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被引量:56
1
作者 赵永 刘卫红 高艳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年第4期48-54,共7页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地震 矿山地震 遥测台 记录图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至今仍然是油气成藏的活跃期 被引量:45
2
作者 龚再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表明:石油、天然气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缓慢渗流运移到有圈闭的储集层中。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实践中,运用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和概念,又逐步充实了某些新的认识,... 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表明:石油、天然气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缓慢渗流运移到有圈闭的储集层中。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实践中,运用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和概念,又逐步充实了某些新的认识,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不只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存在的,而且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上新世至今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油气田分布和定型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而且总是处于供聚大于逸散的动平衡状态中。以墨西哥湾尤金岛330区块油气晚期补给、渤海盆地PL19-3油田、莺歌海DF1-1气田晚期成藏以及我国近期几次大地震与油气相关性来阐述至今油气仍处于活跃的成藏过程及可能存在的突发性的幕式快速运聚充注过程,其中天然地震可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晚期成藏 天然地震 驱动力 新生代 中国近海盆地
下载PDF
用小波变换能量线性度方法识别天然地震与爆破或塌方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希强 沈萍 +1 位作者 张玲 李永红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4-209,共6页
为了提取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记录波形在震源深度、震源尺度、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衰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信息,本文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记录的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波形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的能量线性度特征分析,提出了用... 为了提取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记录波形在震源深度、震源尺度、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衰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信息,本文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记录的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波形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的能量线性度特征分析,提出了用小波变换能量线性度方法识别天然地震与爆破或塌方事件.结果表明: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线性度方面,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2.0~1.0之间,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2.0~3.4之间;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最大值对应的小波分解尺度方面,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4~5,频段集中在0.7~3.1Hz之间,而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1~2,频段集中在6.25~25Hz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能量线性度 识别 天然地震 爆破或塌方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幔 地壳 壳幔结构 天然地震 深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下载PDF
中国矿震受区域应力场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29
5
作者 潘一山 赵扬锋 马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2847-2853,共7页
对中国矿震受区域应力场影响问题,探讨了矿震与固体潮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矿震发生与月球固体潮有较好的相关性;探讨了矿震与其附近区域天然地震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发现天然地震较矿震具有滞后性;探讨了矿震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在平面分布上... 对中国矿震受区域应力场影响问题,探讨了矿震与固体潮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矿震发生与月球固体潮有较好的相关性;探讨了矿震与其附近区域天然地震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发现天然地震较矿震具有滞后性;探讨了矿震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在平面分布上发生矿震的矿井也属于天然地震的多发地带,而且几乎都分布在构造活动性强的地震带内;在深度分布上,存在着发生矿震的临界深度。矿震的发生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区域应力场是影响矿震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矿震 区域应力场 天然地震 矿井灾害 安全管理 冲击地压
下载PDF
具有天然地震特征的人工地震波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小弟 苏经宇 《工程抗震》 1992年第3期33-36,共4页
本文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天然地震记录选择和人工合成地震波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即可保留天然地震记录信息,又满足给定目标谱的人工地震波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 人工 地震 合成 天然地震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莎 杨建思 +3 位作者 田宝峰 郑钰 姜旭东 徐志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14,282,共13页
选取首都圈地区2008年8月—2009年9月ML在2.0—2.2范围内的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数据资料,从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识别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的依据.在时域方面,爆破的初动方向向上,矿塌向下,天然地震的初动方向依赖于台站... 选取首都圈地区2008年8月—2009年9月ML在2.0—2.2范围内的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数据资料,从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识别爆破、矿塌和天然地震的依据.在时域方面,爆破的初动方向向上,矿塌向下,天然地震的初动方向依赖于台站的分布情况;爆破和矿塌的面波比较发育;天然地震的S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S/AP)大于爆破和矿塌,同时,爆破和矿塌的能量衰减比天然地震快.在频域方面,高频成分的能量衰减快于低频;天然地震的拐角频率较高,爆破次之,矿塌的最小;在震中距200km范围内,爆破的顶峰频率主要分布在5—7Hz,矿塌分布在2—4Hz,天然地震的顶峰频率较大,在10—18Hz范围内.另外,天然地震的频率域较宽,其次为爆破、矿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矿塌 天然地震 时间域 频率域
下载PDF
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信号HHT特征提取和SVM识别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毕明霞 黄汉明 +3 位作者 边银菊 李锐 陈银燕 赵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7-1164,共8页
