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张一平 王新敏 +3 位作者 牛淑贞 范学峰 吕晓娜 周红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61,共8页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风冰雹类回波强度为50~60 dBz,暴雨回波强度一般为40~55 dBz。暴雨地闪频数明显多于大风冰雹类;大风冰雹类天气以正闪为主,正闪比例在50%以上,暴雨正闪比例在6%以下;最大正、负闪强度可以出现在强雷暴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段。块状单体回波出现或出现前,地闪已经出现,移动过程中的强回波带,少量地闪出现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20~30 km内,此地闪能很好地预示强回波未来移动方向;对于暴雨类天气,地闪不能很好预示降水的开始,地闪频数的增加预示强暴雨进入持续阶段,地闪减弱比暴雨回波减弱有明显的提前量。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持续阶段其正闪密集区和负闪密集区都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雨大风持续阶段地闪数频数突增,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单峰特征;暴雨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双峰或多峰值特点以及高频数地闪持续性特点;1小时地闪频数强暴雨远大于雷雨大风冰雹类。暴雨类0℃、-10℃、-20℃层高度及云顶高度一般高于大风冰雹类,△H_(-10~0℃),△H_(-20~0℃),△H_((?)~0℃)三层高度差也大于大风冰雹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闪 雷达回波
下载PDF
2016年7月18—20日湖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赵娴婷 王晓芳 +4 位作者 王珏 汪小康 肖艳姣 冷亮 付志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0-502,共13页
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了湖北2016年7月18—20日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和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具有很强的极端性,分为梅雨锋南侧暖区降水和梅雨锋面降水两个阶段... 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了湖北2016年7月18—20日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和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具有很强的极端性,分为梅雨锋南侧暖区降水和梅雨锋面降水两个阶段,都具有较为极端的水汽条件。第一阶段在地面风场辐合的作用下触发了初生对流单体,西南低空急流出现脉动,湿层的增厚促进了强雷暴的发展。新生单体在雷暴上游生成,迅速并入强雷暴,后向传播是其稳定少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盛阶段,强雷暴具有暖云低质心的特征,低层垂直风切变与雷暴偏北风出流的方向配置、中气旋的出现都促进了上升运动,促使强雷暴长时间维持,造成了马良站连续数小时出现高强度降水。第二阶段,环境风平行分量远大于垂直分量,促进了东北—西南向平行层状MCS(PS型MCS)的形成。具有多单体依次排列的特征,新生单体在系统西南侧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发展,使得PS型MCS增强维持,移动缓慢。马良站受到PS型MCS对流线和西北侧层状回波的影响,小时强降水明显较第一阶段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雷暴 平行层状MCS 风廓线
下载PDF
强雷暴中正地闪发生的条件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凤霞 陆干沂 +4 位作者 吴鑫 王昊亮 刘祖培 鲍敏 李雅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0-742,共1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强雷暴中正地闪偏多的原因,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模拟一次强雷暴过程,讨论了正地闪频发需要的条件.结果表明,云闪的发生需要较强的上升气流,而正地闪的发生不仅需要更强的上升气流,还需要云低层存... 为了进一步认识强雷暴中正地闪偏多的原因,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模拟一次强雷暴过程,讨论了正地闪频发需要的条件.结果表明,云闪的发生需要较强的上升气流,而正地闪的发生不仅需要更强的上升气流,还需要云低层存在强的下沉气流,即正地闪发生在强雷暴云成熟阶段后期,对应固态降水强度最大时段.此时,云内主上升气流区内的各电荷区被强上升气流抬升,短暂地呈现反三极性结构,非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使大量的霰粒子带正电荷,形成了中部电荷密度较大、范围较深厚的正电荷区.而下沉气流区比上升气流区电荷结构更复杂,呈正、负交替的多层结构.由于雷暴云上部负电荷区中部分带负电荷的霰和雹粒子被下沉气流输送到低层,及低层区域感应起电机制的共同作用,使上升气流区外围的对流降水区中的霰和雹粒带上负电荷,在近地面形成一个较强的、范围较大的负电荷区.强雷暴云中下部存在的这个偶极性电荷结构为正地闪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地闪发生阶段对应着上升气流、雹粒子体积和总闪的快速增强阶段.因此,强雷暴中正地闪的发生可作为雷暴强度及冰雹形成的一个指示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正地闪 上升、下沉气流 霰、雹粒子 电荷结构
原文传递
两次强雷暴系统中雷电的人工引发及其特征放电参量的测量与估算 被引量:16
4
作者 郄秀书 张其林 +6 位作者 周筠珺 冯桂力 张廷龙 杨静 孔祥贞 肖庆复 吴书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4-572,共9页
中纬度地区的雷电灾害常由过境的强雷暴系统引起,但是自然雷电放电电流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2005年夏季在两次强雷暴系统过境期间,利用火箭拖带金属导线的人工引发雷电技术,成功引发雷电5次,并在放电通道底部测量到了完整的1μs时... 中纬度地区的雷电灾害常由过境的强雷暴系统引起,但是自然雷电放电电流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2005年夏季在两次强雷暴系统过境期间,利用火箭拖带金属导线的人工引发雷电技术,成功引发雷电5次,并在放电通道底部测量到了完整的1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水平距离为60和550m处的同步地面电场变化资料.研究表明,5次人工引发雷电都包含有1~10次不等的大电流回击放电过程,电流峰值平均为11.9kA,变化范围为6.6~21.0kA,与自然雷电继后回击电流峰值基本一致.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值宽度为39μs,较通常结果要大.回击电流峰值IP(单位:kA)和中和的电荷量Q(单位:C)之间满足关系式:Ip=18.5Q^0.65.在60和550m处,回击引起的微秒量级辐射场变化分别为5.9和0.39kV/m,随水平距离r(m)的增加回击辐射场以r^-1.119。的规律衰减.根据传输线电流模式,估算的回击速度为1.4×10^8m/s,变化范围为(1.1-1.6)×10^8m/s.由于人工引发雷电放电过程与自然雷电的相似性,所得到的结果可应用于自然雷电灾害的防护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发雷电 特征放电参量 电流波形 近距离电场变化 雷暴
