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7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地区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意义:云南遮放-宾川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的启示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中杰 白志明 +5 位作者 王椿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滕吉文 吕庆田 李继亮 刘一峰 刘振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以地震散射成像方法获得地壳反射结构, 从而重建了研究地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给出的研究区地震P波速度和反射结构图像表明:该剖面的地壳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块体, 各块体间地壳速度与反射图像具有明显差异, 保山段地壳速度较东西两段为低, 莫霍界面反射强. 该地区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 并具有从西向东增厚的趋势. 腾冲南, 即剖面上80~115 km地段, 在8~10 km深处存在一组亮点形式的强反射带, 莫霍界面反射波场在横向变化明显. 对三江断裂地带地壳增厚的方式, 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及腾冲、保山地块、潞西海槽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三江地区 动力学意义 地震反射 宽角反射/折射 地震波旅行时 保山地块 成像方法 地壳速度 界面反射 红河断裂 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P波速度 地壳厚度 横向变化 地壳增厚 构造环境 地震孕育 接触关系 金沙江 云南省
原文传递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被引量:48
2
作者 韩文功 季建清 +3 位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张新钰 余绍立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83-1388,共6页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左旋走滑运动断裂系。由于断裂带活动控制了同构造沉积地层的发育,可以确定其活动的时限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期,即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期。此后,可能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的改变,引起区域性应力场的改变,北北东向严格意义上的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明显的活动,转而被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构造活动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震反射 古新世-早始新世 左旋走滑运动 渤海湾盆地 反射地震剖面 地震证据 走滑活动 早始新世 古新世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中生代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 被引量:38
3
作者 姚伯初 曾维军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呈现连续、较强振幅和可长距离对比的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我们指出燕山运动时间广东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今日东沙群岛—彭湖列岛—带为火山弧,今日陆架区及广东大陆为弧后区,而今日陆坡区则为弧前区。故今日陆架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弧背盆地之沉积,表现为陆相沉积;今日陆坡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前弧盆地之沉积,表现为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中生代 沉积 地震反射
下载PDF
火山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和地震-地质联合解释: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被引量:33
4
作者 程日辉 李飞 +1 位作者 沈艳杰 唐华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619,共9页
火山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可通过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地震地层结构进行地质解释.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是一套以火山岩占优势的火山岩地层.钻遇营城组钻井与地震资料匹配给出了各种地震属性、反射结构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在徐家... 火山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可通过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地震地层结构进行地质解释.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是一套以火山岩占优势的火山岩地层.钻遇营城组钻井与地震资料匹配给出了各种地震属性、反射结构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在徐家围子断陷地震三维工区开展的火山岩地层的地震一地质联合解释包含三个层次: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地震地层结构,反映火山作用和与相关的沉积作用的地层记录,其中反射结构与地震相是解释的重要环节.平行和发散反射结构可出现在自火山斜坡至盆地的环境,是火山物质较连续的展布和平稳堆积.前积反射结构可出现在火山斜坡至盆地的过渡环境,是火山物质的不连续和快速堆积.丘状和披盖反射结构可出现在火山口至盆地的各种环境中,与岩浆穹窿和基浪沉积有关.充填反射结构可出现在许多环境中,是火山物质下切冲蚀作用形成的.火山岩地层地震-地质解释遵循由大到小和由粗而细的原则,对应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和地震地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地层 地震反射 地震-地质联合解释 营城组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羌塘盆地结构构造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珍汉 高锐 +3 位作者 卢占武 叶培盛 陆露 殷裁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0-1144,共15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富含烃源岩,但结构构造非常复杂。结合野外观测及相关资料对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地质构造详细解释,良好地揭示了羌塘盆地结构和深部构造。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延伸存在显著差别,北羌塘凹陷...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富含烃源岩,但结构构造非常复杂。结合野外观测及相关资料对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地质构造详细解释,良好地揭示了羌塘盆地结构和深部构造。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延伸存在显著差别,北羌塘凹陷多格错仁逆冲推覆构造、阿木错逆冲推覆构造与南羌塘凹陷肖茶卡一双湖逆冲推覆构造、多玛一其香错逆冲推覆构造仅发育于盆地表层0~3kin深度范围,北羌塘凹陷龙尾错逆冲推覆构造、羌中隆起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南羌塘凹陷赛布错一扎加藏布逆冲推覆构造、拉萨地块北缘色林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自地表向深部延伸深度超过6km,羌塘盆地深部还发育中生界底部逆冲系和基底逆冲系,伴有不同规模的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活动时代包括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和古近纪晚期,晚白垩世与古近纪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87±5~75±4Ma、64±5~46±4Ma。经过多期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和褶皱变形,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沉积地层与烃源岩显著增厚,为新生代晚期二次生烃及油气成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北羌塘凹陷发育万安湖向斜、半岛湖背斜、东湖向斜、阿木错向斜,南羌塘凹陷发育宁日圈闭、鲁雄错背斜、诺尔玛错圈闭、协德圈闭、崩则错圈闭,羌中隆起下伏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色林错下白垩统下伏古近纪湖相沉积,这些构造部位都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 逆冲推覆构造 地震反射 油气资源 勘探靶区 羌塘地块
