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1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量:176
1
作者 祁生文 伍法权 +1 位作者 刘春玲 丁彦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2792-2797,共6页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 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把边坡分为2大类7亚类,分析了边坡在动力作用下的可能破坏形式,对地震边坡的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边坡的失稳是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以及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不同的边坡类型,导致边坡动力失稳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塑性流动失稳破坏是由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作用起主导作用;崩塌型、层体弯折型则是地震惯性力起决定作用;对于滑动型破坏一般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震 边坡 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原位监测 被引量:172
2
作者 詹良通 吴宏伟 +1 位作者 包承纲 龚壁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为了对降雨诱发的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失稳的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湖北枣阳选取了一个11 m高的典型的非饱和膨胀土挖方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成果表明:降雨入渗造成2 m深度以内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和含水量大幅度增加... 为了对降雨诱发的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失稳的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湖北枣阳选取了一个11 m高的典型的非饱和膨胀土挖方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成果表明:降雨入渗造成2 m深度以内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和含水量大幅度增加,致使膨胀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膨胀软化而降低;同时,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水平应力与竖向应力比显著增加,并接近理论的极限状态应力比,以致软化的土体有可能沿着裂隙面发生局部被动破坏,此破裂面在一定条件下(如持续降雨条件下)可能会逐渐扩展,最后发展成为膨胀土中常见的渐进式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降雨入渗 现场监测 孔隙水压力 压力 变形
下载PDF
盾构掘进对隧道周围土层扰动的理论与实测分析 被引量:100
3
作者 蒋洪胜 侯学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14-1520,共7页
在城市环境中,如何控制地层移动以保证隧道周围临近建筑物以及地下市政设施等的安全,是设计以及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的一般性状的分析认为,地层的移动在盾构隧道周围呈现区域性的不同特征,而且随工作面... 在城市环境中,如何控制地层移动以保证隧道周围临近建筑物以及地下市政设施等的安全,是设计以及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的一般性状的分析认为,地层的移动在盾构隧道周围呈现区域性的不同特征,而且随工作面压力的不同,各扰动区域间的分界面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已有地下污水管道自身具有一定的刚度,它的存在对盾构掘进引发的地层移动产生一种遮拦作用而使地层移动特征发生变化。以上海地铁二号线工程为工程背景,通过在地下污水管道周围的地层中测定地层的超孔隙水压力和土层的移动(包括地层的分层沉降以及地层在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研究了盾构法隧道穿越地下污水管道时盾构推进与地层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盾构掘进接近、穿越以及远离测孔区3个施工阶段,隧道周围不同区域的土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盾构掘进 软粘土 管道 地层移动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压密注浆机理研究及效果检验 被引量:85
4
作者 王广国 杜明芳 苗兴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0-673,共4页
就压密注浆的影响范围、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土体强度的增长规律以及压密注浆中的地层抬高效应进行了研究 ,并对软土地基注浆技术的效果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压密注浆 孔隙水压力 固结 注浆压力
下载PDF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对土体的扰动研究 被引量:99
5
作者 袁大军 尹凡 +2 位作者 王华伟 黄清飞 肖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74-2080,共7页
依托南京长江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通过在始发试验段埋设地表沉降观测点、测斜管、土压计力及孔隙水压力计,进行相应项目的试验。研究泥水平衡盾构掘进各阶段对土体的扰动机制、扰动规律、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应力扰动... 依托南京长江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通过在始发试验段埋设地表沉降观测点、测斜管、土压计力及孔隙水压力计,进行相应项目的试验。研究泥水平衡盾构掘进各阶段对土体的扰动机制、扰动规律、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应力扰动度与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盾构推进对土体的显著应力扰动区域(应力扰动度≥5%)为盾构外侧16m(约一倍洞径)。建立切口压力、同步注浆压力与地表沉降之间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修正Peck公式,使之能更好地预估泥水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后结合盾构掘进参数,探究减小土体扰动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大直径泥盾构 土体变形 压力 孔隙水压力 应力扰动度 掘进参数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理论解 被引量:69
6
作者 荣传新 程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1-744,共4页
