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癌药物对肿瘤科护士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防护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月英 李茂莲 田桂琴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3期51-52,共2页
随着癌症患病率的升高及抗癌药物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职业接触抗癌药物的医护人员大量增加。不少研究报道,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能引起护士乳腺癌和各种白血病。彭金莲等研究发现,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后护士可出现... 随着癌症患病率的升高及抗癌药物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职业接触抗癌药物的医护人员大量增加。不少研究报道,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能引起护士乳腺癌和各种白血病。彭金莲等研究发现,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后护士可出现头晕、乏力、脱发、月经异常、皮疹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探讨抗癌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2004年3月-2005年3月,本研究对30例在肿瘤科工作连续5a以上,每天从事抗癌药物操作的护士外周血粒、单核细胞的凋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 外周血粒细胞 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 特异性临床表现 防护 职业接触 药物应用 医护人员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外周血粒细胞CD_(11a)、CD_(11b)表达及其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建美 周华东 吕受卿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2年第2期102-103,F004,共3页
34例脑梗塞患者分别于发病后 3、7、10天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粒细胞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a、CD11b表达阳性百分率 ,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CD11a、CD11b表达以发病后 3天最明显 ,10天降至正常。CD11a、CD11b表... 34例脑梗塞患者分别于发病后 3、7、10天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粒细胞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a、CD11b表达阳性百分率 ,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CD11a、CD11b表达以发病后 3天最明显 ,10天降至正常。CD11a、CD11b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梗塞范围显著正相关。超微结构显示发病后 3天细胞代谢旺盛 ,活性增强。脑梗塞范围越大 ,多形核粒细胞表达CD11a、CD11b水平越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外周血粒细胞 超微结构 CD11A CD11B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机体炎症反应的变化与预后 被引量:5
3
作者 罗经文 陈开林 +2 位作者 古琳 刘志新 范文斌 《临床肺科杂志》 2014年第3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机体炎症反应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2例PSP患者,动态检测外周血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IL-6和IL-8的变化,分为保守治疗成功组(A组)与难治性或复发组(B组)分析其指标的差异...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机体炎症反应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2例PSP患者,动态检测外周血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IL-6和IL-8的变化,分为保守治疗成功组(A组)与难治性或复发组(B组)分析其指标的差异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SP早期24 h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和CRP增高为主,48 h以血清、胸腔灌洗液IL-6、IL-8增高和Fib增高为主。A组于48 h的血清IL-6,IL-8的表达水平和胸腔灌洗液的IL-8水平,以及血清Fib的含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P发生后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检测Fib,IL-6,IL-8水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机体炎症反应 预后 清IL-6 IL-8水平 外周血粒细胞 炎症反应状态 动态检测
下载PDF
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小鼠血液系统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燕 苏振涛 +5 位作者 周红梅 王飞 刘淑红 丁学锋 赵永岐 范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99-50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的平(Quinacrine)对微波辐射后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观察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拮抗作用。1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注射...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的平(Quinacrine)对微波辐射后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观察阿的平对微波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拮抗作用。1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注射用水组)、低剂量组(阿的平12.6 mg/kg)、高剂量组(阿的平50.4 mg/kg)。小鼠灌胃给予阿的平后1小时,将辐射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用强度为50 mW/cm2的微波照射30分钟。在照射后即刻、1天、2天、7天处死小鼠取血,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粒细胞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β、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后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在给药组这些细胞数量改变的趋势均明显延缓;50 mW/cm2微波辐射1天后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直至7天后方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2个浓度的阿的平灌胃均能抑制辐射引起的血清IL-1β水平升高;50m W/cm2微波辐射后血清IL-6水平从即刻至7天逐渐升高,阿的平灌胃能够明显延缓IL-6的升高,在辐射后2天内阿的平的作用尤为明显。结论:辐照前灌胃给予阿的平能够明显延缓微波辐射引起的小鼠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能够部分抑制血清IL-1β和IL-6水平的增高并产生了一定的拮抗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阿的平可能有一定的抗微波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的平 微波辐射 炎症反应 外周血粒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
下载PDF
α-半乳糖苷酶A活性检测对Fabry病筛查和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常毅娜 鞠现霞 +2 位作者 崔琴 王坤林 周红文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测定100名体检者与1例Fabry病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和血浆中的Ⅱ.半乳糖苷酶A(a-Ga1A)活性。结果显示,100名受试者外周血粒细胞与血浆中的a-GalA活性平均值分别为(51.97±15.24)nmol·h^-1·mg。和(148.08±26... 测定100名体检者与1例Fabry病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和血浆中的Ⅱ.半乳糖苷酶A(a-Ga1A)活性。结果显示,100名受试者外周血粒细胞与血浆中的a-GalA活性平均值分别为(51.97±15.24)nmol·h^-1·mg。和(148.08±26.30)nmol·h^-1·ml^-1;其血浆中a—GalA活性与外周血粒细胞仅.GalA活性呈正相关(r=0.533,P〈0.01);Fabry病患者外周血粒细胞与血浆中a-GalA活性分别为1.05nmol·h^-1·mg。和10.06nmol·h~·ml^-1,均明显低于所测定人群酶活性范围下限。提示血浆与外周血粒细胞a-GalA活性均可用于Fabry病的筛查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Y病 a-半乳糖苷酶A 外周血粒细胞 筛查
原文传递