下载PDF
冀中拗陷内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滑脱构造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椿镛 吴庆举 张先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625-628,共4页
华北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裂谷盆地.它在中生代以前是一个稳定的大陆地块,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断裂和沉降阶段.许多研究(例如文献[1,2])结果表明,华北盆地的伸展构造有与美国Basin和Range地区相类似的特征:盆地由一... 华北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裂谷盆地.它在中生代以前是一个稳定的大陆地块,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断裂和沉降阶段.许多研究(例如文献[1,2])结果表明,华北盆地的伸展构造有与美国Basin和Range地区相类似的特征:盆地由一系列地堑和地垒组成,其中的断陷盆地大多为半地堑,一侧为高或中等角度的面状(或铲形)正断层,另一侧为沉积超覆.这一重要结论来自石油勘探的反射地震剖面.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断陷盆地 滑脱构造
原文传递
铜陵狮子山金属矿地震反射结果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 被引量:26
7
作者 吕庆田 侯增谦 +3 位作者 史大年 赵金花 徐明才 柴铭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 ,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 ,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集区的深度和展布 ,为隐伏矿预测提供依据 ,完善金属矿区地震反射技术 ,笔者在铜陵矿集区测试了 3条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 :地震反射可以精确确定五通组顶面的分布 ,该控矿层深度在 1~ 2km之间变化 ,大致呈复背斜形状 ,与地表的青山背斜相吻合 ,该层之下还存在 2个明显的岩性界面 ,推测分别为奥陶系灰岩顶面和基底面 ,其形态表现为更紧密的背斜 ,而且与五通组顶板反射面形态不耦合 ,反映了非耦合变形过程。这种变形有利于产生层间滑脱 ,为成矿流体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在地表到 2km范围内 ,按照“岩体 +赋矿层位”的找矿模型在铜陵矿集区进行深部找矿仍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震反射 分辨率 成矿系统 五通组砂岩 控矿构造
下载PDF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Results from the Wendeng-Alxa Left Banner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被引量:28
8
作者 WANG ShuaiJun WANG FuYun +4 位作者 ZHANG JianShi JIA ShiXu ZHANG ChengKe ZHAO JinRen LIU BaoF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053-2063,共11页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long-range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seismic wave phases from different depths and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within t...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long-range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seismic wave phases from different depths and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within the various block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lithosphere.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wave phase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block across a 1500-km-long east-west profile, we have identified conventional Pg, Pci, PmP and Pn phases in the crust, made a clear contrast between PL1 and PL2 waves belonging to two groups of lithospheric-scale phases, and produced a model of crust-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fter one- and two-dimensional calcula- tions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lithosphere gradually deepens from east to west along the profile. However, at the reflection/refraction interface, seismic waves in each group show obvious localized changes in each block. Also, the depth to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changes greatly, from as much as 7.8 km in the North China fault basin to only about 2 km beneath the Jiaodong Peninsula and Taihang-Ltlliang area. The Moho morphology as a whole ranges from shallow in the east to deep in the west, with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rdos Block at 47 km; in contrast, the North China Plain Block is uplifting. The L1 interface of the lithosphere is observed only to the west of Taihang Mountains, at a relatively slowly changing depth of about 80 km. The L2 interface varies from 75 to 160 km and shows a sharp deepening to the west of Tai- hang Mountains, forming a mutation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OSPHERE velocity structure long observation distance crustal blocks North China Craton(NCC)