将巷道围岩视为多孔介质,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影响,应用弹塑性损伤力学理论,导出了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巷道损伤区半径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极值点失稳理论,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条件,给出了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稳定的孔... 将巷道围岩视为多孔介质,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影响,应用弹塑性损伤力学理论,导出了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巷道损伤区半径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极值点失稳理论,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条件,给出了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稳定的孔隙水压力的临界值。当巷道围岩中的孔隙水压力接近临界值时,巷道围岩处于非稳定平衡态,此时如受到轻微的扰动,巷道围岩将因失稳而坍塌,从而发生突水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 渗流 巷道围岩 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弹塑性
下载PDF
关于抗浮设防水位及浮力计算问题的分析讨论 被引量:77
7
作者 张旷成 丘建金 《岩土工程技术》 2007年第1期15-20,共6页
参阅了近10年来国内11篇文献和2本专著中有关抗浮问题和地下水渗流问题的论述,对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和浮力的计算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抗浮设防 浮力计算 孔隙水压力 地下渗流
下载PDF
强夯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最新技术进展 被引量:70
8
作者 周健 张思峰 +1 位作者 贾敏才 王冠英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510-516,共7页
强夯法地基加固技术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强夯法的加固机理、有效加固深度、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回顾,总结了强夯法加固地基技术中的三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并着重论述了强夯技术的最新进展-强夯联合井点... 强夯法地基加固技术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强夯法的加固机理、有效加固深度、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回顾,总结了强夯法加固地基技术中的三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并着重论述了强夯技术的最新进展-强夯联合井点降水技术在加固饱和淤泥质软粘土地基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强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法 加固机理 有效加固深度 孔隙水压力 强夯联合井点降
下载PDF
Mechanism of the December 2015 Catastrophic Landslide at the Shenzhen Landfill and Controlling Geotechnical Risks of Urbanization 被引量:76
9
作者 Yueping Yin Bin Li +7 位作者 Wenpei Wang Liangtong Zhan Qiang Xue Yang Gao Nan Zhang Hongqi Chen Tiankui Liu Aiguo Li 《Engineering》 SCIE EI 2016年第2期230-249,共2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solid waste (CSW) landslide that occurred at a landfill a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on December 20, 2015, and which killed 77 peo...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solid waste (CSW) landslide that occurred at a landfill a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on December 20, 2015, and which killed 77 people and destroyed 33 houses. The landslide involved 2.73 - 106 m3 of CSW and affected an area about 1100 m in length and 630 m in maximum width, making it the largest landfill landslide in the worl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disaster used a combin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urveillance and multistage remote-sensing images to reveal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waste in the landfill and the shifting shape of the landfill slope for nearly two years before the landslide took place, beginning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CSW landfill in March, 2014, that resulted in the uncertain conditions of the landfill's boundaries and the unstable state of the hydrologic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applying conventional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used for natural landslides to this case would be difficult. In order to analyze this disaster, we took a multistage modeling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var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fill slope's structure at various stages of CSW dumping and used the non-steady flow theory to explain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problem.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landfill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units based on the moisture in the land: (1) a front uint, consisted of the landfill slope, which had low water content; and (2) a rear unit, consisted of fresh waste, which had a high water content. This struc- ture caused two effects-surface-water infilt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seepage that triggered the landslide in the landfill. Surface-water infiltration induced a gradual increase in pore water pressure head, or piezometric head, in the front slope because the infiltrating position rose as the volume of waste placement increased. Consolidation seepage led to higher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s as the loading of waste increased.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post-failure soil 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on solid waste (CSW)Landfill landslideFactor of safety (FOS)Geotechnical risk
