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0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被引量:111
1
作者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 ,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 ,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 ,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 (或地史古地理学 )、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 (或沉积古地理学 )、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 ,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 ,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我国的古地理学有 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即从单一到综合 ,从定性到定量 ,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 ,从理论到应用。《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2 0 0 2年 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呜 ,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 ,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中国 地层 地史 大地构造 古生物学 沉积岩石 考古 自然地理
下载PDF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8
2
作者 王永标 童金南 +1 位作者 王家生 周修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2-558,共7页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化石,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向深水区逐渐尖灭.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化石,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向深水区逐渐尖灭.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因此,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二叠纪末 古环境意义 钙质 绝灭 华南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parvus 全球事件 碳酸盐台地 双壳类化石 台地相 生物礁相 煤山剖面 主要特征 生物化石 化石群落 化石组合 古生物学 浅水 牙形石 深水区 方解石 腹足类
原文传递
Onset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as evidenced by biofacies and lithofacies 被引量:35
3
作者 CHEN Xu ZHANG YuanDong +2 位作者 FAN JunXuan TANG Lan SUN Hai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1592-1600,共9页
The onset timing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might differ among localities across South China.Refined stratigraphic works at different localities are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details of this likely distinction.Recently,we... The onset timing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might differ among localities across South China.Refined stratigraphic works at different localities are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details of this likely distinction.Recently,we recollected some graptolite specimens from the Ordovician Shixing and Longtouzhai formations(corresponding to the Longxi Formation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at many local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palaeontological and biostratigraphical studies of these graptolite faunas indicate that the facies change from graptolitic shale to nearshore shallow-water,coarse clastics in Guangdong is slightly earli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Jiangxi.This timing difference may imply a northward progression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Based on the biostratigraphy and palaeontology of the Ordovician in the Zhujiang Basin(western part) and Chiangnan Slope Belt(including western Fujian,eastern Guangdong,northern Guangxi,northern Hunan,northeastern Jiangxi,southern Anhui,and western Zhejiang),the Sandbian to late Katian distribution and replacement of biofacies and lithofacies in the two regions a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which display distinct featur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 Orogeny ORDOVICIAN GRAPTOLITE biofacies and lithofacies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泥河湾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31
4
作者 夏正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第四纪地层之一。近年来,随着第四纪学科的发展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加大泥河湾层研究力度,提高“泥河湾层”研究水平的呼声日趋高涨。预计在新的世纪,泥河湾层研究将成为我国第四纪工作的热点,它将对第四纪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层 水下黄土-河湖相沉积序列 古环境 古人类 地层 沉积 古生物学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小萍 刘桂侠 马文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20,共5页
层序地层学是建立在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过程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等时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沉积岩在三维空间的划分与对比分析的新方... 层序地层学是建立在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过程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等时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沉积岩在三维空间的划分与对比分析的新方法 ,而不同于岩石地层对比原则 ,客观地恢复了沉积岩垂向叠置顺序和横向相关关系。本文分析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最新认识 ,总结了层序地层学 4大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发展趋势 沉积岩 岩石地层 地震地层 古生物学 同位素地质