原文传递
南疆柯坪强雷暴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俊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80-888,共9页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源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地区,水汽输送集中在低层,低空偏东急流为水汽输送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暴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有一个增大的过程。雷暴从暴雨雷暴发展为雹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在雷暴单体成熟期,雹暴中层反射率呈现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β中尺度切变线 低空偏东急流 对流有效位能 弱回波区
下载PDF
2007年一次强雷暴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及雷电防御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厚伟 周静 +1 位作者 胡端英 吴振强 《广东气象》 2008年第2期37-39,共3页
通过对2007年7月16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基本速度等产品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副高边缘或高湿高温的条件下,中低空有暖平流存在,中高层又有冷空气侵入时,有利于强对流天... 通过对2007年7月16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基本速度等产品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副高边缘或高湿高温的条件下,中低空有暖平流存在,中高层又有冷空气侵入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②速度回波图上出现"逆风区"时,预示未来将有较强的雷雨大风出现;③速度回波图上的零速度线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通常出现在零速度线附近;④强度回波图上当有2个块状单体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合并加强成"倒V"形状的回波时,在其顶部附近易发生雷雨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多普勒雷达 雷暴 雷电防御 封开县
下载PDF
地震前兆数字化仪器受到强雷暴干扰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邱永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数字化仪器 雷暴 干扰 地震监测仪器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夏季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姜麟 王卫芳 +1 位作者 韩桂荣 赵凯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2,共7页
本文对2002年8月24日江苏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参数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和红外卫星云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雷暴处于地面高能量场中,而在垂直方向上与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涡度散度的某些分布特征... 本文对2002年8月24日江苏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参数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和红外卫星云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雷暴处于地面高能量场中,而在垂直方向上与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涡度散度的某些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多普勒雷达回波图上表现强回波带的相互合并加强并形成较为典型的弓形回波;在卫星云图上MCS云团相互合并成典型的圆形,尺度较大,亮温较低,导致了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诊断分析 综合分析
下载PDF
浙江省北部地区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雷 张伟红 +1 位作者 林伟 王志武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文章分析了 2 0 0 2年 7月 16日浙江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表明 :高空前倾槽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浙江省北部地区低层暖湿平流和地面的持续强烈升温 ,一方面为其积蓄... 文章分析了 2 0 0 2年 7月 16日浙江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表明 :高空前倾槽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浙江省北部地区低层暖湿平流和地面的持续强烈升温 ,一方面为其积蓄了大量不稳定能量 ;另一方面高空冷平流形成并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层结 ,这一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空、地面的温度差动平流来实现的。水汽分析表明 :低层 85 0hPa的水汽输送是通过暖湿西南气流来实现的 ,强对流发生的浙江省北部地区正好处于低层 85 0hPa干湿区交界中的露点锋区 ,而高层 70 0hPa和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北部地区 飑线 天气过程分析 高空前倾槽 天气预报 水汽输送 露点锋区 雷暴
下载PDF
冀南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卫英 陈渭民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年第4期52-57,共6页
