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5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传奇文体考辨 被引量:47
1
作者 孙逊 潘建国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4-49,共16页
关键词 唐传奇 文体 《中国小说史略》 考辨 六朝志怪 传奇小说 古代小说 古文运动
原文传递
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鹏飞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功能性物象"是指古代小说中由具体物品担当的,用以加强小说内部结构,强化情节、叙事要素之关联,以及辅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的重要艺术手段,形成于唐、宋时期,广泛运用于明清小说,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 功能性物象 古代小说 结构 情节 叙事
原文传递
《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柳士镇 《中州学刊》 1988年第6期99-102,49,共5页
《世说新语》(简称《世说》)与《晋书》是两部不同性质的古籍。前者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主要记载了晋代士族人物的遗闻轶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小说集;后者由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等人编撰,主要记载了两晋期间的重要史事,是一部... 《世说新语》(简称《世说》)与《晋书》是两部不同性质的古籍。前者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主要记载了晋代士族人物的遗闻轶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小说集;后者由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等人编撰,主要记载了两晋期间的重要史事,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按理说,侧重于文学价值的《世说》一书对于要求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正史编纂本没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但由于《晋书》在编纂过程中流露出“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兢为绮丽,不求笃实”的倾向,因此将《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晋书》 古代小说 史料价值 语言比较 刘义庆 纪传体 断代史 文学价值 古籍
下载PDF
古代小说插图方式之演变及意义 被引量:29
4
作者 汪燕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1-145,共5页
中国古代小说的插图是逐步从故事情节图转变到人物图,插图方式也经历了从上图下文式到分章分回插图再到书前贯图的演变。不同的插图方式是由各地书坊主所针对的读者群的不同而决定的,又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文人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在明... 中国古代小说的插图是逐步从故事情节图转变到人物图,插图方式也经历了从上图下文式到分章分回插图再到书前贯图的演变。不同的插图方式是由各地书坊主所针对的读者群的不同而决定的,又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文人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在明代,建阳插图多以上图下文的全像为主,金陵等地则以整版插图的出像为主。上图下文方式有助于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理解故事情节,而整版插图虽然图像的叙事能力有所减弱,但插图的表现力则大为增强。在晚明唯美风气的影响下,插图的阅读功能逐渐消退,审美功能更加凸显,人物插图就是案头清赏发展到极致的表现。清代小说插图以人物图为主,虽然后来随着石印术的普及故事情节图又开始出现,但总的来说失去了明代插图的神韵,仅为小说版式的装帧和美化,古代小说插图至此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插图方式 故事图 人物图 图像叙事
下载PDF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 被引量:27
5
作者 郭英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3-71,共9页
求同存异:中国文学艺术的分类传统 当本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启发,提出“叙事体戏剧”(亦译“史诗戏剧”)的术语时,人们并未曾认识到,他不仅仅是大胆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戏剧样式和... 求同存异:中国文学艺术的分类传统 当本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启发,提出“叙事体戏剧”(亦译“史诗戏剧”)的术语时,人们并未曾认识到,他不仅仅是大胆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戏剧样式和戏剧体系,而且隐约地洞见到叙事性在中国戏曲中比在西方戏剧传统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艺术 叙事性 双向渗透 古代小说 戏剧传统 戏剧家 文学艺术 求同存异
原文传递
关于《人面桃花》的访谈 被引量:26
6
作者 格非 于若冰 《作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104,122,共15页
“小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多年来一直的思考,对小说本身的规律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其实我觉得对“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我过去的理解可能过于狭窄了,有些机械化,就觉得是卡夫卡之后的这么一批作家作品。实际上你仔细来看... “小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多年来一直的思考,对小说本身的规律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其实我觉得对“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我过去的理解可能过于狭窄了,有些机械化,就觉得是卡夫卡之后的这么一批作家作品。实际上你仔细来看的话,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有很多现代主义因素在里面,比如说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其实都是很现代的,里面有很多现代主义的感觉、真实性的感觉在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作家作品 古代小说 托尔斯泰 古代文学 语言 中国小说 八十年代 张爱玲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释道“转世”“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逊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9-75,共7页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它和中国文学本就有着很深的渊源。佛教虽自国外传入,但也迅速浸淫到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特别是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和民间化了的宗教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大量表现在小说的内容上,而且还...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它和中国文学本就有着很深的渊源。佛教虽自国外传入,但也迅速浸淫到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特别是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和民间化了的宗教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大量表现在小说的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小说的形式中。本文拟就佛道两教的“转世”、“谪世”观念和古代小说的结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中国文学 古代小说 转世 释道 通俗文学 结构关系 文学本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被引量:22