原文传递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碎屑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滑塌和重力流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保华 李西双 +2 位作者 赵月霞 郑彦鹏 吴金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2000多公里的实测单道地震资料(95和99航次)和沉积物柱状样(92航次)分析,认为滑塌和重力流是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东海陆坡)碎屑沉积物向海槽搬运的重要方式;分析结果表明,西部陆坡这两种作用是广泛存在的。陆坡沉积物堆积... 通过对冲绳海槽2000多公里的实测单道地震资料(95和99航次)和沉积物柱状样(92航次)分析,认为滑塌和重力流是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东海陆坡)碎屑沉积物向海槽搬运的重要方式;分析结果表明,西部陆坡这两种作用是广泛存在的。陆坡沉积物堆积速率、地形坡度和构造活动、地震、海啸等因素造成了陆坡南、北和中段之间的滑塌和重力流发育程度存在差异。海底滑塌和重力流这两种作用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但柱状样揭示重力流发生得更频繁。从空间分布上看,海底滑塌主要分布于上陆坡的断裂带附近,平行海槽呈带状延伸;而重力流沉积主要分布于断裂带向下一直到槽底的部位。重力流沉积主要有4种表现形式1)沉积物重力蠕动;2)浊积平原;3)透镜状浊积体;4)沿斜坡的碎屑流沉积。上述研究表明,滑塌和重力流不仅是陆架向海槽输送物质的重要方式,也对陆坡沉积结构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地震反射 海底滑塌 重力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军钊 张尚锋 +1 位作者 关键 赵卫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7-30,34,共5页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岩石相、地震相类型丰富。同时还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岩石相 测井相 地震反射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车排子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地层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震 韩军 +3 位作者 关强 金博 梁全胜 常迈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1-37,共7页
由于大多数地层岩性圈闭的产状基本与地层界面平行,圈闭具有隐蔽的特点,用传统构造圈闭勘探的方法难以识别.地层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地层岩性圈闭的评价与构造圈闭评价有所不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剖... 由于大多数地层岩性圈闭的产状基本与地层界面平行,圈闭具有隐蔽的特点,用传统构造圈闭勘探的方法难以识别.地层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地层岩性圈闭的评价与构造圈闭评价有所不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地层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主要问题,认为存在4大关键问题:①地层岩性圈闭相对不容易识别;②地层岩性圈闭成藏条件钻前预测的准确性目前还不够高;③对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机理认识上尚存一定争议;④地层岩性圈闭缺乏专门的评价体系.这些问题是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的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圈闭 地震反射 成藏条件 圈闭评价体系
下载PDF
浅层地震反射方法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澎 王山山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通过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流程来获取可靠的地震数据,经数据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具有更明显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利用浅层反射波方法获得的反射地震剖面,成功地揭示原成都理工学院主楼所在场地的浅层地下结构,就是浅层地震反射... 通过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流程来获取可靠的地震数据,经数据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具有更明显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利用浅层反射波方法获得的反射地震剖面,成功地揭示原成都理工学院主楼所在场地的浅层地下结构,就是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应用的一个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工程物探 数据处理 VISTA系统
下载PDF
TRT技术在乌池坝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玉山 陈建平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9-61,共3页
TRT技术实现了三维空间观测,较TSP202和负视速度法有明显的改进。乌池坝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应用TR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为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TRT 隧道超前预报 地震反射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地震反射波法在宜万铁路岩溶探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越兴 曹哲明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由于隧道的场地条件和复杂的地球物理环境,对于复杂的岩溶隧道隧底隐伏岩溶的探查存在不少方法和技术上的困难。宜万铁路沿线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表岩溶类型齐全、形态各异,地下岩溶洞穴、暗河特别发育,并由断层连通地面、地下水系,其... 由于隧道的场地条件和复杂的地球物理环境,对于复杂的岩溶隧道隧底隐伏岩溶的探查存在不少方法和技术上的困难。宜万铁路沿线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表岩溶类型齐全、形态各异,地下岩溶洞穴、暗河特别发育,并由断层连通地面、地下水系,其地形和地质的复杂程度非常复杂。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查明隧底隐伏岩溶的规模、位置和空间形态,判研隐伏岩溶危及运营安全的程度,以进行有效处理,确保运营安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宜万铁路隧底隐伏岩溶探查的实践,重点介绍应用地震反射技术对已知隧底隐伏岩溶探查的方法和效果,总结和归纳出宜万隧道隧底溶洞的地震波场振幅和频率特征,对指导全线其它隧道隧底岩溶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隐伏岩溶 地震反射 振幅 频率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解释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雷雪 李忠 +3 位作者 翟中华 宋继胜 李雪飞 康昆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1,5,共5页
通过对川中龙女寺地区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构造特征,即 在雷口坡组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和膏岩等柔软地层的盐底辟构造作用及区域上的挤压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 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形成了以... 通过对川中龙女寺地区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构造特征,即 在雷口坡组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和膏岩等柔软地层的盐底辟构造作用及区域上的挤压构造作用共同影响下, 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构造特征。当难以直接对 雷一2顶界反射对比时,可以选择同一组硬地层--雷一1亚段与雷三1至雷一2亚段的地震反射间的平行和亚 平行关系作为识别目的层位的辅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构造特征 中三叠统 方法探讨 川中地区 构造作用 综合分析 地震资料 嘉陵江组 逆冲断层 断弯褶皱 平行关系 地震反射 软地层 低幅度 辅助层 硬地层 龙女 地质 测井 底辟 膏岩 层位
下载PDF