下载PDF
山东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海侵的讨论 被引量:27
6
作者 姚益民 徐金鲤 +1 位作者 单怀广 李经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9-34,共6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局部含有一些海相起源生物的属种。他们具低分异度,强形变的特征,与典型陆相生物共生,存在于水进初期的碳酸盐-石膏沉积系列中,又随水体加深而消失。他们的出现代表了大型封闭古含盐湖生物群特色,而生物群生活的水体,...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局部含有一些海相起源生物的属种。他们具低分异度,强形变的特征,与典型陆相生物共生,存在于水进初期的碳酸盐-石膏沉积系列中,又随水体加深而消失。他们的出现代表了大型封闭古含盐湖生物群特色,而生物群生活的水体,却未见任何与海相连的通道,他们的存在不能作为海侵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古生物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被引量:24
7
作者 童永生 李曼英 李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68-674,共7页
在过去的30年中有数支考察队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了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了南雄盆地近年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湖北新洲盆地时代相当于浓山组的地层中得到的同位素年龄... 在过去的30年中有数支考察队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了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了南雄盆地近年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湖北新洲盆地时代相当于浓山组的地层中得到的同位素年龄,认为上湖组时代大体上与Danian期相当,或相当于北美哺乳动物分期Puercan和Torrejo-nian期,其底界接近于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南雄盆地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古生物学 地层
下载PDF
华北陆块对Rodinia超大陆的响应及其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彭澎 刘文军 翟明国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3-355,共13页
研究揭示华北陆块 130 0~ 10 0 0Ma和 80 0~ 6 5 0Ma都存在比较弱的岩浆 -变质事件,它们可能对应于华南陆块的碰撞(四堡运动)和裂解事件。华北陆块的四堡期蛇绿混杂岩可能只见于新元古代秦岭造山带中。秦岭造山带北缘识别出了一些花... 研究揭示华北陆块 130 0~ 10 0 0Ma和 80 0~ 6 5 0Ma都存在比较弱的岩浆 -变质事件,它们可能对应于华南陆块的碰撞(四堡运动)和裂解事件。华北陆块的四堡期蛇绿混杂岩可能只见于新元古代秦岭造山带中。秦岭造山带北缘识别出了一些花岗质侵入体,它们具有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的特征。华北陆块北缘的火山沉积岩系不具有离散边界杂岩的特征,它们可能揭示了大陆边缘或者大陆伸展过程。华北陆块与 80 0~ 6 5 0Ma事件相关的岩石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墙和来自陆内裂谷的沉积岩,它们很可能与Rodinia裂解有关。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表明元古宙华北陆块不同于华南陆块,而与西伯利亚陆块相似。据此可以认为华北陆块是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它位于超大陆的边缘,可能不与华南陆块紧邻,而与西伯利亚陆块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Grenville造山运动 RODINIA超大陆 岩浆 裂解事件 碰撞事件 沉积 古生物学
下载PDF
Fossils of 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 can help explain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被引量:20
9
作者 ZHOU ZheKun YANG QingSong XIA K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Using data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 the coexistence approach to Xix-abangma and Namling fossil sets, and altitudinal ranges of vegetation presented by fossil floras, a re-view and reevalu... Using data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 the coexistence approach to Xix-abangma and Namling fossil sets, and altitudinal ranges of vegetation presented by fossil floras, a re-view and reevaluation have been made of existing theories on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especially the palaeoaltitudes of Xixabangma and Namling in Tibet. The Xixabangma fossil set has a palaeoaltitude range of 2500―3500 m, and has risen 2200―3400 m since the Pliocene. The lower and upper assem-blages of the Miocene Namling had palaeoaltitudes of 2500―3000 m and 2800―3000 m, respectively. Therefore, Namling has risen at least 1300 m since the Miocene, thereby challenging some existing theories that suggest Namling has been static since the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古生物学 喜马拉雅山 新生界
原文传递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被引量:18
10
作者 戎嘉余 方宗杰 +6 位作者 陈旭 陈金华 廖卫华 孙东立 詹仁斌 沈建伟 童金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9-271,共13页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这一热门的前沿领域需要进行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学和科学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并从分析各种级别的分类单元入手,在深入研究居群生物学、群落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3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大绝灭后新生态系建立的背景、过程与特点。笔者强调以显生宙各大绝灭后复苏研究为依据,纵向对比历次大绝灭后生物残存与复苏的时限、型式、环境及其控制因素,是复苏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古生代3次大绝灭为例,初步探讨其后生物残存-复苏-辐射的基本特征。华南是全球古生代3次大绝灭后复苏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深入研讨华南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绝灭 生物复苏 生物演化 古生物学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9