8
作者 孙逊 刘方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0-170,共11页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正的内在渴望所构成的市民日常生活描绘,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这些城市书写塑造了鲜明而各具特征的城市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成为城市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市民获得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城市书写 现代阐释
原文传递
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勇强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9-124,共16页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即用西方小说标准衡量中国小说的批评观念与方法在 2 0世纪十分流行 ,本文首先梳理了这一现象的背景与流变 ,指出持此种批评观念的早期学者在中西小说及小说理论方面存在着知识结构上的双重欠缺 ,由此导致的角度偏...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即用西方小说标准衡量中国小说的批评观念与方法在 2 0世纪十分流行 ,本文首先梳理了这一现象的背景与流变 ,指出持此种批评观念的早期学者在中西小说及小说理论方面存在着知识结构上的双重欠缺 ,由此导致的角度偏差直接影响了小说观的科学性与小说史观的准确性 ,进而分析了它所造成的文体偏见与正面效应 ,强调建立符合中国小说实际、又具有现代思维特点的小说观及小说史观是一个紧迫的学术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史观 西方小说标准 中国小说 文体 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语体 《红楼梦》 蠡勺居士 《(听夕闲谈)小叙》 古代小说 燕南尚生 《(新评水济传)叙》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孙犁 《说书》 托尔斯泰
原文传递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先秦“小说”——略说清华简对先秦文学研究的价值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德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6,168,共6页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赤鹄之集汤之屋》所具有的小说文体的特征,指出该篇佚文的发现有可能改写文学史家关于先秦无小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清华竹简 先秦文学 古代小说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 被引量:9
11
作者 谭帆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小说评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介乎雅、俗两种文化之间。其评点人员的复杂和评点宗旨的多样使小说评点成了一个融理论批评性和商业传播性为一体的格局。以往的小说评点研究过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价值,但其实小说评点难以以单一的理论... 小说评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介乎雅、俗两种文化之间。其评点人员的复杂和评点宗旨的多样使小说评点成了一个融理论批评性和商业传播性为一体的格局。以往的小说评点研究过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价值,但其实小说评点难以以单一的理论价值涵盖。本文将小说评点之价值概括为“文本价值”、“传播价值”和“理论价值”三个层面,认为只有从综合角度观照小说评点,才能更切近小说评点的“原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评点 通俗小说 文本价值 中国古代 评点者 金圣叹 理论价值 古代小说 古代通俗小说 理论思想
原文传递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勇强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刘勇强吴组缃的小说创作是以量少质高著称的,其实,所谓量少,也是相对而言的。诚如学界公认的"其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匠心。"(1)"几乎所有各篇都值得一读。"(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作家有独特的艺术...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刘勇强吴组缃的小说创作是以量少质高著称的,其实,所谓量少,也是相对而言的。诚如学界公认的"其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匠心。"(1)"几乎所有各篇都值得一读。"(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作家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因为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一种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小说 古代小说 自我小说 纯客观 茅盾 乡土小说 现实主义理论 《红楼梦》 问题小说 心理分析小说
原文传递
视角问题与“五四”小说的现代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孟悦 《文学评论》 1985年第5期76-89,共14页
小说内在构造上的变化是“五四”小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小说在视角形式上的变化于“五四”前后完成,新的视角大多体现了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要求。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阐明了小说现代化的一些特定含义,同时具体呈现了艺... 小说内在构造上的变化是“五四”小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小说在视角形式上的变化于“五四”前后完成,新的视角大多体现了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要求。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阐明了小说现代化的一些特定含义,同时具体呈现了艺术的形式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本文内容大致如下: 与古代小说相比,现代小说中的叙事人具有不同的身份。与此相关,小说的修辞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调性、分析式描写等新的表现手段以及大量个性化的叙事风格。它们充满了五四时代的启蒙主义精神。在“五四”小说中,近现代意义上的人物叙事大量出现并得到自觉运用。它更符合真实可信性的叙事准则,并为我国小说的形式结构赋予了新的性质——反讽。它反映了人们认识活动的复杂性并丰富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心智活动。五四时期不少作家十分注意运用“呈现”式的叙事技巧。这表现出小说观念上的一个变化:生活应该是自行呈现出来,不带人为讲述的痕迹的。因而“呈现”式技巧的自觉运用标志着“客观”、“逼真”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的成熟。与古代小说不同,现代小说多以内在视角来写人物的心理,因而在新的质级上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小说的表现范围得到了开拓,同时其内容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上述小说形式上的变迁使得“五四”小说能够反映并提供新的、更符合人民思想认识的世界模式,并使小说焕发出足以发挥和调动社会艺术创造力及社会审美理解力的新鲜生命力,从而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取得了新的地位,获得了新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现代小说 小说创作 叙事人 五四时期 视角 说书人 小说现代化 作家 反讽