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信号属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而传统信号分析方法是针对线性系统平稳信号的,本文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简称HHT)试图提取可明确区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波形特征.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 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信号属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而传统信号分析方法是针对线性系统平稳信号的,本文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简称HHT)试图提取可明确区分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波形特征.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把原信号分解为10个左右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并取前3个IMF分别提取最大幅值对应的周期(T_(Amax))和倒谱平均值(C_(ave))作为信号特征构建特征样本集,该样本集采用严格的模式识别样本划分法进行样本划分,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Machine,简称SVM)进行分类识别,识别率介于75%~94%之间.结果表明模态分量的最大幅值对应的周期(T_(Amax))和倒谱平均值(C_(ave))可以作为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的有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希尔伯特-黄变换 经验模态分解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文涛 蔺永 +3 位作者 苑京立 李海鸥 徐长朋 罗佳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4-929,共16页
以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数据库为基础,借鉴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全球已发震水库的150个震例在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水库周围并在蓄水过程中,多数在距库岸10km范围之内... 以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数据库为基础,借鉴统计学原理,分析了全球已发震水库的150个震例在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水库周围并在蓄水过程中,多数在距库岸10km范围之内、震源深度<10km,少数沿着断裂带、溶洞、(温)泉等渗水通道向外延伸至十多km,甚至更远;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频次和震级与库水水位变化呈现相关关系,大部分最大震级地震发生在首次达到最高水位之前或者之后的2~3个蓄水周期内,之后发生最高震级的水库诱发地震概率较少;水库诱发地震序列完整,一般多为“前震-主震-余震”或“前震-震群-余震”型,以1~3级微震居多,因此b值多在1左右;水库诱发地震具有较高的震中烈度、地震动频率和地面峰值加速度,但随距离增加烈度衰减很快;水库地震应力降明显小于同一级别的天然地震应力降,震源尺度大于同一级别的天然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地段具有良好的库水渗透的岩性条件和构造条件,张性断裂带、未胶结的断裂面、岩溶、(温)泉等成为库水的渗透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天然地震 震例 库水位
下载PDF
天然地震与构造裂缝、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兴权 安玉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震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构造裂缝,分析构造裂缝发育的时间、位置、分布范围以及发生的频率。构造裂缝连通性好,穿越性强,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裂缝,及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前期断层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构造裂缝 油气运移
下载PDF
BSR-2宽频带地震记录仪的研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祖斌 滕吉文 +1 位作者 林君 张林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5-1481,共7页
介绍了一种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数字地震记录仪,系统采用双CPU结构、GPS授时同步与高精度恒温晶振相结合的时钟机制、新型24位A/D、完全超大容量电子固态存储以及内建自测试(BIST)等新技术,非常适合于天然地震的野外流动观测,也可应用在... 介绍了一种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数字地震记录仪,系统采用双CPU结构、GPS授时同步与高精度恒温晶振相结合的时钟机制、新型24位A/D、完全超大容量电子固态存储以及内建自测试(BIST)等新技术,非常适合于天然地震的野外流动观测,也可应用在人工源反射、折射地震勘探等其他领域,是一种数据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仪 天然地震 宽频带
下载PDF
芦山M_w6.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震源区应力场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致伟 周龙泉 +2 位作者 程万正 阮祥 梁明剑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10-1722,共13页
为研究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基于4月20日—6月1日地震序列中114次M≥3.0余震震源机制解,深入分析了余震震源机制及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芦山M≥3.0余震以逆冲型为主,走滑... 为研究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基于4月20日—6月1日地震序列中114次M≥3.0余震震源机制解,深入分析了余震震源机制及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芦山M≥3.0余震以逆冲型为主,走滑型次之,正断型最少,震源机制P轴方位一致性较好,以近NWW-SEE为优势方向,倾角分布在0~30°,表明余震活动主要受龙门山断裂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控制;(2)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方位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分区差异,以主震震中为界,余震区南边S1方向总体呈NWW方向,而余震区北边S1方向表现出由NW经EW向NE的逆时针旋转,可能反映了余震区北边发震断层错动以逆冲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3)压应力S1方位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呈近NWW方向,但其倾角逐渐变水平,应力张量方差逐渐变大,震源机制错动类型始终以逆冲为主,随时间变的相对紊乱,反映了震源区应力场随时间的调整变化特性;(4)深度剖面结果显示压应力方位与发震断层走向的夹角在80°~120°,即近乎垂直,震源断层面向NW倾斜,芦山余震活动受控于近垂直发震断裂的挤压作用,属于典型的逆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解 压应力 应力张量方差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云南地区水温异常与地震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彬 方震 +3 位作者 刘耀炜 杨选辉 赵刚 荆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80-1886,共7页
云南地区地震频发,水温观测点分布也最集中,为研究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收集已经公开发表关于该区域"十五"之前的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的文章,较系统地研究了水温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空间位置与地震之... 云南地区地震频发,水温观测点分布也最集中,为研究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收集已经公开发表关于该区域"十五"之前的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的文章,较系统地研究了水温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空间位置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异常主要是地震短临异常,强震前也存在水温中期趋势异常;一般情况下,地震震级越大,异常范围越广,发震地点通常出现在水温异常集中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异常 地震预测 震级 正常动态特征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动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先明 《四川地震》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了解和掌握水库蓄水前库坝区及其周围天然地震活动背景水平,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进行前期评价,可为蓄水后的诱发地震活动监测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在水库蓄水前运行逾1年,本文用这... 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了解和掌握水库蓄水前库坝区及其周围天然地震活动背景水平,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进行前期评价,可为蓄水后的诱发地震活动监测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在水库蓄水前运行逾1年,本文用这批资料提供表征库区及附近和库坝区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动水平确切实用的各项指标。用全国和四川台网地震资料,给出含库区的较大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对库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天然地震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M_s6.6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徐甫坤 刘自凤 +3 位作者 张竹琪 李静 刘丽芳 苏有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41-1754,共14页
