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0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特点 被引量:123
1
作者 解习农 李思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6,共5页
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物源近、相带窄、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等特点,因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与大陆边缘盆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分别从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小层序组和体系域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特... 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物源近、相带窄、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等特点,因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与大陆边缘盆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分别从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小层序组和体系域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 体系域 地层学
下载PDF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被引量:111
2
作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 ,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 ,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 ,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 (或地史古地理学 )、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 (或沉积古地理学 )、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 ,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 ,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我国的古地理学有 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即从单一到综合 ,从定性到定量 ,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 ,从理论到应用。《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2 0 0 2年 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呜 ,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 ,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中国 地层学 地史 大地构造 古生物 沉积岩石 考古 自然地理
下载PDF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114
3
作者 张克信 潘桂棠 +15 位作者 何卫红 肖庆辉 徐亚东 张智勇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李锦轶 赵小明 邢光福 王永和 尹福光 郝国杰 张长捷 张进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33,共28页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块 造山系 对接带 地层序列 构造-地层大区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98
4
作者 陈世悦 袁文芳 鄢继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7-384,T001,T002,共10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震裂岩和震塌岩层段、阶梯状正断层层段、振动卷曲变形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碎块层段和均一层段 ,分别对应于强震期、地震衰减期和余震期。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因而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早第三纪 震积岩 地层学 地震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5
作者 黄思静 石和 +1 位作者 刘洁 沈立成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4-200,共7页
锶同位素地层学 (SIS)根据地质历史中的任何时间全球范围内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都是均一的、海水 87Sr/86Sr比值随时间变化这一基本原理 ,利用代表原始海水的海相碳酸盐 (以及磷酸盐和硫酸盐 )的 87Sr/86Sr比值确定海相地层的年代 ,研究... 锶同位素地层学 (SIS)根据地质历史中的任何时间全球范围内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都是均一的、海水 87Sr/86Sr比值随时间变化这一基本原理 ,利用代表原始海水的海相碳酸盐 (以及磷酸盐和硫酸盐 )的 87Sr/86Sr比值确定海相地层的年代 ,研究海平面变化、造山运动、古气候等全球事件 ,在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矿床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锶同位素地层学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 ,并已获得迅速的发展 ,国内的有关研究则刚刚起步。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对样品成岩蚀变的控制和分析技术上 ,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地层学研究基础 ,在样品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其原始组分的抗成岩蚀变能力。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需要地层学家、沉积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地层学 海相沉积物定年 全球事件 成岩蚀变 海水
下载PDF
辽宁西部上侏罗统义县组研究新认识 被引量:67
6
作者 任东 郭子光 +5 位作者 卢立伍 姬书安 唐烽 靳悦高 方晓思 季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49-459,T001,共12页
根据丰富的、最新的野外地质资料,对辽宁西部锦州和义县地区晚侏罗世义县组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国际地层指南》的多重地层划分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义县组岩石地层单位。根据最新的原始鸟类... 根据丰富的、最新的野外地质资料,对辽宁西部锦州和义县地区晚侏罗世义县组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国际地层指南》的多重地层划分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义县组岩石地层单位。根据最新的原始鸟类以及昆虫、鱼、爬行类等生物化石研究结果,认为义县组的形成时期限于晚侏罗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义县组 地层学 辽宁
下载PDF
华北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及其与油气赋存关系 被引量:52
7
作者 魏魁生 徐怀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本文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特点,以冀中拗陷和二连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在缓坡带,以风暴浪基面作为“陆架边角”的参照物,层序地层特征相似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在陡坡... 本文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特点,以冀中拗陷和二连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在缓坡带,以风暴浪基面作为“陆架边角”的参照物,层序地层特征相似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在陡坡带则截然不同,并以湖面与边界断裂的交点取代“陆架边角”,各体系域所含沉积体系与海相模式不尽相同,在盆地形成初期的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湖泊消亡以后,主要发育高水位体系域。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层序地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指出富砂的“盆底扇”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地层学 断陷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uppermost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被引量:67
8