11
作者 史宇坤 许姝艺 董少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7-393,共7页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良好的适合高等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梳理、整合能力不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因此亟需更多引导。文章综合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概念,作为新的教学元素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由此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南京大学《古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进一步证明其在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混合式 “混合式+” 知识图谱 古生物学
下载PDF
地球生物学前沿: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8
12
作者 谢树成 殷鸿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2-1086,共15页
地球生物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任务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在分析国际地球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地球生物学前沿论坛成果以及本专辑代表性论文的基础上,本文简要评述了重大地质突变期的... 地球生物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任务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在分析国际地球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地球生物学前沿论坛成果以及本专辑代表性论文的基础上,本文简要评述了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地质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这三大主题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存在的科学问题.在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等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与地球深部过程以及受其影响的海-陆-气环境过程密切相关;但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协同演化的,其具体的机制和动力学过程是什么,还知之甚少.在地质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各类地质微生物功能群不仅灵敏地响应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且通过元素循环和矿物转变对地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人们对不同地质微生物功能群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而改变地质环境的,还了解得很少.在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方面,人们从深海、冰川冻土、地下水、洞穴和热泉等极端环境中发现和分离出一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开展了许多生物学的研究;但真正能上升到极端环境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很少,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地球化学功能还远未查明.地球生物学将大大拓展生物过程研究的时空范畴,在资源领域和全球变化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球生物学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包括加强地质微生物的研究,加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数据库建设和定量化模型研究,加强各类典型地质环境条件的研究,加强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功能群 极端环境 生物危机 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5
13
作者 龚淑云 《中国地质教育》 2000年第3期28-29,共2页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将不断深入,地质类课程教学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其中之一即是教学体系变革、教学内容精简和压缩教学时数,这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仍然作为两门课程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将不断深入,地质类课程教学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其中之一即是教学体系变革、教学内容精简和压缩教学时数,这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仍然作为两门课程设置,我校《古生物地史学》的教改虽已实行两年,但对两门课程的合并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此谈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史 课程教改革 古生物学 分论 地质类 内容 多元化教方法 总论 实践教方法 次极大
下载PDF
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殷宗军 朱茂炎 肖体乔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4-510,共7页
X射线无损成像技术在古生物化石标本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SRX-PCμ-CT)也被引入到这一领域.由于同步辐射光源产生的硬X射线具有高亮度、高准直性和高空间相干性等优... X射线无损成像技术在古生物化石标本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SRX-PCμ-CT)也被引入到这一领域.由于同步辐射光源产生的硬X射线具有高亮度、高准直性和高空间相干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化石标本高分辨率(亚微米级)的无损三维显微成像,给古生物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简要回顾了用于古生物化石标本无损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成像 综述 化石 CT
原文传递
寒武纪大爆发中的磷酸盐化胚胎化石 被引量:11
15
作者 岳昭 S.Bengtso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7期1858-1862,共5页
在扬子地台寒武纪最早期 (梅树村期 )发现的磷酸盐化保存的后生动物Olivooides具发育的不同阶段 .从胚胎细胞分裂的囊胚期经可能的原肠胚期至胚胎的组织分化期最后直至幼体孵化 .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为古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在扬子地台寒武纪最早期 (梅树村期 )发现的磷酸盐化保存的后生动物Olivooides具发育的不同阶段 .从胚胎细胞分裂的囊胚期经可能的原肠胚期至胚胎的组织分化期最后直至幼体孵化 .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为古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化石胚胎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世 古生物学 磷酸盐化 后生动物 胚胎化石
原文传递
古生物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被引量:12
