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
郜元宝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9
|
|
2
|
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
陈思和
|
《文学评论》
|
1986 |
71
|
|
3
|
民间的意义 |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9 |
33
|
|
4
|
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 |
郭志良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4
|
|
5
|
信仰是面不倒的旗 |
郜元宝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0
|
|
6
|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
陈国恩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1
|
|
7
|
我所理解的民族意识 |
张承志
|
《民族文学研究》
|
1987 |
20
|
|
8
|
论90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 |
陈剑晖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9
|
|
9
|
张承志神话:后新时期的人间喜剧 |
张颐武
|
《文学自由谈》
CSSCI
|
1995 |
17
|
|
10
|
历史的命题与时代抉择中的艺术嬗变——论“寻根文学”的发生与意义 |
季红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7
|
|
11
|
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 |
南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0
|
|
12
|
永不孤独的孤独者──读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 |
索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2
|
|
13
|
“归去来”的困惑与彷徨──论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与文化困境 |
贺仲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14
|
张承志论 |
薛毅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95 |
13
|
|
15
|
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韩少功九十年代论要 |
孟繁华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4 |
12
|
|
16
|
不确定性:对韩少功文化心态的追踪 |
王建刚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1998 |
11
|
|
17
|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 |
张承志
|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18
|
张承志,一个旧理想主义者 |
张远山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9
|
|
19
|
宗教否定:英雄性与存在性──论张承志 |
吴炫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0
|
|
20
|
历史民族志、宗教认同与文学意境的汇通——张承志《心灵史》中关于“哲合忍耶门宦”历史论述的解析 |
张中复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