐冰 颜彦 严卫 王灏 路艳 冯琪 葛均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 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心肌桥者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 ,观察并记录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流图形及特点 ,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 (bAPV)和充血平均峰值流速 ...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 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心肌桥者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 ,观察并记录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流图形及特点 ,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 (bAPV)和充血平均峰值流速 (hAPV) ,分别计算出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血流储备 (CFR)并予比较 ,作配对t检验。CFR定义为冠状动脉相同节段hAPV和bAPV的比值。结果  16例患者的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 ,其壁冠状动脉多普勒频谱血流图形呈特征性的舒张早期指尖样变化 ,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bAPV无明显差异 [(18 8± 9 2 )cm/s比 (17 5± 7 8)cm/s,P>0 0 5 ],而hAPV的增加明显高于其远段 [(5 5 5± 19 5 )cm/s比 (4 1 1± 17 9)cm/s,P <0 0 5 ]。壁冠状动脉近段CFR明显高于其远段 (3 13± 1 15比 2 38± 0 76 ,P <0 0 1)。结论 心肌桥使壁冠状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形呈特征性指尖样现象 ,其远段CFR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循环 冠心病 血流图 多普勒血流图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6
4
作者 霍勇 高炜 +3 位作者 张励庭 刘梅林 洪涛 朱国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 心电图
下载PDF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赵俊 孙善全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43-446,共4页
探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为心血管病临床提供形态依据.方法:解剖100例正常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取前室间支桥下段血管(壁冠状动脉)中份及出桥段血管起始部,作石蜡切片HE染色,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下进行观测.结果:心肌桥出现率... 探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为心血管病临床提供形态依据.方法:解剖100例正常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取前室间支桥下段血管(壁冠状动脉)中份及出桥段血管起始部,作石蜡切片HE染色,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下进行观测.结果:心肌桥出现率为85%,桥宽厚各为19.14±10.49mm,1.37±0.65mm.壁冠状动脉管径较其远端血管管径小;管壁较其远端血管壁薄;其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心形、不规则形和线形.相关分析表明;心肌桥的宽度与壁冠状动脉管径呈负相关;桥的宽度和厚度与其远端血管管径呈正相关;桥的厚度与壁冠状动脉内膜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壁冠状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9
6
作者 刘新 蔡祖龙 +3 位作者 蔡幼铨 安宁豫 赵绍宏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的效率。结果:CT显示12例心肌桥共13支壁血管在心肌内走行,其中4例可以被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MRA不能可靠显示心肌桥,仅3例提示心肌桥可能。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心肌桥,为临床提供判断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CTA MRA
下载PDF
心肌桥的观测及其解剖生理学意义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胡光强 杨朝鲜 +2 位作者 曾昭明 余崇林 肖洪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2-404,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存在及其存在的解剖生理学意义。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尸体心脏128例,作年龄、性别记录,比较观察心肌桥的出现率、出现位置、壁冠状动脉所在动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桥的解剖检出率随年龄和性...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存在及其存在的解剖生理学意义。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尸体心脏128例,作年龄、性别记录,比较观察心肌桥的出现率、出现位置、壁冠状动脉所在动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桥的解剖检出率随年龄和性别呈阶梯样增加,心肌桥出现的区域位置相对稳定集中,心肌桥所在的冠状动脉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年龄而增强。结论:心肌桥为一良性解剖结构,可能具有支持、固定冠状动脉,局部增大冠状动脉血压,提高心肌血供的“心肌瓣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壁冠状动脉 解剖生理学
下载PDF
心肌桥和心肌桥近端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宁夫 潘浩 童国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4-686,共3页
目的通过与心肌桥本身介入治疗疗效的比较,观察心肌桥近端血管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试验组选择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并严重狭窄(≥70%)者28例(A组),对照组选择有症状的单纯心肌桥改变且收缩期严重狭窄(≥95%)者16... 目的通过与心肌桥本身介入治疗疗效的比较,观察心肌桥近端血管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试验组选择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并严重狭窄(≥70%)者28例(A组),对照组选择有症状的单纯心肌桥改变且收缩期严重狭窄(≥95%)者16例(B组)和单纯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70%)者54例(C组),应用普通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结果三组均成功行介入手术,三组支架置入后的血管内径及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6个月内4例(14.3%)再狭窄,B组6个月内7例(43.7%)出现再狭窄,C组8例(14.8%)再狭窄,A组和C组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三组中再狭窄患者均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心肌桥近端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未受心肌桥近端异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但心肌桥病变本身的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心肌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介入治疗疗效 治疗疗效观察 近端