作者 Xu Chen Jiayu Rong +7 位作者 Junxuan Fan Renbin Zhan Charles E. Mitchell David A. T. Harper Michael J. Melchin Ping'an Peng Stan C. Finney Xiaofeng Wang 《Episodes》 SCIE 2006年第3期183-196,共14页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uppermost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defined at a point 0.39m below the base of the Kuanyinchiao Bed in the Wangj...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uppermost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defined at a point 0.39m below the base of the Kuanyinchiao Bed in the Wangjiawan North section. The section is located near Wangjiawan village, 42 km north of Yichang city (western Hubei, China), at 30° 58′56″N and 111° 25′10″E. The GSSP level coincides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graptolite species 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Sobolevskaya). Secondary markers include the onset of a posi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 and a slightly earlier first appearance of Normalograptus ojsuensis ( Koren and Mikhailova ). The Wangjiawan North section possesses continuity of sedimentation and biozonation with completeness of exposures, abundant and well-preserved graptolites and shelly fossils, i. e. the Hirnantia- Dalmanitina shelly fauna which is a key element for recognition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The Wangjiawan North, South and Riverside sections possess favorable facies and widespread correlation potential, are free from structure complication, metamorphism and other alteration, and have good accessibility. The Riverside section in particular possesses amenability to isotopic age determination. The beginning of the Hirnantian was followed by a global episode of a major extinction event, which happened in the Diceratograptus mirus Subzone. The proposal was vo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Ordovician Stratigraphy in October, 2004,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n February, 2006, and ratif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n May, 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节点 奥陶纪 GSSP 地层学
下载PDF
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 被引量:58
9
作者 林畅松 刘景彦 +3 位作者 蔡世祥 张艳梅 吕明 李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南海莺-琼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在莺-黄组中发育了巨厚的内陆架斜坡和海底重力流体系. 这套沉积可划分为9个层序, 可识别出斜坡滑塌-泥石流、斜坡-盆底扇以及罕见的大型盆底轴向下切谷、重力流等沉积组合, 它们具有特定的构成和分布样式... 南海莺-琼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在莺-黄组中发育了巨厚的内陆架斜坡和海底重力流体系. 这套沉积可划分为9个层序, 可识别出斜坡滑塌-泥石流、斜坡-盆底扇以及罕见的大型盆底轴向下切谷、重力流等沉积组合, 它们具有特定的构成和分布样式并受盆地古构造的控制. 晚中新世陆架斜坡和深水盆地的出现与最近一幕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大量沉积物供给的盆地背景有关; 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发育的大型盆底下切谷和重力流体系则标志着南海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下切谷 重力流体系 发育背景 莺-琼盆地 海底 沉积构成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渤海湾地区下古生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7
10
作者 王大锐 冯晓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0-408,共9页
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海相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区间为-10.6‰~-4.8‰,碳同位素的δ^(13)C值为-5.8‰~+1.6‰;奥陶系标准剖面(河北唐山剖面)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值分布区间为-15.9‰~-6.0‰,δ^(13)... 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海相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区间为-10.6‰~-4.8‰,碳同位素的δ^(13)C值为-5.8‰~+1.6‰;奥陶系标准剖面(河北唐山剖面)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值分布区间为-15.9‰~-6.0‰,δ^(13)C值为-7.6‰~+1.2‰。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未出现(或未保存有)中国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北美大陆及瑞士等中—上奥陶统海相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正向偏移现象。这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应缺失兰代洛阶以上地层。碳同位素组成在华北地区奥陶系各组生物化石带更叠之间均有异常波动,稳定同位素地层曲线可以成为大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华北地区、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的对比研究,海相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地正向波动,可成为地质时期烃源岩形成期的宏观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地区 下古生界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地层学 烃源岩 中国 华北地区
下载PDF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41
11
作者 郑洪波 KatherineButcher ChrisPowell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4-281,共8页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 (乌恰群 ) ,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 (阿图什组 )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 (西域组 )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 (乌恰群 ) ,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 (阿图什组 )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 (西域组 )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 ,表明物源区较远 ,古流域坡度较小 ,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 ,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 ,开始出现砾石沉积 ,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 ,随着山系的隆升 ,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晚新生代 盆地演化 隆升 地层学 高原 岩石地层 磁性地层 砂岩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41
12
作者 朱筱敏 康安 +2 位作者 韩德馨 王延斌 康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自距今 2 5Ma以来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自距今 2 5Ma以来 ,青藏高原共经历了距今2 5 2~ 2 2 8Ma,1 94~ 1 66Ma ,1 38~ 1 1Ma ,0 71~ 0 5Ma和 0 2 4~ 0 0 9Ma 5次强烈的隆升阶段 ,分别对应于青藏运动B幕和C幕、昆黄运动A幕和B幕以及共和运动。高原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环境演变 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运动 地层学
下载PDF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38
13
作者 朱筱敏 杨俊生 张喜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古地理学已具有 2 0 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发生、发展与沉积学和地层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在勘探开发沉积矿产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了在河流、三角洲及滑塌浊积扇、深水重力流沉积、滩坝、... 古地理学已具有 2 0 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发生、发展与沉积学和地层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在勘探开发沉积矿产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了在河流、三角洲及滑塌浊积扇、深水重力流沉积、滩坝、礁以及碳酸盐岩建隆中找油的新领域。中国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为推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在不同地区和地质层位中找到了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表明 ,岩相古地理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组合和油气资源的分布 ,地层和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古地理条件的改变。中国原油地质储量的 13%、 5 5 3%和 12 6 %分别分布在河流、三角洲和水下扇的沉积物中。讨论了未来岩相古地理研究应采取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 ,指出多信息、多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油气勘探 沉积 地层学