原文传递
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镜花缘》肤说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满子 《社会科学战线》 1987年第1期267-271,共5页
若以小说艺术论,《镜花缘》不能算是成功之作,拼凑,支离破碎,也没有提供多少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新东西。这不能纯然归咎于作者李汝珍的才能上的缺陷,更多地暴露了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分野之一的小说艺术,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若以小说艺术论,《镜花缘》不能算是成功之作,拼凑,支离破碎,也没有提供多少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新东西。这不能纯然归咎于作者李汝珍的才能上的缺陷,更多地暴露了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分野之一的小说艺术,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不再有多少腾挪余地,正如整个封建文化结构作为国民精神的机体已经衰朽,回天乏力,非更新不可了。中国的短篇小说,从唐人传奇起,经宋元人的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到了清初,不论题材(生活提供给作家的审美感受)或艺术方法(作家把握生活和表现生活的途径和手段)都已程式化,老化,创新的生机已趋枯竭。李渔是白话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古代小说 小说艺术 中篇小说 李汝珍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中国文化 武则天 别格
原文传递
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 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建国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51,共9页
关键词 晚清小说 唱和 古代通俗小说 清诗 小说作者 文学地位 古代小说 结社 明清社会 编撰
下载PDF
《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 被引量:14
16
作者 何天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0-155,共6页
《聊斋》情爱故事曾被批评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本文不同意这一论断。《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 ,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 ,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 《聊斋》情爱故事曾被批评为“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本文不同意这一论断。《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 ,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 ,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中躁动着的女权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 ,而且提供了一个文学个案 ,使我们了解女权意识是如何在 1 7世纪的中国悄然萌生的 ,因此它更具人类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情爱故事 女权意识 古代小说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四种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谭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7-117,共11页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引起了小说研究者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小说文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认为,小说文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许还需解决三个问题:"细化"、&qu...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引起了小说研究者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小说文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认为,小说文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许还需解决三个问题:"细化"、"深化"和"本土化"。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应着重处理四种关系:"中"与"西"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和"内"与"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文体研究 关系
原文传递
《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亚茹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9,共7页
本文从并列连词的使用频率、并列成分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和、并、与、及、以及、同”六个并列连词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并列连词使用的因素和并列连词的连接功能与划界功能,并指... 本文从并列连词的使用频率、并列成分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和、并、与、及、以及、同”六个并列连词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并列连词使用的因素和并列连词的连接功能与划界功能,并指出《红楼梦》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现代汉语的并列连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并列连词 现代汉语 曹雪芹 古代小说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谭帆 王庆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63,共9页
本文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对“小说”、“文体”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小说文体流变的本体梳理与描述、小说文体流变综合融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力图从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 本文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对“小说”、“文体”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小说文体流变的本体梳理与描述、小说文体流变综合融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力图从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文体 本体研究 综合融通研究
下载PDF
明清科举制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章笑力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 才子佳人小说 关系 古代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