原文传递
心肌桥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国辉 葛均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1期52-54,共3页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行走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中,但有时其中的某一部分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出到心肌表面来.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被称为心肌桥,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行走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中,但有时其中的某一部分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出到心肌表面来.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被称为心肌桥,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肌桥进行了大量研究,所用方法不断改进.但到目前对其临床意义仍有很大争议.其焦点为是其是否导致有临床意义的心肌缺血.本文就此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治疗 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缺血
下载PDF
心肌桥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邢波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心肌 解剖学 心肌缺血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11
作者 刘幼文 刘强 +3 位作者 金光临 罗剑峰 艾淑智 王凤山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共选择 10例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冠脉造影示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 ,心脏收缩时壁冠脉狭窄率 75 %~ 10 0 % ,狭窄长...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共选择 10例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冠脉造影示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 ,心脏收缩时壁冠脉狭窄率 75 %~ 10 0 % ,狭窄长度 8~ 2 0mm。 8例置入Penta支架 ,2例置入CypherTM 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支架置入后即刻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中有 1例发生了壁冠脉穿孔 ,后经球囊原位长时间低压力扩张封堵破孔终止了局部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在 4~ 13个月的随访期间 ,有 3例置入Penta支架的患者再发心绞痛 ,其中 1例作了重复冠脉造影 ,证实其支架内发生了 95 %的再狭窄。 2例置入了CypherTM支架的患者一直无症状 ,其中 1例复查了冠脉造影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造影结果。结论 :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尤其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的患者更为适用。支架术的近期疗效非常满意 ;远期效果不太理想 ,使用CypherTM支架有可能使此结果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支架置入术有引起壁冠脉破裂穿孔的危险 ,术前应权衡利弊 ,严格选择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
原文传递
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蔡衡 万征 +7 位作者 林青 李晓春 张文娟 袁文利 丁春华 刘博江 张殿芬 赵俊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747例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检出心肌桥 3 8例 ,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软件对心肌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 8例均为前降支肌桥 ,在... 目的 :探讨心肌桥的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747例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检出心肌桥 3 8例 ,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软件对心肌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 8例均为前降支肌桥 ,在冠脉投照位中以左肩位及右肩位收缩期狭窄最严重 ,肌桥长度平均 18 8± 5 1mm ,肌桥近端距第一对角支距离平均 2 0 1± 7 6mm ,距前降支起始部距离平均 3 1 3± 9 7mm ,距左冠脉起始部距离平均45 1± 10 4mm。肌桥前有动脉硬化或狭窄表现者 11例 ( 2 9% ) ,合并冠脉瘘 3例 ( 8% ) ,合并肥厚性心肌病 2例 ( 5 % )。结论 :在冠脉造影中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 ,左肩位造影发现率高 ,严重心肌桥可以造成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意义
下载PDF
12导动态心电图在评价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1
13
作者 马跃新 张广宏 +2 位作者 仇军 郭宏杰 党楠楠 《西部医学》 2017年第3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在评价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桥患者98例进行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与观察心肌缺血情况、心肌桥情况与...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在评价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桥患者98例进行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与观察心肌缺血情况、心肌桥情况与预后情况,同时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在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单支病变(单支病变组)40例,多支病变(多支病变组)58例。12导动态心电图判断为心肌缺血者87例,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8.8%,其中多支病变组的检出率、发作次数、总持续时间与ST段压低幅度都明显多于单支病变组(P<0.05)。