16
作者 童金南 殷鸿福 江海水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7-13,共7页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地球生物学是古生物学新的扩展,古生物学服务科学和社会的功能正稳步提高.新时期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3个不同层次上探索古生物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在专业古生物学教育方面,着重...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地球生物学是古生物学新的扩展,古生物学服务科学和社会的功能正稳步提高.新时期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3个不同层次上探索古生物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在专业古生物学教育方面,着重古生物学及相关课程的结构布局和调整,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探索,以及传承古生物学文化的专门人才;在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方面,着重探索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应科学、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对古生物学知识应用的需求;在普及古生物学知识教育方面,着重因材施教,培养各类科学普及和社会服务人才,借此促进古生物学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增进社会各界对古生物学的了解,服务于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教育 改革 地球生物
原文传递
生物避难所及其识别方法评述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忠俊 张镱锂 +1 位作者 刘林山 于海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97-3406,共10页
生物避难所作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生物地理学者的关注,研究数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给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当全球经受第四纪冰期的漫长考验时,众多物种由于冰期避难所的保护而得以幸存,并在冰期结... 生物避难所作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生物地理学者的关注,研究数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给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当全球经受第四纪冰期的漫长考验时,众多物种由于冰期避难所的保护而得以幸存,并在冰期结束后扩展其分布范围,逐渐形成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现状。在应对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时,生物避难所会持续扮演保护濒危物种、生物种群及物种多样性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了解避难所的生物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过程;理解避难所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探讨避难所的各种识别方法。当前对生物避难所的认识主要是根据欧洲和北美洲第四纪气候明显波动期间生物体亲缘地理学的研究,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很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物避难所增强了生物群在数百万年多变的环境条件下的生存本领,因此识别和保护生物避难所在生态保护中处于优先地位。为寻找生物避难所发展出来的各类方法提高了生物避难所的识别能力,各类方法手段不断整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生物避难所本身以及气候变化下其作为生物体及生物多样性安全天堂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古生物学 收缩性 亲缘地理 物种分布模拟 识别方法
原文传递
德国高等地质教育现状及其与我国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戴塔根 《煤炭高等教育》 1999年第4期16-23,共8页
关键词 地球科 地质教育 教育现状 柏林自由大 德国 课程设置 地球物理专业 矿物 研究所 古生物学
下载PDF
酒泉盆地第三系新的时代划分意见 被引量:12
19
作者 梁世君 王发泰 +2 位作者 胡亭 彭作林 黄华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本文通过酒泉盆地第三纪孢粉、介形类、哺乳类化石资料和磁性地层剖面及地震反射层序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对酒泉盆地第三纪红色岩层的地质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原划分为下白垩统中沟组顶部夹薄石膏层的灰绿色泥岩段地层时代属始新世,新建... 本文通过酒泉盆地第三纪孢粉、介形类、哺乳类化石资料和磁性地层剖面及地震反射层序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对酒泉盆地第三纪红色岩层的地质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原划分为下白垩统中沟组顶部夹薄石膏层的灰绿色泥岩段地层时代属始新世,新建立地层单元柳沟庄组;火烧沟组、白杨河组时代均属渐新世;疏勒河群时代为晚第三纪,其内的弓形山组、胳塘沟组为中新世,牛胳套组为上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古生物学 磁性层 地层划分
下载PDF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中的化石硅藻及其在古环境分析上的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施之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1期68-76,共9页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江陵县,在其上段的46.6-2.2m层位上,有丰富的化石硅藻,约有26属148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存的淡水种类,并以附生性、沿岸带和浅水性的种类为主。种类较多的属有:Navicula(28种)、Cymbella(23种)、Ac...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江陵县,在其上段的46.6-2.2m层位上,有丰富的化石硅藻,约有26属148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存的淡水种类,并以附生性、沿岸带和浅水性的种类为主。种类较多的属有:Navicula(28种)、Cymbella(23种)、Achnanthes(15种)、Gomphonema(14种)和Eunotia(13种)。主要种类有Gomphonema tropicale var. nonpunctatum、Cyclotella comta、Cocconeis placemula vat. lineata和Stephanodiscus dubius等。硅藻中的种数(种/层)和数量(个/每克干沉积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反映了水体环境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河流(可能是长江古道)→边滩和河漫滩→泛滥平原的积水洼地(湖泊或沼泽)→水体变深加宽→水体消失。从不同沉积相中各种类型(适酸碱度不同)的硅藻比例(即硅藻种谱),可以推测当时水体的酸碱度的变化不大,在中性或中性偏碱的范围。由化石硅藻并结合孢粉的矿物分析,可以推测当时硅藻大量生长繁殖时期的水温较凉,气候可能偏冷。硅藻的数量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硅藻的种数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也呈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硅藻 古环境 江汉平原 古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