地震趋势异常识别技术及其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2井区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姚清洲 孟祥霞 +1 位作者 张虎权 王锦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特别是杂乱弱振幅反射特征的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在对地震反射波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趋势异常识别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趋势面分析技术,近似求取地层界面反射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特别是杂乱弱振幅反射特征的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在对地震反射波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趋势异常识别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趋势面分析技术,近似求取地层界面反射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有效分解出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响应,达到对缝洞型储层有效预测的目的。地震趋势异常技术不但能识别"串珠"状地震反射所代表的储层,同时可有效识别"杂乱"状弱振幅地震反射所代表的储层,这一新方法补充了缝洞型储层预测的方法,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地震反射 趋势面分析 波形分解 “串珠”状强振幅 “杂乱”状弱振幅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文昌组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苗顺德 张功成 +2 位作者 梁建设 郭刚 于开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4-850,共7页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文昌组分布广泛,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对文昌组的划分以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洼陷评价的基础。通过井—震标定,从单井资料入手,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认为文昌组顶、底界面在洼陷边缘为不整合面,洼陷中央为整...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文昌组分布广泛,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对文昌组的划分以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洼陷评价的基础。通过井—震标定,从单井资料入手,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认为文昌组顶、底界面在洼陷边缘为不整合面,洼陷中央为整合面,具有4种类型;根据井—震标定将文昌组分为2~3段,洼陷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相(楔状、杂乱、弱反射)和冲积扇(楔状、杂乱、强反射),深陷带发育滨浅湖相(中—低频、中等连续性、弱反射)和中深湖相(低频、连续、强反射),缓坡带发育三角洲相(前积结构、中—高频、中等连续、中—弱反射);文昌组沉积物纵向表现为粗—细—粗的特征,洼陷底部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中部过渡为滨浅湖—中深湖相,顶部为扇三角洲—滨浅湖相。受物源、水体以及后期剥蚀作用,不同洼陷沉积环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组 地震反射 沉积环境 珠江口盆地北部
原文传递
塔中Ⅰ号气田西部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及储层连续性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韩杰 吴萧 +2 位作者 江杰 张敏 敬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共8页
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不同成因、机理及尺度的孔、洞、缝常伴生发育,仅根据静态资料(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难以划分储层类型。为此,以塔中Ⅰ号气田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层间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不同成因、机理及尺度的孔、洞、缝常伴生发育,仅根据静态资料(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难以划分储层类型。为此,以塔中Ⅰ号气田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层间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以静态资料为辅、动态资料(酸压、试井和试采等资料)为主,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储层3种类型。结合地震正演和钻井资料,根据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将研究区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划分为串珠状、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3种类型。串珠状地震反射储层中的小型洞穴、裂缝和孔洞均较发育,主要供液空间为裂缝—孔洞型储层,其次为洞穴型储层,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储层起主要供液作用的分别为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储层。串珠状、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储层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好的继承关系,部分杂乱地震反射储层受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强烈改造形成串珠状和片状地震反射储层。此外,初步探讨了储层相对致密段的连续性及含油气特征,认为储层相对致密段的油气以吸附状态或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和喉道中,且储层存在一定的横向连续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山组 储层类型 试井 地震反射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海上地震虚反射探讨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金海 王桂华 徐新南 《海洋石油》 CAS 2000年第1期23-27,共5页
本文从理论上较为详细地分析和探讨了海上地震虚反射产生的物理过程,根据海上地震虚反射的模,计算了不同震源深度或电缆深度的Z-f特性曲线,并从实际的东海深海地震频谱资料上测得了虚反射。这对研究海上地震虚反射,探讨震源沉放... 本文从理论上较为详细地分析和探讨了海上地震虚反射产生的物理过程,根据海上地震虚反射的模,计算了不同震源深度或电缆深度的Z-f特性曲线,并从实际的东海深海地震频谱资料上测得了虚反射。这对研究海上地震虚反射,探讨震源沉放深度和电缆沉放深度对地震信号频率特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 震源 频谱 地震反射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浅层地震技术在大堤防(隔)渗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江平 张丽琴 +2 位作者 张友明 杨永清 李振锋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2-306,共5页
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瑞雷面波法相结合 ,对大堤防渗墙 (或隔渗墙 )的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两者的综合应用 ,不仅能有效地检测防渗墙 (或隔渗墙 )的连续性和顶底板埋深 ,而且能较为准确地获取墙的厚度。这种综合方法为无损检测墙... 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瑞雷面波法相结合 ,对大堤防渗墙 (或隔渗墙 )的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两者的综合应用 ,不仅能有效地检测防渗墙 (或隔渗墙 )的连续性和顶底板埋深 ,而且能较为准确地获取墙的厚度。这种综合方法为无损检测墙的质量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瑞雷面波 质量检测 防渗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