针对云南景谷地震序列的特征研究尚浅.为讨论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序列分布,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提供的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采用MSDP软件中的Loc3dSB(川滇)模型对主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10月... 针对云南景谷地震序列的特征研究尚浅.为讨论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序列分布,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提供的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采用MSDP软件中的Loc3dSB(川滇)模型对主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10月7日至31日期间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用P波初动与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序列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具有北北东及北东两个优势方向,序列分布呈北西向线性展布,主体分布在西北端较浅而东南端较深的线性区域内,说明地震的初始破裂面可能为北西向节面,为一次右旋走滑地震;余震分布还具有清晰的端点及转换区域,存在显著的分段差异.另外,东南端的余震在晚期逐渐转移到几何形态明显不同的段落上,近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Ms66地震序列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天然与非天然地震识别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张志慧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09,185,共5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选择山东地区天然与非天然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P波初动方向、P波初动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比以及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比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构建合理的网络模型,搜集大量的地震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山东地...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选择山东地区天然与非天然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P波初动方向、P波初动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比以及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比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构建合理的网络模型,搜集大量的地震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山东地区天然与非天然地震事件的识别。震例预测结果显示,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可以作为识别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主要依据,BP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对地震事件类型识别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 识别
下载PDF
注水诱发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特征:以四川长宁序列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航 何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76-1782,共7页
2006年4月以来,四川长宁、兴文、珙县交界区域相继出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至2013年4月30日共发生ML4.0以上地震16次,最大为2013年4月25日ML5.2地震.通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长宁注水诱发地震序列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变化过... 2006年4月以来,四川长宁、兴文、珙县交界区域相继出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至2013年4月30日共发生ML4.0以上地震16次,最大为2013年4月25日ML5.2地震.通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长宁注水诱发地震序列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序列震源机制散乱;利用CAP方法计算了序列中ML4.0以上1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同样表明其机制紊乱.分析认为:钻孔加压注水引起附近岩体的孔隙压力增大及先存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减小,这2种变化均导致库仑应力变化Δσf增大,从而促进地震的发生.因此,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期间,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强度无明显增强,对破裂方向也无明显的约束作用,故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谱振幅相关系数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附近地区小爆破识别判据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成荣 王桂岭 敖雪明 《内陆地震》 2001年第1期30-38,共9页
采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个地震台的位移仪及速度仪记录 ,探讨了人工小爆破记录与天然地震记录的差异及其识别判据。结果发现 ,爆破记录与地震记录在震相、P波垂直向初动符号分布、振幅衰减、振幅比 AS/ AP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据此我... 采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个地震台的位移仪及速度仪记录 ,探讨了人工小爆破记录与天然地震记录的差异及其识别判据。结果发现 ,爆破记录与地震记录在震相、P波垂直向初动符号分布、振幅衰减、振幅比 AS/ AP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据此我们制定出了识别爆破的单项判据和综合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爆破 天然地震 特殊震相 乌鲁木齐 识别判据 振幅衰减
下载PDF
试论天然地震与油气成藏和开发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大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23,共11页
油气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1997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3%.天然地震和油气的生、运、聚、散都发生或演化于地壳的上层,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地震可对油气的成藏和开发产生诸多影响;反过来,后者也会诱发或抑制... 油气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1997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3%.天然地震和油气的生、运、聚、散都发生或演化于地壳的上层,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地震可对油气的成藏和开发产生诸多影响;反过来,后者也会诱发或抑制天然地震;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大一些。本文从天然地震的形成机理和油气成藏的机理出发,探讨和综述天然地震与油气成藏与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如何将其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以期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为油气的勘探、开发及天然地震研究等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油气 勘探 开发 油气地震
下载PDF
京西矿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天然地震关系初探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秀兰 李卫 许长江 《国际地震动态》 1998年第1期14-17,共4页
该文介绍了门头沟矿震的概况;对门头沟矿震与天然地震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门头沟煤矿矿震活动可作为一种较好的监视首都圈中西部强震的中尺度监测手段;论证了门头沟煤矿矿震活动作为首都圈地应力变化监测哨的地质依据,并初步建立了... 该文介绍了门头沟矿震的概况;对门头沟矿震与天然地震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门头沟煤矿矿震活动可作为一种较好的监视首都圈中西部强震的中尺度监测手段;论证了门头沟煤矿矿震活动作为首都圈地应力变化监测哨的地质依据,并初步建立了矿震作为地震前兆的力学模型;提供了矿震预测天然地震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震 天然地震 力学模型 地震监测 煤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