利用MTSAT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常规天气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邯郸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云的发展与水汽通量、不稳定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暴初始阶段,地闪以负闪为主,正闪较少;随云系发展,闪电... 利用MTSAT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常规天气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邯郸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云的发展与水汽通量、不稳定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暴初始阶段,地闪以负闪为主,正闪较少;随云系发展,闪电密度增大;云系发展成熟阶段,正闪密度变化不大,负闪密度明显减小。雷暴云回波强度>36 dB z,就有闪电发生,且强回波区与闪电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云闪和地闪的波形采集、数据处理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怀斌 郄秀书 +1 位作者 张义军 张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8,共5页
利用美国进口的闪电定位仪 (LightningDirectionFinder)和日本TCCJ - 2 0 0 0型瞬态波形存储器连接 ,在 5 0 0Hz~ 5 0 0kHz的频段内 ,用 0 .1μs的采样速率和 2 0 4.8μs的记录长度 ,对闪电的电磁辐射信号进行采样 ,数据经过安装在微... 利用美国进口的闪电定位仪 (LightningDirectionFinder)和日本TCCJ - 2 0 0 0型瞬态波形存储器连接 ,在 5 0 0Hz~ 5 0 0kHz的频段内 ,用 0 .1μs的采样速率和 2 0 4.8μs的记录长度 ,对闪电的电磁辐射信号进行采样 ,数据经过安装在微机上的一块PET -DIO接口卡被微机处理并存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辐射场波形 数据接口 数据转换 闪电定位仪 云闪 雷暴
下载PDF
2002年7月沈阳地区连续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夏传栋 廖国进 周立宏 《辽宁气象》 2003年第3期7-9,共3页
对 2 0 0 2年 7月 11~ 15日在沈阳地区出现的连续强雷暴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中纬度稳定维持的阻塞形势使东北冷涡滞留是强雷暴能够连续
关键词 雷暴 东北冷涡 高低空急流 2002年7月 沈阳地区
下载PDF
登陆台风对陕西一次强雷暴天气的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2-318,共7页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1994年8月5~6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区域性大风、冰雹、强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的北上使得副热带高压东退,导致西风槽向东移动,带来弱冷空气,触发了陕西中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登陆...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1994年8月5~6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区域性大风、冰雹、强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的北上使得副热带高压东退,导致西风槽向东移动,带来弱冷空气,触发了陕西中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登陆台风向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能量和水汽。850hPa偏东急流左前侧的辐合区与200hPa西南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区重叠,产生的急流次级环流为强雷暴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雷暴 次级环流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多传感器资料揭示的亚洲季风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进梁 吴学珂 +2 位作者 袁铁 郄秀书 杨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98-4109,共12页
利用16年(1998—2013)的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MM)降水雷达和闪电成像仪等多传感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内雷暴和强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等气候特征.文中取闪电数大于1的雷达降水特征为雷暴,并将闪电频数在前10%的... 利用16年(1998—2013)的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MM)降水雷达和闪电成像仪等多传感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内雷暴和强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等气候特征.文中取闪电数大于1的雷达降水特征为雷暴,并将闪电频数在前10%的雷暴定义为强雷暴.结果表明: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及近海区域,陆地与海洋上的雷暴密度之比约为4.4.∶1,强雷暴密度之比约为7.4.∶1.0—10°N纬度带内雷暴数占总雷暴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1.7%),而强雷暴则在20°N—30°N区间最为活跃(34.5%).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在低纬度区域(0—30°N)较为一致,但在中纬度地区(30°N—36°N)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即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向东部的江淮流域,雷暴密度逐渐减少但闪电密度逐渐增加;而强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受亚洲夏季风活动影响,低纬度地区强雷暴更容易发生在春季,强中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端,次中心位于中南半岛,而中纬度地区在夏季最为活跃,强中心和次中心则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端和中国江淮流域.陆地上雷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少数区域受局地环流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夜雷暴活动频繁,而海洋上雷暴更易发生在午夜至清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雷暴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南宁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钱俊 马艺 雷秀清 《广西气象》 2005年第A02期14-16,共3页