下载PDF
饱和软土中沉桩引起的孔隙水压力估算 被引量:59
10
作者 姚笑青 胡中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35,共6页
饱和软土中挤土桩的承载力随时间的增长与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大小及其消散有密切关系。分析了小孔扩张理论的不足,提出用土压力理论来估算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分别讨论了单桩和群桩两种情况下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并与实测资... 饱和软土中挤土桩的承载力随时间的增长与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大小及其消散有密切关系。分析了小孔扩张理论的不足,提出用土压力理论来估算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分别讨论了单桩和群桩两种情况下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软土 沉桩 孔隙水压力 桩基
下载PDF
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培文 刘德富 +1 位作者 黄达海 宋玉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7-930,共4页
介绍了饱和-非饱和渗流的计算程序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模拟了降雨过程中边坡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克服了传统降雨边界处理方法的缺陷,考虑了降雨过程中地表边界的条件转化,为以后的径流渗流耦合的模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降雨诱发滑坡研... 介绍了饱和-非饱和渗流的计算程序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模拟了降雨过程中边坡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克服了传统降雨边界处理方法的缺陷,考虑了降雨过程中地表边界的条件转化,为以后的径流渗流耦合的模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降雨诱发滑坡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非饱和渗流 数值模拟 降雨边界 滑坡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地下水渗透压力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殷跃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论文对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的渗透压力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针对设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强调了"有效应力法"的合理性。结合三峡水库蓄水以及库水波动,讨论了设计中的"工况"问题。作者认为,从防洪水位... 论文对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的渗透压力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针对设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强调了"有效应力法"的合理性。结合三峡水库蓄水以及库水波动,讨论了设计中的"工况"问题。作者认为,从防洪水位调度角度上看,库区存在从175m~145m骤降的现象,可作为校核"工况"考虑。渗透压力是库区滑坡防治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作者总结了圆弧型和折线型滑面的滑坡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公式。但是,三峡库区,在水位由175m下降为145m的过程中,滑坡稳定性并不都是降低的。对于滑带平缓且厚度不大的滑坡体来说,由于滑体水下面积减少,水力坡降较小,反而有利于滑坡体稳定,说明滑坡体浮力的降低速率要大于渗透压力的增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地下 渗透压力 滑坡 稳定性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1
13
作者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5-320,共6页
分析了关于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理解,针对在饱和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是否需要折减,黏性土的结合水能否传递水压力,试验中和原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室浮力的量测以及岩石、混凝土和黏土中有效应力原理的实用性等问题进行... 分析了关于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理解,针对在饱和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是否需要折减,黏性土的结合水能否传递水压力,试验中和原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室浮力的量测以及岩石、混凝土和黏土中有效应力原理的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大量的试验成果表明有效应力原理对于饱和砂土和黏土都是适用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原理 孔隙水压力 结合 孔压的量测
下载PDF
冲击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 被引量:56
14
作者 白冰 刘祖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孔压增长规律,讨论孔压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不同围压、不同冲击能作用下孔压量的变化。讨论土体的再团结变形规律,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冲击荷载作用后...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孔压增长规律,讨论孔压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不同围压、不同冲击能作用下孔压量的变化。讨论土体的再团结变形规律,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冲击荷载作用后的强度变化。这些讨论为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孔隙水压力 消散 饱和软粘土
下载PDF
近松散层开采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其对水砂突涌的前兆意义 被引量:67
15
作者 隋旺华 董青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08-1916,共9页