下载PDF
萨拉乌苏河第四纪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43
14
作者 高尚玉 董光荣 +1 位作者 李保生 李传珠 《地球化学》 CAS 198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以往都把重点放在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考古、古人类、古生物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于在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以往都把重点放在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考古、古人类、古生物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于在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学 地球化 地表元素 萨拉乌苏河 古气候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隆升的地层学证据——毛坦厂组榴辉岩砾石的启示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李双应 岳书仓 +5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因 王清晨 李任伟 孟庆任 金福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5-352,T001,共9页
大别山北缘地区发育厚达近万米的中新生代碎屑岩,它们记录着大别造山带自侏罗纪以来的演化历史。在安徽省六安地区毛坦厂组中,发现多块榴辉岩砾石。砾石新鲜,质地坚硬,表明属于第一旋回砾石。榴辉岩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石... 大别山北缘地区发育厚达近万米的中新生代碎屑岩,它们记录着大别造山带自侏罗纪以来的演化历史。在安徽省六安地区毛坦厂组中,发现多块榴辉岩砾石。砾石新鲜,质地坚硬,表明属于第一旋回砾石。榴辉岩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石英、金红石等组成。具有明显的退变质作用,发育以钠长石和闪石类组成的后成合晶、以及石榴子石周边的次变边。石榴子石以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属于C类榴辉岩。根据其特征应该属于大别山南部和北部超高压榴辉岩。毛坦厂组层位确切,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都表明以晚侏罗世为主。这一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造山带根部物质,即:超高压变质岩已经出露地表,并作为毛坦厂组的物源。因此,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地表,最迟在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折返隆升 榴辉岩砾石 折返年代 退变质作用 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6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47
17
作者 龚一鸣 纵瑞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1-484,共24页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合(建造)类型,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古生物类型与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的变形、变质和变位特征,地层区划的边界类型与识别标志,地层区划可以区分为综合和断代地层区划2类,...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合(建造)类型,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古生物类型与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的变形、变质和变位特征,地层区划的边界类型与识别标志,地层区划可以区分为综合和断代地层区划2类,都可以分为4级:地层大区(stratomegaregion)、地层区(stratoregion)、地层分区(stratosubregion)和地层小区(stratomicroregion).基于近年来取得的大量新资料、新认识和上述地层区划6方面的判据,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自北向南划分为萨吾尔山地层小区、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玛依力山地层小区和克拉玛依地层小区.在构造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表现为多岛洋和软碰撞的特点,志留纪后期至早石炭世是多岛洋和软碰撞的鼎盛时期,也是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的重要形成时期;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主体脱离海洋环境,进入陆内造山阶段,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的分区性逐渐消失.在生物古地理上,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地区属于介于太平洋生物大区与大西洋生物大区之间的混生生物大区,不同于东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由Tuvaella(图瓦贝)动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区系;从志留纪至泥盆纪,西准噶尔地区的生物组合面貌明显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古特提斯生物大区;晚石炭世-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陆相地层中的植物群面貌显示出明显的北温带安加拉植物群的特点.在沉积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作用相包括正常沉积与事件沉积,特别是反映活动构造环境的内力事件沉积特别发育,如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震积岩相;环境相包括古陆、河流相、滨-浅海相和半深海-深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区划 古生代 西准噶尔 地层学 实体化石 遗迹化石 古地理.
原文传递
宁城中生代道虎沟生物群中两类具原始羽毛翼龙的发现及其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40
18
作者 季强 袁崇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1-224,T001-T003,共7页
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的组成及相关地层的岩性,并根据长尾型嘴口龙类(Rhamphorhynchoidea)翼龙与短尾型翼手龙类(Pterodactyloidea)翼龙同期共生的特点,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道虎沟生... 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的组成及相关地层的岩性,并根据长尾型嘴口龙类(Rhamphorhynchoidea)翼龙与短尾型翼手龙类(Pterodactyloidea)翼龙同期共生的特点,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道虎沟生物群中翼龙身上发育的皮肤衍生物,初步认为它们是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至少是与羽毛同源的(feather-homologous),这对于了解羽毛(广义)的演化历史和早期的形态结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道虎沟生物群 翼龙 原始羽毛 内蒙古 生物 地层学 形态结构 地质时代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2
19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陆缘裂陷作用:火山岩和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41
20
作者 耿全如 王立全 +5 位作者 潘桂棠 金振民 朱弟成 廖忠礼 李光明 李奋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59-1276,共18页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量了重点剖面,对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表明,石炭系与下伏泥盆系或前寒武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或岩性、沉积相的突变面,代表重要的构造转换面。石炭纪的沉积环境大致有两次滨海-深海或深水斜坡-滨海沉积演化旋回,深海-深水斜坡沉积或冰海相含砾板岩与两次火山活动伴生。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玄武岩和英安岩、流纹岩类,略具双峰式火山岩特点。安山玄武岩类的成分与典型MORB和岛弧玄武岩相比,具有MgO含量低,TiO2、Al2O3、P2O5含量高等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为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石炭纪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陆内流纹岩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示踪和地层学研究表明,冈底斯带石炭纪为伸展背景下的冈瓦纳陆缘裂陷环境。火山岩的源区地幔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发生过复杂的混合作用,涉及到原始地幔、富集地幔EMII和地壳成分等,说明发生过冈瓦纳古陆壳俯冲、再循环进入古老地幔等过程。玄武岩类成分的某些特殊性,可能与源区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 火山岩地球化 地层学 陆缘裂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