通过对2004年24、25日的高空天气图、区域地面图和25日降雨当天几个时次的雷达回波图以及降雨前后的物理量场和单站要素等图表的分析发现,在当天白天的8h之内,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三支气流在南宁市附近相会是促发强... 通过对2004年24、25日的高空天气图、区域地面图和25日降雨当天几个时次的雷达回波图以及降雨前后的物理量场和单站要素等图表的分析发现,在当天白天的8h之内,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三支气流在南宁市附近相会是促发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南宁站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为中尺度对流强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南宁市的地形,对南宁市的降雨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中尺度系统 雷达回波
下载PDF
江淮地区副高后部强对流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宏让 魏绍远 曾文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2-149,共8页
选用1989年7月14日20时南京站的实测探空为初始资料,应用许焕斌的二维可压缩大气云尺度模式,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后部的强雷暴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雷暴的出现情况较一致,并通过不同初始扰动方... 选用1989年7月14日20时南京站的实测探空为初始资料,应用许焕斌的二维可压缩大气云尺度模式,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后部的强雷暴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雷暴的出现情况较一致,并通过不同初始扰动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扰动方案1对这次过程的模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后部 雷暴 数值模拟 对流 气流
下载PDF
基于卫星红外窗亮温探测上冲云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雪芹 黄勇 +1 位作者 官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6,共6页
上冲云顶是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本文以2010年9月6日发生在安徽北部地区的一次特大... 上冲云顶是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本文以2010年9月6日发生在安徽北部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为例,用卫星红外窗区通道观测亮温探测上冲云顶,并将高时空分辨率的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的中尺度分析场资料与用红外窗方法探测到的上冲云顶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强降雨过程的对流系统即为一个伴随上冲云顶的强雷暴系统,LAPS中尺度分析场资料客观地验证了上冲云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红外窗亮温 上冲云顶 LAPS分析场 雷暴
下载PDF
一次强雷暴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牛广山 李秋元 赵海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年第B09期111-114,共4页
对2006年6月25日焦作地区强雷暴天气分析表明,东北低涡后部西北急流出口区与地面冷锋的耦合是造成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针对该过程伴随的强烈闪电现象,通过研究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结合XDD03A型闪电定位仪对闪电过程的重现,探... 对2006年6月25日焦作地区强雷暴天气分析表明,东北低涡后部西北急流出口区与地面冷锋的耦合是造成本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针对该过程伴随的强烈闪电现象,通过研究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结合XDD03A型闪电定位仪对闪电过程的重现,探索强雷暴天气形势下对流云不同部位的闪电分布以及雷暴不同生命期所对应天气现象的闪电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江苏省南京地区1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若冰 陈渭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6-750,共5页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式去分析此次过程,使用较为全面的探测资料力求更加准确地分析判断雷暴生命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之前南京地区持续高温使该地蓄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先决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南下的冷空气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天气图 气象物理参数 卫星云图 多普勒天气雷达图 江苏省南京地区
下载PDF
强雷暴环境的客观预报:决策树与区域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G.A.Mills J.R.Colquhoun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24,共11页
澳大利亚区域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产品已被用作为热力学和动力学场输入到决策树中,该决策树用于诊断雷暴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雷暴的环境是否会进一步导致强雷暴、超级单体或龙卷超级单体雷暴的发生。在所描述的强天气观测的目... 澳大利亚区域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产品已被用作为热力学和动力学场输入到决策树中,该决策树用于诊断雷暴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雷暴的环境是否会进一步导致强雷暴、超级单体或龙卷超级单体雷暴的发生。在所描述的强天气观测的目标个例中,系统成功地识别了强雷暴而且大致区分出龙卷和非龙卷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当与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相结合时,Colquhoun 的雷暴决策树有能力为雷暴区、强雷暴、龙卷雷暴区的预报以及判断这些雷暴是否可能伴有暴洪、下击暴流、强风等提供指导。强天气目标个例研究的结果表明:就所观测的强天气的位置及类型而言,上述方法的准确度很高。如果这些结果能够重现于业务实践中,该系统将对预报人员十分有益。33 天的试验结果表明:虽然根据公认的相当宽松的主观判据确定的错误报警数量相对较低以及预报准确的数目相对较高,但过多的空间超报使得个例研究的结果并未出现。这些结果表明:决策树系统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警报系统,该系统构成澳大利亚业务工作中确定雷暴监视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决策树 数值天气预报 雷暴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