12导动态心电图判断为浅表型70例,深在型28例;心肌桥长度为(18.34±4.19)mm,心肌桥狭窄程度为(58.13±11.74)%,同时多支病变组的心肌桥情况与单支病变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至今,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8例,发生率为8.2%,同时多支病变组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12导动态心电图可以较直观准确地评价冠心病心肌桥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能指导预测预后不良心脏事件,且多支病变患者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更明显,并且12导动态心电图也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导动态心电图 心肌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心肌桥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周帆 闫静 +3 位作者 周长圣 林竹潇 卢光明 张龙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4-28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FFRCT)评估心肌桥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CTA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60例。根据心肌...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FFRCT)评估心肌桥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CTA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60例。根据心肌桥深度将其分为表浅组(30例)和纵深组(30例),另搜集同期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C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心肌桥的位置、长度、深度以及收缩期管腔狭窄率,利用cFF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CTA数据(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进行三处(心肌桥入口前1~2cm、心肌桥中间段、心肌桥出口后1~2cm)FFRCT值测定。以任一期心肌桥远端FFRCT<0.75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FFRCT正常组及FFRCT异常组。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年龄、心肌桥位置、长度、深度、收缩期狭窄率间的差异。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各组内两期FFRCT值以及不同分组间FFRCT值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FRCT异常与年龄、性别、心肌桥的位置、长度、深度、收缩期狭窄率间的关系。结果纵深组心肌桥段舒张期FFRCT值低于收缩期[分别为0.90(0.81,0.94)、0.93(0.91,0.97),Z=-2.172,P=0.03]。表浅组和纵深组心肌桥两期FFRCT值均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对照组FFRCT为0.92(0.90~0.94),表浅组为0.84(0.77~0.88),纵深组为0.67(0.50~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7.193,P<0.001);舒张期对照组FFRCT为0.93(0.89~0.94),表浅组为0.85(0.73~0.92),纵深组为0.81(0.65~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6.508,P<0.001)。60例心肌桥患者中,28例FFRCT值异常(其中9例为表浅型,19例为纵深型)。心肌桥的长度(OR=1.067,95%CI:1.016~1.122,P=0.010)和深度(OR=2.028,95%CI:1.129~3.644,P=0.018)是造成FFRCT值降低(FFRCT<0.75)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桥中远端的冠状动脉FFRCT值降低;FFRCT值异常(FFRCT<0.75)更常见于纵深型心肌桥患者,心肌桥的长度和深度是造成FFRCT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原文传递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丁世军 黄榕翀 +6 位作者 贾崇富 钟雷 安攀 王兆谦 朱皓 武宝林 周旭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 应用64排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分析心肌桥的发生率、心肌桥解剖性质以及心肌桥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心内科住院,因疑诊... 目的 应用64排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分析心肌桥的发生率、心肌桥解剖性质以及心肌桥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心内科住院,因疑诊冠心病需行64排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检查的患者1 132例.记录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心肌桥患者同时记录心肌桥长度、厚度、收缩期和舒张期压迫程度.采用Spearman检验、单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心肌桥患者临床特征、心肌桥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1 132例患者中发现心肌桥者330例,其中329例心肌桥位于壁冠状动脉,以左前降支中段为主,心肌桥平均长度20.1 m(3.3 -95.5 mm),平均厚度2.13 mm(0.24- 12.40 mm),表浅型心肌桥189(57.4%),纵深型140例(42.6%).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OR =0.361,P=0.000).相比心肌桥远端,心肌桥近端血管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存在心肌桥的患者,年龄、高血压和桥-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压迫程度是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4、2.186、1.049,P值分别为0.000、0.002、0.000).心肌桥厚度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压迫程度具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4.227、3.398,P值分别为0.000、0.001).结论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29%,其近端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心肌桥厚度和舒张期压迫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天壤 李武 +2 位作者 徐海杰 张赐宝 周香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目的比较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整理2009年12月--2011年01月间,在我院做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共206例,CTA诊断心肌桥病例41例,其中22例行DSA... 目的比较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整理2009年12月--2011年01月间,在我院做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共206例,CTA诊断心肌桥病例41例,其中22例行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TA与CAG对MB影像学表现,评估MCA的狭窄程度。结果 CTA诊断的41例心肌桥病变血管44支,深肌桥36支,浅肌桥8支,其中22例CAG检查MB,检出19例,病变血管19支,未检出3例(CTA表现为前降支浅肌桥);CTA诊断41例MB,MCA狭窄程度均小于50%,CAG诊断MB,MCA狭窄程度分别为:小于等于50%,9例,大于50%小于等于75%,6例,大于75%小于100%,4例。结论 64排128层CTA诊断MB-MCA即可以观察到MCA,也能观察到MB,同时可以观察到肌桥的厚度(即MCA的深度),但是所观察到的MCA狭窄程度与CAG观察到的有差异。CAG可在动态下观察到MCA的狭窄程度,对MCA的狭窄有准确的判断,但是CAG不能观察到MB。CTA和CAG诊断心肌桥是互补的,对心肌桥的诊断应为即能观察到MB,又能观察到MCA并准确判断其狭窄程度,才是最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冠状动脉造影 X线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文华 刘晓丽 蔡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22-3725,共4页