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检测在PNH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冬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12期1966-1967,共2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检测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86例作为疾病组,其中PNH 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9例,急性白血病(AL)23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 目的研究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检测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86例作为疾病组,其中PNH 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9例,急性白血病(AL)23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检测在PNH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PNH患者外周血粒细胞CD55、CD59的表达率明显低于AA、MDS、AL患者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H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的CD55、CD59呈明显低表达状态,外周血粒细胞的CD55、CD59可作为PNH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粒细胞 CD55 CD59 PNH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对职业接触护士健康影响的研究及防护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月英 李茂莲 田桂琴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11期858-859,共2页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护士健康 防护对策 职业接触 影响的研究 肿瘤科护士 姊妹染色体交换 外周血粒细胞 染色体突变 DNA断裂
下载PDF
直接沉降法同时检测外周血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立新 陈亚宝 +6 位作者 叶军 栾正云 陆桃红 刘玲 李林 黄俊星 吴正东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0-352,共3页
外周血有核细胞主要是白细胞,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发挥巨大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均需要检测这些细胞的凋亡[1-4].然而,由于外周血红细胞的数目远远超过白细胞,因此,分离出各种白细胞成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的首要步骤.目... 外周血有核细胞主要是白细胞,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发挥巨大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均需要检测这些细胞的凋亡[1-4].然而,由于外周血红细胞的数目远远超过白细胞,因此,分离出各种白细胞成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的首要步骤.目前常用的为各种密度梯度离心法[1-3,5],需要配以相应的分离液,且步骤繁多,操作过程中也易损伤细胞.本研究尝试建立一种简便、细胞损伤小,且可以同时检测外周血各种白细胞凋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凋亡 外周血粒细胞 同时检测 单核细胞 沉降法 细胞凋亡 外周血有核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法
原文传递
FcγRⅡb和C1q抗体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9
作者 张海燕 张娟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5年第6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免疫复合物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活动期 外周血粒细胞 负相关 疾病活动性 正常对照组 羊抗人抗体
下载PDF
成人斯蒂尔病出院前护理指导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丽华 高利平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7年第2期414-415,共2页
关键词 成人斯蒂尔病 护理指导 周围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粒细胞 疾病相关知识 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下载PDF
microRN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曹锦霞 王浩 +2 位作者 胡彬 易利平 王俊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简称慢粒,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外周血粒细胞明显增多伴不成熟。CML诊断重要指标为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简称慢粒,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外周血粒细胞明显增多伴不成熟。CML诊断重要指标为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分为3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急变期预后极差,患者常在数月内死亡。研究证实[1,2],microRNA的表达异常参与了CML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 MICRORNA BCR-ABL融合基因 PH染色体阳性 恶性克隆性疾病 外周血粒细胞 细胞 CML
下载PDF
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47)
12
作者 葛建国 《中国乡村医药》 2011年第1期48-49,共2页
5血液系统疾病 5.7.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
关键词 处方用药 内科疾病 慢性髓细胞 恶性克隆性疾病 多能造细胞 骨髓增生性疾病 液系统疾病 外周血粒细胞
下载PDF
CD64感染指数、CRP、PCT与NEU%在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郭晓艳 康运凯 郭树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目的:比较CD64感染指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在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60例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为合并感染组,60例白血病非细菌感染患者为非合并感染组,以及60例于... 目的:比较CD64感染指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在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60例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为合并感染组,60例白血病非细菌感染患者为非合并感染组,以及60例于本院体检健康的人员为对照组。对3组CD64感染指数、CRP、PCT的水平及NEU%进行检测。结果:合并感染组CD64感染指数、CRP、PCT与NEU%均明显高于非合并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非合并感染组CD64感染指数、CRP、PCT与NEU%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64感染指数、CRP、PCT与NEU%诊断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分别为71.06%、84.86%、66.93%、59.25%,4项指标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1.46%、75.94%、88.79%、85.36%。结论:相比CRP、PCT与NEU%,CD64感染指数对诊断白血病伴有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D64 CRP PCT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中性粒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黎东明 陈琼 +2 位作者 何惠娟 蔡康荣 岑慧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517-51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bcl2基因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8(IL-8)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39例,其中急性发作期20例,稳定期19例,健康...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bcl2基因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8(IL-8)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39例,其中急性发作期20例,稳定期19例,健康成年人1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5ml,肝素抗凝,分离PMN,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凋亡率及bcl-2的表达率,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GCSF、IL-8的水平。结果COPD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又明显低于缓解期,bcl-2表达与PMN凋亡呈负相关。TNF-α、GCSF、IL-8水平与PMN凋亡呈负相关。结论PMN凋亡延迟,PMN存活时间延长和持续激活与COPD的发病有关,bcl-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COP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TNF-α、GCSF、IL-8可能抑制PMN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作用研究 发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PMN凋亡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OPD患者 流式细胞仪检测 ELISA方法 bcl-2表达 bcl-2基因 急性发作期 健康对照组 G-CSF
原文传递