开采沉陷离心模型试验表明,采空区和煤柱上方的黏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在煤层开采之后,出现积聚和消散现象,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量最大可达垂直自重应力的15%~22%。采动孔隙水压力监测模型的试验表明,采动引起的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 开采沉陷离心模型试验表明,采空区和煤柱上方的黏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在煤层开采之后,出现积聚和消散现象,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量最大可达垂直自重应力的15%~22%。采动孔隙水压力监测模型的试验表明,采动引起的承压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点同煤层开采进度以及顶板周期来压密切相关,煤柱上方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一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工作面上方含水层中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开采位置有关,当工作面通过测点下方时,孔隙水压力出现明显的下降,当测点处于采空区中部时,孔隙水压力升高并会保持一段时间。采后顶板下沉期间各测点孔隙水压力均呈下降趋势。突砂模型试验表明,一旦抽冒或形成水砂突涌后,含水层内孔隙水压力表现为剧烈下降并形成瞬时负压,水压下降后随突涌过程发展保持在某稳定水平上,突砂口附近呈现相应的水力坡降。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孔隙水压力可以作为近松散含水层开采溃砂灾害预警和监测的重要前兆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砂突涌 模型试验 孔隙水压力 前兆 松散层
下载PDF
土洞形成的机理及起始条件 被引量:60
16
作者 万志清 秦四清 +1 位作者 李志刚 钱海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377-1382,共6页
分析了土洞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土洞发育的因素,认为超静孔隙水压力或真空吸力使土的结构体(块体)产生剥落,而动水压力则使土的细颗粒产生迁移,两者共同作用,使土洞不断扩大。并推导出土洞形成的起始条件:临界水位降幅、临界地下水流速以... 分析了土洞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土洞发育的因素,认为超静孔隙水压力或真空吸力使土的结构体(块体)产生剥落,而动水压力则使土的细颗粒产生迁移,两者共同作用,使土洞不断扩大。并推导出土洞形成的起始条件:临界水位降幅、临界地下水流速以及临界抽水涌水量的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土洞 孔隙水压力 临界地下 流速
下载PDF
多孔介质有效应力原理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徐献芝 李培超 李传亮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5,共4页
提出了基于多孔介质的一种新的有效应力原理.据此,当饱和土加载后,孔隙度的变化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同样取决于初始孔隙度以及初始孔隙水压力.
关键词 孔隙 孔隙水压力 有效应力 压缩系数 多孔介质 饱和土
下载PDF
动力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残余变形计算模式 被引量:46
18
作者 周健 屠洪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4-60,共7页
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荷载作用下计算软粘土残余变形的模式。并将计算结果与不排水和部分排水情况下观测到的孔隙水压力及残余应变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模式可用来估算动力荷载(例如地震荷载、... 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荷载作用下计算软粘土残余变形的模式。并将计算结果与不排水和部分排水情况下观测到的孔隙水压力及残余应变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模式可用来估算动力荷载(例如地震荷载、交通荷载)作用下建于软粘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所产生的附加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荷载 软粘土 孔隙水压力 残余应变 计算模式
下载PDF
水及土压力的实测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国彬 黄院雄 侯学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对上海软土地基基坑工程大量的实测土压力、实测孔隙水压力值和实测水位值的分析,阐述了基坑外土压力、孔隙水压力随工况的变化规律。认为软土地区既可采用水土合算,又可采用水土分算。给出了水土合算时的侧压力系数的取值方法;... 通过对上海软土地基基坑工程大量的实测土压力、实测孔隙水压力值和实测水位值的分析,阐述了基坑外土压力、孔隙水压力随工况的变化规律。认为软土地区既可采用水土合算,又可采用水土分算。给出了水土合算时的侧压力系数的取值方法;同时提出了水土分算时,土压力与水压力应分别乘以相应的系数,且给出了水压力合理的折减系数kw值(孔隙水压力与静水压力的比值称为静水压力的折减系数)以及水土分算时的土压力项的侧压力项的系数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合算 土分算 压力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的热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20
作者 张莲海 马巍 +1 位作者 杨成松 董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5-1518,共14页
冻胀融沉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是科研人员及工程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分迁移、冰水共存、固结和冻结缘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涉及到冻结及融化过程中冰水相变、冰分凝和水分迁移等... 冻胀融沉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是科研人员及工程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分迁移、冰水共存、固结和冻结缘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涉及到冻结及融化过程中冰水相变、冰分凝和水分迁移等关键机制的研究.目前,冰水相变、冰分凝和水分迁移等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解决冻胀融沉问题的重点及难点.冻融过程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关于水分场、应力场及温度场的三场耦合过程,其数值模拟正处于由水-热耦合到水-热-力耦合的演化阶段.而冻结缘参数的测试和确定是理论探索和数值模拟的关键.近几十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探头及仪器设备被开发应用于冻结及融化过程的室内或者场地试验研究,以期揭示其内部的微结构特征及其热力学机理.因此,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的现象、机理、试验条件以及数值模拟等工作,将对土冻结及融化过程的认识及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冻结缘 孔隙水压力 广义克拉伯龙方程 三场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