背景: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从组织学角度观察心肌桥对心肌血流灌注和动脉硬化的影响,但较少见有关心肌桥作用下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远段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目的: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以... 背景: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从组织学角度观察心肌桥对心肌血流灌注和动脉硬化的影响,但较少见有关心肌桥作用下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远段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目的: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以及心肌桥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肝素-生理盐水和4%戊二醛溶液常规处理10例心肌桥冠脉搭桥术患者切除的左冠状动脉,取壁冠状动脉近段、壁冠状动脉段、壁冠状动脉远段,扫描电镜观察其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特征。结果与结论:10例标本心肌桥存在位于前降支中段和近段行程中,长度为2.4~3.6mm。壁冠状动脉近段内皮细胞多呈卵圆形,长轴和血流方向一致,细胞表面可见到许多"虫啄样"缺损。壁冠状动脉段内皮细胞细长,呈梭形,长轴和血流方向一致,细胞较少脱落,2例标本在内皮细胞表面见到微绒毛,并可见有特殊的桥样结构,该结构常始于细胞的一端,在管腔内游离一段后再与相邻的细胞形成连接。壁冠状动脉远段内皮细胞形态较不规则,表面有少量"虫啄样"破坏,边缘境界清楚,很少脱落。壁冠状动脉段内皮细胞与近段、远段内皮细胞相比,面积基本相同,但周长明显增加,形态指数显著较低(P〈0.05)。提示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到心肌桥压迫导致血流切变力增高产生适应性反应,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而其近段内皮细胞由于切变力较低容易被损伤,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血管内皮细胞 扫描电镜 冠状动脉硬化 心肺组织工程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辅助诊断心肌桥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7
18
作者 林丽红 钟朝辉 +2 位作者 胡毅 张奇 侯学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脉容积再现图像辅助诊断心肌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自2011年7月26日至2012年6月29日期间行冠脉CTA检查并诊断为心肌桥的患者10例,观察其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诊断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 目的探讨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脉容积再现图像辅助诊断心肌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自2011年7月26日至2012年6月29日期间行冠脉CTA检查并诊断为心肌桥的患者10例,观察其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诊断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1059例患者中,静态CTA图像诊断心肌桥6例,静态和动态图像共同诊断心肌桥9例。敏感度分别是80.34%和92.78%,特异度分别是99.47%和99.78%,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进行辅助诊断心肌桥,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 诊断 心肌
下载PDF
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与经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彭瑞君 杨希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626-162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与经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6月267例在我院同时接受256排螺旋CTA和CAG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影像表现... 目的对比分析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与经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6月267例在我院同时接受256排螺旋CTA和CAG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影像表现,判断有无MB-MCA存在,并评估MB-MCA的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CTA共发现120例患者中存在124段MB-MCA,包括深在型MB-MCA 56段,浅表型MB-MCA68段。CAG发现108例患者存在117段MB-MCA,包括深在型MB-MCA 56段,浅表型MB-MCA 61段。两种检查方法对深在型MB-MCA和浅在型MB-MCA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877、1.000)。CTA和CAG测量深在型MB-MCA的长度分别为(10.83±5.30)mm和(9.03±4.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和CAG测量深在型MB-MCA的狭窄程度分别为(51±11)%和(5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CAG测量浅在型MB-MCA的长度分别为(7.58±2.12)mm和(4.54±2.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CAG测量浅表型MB-MCA的狭窄程度分别为(28±10)%和(32.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螺旋CTA在诊断MB-MCA方面与经导管CAG有良好的一致性,推荐用于MB-MCA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25
20
作者 程训民 席瑞霞 何国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40,共3页
近年来利用定量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测定技术 ,明确了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 ,主要是心肌桥内冠脉管腔狭窄从收缩期延至舒张期及心肌桥内冠脉血流速度异常 ,导致冠脉血流储备下降。有症状的心肌桥首选药物... 近年来利用定量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测定技术 ,明确了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 ,主要是心肌桥内冠脉管腔狭窄从收缩期延至舒张期及心肌桥内冠脉血流速度异常 ,导致冠脉血流储备下降。有症状的心肌桥首选药物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肌缺血 治疗现状 冠脉血流速度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