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古德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1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接诊的8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性...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接诊的8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性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11b,记录在3 d、1周、2周、3周时大便轮状病毒的转阴率,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鸣、发热各体征的缓解时间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性粒细胞CD11b(81.14±3.15)%低于对照组(87.62±3.26)%;在1周、2周、3周时,治疗组轮状病毒转阴率[67.50%(27/40),90.00%(36/40),100%(40/40)]均高于对照组[37.50%(15/40),72.50%(29/40),90.00%(36/40)](P<0.05);治疗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鸣缓解时间[(2.48±0.31)d,2.76±0.29)d,(1.51±0.24)d,(4.11±0.53)d,(1.62±0.50)h]均短于对照组[(3.45±0.42)d,(3.65±0.37)d,(2.33±0.32)d,(6.46±0.81)d,(2.78±0.72)h](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快速改善消化道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炎平 干扰素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外周血NLR或PLR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彭维忠 杨浩洁 +1 位作者 张克兰 秧茂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02-1906,共5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发病率次于肺癌、乳腺癌之后;其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次于肺癌、肝癌、胃癌之后[1,2]. 国内的CR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5 位[3,4]. 目前,临...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发病率次于肺癌、乳腺癌之后;其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次于肺癌、肝癌、胃癌之后[1,2]. 国内的CR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5 位[3,4]. 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肿瘤的TNM分期对CRC预后进行预测;但是,影响 CRC 预后的因素有很多[ 5 ] ,单纯使用TNM分期进行预测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即使处于相同TNM分期的CRC 患者预后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一些早期的CRC患者仍会出现远处转移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简易的、可靠的CRC预后指标. 肿瘤相关炎症细胞具有促进肿瘤发生、肿瘤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肿瘤转移[6-9]等作用,可能在肿瘤的预后上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10-12] ,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与CRC相关的炎症细胞比值.为此,本文就近年来发表的有关"NLR、PLR与CRC预后"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期望可为阐明"NLR或PLR与CRC预后"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改进对CRC预后的评判和提高CRC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预后指标 结直肠癌 PLR 相关性 LYMPHOCYTE NLR 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外周血粒细胞CD64指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期与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效果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远文 姚婉玉 +4 位作者 唐秀生 唐俊 赵娜 李顺波 蓝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期与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结果将...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期与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每组患者69例,非细菌感染组患者按照活动指数(DAL)分为活动期患者(n=33)和稳定期患者(n=36),并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共4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表面的CD64平均荧光强度,并根据平均荧光强度计算CD64指数。分析CD64指数与WBC、ESR、CRP的相关性。结果细菌感染组的CD64指数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WBC计数、ESR、CRP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CD64指数和WBC、ESR、CRP呈正相关,CD64指数随着WBC(r=543)、ESR(r=0.628)、CRP(r=0.686)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患者细菌感染及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在临床诊断中可将CD64指数作为SLE患者细菌感染及病情活动的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D64指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情活动期 细菌感染
原文传递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评估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2
18
作者 夏挺松 刘兵团 +4 位作者 王芳军 仲芹芹 徐洪明 黄建明 刘鹏飞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65-767,共3页
胃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是全球肿瘤第四常见类型及第三大肿瘤死亡原因。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肿瘤多学科诊疗技术的进步,胃癌的临床预后已经较前大有改善。
关键词 胃癌患者 淋巴细胞比值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淋巴结转移 小板 消化道肿瘤 价值 评估
原文传递
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志东 王锋 +1 位作者 汪年松 沈炜明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19-1120,共2页
目的探讨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辛夷挥发油对其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 目的探讨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辛夷挥发油对其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生黏附,计数法计算的黏附量为248.6±13.8;而辛夷挥发油处理后,黏附量明显降低,在0.5、1.0、2.0μl/ml浓度的黏附量分别为191.6±8.2,158.2±9.0,155.2±9.7(均P<0.05)。结论辛夷挥发油能抑制活化的人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具有抗炎与抗黏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粒细胞黏附 辛夷挥发油 抑制作用 TNF-α 诱导活化 体外培养 人内皮细胞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的动态变化(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国强 钱桂生 刘韧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15-217,共3页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这些炎症细胞数量增加和活性改变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慢性...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这些炎症细胞数量增加和活性改变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和功能监测提供参考方向。设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呼吸内科。对象:观察对象为2003-02/12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同期同类住院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18例患者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8~70岁,平均(56±7)岁。对照组14例,为来本院查体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50~70岁,平均(59±8)岁。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凋亡早期中性粒细胞的比率为(8.5±1.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5±1.8)%(t=6.25,P<0.01),急性加重期(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动态变化 细胞凋亡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中性粒细胞凋亡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正常对照组 急性加重期 密度梯度离心法 早期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